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癌淋巴结转移频率,分布范围及特点,为广泛廓清提供依据。方法 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386例肺癌病人施行了手术切除及广泛肺门、叶间及纵隔淋巴结廓清术。结果 清除淋巴结2603组,N1淋巴结转移率20.1%,N2淋巴结转移率16.2%。T1,T2,T3间淋巴结经差异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索肺癌跳跃式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病理特点 ,为合理施行淋巴结清除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1992年 10月至 1998年 6月 ,为 398例肺癌病人施行了根治性肺切除、规范淋巴结清除术 ,对其中 4 7例 ( 2 9 4 % )跳跃式纵隔转移淋巴结病例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 各型或各叶肺癌中 ,跳跃式转移淋巴结分布最密集的部位依次是第 7、4、3、5组淋巴结 ,分别占 2 9 8%、2 4 5 %、14 9%与10 6 % ;就鳞癌与腺癌而言 ,肿瘤长径在 1cm以内者均无跳跃式淋巴结转移 ,跳跃式淋巴结转移率随长径增加而增加 ;低分化腺癌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高分化者 (P <0 0 1) ;发生跳跃式淋巴结转移的肿瘤平均长径鳞癌与腺癌分别为 15 3mm与 9 1mm。结论 对肺癌淋巴结的廓清 ,切勿仅凭手触摸或靠肉眼观察淋巴结大小而盲目判定其是否转移或清除。除T1 中肿瘤长径 <1cm的鳞癌外 ,淋巴结的规范清除应重视其跳跃性 ,原则上必须包括同侧胸腔的肺门及上、下纵隔各组淋巴结 ,尤其要重视跳跃式淋巴结转移分布较密集区域 ,即右侧的第 3、4、7组与左侧的第 4、5、7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4.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通过对我院1998年10月至2005年3的194例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期指导肺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肺癌淋巴结转移对手术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肺癌已成为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2 ] ,其治疗仍然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远期疗效特别是中、晚期患者的生存率仍很低。影响患者疗效的因素很多 ,其中主要因素之一是淋巴结转移。现就我院 196 1年 1月~ 1990年12月经外科治疗的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探讨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 12 14例 ,男 96 0例 ,女 2 5 4例 ;年龄 2 0~ 86岁 ,平均 5 3 2 2岁 ;中心型肺癌 439例 ,周围型775例 ;根治性肿瘤切除 10 12例 ,姑息性切除 2 0 2例 ;肺叶切除 92 3例 ,全肺切除179例 ,袖状切除 10 8…  相似文献   

6.
肺鳞癌、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原发肺鳞癌及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探讨临床意义.方法 对353例原发肺癌施行同侧纵隔淋巴结廓清术,病理检测淋巴结转移频度.结果 清除淋巴结2380组,平均每例6.74组.N2 淋巴结转移率16.2%.T1、T2、T3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2转移率在鳞癌、腺癌分别为30.1%、44.1%.64.2% 鳞癌N2转移为某一组淋巴结,腺癌3组以上转移者46.2%.上叶肺癌跨区域N2转移占15.1%,下叶(包括中叶)肺癌跨区域转移占53.1%.跳跃式转移占N2转移的53.7%.结论 肺鳞癌及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多发性、跳跃性及跨区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超声内镜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J  Sun Y  Wang Z  Wang X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8):577-580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21例肺癌患者术前行EUS检查,分别统计EUS检出及手术切除的纵隔淋巴结个数;对EUS发现,手术切除并行病理检查的103枚淋巴结的声像图进行分析,寻找EUS下恶性淋巴结的特征及诊断方法。并与CT诊断的准确性比较。结果:EUS对第5、7、8、9组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高于非转移淋巴结(χ^2=11.752.P=0.01),EUS发现的恶性淋巴结较良性淋巴结大(二者短径相比:t=4541,P=0.000,长径相比:t=3.278,P=0.002),恶性淋巴结的特征有:短径≥1.0cm,长径≥1.5cm,边界清楚,应用公式:P(1)=1/[1 e-(-2.963 2.041 x1 1.681 x2)],以P(1)≥0.5作为恶性淋巴结诊断标准,其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2.8%,72.7%,72.9%;EUS对第5、7、8、9组纵隔淋巴结诊断的准确性高于CT(χ^2=6.812,P=0.013),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EUS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9%,80.0%,87.5%(χ^2=21.218,P=0.000)。结论:EUS可以帮助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8.
非小细胞肺癌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其廓清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跳跃性N2)的特点及转移方式,为制定合理的纵隔淋巴结廓清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121例(广州军区总医院1996-1999年101例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1999-2000年20例)经系统性淋巴结廓清后病理证实为N2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跳跃性N2与非跳跃性N2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跳跃性N2 23例(19.0%,其中腺癌18例(78.3%)。跳跃性N2患者中平均每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组为1.1组,明显低于非跳跃性N2的3.1组。肺上叶肿瘤跳跃性N2多位于第4或第5组淋巴结,肺下叶肿瘤跳跃性N2多位于第7和第8组淋巴结。结论:跳跃性N2是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一个独特亚群。在行肺上叶癌根治术时,应常规清扫第4和第5组淋巴结;在行肺下叶癌根治术时,应常规清扫第7和第8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9.
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与肺癌系统纵隔淋巴结廓清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淋巴结转移是肺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也是影响肺癌手术根治性及预后的主要因素。研究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对指导肺癌淋巴结廓清、提高手术根治性及改善其预后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46例原发性肺癌病人手术探查纵隔淋巴结的结果与术前CT检查纵隔淋巴结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1)以纵隔淋巴结直径超过10mm为转移阳性;CT检查的敏感性为53.3%,特异性为93.5%,预期准确性80%;(2)纵隔转移的发生率以隆突下组为最高,淋巴结大小和转移病变的发生率密切。  相似文献   

11.
462例中下段直肠癌淋巴转移规律与淋巴清扫范围的分析   总被引:65,自引:2,他引:63  
目的 探讨中下段直肠癌的淋巴转移规律和淋巴清扫范围。方法 对1990-1999年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的373例和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加盆腔侧方淋巴清扫术(简称侧方清扫术)的89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淋巴转移率为41.8%,患者年龄、癌灶浸润深度、大体分型、癌灶大小是影响淋巴转移率的重要因素(P<0.05)。89例侧方清扫术的盆腔侧方淋巴转移率为15.7%,其中85.7%位于癌灶同侧。有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者均为浸润深度T3、T4者;癌灶>3cm、溃疡型或浸润型、年龄<60岁者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较高。侧方清扫术组的盆腔复发率为5.6%,明显低于传统直肠癌根治术组的17.7%(P<0.05);侧方清扫术组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6.7%和47.9%(P>0.05)。结论 应提高对中下段直肠癌淋巴转移规律的认识,对怀疑或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癌灶侵犯浆膜或穿透肠壁、癌灶>3cm、溃疡型或浸润型、年龄<60岁者建议行侧方清扫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对低位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994年至2005年行根治性切除联合盆腔侧方淋巴结清扫的17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低位直肠癌患者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 全组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33例(18.8%),其中髂内及直肠中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占51.5%,闭孔淋巴结转移占39.4%.年龄≤40岁、浸润型癌、T3-4期、上方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全组5年生存率为64.1%,TNM分期Ⅰ、Ⅱ、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79.1%、42.1%.癌灶大小、浸润深度、上方淋巴结转移、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低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盆腔侧方淋巴结阴性患者5年生存率为73.6%,而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为21.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低位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下段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转移情况与转归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中下段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简称侧方转移)的规律和预后。方法对1990~2001年经根治性切除证实侧方转移的20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5.0%(17/20)的患者为直肠系膜和/或根部淋巴转移加侧方转移,15.0%(3/20)的患者为单纯侧方转移。侧方转移率依次为闭孔动脉45.0%(9/20)、髂内动脉40.0%(8/20)、髂总动脉20.0%(4/20)、髂外动脉15.0%(3/20)和腹主动脉分叉淋巴结5.0%(1/20)。75.0%的患者发生术后远处转移或远处转移合并盆腔局部复发,其中83.3%发生于术后2年内。患者平均生存期21.6个月,术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6.7%和0。结论中下段直肠癌侧方转移不仅是盆腔局部病变,还可能是属于全身病变的一部分,提示直肠癌远处转移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胃癌淋巴转移规律与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分析(附326例报告)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Wan Y  Pan Y  Liu Y  Wang Z  Ye J  Huang S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0):752-755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称规律和胃癌根治术的淋巴清扫范围。方法 1990年~1999年行D2、D3、D3淋巴结廓清术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廓汪术(D3加PAL)的胃癌患者326例,对期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总的淋巴结转移率69.9%,早期与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4%和77.4%。肿瘤浸润深度达T1的患者,淋巴结转移主要局限于N1;达T2的患者淋巴结转移至N3、T4的KKHNFTJ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为其手术入路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72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右胸入路手术. 记录各组淋巴结的清扫及转移情况,并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72例患者中,有48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66.7%;清扫淋巴结总数为1495枚,转移181枚,淋巴结转移度为12.1%,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20.8枚.在各组淋巴结中,右喉返神经旁(1R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达30.6%(22/72).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2L组、4L组和5组) 转移率为12.5%(9/72).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有关(均P<0.05),而与病变部位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为主,故其手术最佳入路应是右胸入路,淋巴结清扫则应以右、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为重点的系统纵隔、腹野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6.
103例进展期近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进展期近端胃癌(PGC)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至2005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03例行胃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的PG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站、组淋巴结的转移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PG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78.6%;各站、组淋巴结转移率为:第1站70.8%.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No.3、No.1、No.2和4Sa、4Sb组淋巴结;第2站38.3%,频率依次为No.7、No.10、No.9、No.11、No.8a和No.4d组淋巴结;第3站及远处淋巴结22.3%.频率依次为No.5、No.6、No.16和No.12组淋巴结.Ordinal 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有无远处转移是影响进展期P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进展期PGC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可能与肿瘤分化程度、大小、浸润深度、有无远处转移密切相关,应根据其淋巴结转移风险选择合适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7.
哨兵淋巴结活检对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Su F  Jia W  Li H  Zeng Y  Chen J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0):784-786
目的 评估哨兵淋巴结(SN)活检对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LN)转移的价值。方法 本组52例原发乳腺癌患者,临床及B超检测腋窝LN阴性。术中在原发肿瘤周围注射亚甲蓝进行腋窝淋巴结定位和哨兵淋巴结切除(SLND),随后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术中对部分SN、术后对全部LN(SN和非SN)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 52例患者中46例检测到SN,成功率为88.5%;其中44例(95.7%)和SN可以准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83例接受D2根治术的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发生的部位及其与原发病灶的关系;比较跳跃性与非跳跃性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差异;对本组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83例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第1站淋巴结转移者64例(77%),直接发生第2站淋巴结转移(跳跃性转移)者19例(23%),胃上、中、下部癌分别以No.3(40%)、No.3(42%)、No.6组(33%)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本组77例(93%)患者获得随访,时间5~14年,其中位生存期为77.0个月,术后5年生存率为63%;跳跃性与非跳跃性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2%和6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是浆膜是否受侵和肿瘤病理类型,其中浆膜是否受侵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第1站淋巴结是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部位,可以作为胃癌前哨淋巴结导航外科中淋巴绘图的主要目标;肿瘤侵犯浆膜层的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Fu JY  Wu Y  Wang ZY  An Y  Sun TQ  Xi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7):470-472
目的探讨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在临床上未发现淋巴结转移(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应用的意义。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06年4月收治的641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统计分析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灶大小及数目的关系。同时对治疗5年以上的114例患者进行随访,分析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和对侧甲状腺腺叶复发与初治时中央区淋巴结病理隋况的关系。结果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53.0%。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的T分期和数目有关,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随访的114例患者中12例发生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其中11例患者第一次手术时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阳性率较高。5例对侧甲状腺腺叶再发乳头状癌,其初治时中央区淋巴结病理情况差异较大。结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央区淋巴结病理情况与肿瘤原发灶的数目有关;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率高者易出现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