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开创了心脏直视手术的新纪元,但由于血液与许多非生理性人工管道的接触,外科手术的损伤,麻醉及人体温度的变化,器官的缺血再灌注等,伴随CPB,随之而激发产生了CPB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从而使患者处于灌注后综合征(postperusion syndrome)的风险之下,病情危重者甚至因此而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aDS)或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MODS)。  相似文献   

2.
肝素涂敷管道与体外循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素涂敷管道与体外循环王仕刚综述龚庆成审校作者单位: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常规体外循环(CPB)中血液与人工材料表面接触可造成机械性损伤、血浆蛋白变化和血细胞激活。多种生物瀑布的激活引起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称为“灌注后综合征”,直接影...  相似文献   

3.
不同途径注射鱼精蛋白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循环(CPB)手术需要使用肝素以保护血小板、凝血因子,防止血液在CPB管道中凝聚。鱼精蛋白是体外循环结束后中和体内肝素作用的有效药物,经颈内静脉给药常引起血压下降。但对于其它途径注射鱼精蛋白是否也引起类似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仍存在着争议。笔者对60例后天性瓣膜病或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经不同途径注射鱼精蛋白来观察对血流动力学、肺通气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1989年以来,我们对27例外科心脏病患者进行体外循环(CPB),协助手术治疗获得成功。我们认为在CPB中,应注意解决血液灌注有关的影响因素:即补足体内有效循环血量,选择合适灌注流量.降低过大的血管阻力。将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8~10.7KPa(60~80mmHg),保持机体组织在非博动性血流下的最佳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5.
VSD体外循环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对呼吸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和方法:对20例室间隔缺损(VSD)小儿体外循环前、中、后血液流变学及肺功能的变化进行了临床研究。结果:VSD小儿体外循环转流后血液流变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血粘度各指标明显低于转流前,而呼吸力学指标劣于转流前。说明随着血粘度的降低,Hct下降,加之体外循环对肺的影响,使肺水增加,造成呼吸功能恶化。结论:VSD小儿体外循环中,如过度血液稀释,体内多余水分不能立即排除,可使肺水增加,将导致呼吸力学指标恶化。  相似文献   

6.
常温不停跳冠脉搭桥对血液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研究常温心脏不停跳和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手术对血液动力学及移植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35例冠脉搭桥手术病人分为心脏不停跳组(20例)和体外循环心脏停跳组(15例)。经Swan-Ganz漂移导接BaxterCCO监测仪监测血液动力学,Doppler测定移植血管血流量,并测定全身及心肌炎的氧供需。结果:(1)搭桥后,心脏不停跳组CI显著升高,MPAP、SV、HR无明显变化;心脏停跳组CI无明显变化,SV降低,HR和MPAP增加。搭桥后两组CO较手术前无统计学差别;(2)搭桥后两组病人CaO2和Cv^-O2均显著下降,VO2、O2ER和VO2I呈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3)搭桥后两组病人移植血管的血流量无明显差异,移植血管支配区域心肌的MDO2、MVO2和MDO2/MVO2也无明显差异。结论:常温不停跳搭桥手术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较小,而对全身氧供需的平衡及移植血管功能的影响与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搭桥手术相似。  相似文献   

7.
血液灌流在急性中毒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药物中毒是基层医院常见的临床急症,传统治疗方法(如洗胃、补液、利尿、解毒剂、拮抗剂等)主要依靠患者自身代谢与排泄,往往不能控制病情,且抢救时间长、起效慢、并发症多,中毒严重者可致脏器功能不可逆损害,甚至死亡。血液灌流(HP)是临床常用的血液净化方法之一,通过将患者的血液从体内引出,利用体外循环灌流器中吸附剂的吸附作用,清除外源性和内源性毒物、药物、  相似文献   

8.
超滤在体外循环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降低血粘度,减轻血细胞的破坏,减少输血量以及输血所致的不良反应,体外循环中常规采用晶体液进行血液稀释。但是血液稀释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大量液体在组织间隙积聚;其次,血液稀释后血细胞压积下降,降低了术后血液输送氧的能力〔1〕。体外循环还导致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激活补体系统,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加剧了组织水肿〔2,3〕,使心脏手术后病人全身间质液量明显增加,这种现象在婴幼儿手术中更为明显〔4,5〕。组织水肿使体内多个脏器功能受损〔2,6,7〕,对病人的恢复相当不利,特别对危重病人,甚至会…  相似文献   

9.
体外循环(CPB)可使机体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一步发展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其发病机制目前较为公认的是“二次打击”学说。围体外循环期SIRS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很多,CPB装置的改进及减少炎症介质的生成是主要措施。随着对核转录因子NF-kB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可能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调控CPB引发SIRS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血液灌流是血液通过体外循环进入装有聚合物膜包埋的活性炭颗粒或非离子树脂作吸附剂的装置,让溶解在血液中的物质被吸附到具有丰富表面积的固态物质上去,从而去除血液中的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的方法。是常用的抢救各种中毒的血液净化方法之一。血液灌流中并发出血较多见,大多发生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通过监测血小板、凝血第二因子(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及临床观察,结合文献,对我院血液灌流患者的出血并发症进行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经下腔静脉逆行灌注腹腔脏器是作为全身逆行灌注(wholebodyretre-“gggdePerfusion,WBRP)的一部分,最早由Ueda[’j提出的。全身逆行灌注是在体外循环(CPB)的深低温停循环(DHCA)基础上产生的,其定义有多种,Yasuura。’]等以totalbodyretrogradeperfuslon-TBRP称之,Matalanis[’]等认为重要器官逆行灌注(vitalorganretro-gggdePerfuslon,VORP)这一名词更恰当。因为人体脑、脊髓、肝脏及…  相似文献   

12.
体外循环全身热灌注疗法治疗恶性肿瘤81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体外循环全身热灌注疗法(EWBH)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其时机体的损伤情况作一初步分析。方法 2001—2003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EWBH治疗各类型晚期恶性肿瘤病人88例次,通过追踪分析,初步评估该疗法的疗效。通过术前后动态检测病人的血液、脑、肝、肾、肺等脏器功能指标的变化,结合辅助动物实验,分析该疗法对全身各重要器官组织的损伤情况。结果 (1)EWBH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的有效率(CR4-PR)为72.8%,血液相关肿瘤指标下降率为74.4%,肿瘤疼痛缓解率100%。存活期〉1年的65.4%,〉半年的84.0%。(2)该方法对各重要器官的组织和功能可造成一定的轻微和可逆的损伤。结论 EWBH能改善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存活时间。同时会造成病人各器官组织一定程度的可逆性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紫外线照射终末期肾病(ESRD)血透患者体外循环血液对其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了20例ESRD维持性血透患者,应用自行设计光量子导管与血透管路连接,在透析过程中对其血液直接进行紫外线照射治疗,检验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2个月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及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测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全血低切黏度(η10)、全血高切黏度(η100)、红细胞刚性指数(IR)、全血还原黏度(ηw)明显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ηp、RBC、Hb、HCT、ESR、CE、K^+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个月后η10 、η100、IR、ηw进一步低于治疗前,CE开始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ηp、RBC、Hb、HCT、ESR、K^+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紫外线照射ESRD血透患者体外循环血液能够明显降低ESRD血透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体外循环(CPB)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因素中,如血液稀释、预充成分、低温、酸中毒以及机械作用等均很重要。本文报道20例择期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围体外循环期血液流变学变化特征。资料与方法20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男15例,女5例。年龄30~60岁,体重47~85Kg。分别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分为试验组(10例)使用DurafloⅡ型肝素涂抹的人工肺、循环管路及动脉微栓。对照组(10例)使用无肝素涂抹的上述体外循环用品。两组体外循环方法相同,预充乳酸林格氏液1000ml、代血浆…  相似文献   

15.
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少用血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深度血液稀释及剩余机血回输在婴幼儿心脏手术应用的安全性。选择20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A组)和观察组(B组)。A组采用中度血液稀释(HCT0.20~0.25),体外循环结束后不回输剩余机血;B组应用深度血液稀释(HCT0.15~0.20)和剩余机血回输方法。结果B组围术期异体库血用量较A组减少60%,病儿全部顺利康复。作者认为,深度血液稀释及机血回输是减少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库血用量切实有效的方法,只要加强围术期综合管理,对婴幼儿也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肾上腺素防治布比卡因心脏毒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体外循环血液灌注装置,复制布比卡因离体兔心中毒模型,研究肾上腺素(E)对布比卡因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结果 中毒组(A组)布比卡因(2.5μmol/L)能引起心率减慢,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冠脉阻力增加,血流量减少和血浆CPK及CK-MB漏出增多,预防组(B组)同时应用布比卡因和E,E能明显抑制布比卡因的心肌毒性,除心率减慢外,给药后各项指标与给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C组)E能  相似文献   

17.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是体外循环术后常见及严重的并发症,单核细胞在CPB早期即参与了其中的炎症反应。本研究旨在观察体外循环(CPB)围术期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和CD14的变化规律。寻求新的抗炎途径。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体外循环中应用深度血液稀释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深度血液稀释技术应用于婴幼儿体外循环对减少库存血制品使用量的意义,及其对手术效果有无不良影响,方法 (1)将36例体重小于20kg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下行修站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T组)和对照组(C组),T组接受深度血液稀释(转流中Hb70~75g/L)。C组接受中度血液稀释(转流中Hb85~90g/L)(2)观察预充时库血,乳酸林格氏液,血定安的使用量,转流前,转流中,转流后,术毕,  相似文献   

19.
体外循环血液稀释及超滤对血浆渗透浓度的临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CPB、中深度血液稀释及CPB应用超滤后对人体血浆渗透浓度的影响,显示血浆渗透浓度术前正常,血液稀释及超滤后与术前比较显著升高(P<0.01)。血浆钠、钾、氯离子三组均在正常范围。血糖血液稀释及超滤后与术前比较极显著升高(P<0.01)。血球压积、血浆总蛋白血液稀释及超滤后与术前比较显著下降(P<0.05),超滤后与血液稀释比较显著回升(P<0.05)。尿素氮三组均在正常范围。提示:血液稀释及超滤后血浆渗透浓度的增高,系诸多因素所致高糖性高渗血症,但对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份相对平衡作用不大,仍可导致组织水肿。CPB采用超滤方法,可及时排除体内多余水份,调控血液稀释度,提高血浆蛋白浓度从而提高胶体渗透压,有助于减少CPB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是尸肾移植术后早期常见并发症,多由于急性肾小管坏死,再灌注损伤,排斥反应等引起,多数能够在。肾移植术后1个月内恢复。在等待肾功能恢复期间选择适当的血液净化方案非常重要。日间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具有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持续清除体内毒素及调节水电酸碱平衡、方便病人休息等优点,有利于减缓移植肾病进展、促进移植肾功能尽快恢复。我科对10例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患者进行日间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治疗,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