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理应激人群不同中医证候的心身反应特征及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评焦虑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等心理量表量化心理应激反应状态,运用t检验、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方法对心理应激中不同中医证候、类证人群的心身反应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脏腑虚损类证与非脏腑虚损类证人群比较,其应激反应程度明显加重,SCL-90各因子及SAS阳性检出率也较高.在心理应激人群中,肝郁类证出现比率较高,但就应激损伤的程度而言,肝郁类证低于脏腑虚损类证.脏腑虚损类证的病理变化或中医兼证的出现可能是由于随着应激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出现在应激反应的较后阶段;应激程度的加重,个体出现兼证的可能性也明显增加.肝郁和脏腑虚损两大类证人群有共同的心身特征,即焦虑、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心理应激存在中医证型的人群其病位主要在肝(胆)、心、脾(胃);从演变规律上来看,可能是以脾作为肝胆与心的中介,由肝气郁结→肝气犯脾→脾虚→心或它脏虚损进行发展演变.[结论]心理应激不同中医证候、类证人群具有不同的心身反应特征,应激人群的中医证候演化具有一定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理应激人群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以2 870例社会人群为研究对象,运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评抑郁量表(SDS)等多个心理量表以及中医五态性格测量表、中医证候四诊信息采集表等进行调查,筛选出心理应激人群,进行中医证候诊断,建立心理应激人群的中医证型及症状、体征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初步寻找出心理应激人群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结果]2 870例调查对象中,心理应激组人群2 156例,非心理应激组人群714例.2 156例心理应激组人群中,构成中医典型证型的有1 233例,未构成中医典型证型的有923例,分别占心理应激组总样本数的57.19%和42.81%.心理应激反应所致中医证型多有证候兼挟的特点,但可基本概括为两大类证:肝郁类和脏腑虚损类.证候病位主要在肝(胆)、心、脾(胃),尤以肝(胆)系统为多.[结论]心理应激反应可以形成有一定分布规律可循的中医证型,肝气郁结与脏腑虚损是心理应激病理过程中中医证候形成的两个主要病理因素.中医证候病位分析结果符合中医有关七情伤脏主要损及心肝脾三脏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七情学说与心理应激的相似性,从病理机制和动物模型研制方面探讨了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显示了中西医学在神经——精神这一高层次领域中的密切沟通合作和优势互补,为中医不同脏腑功能本质和证候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证实质的研究一直是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方向,可利用中医病证结合、方证相关的研究思路来探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从现代应激理论入手,结合中医脏象理论和七情学说,运用中医方证相关的研究思路,通过慢性束缚应激的方法复制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前期实验结果提示肝郁脾虚证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脑肠轴以及中枢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及其受体密切相关,涉及下丘脑、海马、皮层、杏仁核等多个脑区。今后将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并与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结合,以期揭示肝郁脾虚证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从中医脏腑看心理应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引入中医脏象学说的研究当中,结合中医藏象及七情学说及相关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心理应激的中医发病机制。认为心、肝、肾三脏在心理应激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对心理应激的辩证用药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研究中医肝主疏泄功能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将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引入中医脏象学说的研究当中,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中医肝主疏泄的心理应激机制。认为肝主流泄的功能在机体心理应激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医肝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激反应的核心。同时对今后相关研究的思路及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了解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考试心理应激反应状态及中医证候分布的规律。[方法]随机抽取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二年级本科中医、中药专业的250名学生,在考试后立即进行问卷调查,量表评定。[结果]多数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情绪异常以及头项症状和脉象、舌象的异常,睡眠和饮食症状也非常突出。学生表现出的中医心、肝、脾胃的症状明显多于其他脏腑症状,其中定位在心、肝、脾胃的各证型中,又以心脾两虚证、心气阴两虚证、心气虚证、肝气犯脾证为多见。[结论]考试作为大学生重要的心理应激源,可以对学生的心身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同的学生亦可表现出不同的中医证候。提示对考试心理应激的不良反应可以采用中医药手段进行调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心理应激反应人群中医证候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自评焦虑量表、自评抑郁量表筛选心理应激人群,采用生活事件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中医五态性格测量表测评应激原及性格心理特质,采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采集中医证候信息并进行辨证分型。结果 2 156例心理应激反应人群中,有典型证候者1 233例,无典型证候者923例。在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工作相关问题、家庭相关问题这3个应激原的得分方面,在中医五态性格的太阳、少阳、太阴及阴阳平和这4个因子得分方面,在艾森克个性问卷的内外向因子、情绪稳定性因子方面,以及在特质应对方式和社会家庭支持度方面,有典型证候人群与无典型证候人群比较,以及具有不同类型证候的心理应激反应人群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心理应激反应人群中医证候的形成与人群的心理特质及社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引入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诠释中医阴阳理论.借助红外成像获得的人体体表脏腑三焦等对应区域热值数据和排序,以坐标图形式表达人体区域热值数据高低(人体热结构),确立中医证候热力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健康人脏腑三焦等人体热结构符合耗散结构,不同证候出现不同人体热结构,辨证论治就是根据脏腑寒热偏离,用中医方法恢复人体正常热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藏象理论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体各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一。关于中医脏腑概念与现代医学各脏器的关系,一直是中西医结合研究中一个令人困惑而引人注目的问题。五脏中以“肾”的功能最广泛,最重要。近年来对于“肾”本质和肾虚证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从脾虚证本质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现代系统生物学的代谢组学理论和技术,提出中医脾虚证本质研究应及时纳入代谢组学方法,以期为中医脾虚证的客观化、量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梳理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型及相关研究文献,分析了该病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中医证候辨识依据不统一,主、次症的划分欠合理,分型机械、按图索骥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证候要素理论为指导,基于病证结合建立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的思路,以期建立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新的诊断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常见三种胃镜象中医复杂证候群分布规律及其涉病脏腑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指导。方法分别搜集三种胃镜象患者病例,对其完整四诊资料辨证分型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AG单纯萎缩患者证候复杂,临床中多存在2~9个中医证候,其中同时存在3—8个证候的患者占较大比例,高达96.49%;CAG伴胆汁反流患者中医证候复杂,多存在1~10个中医证候,其中同时存在3~9个证候患者占较大比例,约占98.05%;CAG伴胆汁反流、糜烂患者中医证候复杂,多存在1~10个中医证候,其中同时存在3—9个证候患者占较大比例,约占98.08%;三者基本都涉及脾胃、肝、肾及膀胱、心、肺及大肠等脏腑;三者涉病脏腑证候差异采用SPSSl7.0定性资料无序多分类x2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三种胃镜象中医证候复杂,多同时存在3—9个中医证候,多涉及脾胃、肝、肾及膀胱、心、肺及大肠等脏腑,且三者间所涉病脏腑证候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医信息学和表型组学思想的病-证生物学基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学框架,解读证候的遗传结构和疾病关联.挖掘中医信息学与表型组学的理论内涵,阐明中医学与表型组学之间具有相互借鉴的重要意义;从病-证关系这一难点问题入手,将证候视为一系列特定症状表型的组合,从理论与方法上探索中医信息学与表型组学的桥接点,结合文献证明这一方向的...  相似文献   

15.
量表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量表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思路。近年来,人们不仅将国际上通用的一些量表应用于中医的临床研究中,用于量化评定患者的心理状态、主观症状、中医药临床疗效及其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等,而且还初步开始了一些与中医证候有关的量表制订工作,以期对某种证候的诊断与严重程度作出评定。这些工作对于中医药研究和证、症的规范化、标准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制具有中医特色的量表是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但要首先注意症状术语及其内涵的规范问题,同时要根据所研制量表的不同目的,注意借鉴心理测量的理论和量表的研究方法,探索各种类型中医量表的研究,并进一步规范中医量表的研究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从五脏层次观、辨证层次观等两方面,论述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对脏腑辨证进行细化分型的必要性。并提出脏腑辨证细化分型及证候的细化分型研究应该是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血管病CT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一般认为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按中医辨证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而中脏腑又可分为闭证与脱证。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来探讨急性脑血管病CT表现与中医中风闭、脱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学习《伤寒论》中少阳证,找出“耳眩晕”与少阳证病因病机联系,复习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结令中医,,临床药物治疗耳眩晕验案,从理论角度深入分析从少阳证治疗耳眩晕的机理,为耳眩晕中医治疗提供不同思路,尝试根据经典理论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探索以中医方法研究中医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四至七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中脏腑辨证应用的统计归纳和对照分析,探究脏腑证型的整合情况。在以往基础上历版教材都注意保留了较为成熟的证型,并随着收载病种的调整以及临床辨证研究的日渐深入,细化或更名了部分证型。通过整合脏腑证型,使《中医内科学》中脏腑辨证内容得到了充实和完善。不断趋于规范。本文从成熟证型渐趋稳定、部分证型深入细化、证型更名瑕瑜互见等三个方面予以阐述,可供在校师生和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肺相关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五脏相关学说为理论基础,探讨心肺相关规律,进一步阐述及完善“五脏相关学说”及中医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证候规律的认识.[方法]根据中医脏腑证候辨析制定临床信息采集表,详细采集并记录346例肺心病住院患者的症状、中医证候表现,在所列症状中,若涉及该系脏腑其中两项以上者即认定为病例涉及该系脏腑,再将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