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总结分析了世界油料及植物油生产和贸易发展概况以及大豆、油菜籽、棉籽、花生和棕榈油、大豆油、菜籽油、葵花籽油的生产和贸易格局变动,在此基础上对世界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展望。分析认为大豆主导着世界油料的生产和贸易,国际市场上没有强有力的替代大豆的油料品种;棕榈油、大豆油主导着世界植物油的生产和贸易,棕榈油为大豆油的主要竞争品种;世界油料及植物油的生产和出口较为集中,呈现寡头垄断的格局;油料及植物油进口相对分散,但中国在世界进口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加入WTO后 ,我国粮油产品的关税将从现在的 2 1 %降低到 1 7% ,而近 1 0年来 ,我国油料生产成本每年以不低于 1 0 %的速度增长 ,其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的二到五成。为此 ,我国每年需要进口相当数量的大豆、菜籽以及大豆油、棕榈油和菜油等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了在日益增多的油料、油脂和饼粕进口贸易和加工中 ,使更多的外贸和油脂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深入了解国际间油料和油脂产品的相关标准 ,我刊特请从事油脂加工 3 0余年的专家赵国志高级工程师就近年来我国大量进口的美国大豆、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菜籽和菜籽油 ,马来西亚的棕榈油 ,以及阿根廷 ,东欧 ,欧共体各国的葵花籽油 (目前这 4种油脂的产量占世界油脂总量 60 % )等油脂产品的交易规格与交易标准这一方面的问题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2019年5月美国宣布将中国价值2 000亿美元输美商品的进口关税从10%上调至25%,休战数月的中美贸易冲突再度重启,贸易政策的变动对中国油料及其加工产品的进口格局有着重要影响。分析了中美贸易争端下中国油料油脂产品进口格局的变动及对中国油料及其加工产品生产、贸易的影响,提出了对油料生产进行综合扶持、提高本土产品的自给率和市场竞争力,加强与新兴油料主产国合作、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增强油料油脂产品风险管控能力和贸易调控能力、提高产业安全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世界油料、油脂供需及贸易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近几年世界油料、油脂生产、消费以及贸易格局变动特征,分析了大豆、油菜籽、花生、棕榈油、大豆油、菜籽油及葵花籽油的主产国和需求国之间供需贸易情况,以及未来世界油脂市场供求贸易关系的演变趋势。分析表明:未来发展中国家对油料、油脂市场的影响日趋显著;从全球视角来看,油料主要供给国之间以及主要需求国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关系,具体表现为供给国供应能力和需求国购买力相互间的权衡。  相似文献   

5.
陈刚 《中国油脂》2012,37(11):24-28
近10年来,中国油脂加工业已经发展成为年产值超过4 000亿元的巨大产业。一方面,由于国内的大豆等油料产量不能满足居民对油脂的需求,使大豆、油菜籽、棕榈油等进口量逐渐增长;另一方面,由于该行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链一体化的发展,对资金、风险控制、管理专业化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逐渐形成了强势的国有大型粮油企业、跨国粮油巨头、规模化民营粮油企业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由于国内对进口油料的依存度很难改变,要确保粮油供给安全,国内企业就要积极寻求"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曹娜 《中国油脂》2020,45(11):1-4
当前我国棕榈油进口快速增长,2019年进口增速达到41.76%。虽然棕榈油进口成为弥补我国食用植物油产需缺口的重要力量,其进口量占食用植物油进口量的60%以上,但若其持续快速增长,将会受国外供给制约,影响国内食用植物油稳定供给。因此,在分析当前我国棕榈油进口快速增长特征的基础上,从食用植物油进口需求增加、棕榈油自身价格优势、国内外相关贸易政策三方面探讨原因,并从扩大国内油料生产,增加国产食用植物油供给,鼓励企业“走出去”,稳定棕榈油进口来源,加强“一带一路”合作,拓展其他油脂进口渠道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平缓棕榈油进口增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食品》2014,(4):117-117
根据我国专家对乌克兰大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结果,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经中乌两国检验检疫部门协商,双方签署了《关于乌克兰大豆输往中国植物柃验柃疫要求议定书》,乌克兰大豆获得出口中国的检验检疫资格。即日起,允许符合《进口乌克兰大豆植物检验检疫要求》的乌克兰大豆进口。  相似文献   

8.
2019年5月以来中美贸易冲突再度重启,世界油料、植物油生产和贸易格局也随之迎来新的变局。在总结分析世界油料、植物油生产和贸易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中美贸易争端对世界油料、植物油生产和贸易格局的影响。主要结论为:相对垄断的世界油料、植物油生产和出口格局在中长时期内不会改变;相对分散的世界油料、植物油进口市场存在较多变数;短期内会出现美国与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国别替代以及大豆、大豆油与棕榈油的品种替代;中国仍将保持大量进口油料,以进口油料为主、进口植物油为辅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9.
棕榈油进口成为继毛豆油、毛菜油进口外的第三大食用油脂进口品种,近年来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特别是今年尤为特出,而且,棕榈油进口具有周期短、时间紧、批次多、批量小等特点。本文拟结合近年来棕榈油进口工作实际,谈谈国家一系列规定、内外贸企业的一般做法、进出境口岸单位的功能及本人的一点浅见,以期更好地搞好棕榈油进口工作。1 国家对棕榈油进口的一系列规定1.1 棕榈油属配额、许可证商品众所周知,油脂进口是国家一类商品。国家每年需根据不同情况不定期的下达油脂进口计划,颁发进口配额、申领进口许可证,海关凭配额、许可证…  相似文献   

10.
葵花籽是全球新兴油料作物中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介绍了全球葵花籽的生产情况,全球葵花籽油的消费情况,我国葵花籽和葵花籽油的生产消费情况,同时对我国葵花籽油的市场前景进行了预测。2017/2018年度全球葵花籽产量仅次于大豆、油菜籽,排名第三位;在全球主要植物油产量中,葵花籽油仅次于棕榈油、大豆油和菜籽油,排名第四位。在我国,葵花籽产量位居八大油料中的第五位,葵花籽油在我国食用油消费中排名第五位。从国家政策和油脂市场需求看,我国葵花籽油的发展前景美好。  相似文献   

11.
<正>棕榈油是当前世界上第二大植物油,仅次于大豆油。中国是世界上食用油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每年需进口一定数量油脂、油料以弥补国内市场供需缺口,现棕榈油已成为继毛豆油、毛菜籽油之外我国三大食用油脂进口品种之一。由于棕榈油进口具有周期短、时间紧、批次多和批量小等特点,进口量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近年国内市场对棕榈油需求尤为迅猛,今年棕榈油进口量有望突破400万吨。  相似文献   

12.
<正>在国际葵花籽油研讨会暨国际葵花籽油理事会成立大会上,根据会议的安排,以"中国的优质食用油源——葵花籽油"为主题,向大家简要介绍有关我国油料油脂的生产与消费情况、葵花籽及葵花籽油的生产与消费情况和葵花籽油在我国市场上的发展前景。以供参考。1我国油料油脂的生产与消费情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对油料油脂的需求数量不断攀升。为满足市场的需要,近些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鼓励发展油料生产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正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17日指出,今年1-8月,中国大豆进口总量是5639万吨,同比减少约9%,其中美国进口占比仅为15%,占比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约11个百分点。唐珂表示,中美经贸摩擦发生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口受影响最大的是大豆。自美国进口大豆数量明显减少。但由于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国的多元化、饲料低蛋白配方技术推广以及其它油脂油料的替代作用,国内大豆市场运行基本平稳,价格变化并不明显。唐珂介绍称,今年9月份,山东地区进口大豆到岸税后价每斤1.66元,环比涨2.2%,同比跌4.1%,  相似文献   

14.
一、从供需基本面分析,油脂供给大于需求供给:①2005年国内油料生产总量预计5433万t,低于上年水平,但仍是历史上的高产年。再加上蓖麻、玉米胚芽及少量特种油籽产量与去年持平,折油共计910.64万t。②进口:据海关统计,2005年1-10月进口豆油132万t,预计全年豆油进口量为185.8万t;棕榈油1-10月进口为360万t,预计棕榈油全年进口为428万t,菜油全年进口预计为24万t。2005年进口油脂数量为637.8万t。③油料进口:2005年1-10月进口大豆2142万t,预计2005年全年进口大豆2553万t,折油459万t;菜籽1-10月进口14.48万t,预计全年进口16万t,折油6.08万t。折油…  相似文献   

15.
哈萨克斯坦是“一带一路”经济带上的油脂油料生产大国,与中国贸易基础深厚,具有成为我国油脂油料进口重要伙伴的巨大潜力。研究系统分析了哈萨克斯坦进口菜籽油、葵花籽油及亚麻籽油的营养组分组成及含量特征。结果表明,3种哈萨克斯坦进口的食用油脂中的必需脂肪酸的含量水平,均符合我国规定的同类油品中的必需脂肪酸的含量要求,其中,葵花籽油和亚麻籽油的亚油酸质量分数分别为66.272%和18.332%,与我国规定的48.3%~74.0%和10.0%~20.0%相比,处于较高水平。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规定值相比,其营养物质生育酚,尤其是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的含量十分丰富,其中,菜籽油中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的含量为825.5、25.3 mg/kg,分别比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规定的最大值高出9.6%和15.0%;葵花籽油中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的含量为94.1、21.5 mg/kg,分别比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规定的最大值高出176.8%和207.1%;亚麻籽油中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的含量为802.6、22.5 mg/kg,分别比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规定的最大值高出12.7%和60.7%。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明智而大胆地从巴西、阿根廷、加拿大、乌克兰大量进口大豆。"歌德瑞国际贸易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多阮伯·米斯特里日前在第十三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上表示。会场的另一个讲台上,巴西农业咨询公司合伙人安德烈·德巴斯蒂安尼热情洋溢地称:"南美的大  相似文献   

17.
“基础粮价升高,食品价格上涨,食用油价格飙升”。作为现今世界大豆、大豆油及棕榈油最大的输入国,中国食用油需求迅速递增,油料自给率逐年下降,当前国内油脂市场的严峻形势,与国际油脂市场的变化紧密相连。面对近期世界油料市场因天气异常,大豆、菜籽减产,库存减少,因生物乙醇燃料急速增长导致种植结构产生新的变化,以及国际油料运价攀升的形势,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如何形成适宜的国内市场价格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基础粮价升高,食品价格上涨,食用油价格飙升”。作为现今世界大豆、大豆油及棕榈油最大的输入国,中国食用油需求迅速递增,油料自给率逐年下降,当前国内油脂市场的严峻形势,与国际油脂市场的变化紧密相连。面对近期世界油料市场因天气异常,大豆、菜籽减产,库存减少,因生物乙醇燃料急速增长导致种植结构产生新的变化,以及国际油料运价攀升的形势,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如何形成适宜的国内市场价格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世界油料、植物油的生产和出口比较集中,进口相对分散;生产和贸易的主要品种为大豆、大豆油及棕榈油。我国既是世界上主要的油料、植物油生产国,又是最大的消费国和进口国,研究世界生产、贸易格局,分析国际市场竞争特点,有利于我国油料、植物油生产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中美经贸摩擦发生以来,中国企业采购重点纷纷转向巴西等国,美国大豆进口量减少并没有对我国大豆市场造成实质性的影响。经济日报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中粮、中储粮等国内粮食企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辟大豆进口多元化渠道,有效分散了美国大豆进口减少所带来的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