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液/液界面电分析化学近年来的进展进行了综述,特别是结合我们自己的工作,对探讨液/液界面微观结构和构筑新型液/液界面方面的进展进行了重点介绍。目前通过理论模拟和各种实验技术的应用,液/液界面微观结构已初具轮廓;可供选择的有机相也得到了一定的拓展。这些进展为该领域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液液相变中的盐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完全互溶的双液系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变而成为部分互溶体系.六十年代,李俊甫等曾研究过盐的加入对相变条件的影响,提出了线性方程:T=T_0+Kx_x。(T_0,T分别为双液比固定时加盐前后体系的相变温度,x_s为盐的摩尔分数,K为常数).但至今尚无人从理论上证明其存在并加以计算.本文试从微扰理论出发证明该线性方程成立,并对部分体系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3.
根据联通管原理,作者设计了一套固液,液液连续萃取装置(图1)。可封闭,可开放;可热萃,亦可冷萃,还可用磁力搅拌器搅拌。装置说明:图1的装置由两个三颈瓶A、B组成。“1”、“2”为温度计,若不需控温可改为磨口塞。“3”为冷凝管。“4”为带三通活塞的联通管。在固液萃取及萃取剂比重大的液液  相似文献   

4.
分立式悬液四电极微液/液界面电解池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一种适用于液/液界面电化学研究的悬液电解池及其性能,它能产生3~20mm~2的球形界面和0.025mm~2的微盘界面。通过微量注射器调节,界面易更新,且液滴稳定时间长达1h。介绍了一种耐强极性有机溶剂接触的玻璃表面疏水处理方法,经处理后的电解池可连续使用14天。以典型的四乙基铵离子的转移特征来验证本电解池的性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析相液—液萃取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析相液—液萃取法是基于胶束水溶液中的析相(Phase Separation)法,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报告发表,本文就此题作论述,以了解其发展的概貌及趋向。 析相液—液萃取法有形成凝聚体的析相法和“浊点”析相法两种。 1 形成凝聚体的析相法 形成凝聚体的作用,发生于某些物质的离子在带电荷的表面活性剂(如季铵盐阳离子)或其它物质的水溶液。开始时,这种物质的离子与胶束聚合成业微观的晶簇,接着聚合成显微滴,再进一步凝聚。这些显微滴能以富含表面活性剂的连续相析出,因此,形成两个明显的相。当再加入适当电解质时,富含表面活性剂的相能沉淀或絮凝析出。除了阳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外,蛋白质、高聚物和微乳液也有形成凝聚体的行为。Dubin等根据表面电荷的不同,用来分离血红蛋白质,较详细研究了牛血清蛋白或核糖核酸酶与阳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液-液-液微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快速分析尿样中美沙酮的方法.对有机溶剂种类、体积、样品溶液的pH值、萃取时间、搅拌速度进行了优化.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5~10 mg/L,检出限为0.025 mg/L,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  相似文献   

7.
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散液液微萃取是一种基于传统液液萃取的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该文以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中萃取剂的筛选为出发点,综述了低密度萃取剂、辅助萃取剂、反萃取剂和离子液体等低毒性萃取剂在该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应用自制装置、溶剂去乳化、悬浮萃取剂固化,辅助萃取,反萃取和离子液体-分散液液微萃取等萃取模式;并简要评述了该技术与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分散固相萃取、基质固相分散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超声辅助萃取等其他样品前处理技术的联用特性。  相似文献   

8.
叶非 《大学化学》1997,12(4):47-48
本文讨论了液液萃取中分配系数K对萃取效率的影响与关系。  相似文献   

9.
茂金属聚乙烯共混体系液液相分离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茂金属催化的高密度聚乙烯 (mPEO)和传统工艺生产的低密度聚乙烯 (LDPE)共混体系液 液相分离行为 .用DSC测试了共混体系在两种聚乙烯熔点之间的等温结晶动力学 ,发现共混体系经过 15 0℃培养 ,其等温结晶速率明显增快 .在排除成核作用和共结晶的影响后 ,表明上述结果是由于聚乙烯共混体系在熔融态发生了液 液相分离引起的 .从而为聚乙烯共混体系液 液相分离的存在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室里,索氏提取器只适用于从固体中连续提取某一成份,从溶液(通常是水溶液)中连续提取某一成份则没有合适的提取器可供使用。前者是用溶剂提取固体中的成份,通常叫液-固连续提取器,而后者是用溶剂提取溶液中的成份,则叫  相似文献   

11.
测制了xCH~3CN+(1-x)H~2O的液液、固液平衡相图, 此系液液分层的简单低共熔混合物类相图。低共熔点温度为227.44K, 组成x=0.955。最高临界溶解温度为271.0K, 临界组成x=0.35, 临界指数n=2.64。两液相与冰的平衡温度为263.07K。计算出体系在263.07K的过量Gibbs自由能G~m^E, 液液分层时G~m^E的最大值为1174J·mol^-^1。  相似文献   

12.
建立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体中环己酮含量的分析方法。水样用二硫化碳萃取,萃取液经无水硫酸钠脱水后,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环己酮的含量。环己酮的质量浓度在0~18.16 mg/L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线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0.999 8。方法检出限为0.010 mg/L,加标回收率为93.3%~95.8%,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32%~3.48%(n=6)。该方法预处理简单,检测灵敏度高,可用于水体中环己酮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液-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用(LLLME/HPLC)测定环境水中痕量酚类化合物2-甲基苯酚、2-硝基苯酚、2,4-二氯苯酚的分析方法,研究了有机相溶剂种类及其体积、料液相pH值与离子强度、接受相的体积、组成及浓度和搅拌速率、萃取时间等因素对分析物萃取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酚类化合物的富集倍数可达到404~747倍,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2~300μg/L,RSD(n=6)为6.8%~11.4%。测定加标自来水、江水以及生活污水样品的回收率为83%~110%。  相似文献   

14.
液/液界面电化学及电分析化学与研究萃取和化学传感机理、相转移催化、药物释放、模拟生物膜等密切相关,近年来备受到关注. 文中结合作者课题组工作,介绍、综述该领域近十几年、尤其在液/液界面微观结构、电荷(离子与电子)转移反应及界面功能化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利用溴化1-丁基-3-甲基咪唑离子液体/碳酸钠溶液双水相体系,实现了多相层流液液萃取.以具有较高折射率的离子液体为液芯,较低折射率的盐溶液为包层,实现了液液波导吸光度检测.据此建立了一种液液萃取与液液波导检测集成化的微流控分析系统.该系统对甲酚红试样的萃取率在93%以上,对甲酚红试样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1~0.40 mg/m L,相对标准偏差为3.4%(n=11),检出限为3.8μg/m L(3σ).该系统将萃取分离与液液波导长光程吸光度检测集成在一起,为拓展吸光度检测在微流控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采用在线液液液微萃取(LLLME)富集净化和电动流动分析(EFA)系统测定水中挥发酚类化合物折合苯酚总量.EFA系统由一台自制电渗泵和4个电磁切换阀组成,计算机控制泵运作和阀切换.结果表明:在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壁上涂十二醇液膜,管内充10 μL 0.25 mol/L NaOH反萃液,试样以2.0 mL/min流量流经萃取通道7.5次循环,1.0 mL样品体积的富集倍数为53,分析时间为 9 min,挥发酚类化合物折合浓度线性范围为9.4×10-3~5.7 mg/L苯酚,检出限为3 μg/L苯酚,远低于一和二级污水排放中挥发酚类化合物的最大允许量;6.0 mL样品体积的富集倍数为300,挥发酚类化合物折合浓度线性范围为1.7×10-3~1.0 mg/L苯酚,检出限为0.6 μg/L苯酚,低于Ⅰ和Ⅱ类地面水中挥发酚类化合物的最大允许量.  相似文献   

17.
糠醛水溶液的液-液萃取分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糠醛是重要的化工溶剂和中间体,传统生产过程流程复杂[1],能耗高。近年已提出用不同溶剂萃取分离糠醛和水[2]。本文在前文基础上[3]选择醋酸丁酯为萃取剂测定糖醛-水-醋酸丁酯体系的LLE数据,由二组二元体系和三元体系液液平衡数据确定UNIQUAC模型中三对模型参数,并采用UNIQUAC模型模拟计算糖醛水溶液萃取分离结果,以便为错流和逆流萃取试验提供依据。1 实验部分糠醛水溶液和醋酸丁酯加入液液平衡釜[4],磁力搅拌器搅拌30分钟,待温度稳定后,静置40分钟,取上相和下相分析。平衡釜采用CS501型超级恒温水浴控温,平衡结果由SP-6800…  相似文献   

18.
采用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地表水中硝基苯的含量。采用盐酸调节水样至pH值为4左右,在200mL水样中加入8 g氯化钠,以甲苯为萃取剂,以CD–5MS色谱柱进行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地表水中硝基苯的含量。硝基苯的质量浓度在10~150μg/L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0.999 4,方法检出限为0.24μg/L。加标回收率在91.6%~96.7%之间,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n=7)。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适用于地表水中硝基苯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区域熔炼原理及液-液萃取技术的探讨,发展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基于冷冻熔炼的液-液萃取样品富集新技术.通过理论分析,探讨了冷冻熔炼、常温液-液萃取以及冷冻熔炼液-液萃取中溶质浓度的分布特征,通过富集效率的探讨证明冷冻熔炼液-液萃取技术是液-液萃取与区域熔炼技术的结合.通过葡萄汁样品的分析,对该技术进行了评价.理论计算求得冷冻熔炼液-液萃取中相应组分的富集效率为4.5,而试验测得富集效率为4.8,两者结果一致,说明冷冻熔炼液-液萃取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样品富集技术.  相似文献   

20.
恒流脉冲技术是液/液界面电化学研究的有效手段之一,它能直接、迅速地提供界面双电层的信息并给出溶液电阻引起的欧姆降。V.Mare(?)ek 和 Z.Samec 首次利用微处理机和信号发生器等装置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之后又用 D/A 转换线路取代了信号发生器,使这一技术的优点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在本论文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