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瓣膜置换术后心律失常原因分析与护理杨秀瑾柳国芳心脏瓣膜置换术是较复杂的心血管手术,创伤大,体外循环时间长,术后24h内是病人心律失常发生的高峰时间。现将我院1992年1月~1993年1月33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术后24h内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进行回顾性...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316例冠心病患者术后进行72h心电监测,观察并记录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分析心律失常与年龄、性别、体重、体外循环(CPB)及体外循环的时间、搭桥支数、术后血清钾浓度、心功能分级、射血分数(EF)、高血压、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术后早期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共89例,发生率为28.16%。结论高龄(≥60岁)、CPBtCPB的时间、EF(≤30%)、心功能差、术后低血钾是CABG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杨俊行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6):2081-208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对策。方法:将7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进行48h心电图监测并记录,根据心电图记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心律失常组(组1),另一组为非心律失常组(组2)。分析心律失常与患者年龄、是否体外循环、搭桥支数与病变支数、电解质情况、心功能及合并症之间的关系。结果:心律失常发生22例,发生率为30.55%。组1的高龄、体外循环、电解质紊乱、心功能差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组2。结论:高龄、体外循环、电解质紊乱、心功能差是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手术前后积极采取必要的措施,可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金岩  缪长虹 《徐州医学院学报》1994,14(3):251-252,254
分析了6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心律失常处理的临床经验。结合文献,作者强调了体外循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根源,并就术后心律失常发生原因和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心脏术后早期,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往往是重要的致死因素。我们回顾性分析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心律失常病人,总结其治疗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12月我院心脏外科术后病人资料。结果心脏外科术后心律失常在ICU发生率约为38%,以心房颤动和室性早搏最多见,且各病种发生率不同。结论年龄、病种、术前心功能、左心房内径、心律失常史、地高辛使用史、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拔除气管插管时血氧分压、心率、收缩压、术后使用多巴胺等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术前房颤史、左心房内径>40mm和拔管时PaO2低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45mm、拔管时PaO2低是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常见原因及预防与治疗措施。方法 对560例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发生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32例进行分析,找出对策。结果 32例中原因明确29例,其中多种因素影响6例;原因不明3例。29例经治疗后好转,3例死亡。结论 低钾血症、心脏功能低下、体外循环后心肌缺血及水肿、替换瓣膜支架过大、异物刺激、二次手术、缺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药物因素等是造成室性心律失常常见原因,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可以避免和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肾功能衰竭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分析体外循环术后肾功能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术后有无肾功能异常,将60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病人分为两组,对比分析了体外循环诸多因素与肾功能不全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肾功能异常组在体外循环时间、低灌注发生率、升压药用量、输血量和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方面与正常组对照有显著差别。结论 心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长、围术期低血压、大量应用升压药和血制品以及术前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是术后引发肾衰的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985年9月至1992年1月29例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近期心律失常进行了分析。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72.40%、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是综合性的,包括术前心功能差、低押血症、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血容量不足、手术损伤、缺氧、酸中毒、低温下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及体外循环时间过长等.以前四项最为重要,心肌的保护必须贯穿于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的预防与处理中,才能减少心律紊乱的发生。发现心律失常要及时给予针对性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为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459例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肺叶楔形切除术14例,肺叶切除术387例,全肺切除术30例,探查术28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143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心律失常总发生率为31.2%。单因素分析显示,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术前心电图情况、术中心包有损伤、术中出血量、FEV1/FVC、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心电图异常、术中心包有损伤、FEV1/FVC、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是术后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中减少对心包和肺组织的损伤,术前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术后纠正电解质紊乱,可以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钟小清 《右江医学》1995,23(4):194-194
体外循环术后心律失常的护理观察百色地区人民医院脑心外料钟小清心律失常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病人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手术对心肌直接刺激和损伤,心肌缺氧、缺钾、缺钙,以及发热、情绪激动等,可导致心律失常。术后对心律严密监测,及早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是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85例急性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发生的脑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短暂性神经系统功能不全(TND)及永久性神经系统功能不全(PND)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脑神经系统并发症共24例(28.2%),其中TND 16例(18.8%),PND 8例(9.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与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影响术后TND的发生(P<0.05);股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时间影响术后PND的发生(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深低温停循环时间(OR=1.568,P=0.007)是急性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TND的危险因素,选择股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OR=9.338,P=0.045)和体外循环时间(OR=1.019,P=0.047)是急性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PND的危险因素。结论术中尽可能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可能会减少术后TND的发生,避免选择股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及术中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可能会减少术后PN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结合单抗SZ-51、S12的特异性及同位素的敏感性,用放射免疫法直接定量测定体外循环前后血小板膜上活化的标记蛋白GMP-140及血浆OMP-140颗粒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提示:(1)血小板膜上GMP-140含量于体外循环后开始升高,至停机时达到高峰,停机后逐渐下降,于术后24h恢复正常;(2)血浆内GMP-140颗粒含量峰值出现在术后2h,术后48h恢复正常。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阐明了体外循环对血小板活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20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对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因素(心电图异常、FEV1/FVC〈70%);术中因素(手术时间、吻合口位置),以及术后24小时中心静脉压升高是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食管癌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针对性给予相应的围术期预防措施,降低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术后心律失常及相关因素。方法:102例胸部肿瘤患者出现术后心律失常35例。根据年龄,术后是否伴发心血管疾病。EKG异常,肺部慢性疾病及肺功能异常。术后SO2改变及并发症。血常规变化及血电解质变化等。观察其中出现术后心律失常的例数,进行发生率的对比分析,用卡方(χ^2)检查比较差异显著性,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胸部肿瘤术后出现心律失常和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术前伴发病,如心血管疾病,EKG异常,肺部慢性疾病及肺功能异常,以及术后SO2下降及并发症(P<0.01-0.05),结论:胸部肿瘤术后心律失常和术前,术中及术后多种因素相关,了解这些因素对临床上的有关防治有确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12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心脏直视术后并发ARF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直视术后并发ARF 30例,发生率为2.96%。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心功能、心脏射血分数、肾功能;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氧血症、感染以及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属二次手术等与心脏直视术后并发ARF有关(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功能、肾功能、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及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为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脏直视术后并发ARF的危险因素较多,术前心功能、肾功能、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及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为其独立危险因素,必须认真防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1):68-70
目的探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应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选法从本院2010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中抽取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因素。结果60例患者术后死亡2例(3.33%),出现并发症情况42例(70.00%),其中23例(38.33%)是室性心律失常,通过术后15 d的观察,患者心脏形态及功能指标明显降低。通过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VEDD80 mm、LVEF50%、LAD60 mm、年龄50岁、体外循环时间108 min、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前非窦性心律、NYHAⅢ级或Ⅳ级与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是引起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非窦性心律、NYHAⅢ级或Ⅳ级是引发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临床治疗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应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心脏形态及心功能,术后早期死亡率较低,提高了患者远期的生存率。术前非窦性心律、NYHAⅢ级或Ⅳ级是引发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能会增加患者远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复方钾镁液防治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心律失常邱淑英(莱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61423)关键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复方钾镁液;心脏病急性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75%~95%[1]。多在起病后1~2周内发生,尤其在发病24小时内。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并...  相似文献   

19.
夏漫辉  沈振亚  郑琳  李科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4):210-211,21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病因,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8月~2004年8月324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病例资料。结果术后有167例并发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1.54%。其中激动起源异常124例,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多见。各型传导阻滞43例,以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最多。心律失常的发生与病人年龄、心胸比值、术前心功能、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术后低心排、电解质紊乱等有密切关系。结论应根据病人的术前情况,重视围手术期处理,预防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对术后严重心律失常应作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20.
乔庆  李晓斌  李强  陆献成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6):1940-1941,1954
目的:回顾分析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998年3月-2012年3月共336例食管癌患者手术资料,对术后心律失常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心电图异常、FEV1/FVC<70%、手术时间和吻合口部位、术后24hCVP增高等是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论:综合以上危险因素,充分的术前准备、改善术前心肺功能,术中轻柔操作,术后有效镇痛、排痰,适当的静脉补液量控制,可以预防或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