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和旱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生龙  贾志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410-17412,17418
[目的]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和旱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方法]以宁粳16号和旱稻297为试验材料,进行淹水、干湿交替和旱作灌溉处理,观察水稻和旱稻的生长动态变化,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其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穗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经济系数等的影响。[结果]与淹水灌溉相比,旱作灌溉使水稻和旱稻分蘖期后移,生育期推迟,生长发育缓慢,株高降低,产量降低,穗长变短,穗数不足,穗粒数下降,千粒重降低,结实率下降,经济系数提高;旱稻与水稻相比,旱作灌溉处理对旱稻的影响较小。[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旱稻277为试材,在同一土壤肥力条件下,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对旱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抽穗至成熟叶、鞘、茎干物质转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供氮量对旱稻产量有显著影响,以187.5 kg/hm2处理各项指标最为理想,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内外旱稻发展概况,并从水资源日益缺乏和低洼地等土地资源条件的分析,发现我省早稻生产有个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以近十二年(1995—2006年)来国家早稻品种(北方一季稻区中晚熟组)区试材料为试验材料,系统的分析了旱稻的产量结构状况。经分析得出:在保证一定经济系数的前提情况下,适当增加株高和穗长,高而不倒,将会对旱稻产量的提高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选用9个性状差异较大的早稻新品系,在稀播条件下,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其株高、株穗数、一级枝梗数、穗实粒数、穗长及千粒重诸性状与单株产量的关系及黑龙港流域旱稻育种策略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调查性状中,株穗数、穗实粒数及千粒重对单株产量影响显著。三者对产量的贡献为株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其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50、0.38和0.12,达到显著及极显著水平。株高、株穗数、一级枝梗数、穗实粒数及穗长与千粒重呈负相关,其影响程度为穗长>一级枝梗数>株高>株穗数>穗实粒数;穗实粒数同株穗数也呈负相关。单株生产力大的品系是株穗数、穗实粒数及千粒重三者在较高水平上的协调与统一,育种实践上要兼而顾之。在本地区光温条件下,旱稻育种策略为,培育株高及抽穗期适中,提高单株成穗数及单穗实粒数,控制穗子长度,稳定千粒重。其具体指标为,抽穗期8月20~25日,株高100cm左右,穗实粒数不低于100粒,千粒重26g以上,每666.7m~2产量350~400kg。  相似文献   

5.
选用需水较多的中浙优1号、甬优9号2个水稻品种和需水较少的中旱221、中旱3号2个旱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浅水层(0 k Pa)、轻度土壤水分胁迫(-20 k Pa)、中度土壤水分胁迫(-40 k Pa)3种土壤水分处理下,比较水稻、旱稻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质量、单株生物量等产量性状以及叶片角度、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鞘长度、节间长度、节间粗度、节间壁厚、株高等生理生态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胁迫程度越重,水稻、旱稻的单株生物量均减少,穗长性状表现比较稳定,叶片长度、宽度、厚度均下降,其中叶片长度变化差异显著;水稻的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鞘长度、节间粗度、节间壁厚均大于旱稻;品种间叶鞘长差异显著,水分处理间稻的节间宽度差异显著。因此,可以通过测定叶片长度来判断稻作品种的抗旱性强弱。  相似文献   

6.
选用9个性状差异较大的旱稻新品系,在稀播条件下,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其株高、株穗数、一级枝梗数、穗实粒数、穗长及千粒重诸性状与单株产量的关系及黑龙港流域旱稻育种策略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调查性状中,株穗数、穗实粒数及千粒重对单株产量影响显著。三者对产量的贡献为株穗数&;gt;穗实粒数&;gt;千粒重,其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50、0.38和0.12,达到显著及极显著水平。株高、株穗数、一级枝梗数、穗实粒数及穗长与千粒重呈负相关,其影响程度为穗长&;gt;一级枝梗数&;gt;株高&;gt;株穗数&;gt;穗实粒数;穗实粒数同株穗数也呈负相关,单株生产力大的品系是株穗数、穗实粒数及千粒重三者在较高水平上的直辖市与统一,育种实践上要兼而顾之,在本地区光湿条件下,旱稻育种策略为,培育株高及抽穗期适中,提高单株成穗数及单穗实粒数,控制穗子长度。稳定千粒重,其具体指标为,抽穗期8月20-25日,株高100cm左右,穗实粒数不低于100粒,千粒重26g以上,每666.7m^2产量350-400kg。  相似文献   

7.
8.
旱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139份旱稻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多元相关性、通径关系及回归关系,估测了早稻10个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实粒数、结实率、穗粒数、剑叶长和穗长与产量达极显著正相关;剑叶长、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实粒数与产量的关系最密切,对产量起较大的正向直接作用,且以结实率〉穗粒数〉剑叶长〉有效穗数。综合评价,应主要根据有效穗数多、穗粒数多、结实率高和剑叶较长等农艺性状。进行旱稻高产选育种。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扑草净不同处理对旱稻叶绿素含量、POD活性、SOD活性、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扑草净在75g/667m2的用量下,对旱稻的生理指标影响较小,对旱稻的生长发育安全性较高,增产幅度较大,增产率为11.39%,可作为旱稻田良好的除草剂处理。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旱稻297产量形成的特点,以期探明施氮量达到一定水平后,限制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原因。结果表明:旱稻297在0、75和150kg/hm2的施氮量下,2年平均产量分别是2.8、3.5和3.5t/hm2。其中,75和150kg/hm2施氮处理产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75和150kg/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氮可以显著提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在氮素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是施氮后结实率呈降低趋势,尤其是150kg/hm2处理的结实率显著低于不施氮处理,同时150kg/hm2处理的分蘖成穗率较低。干物质积累在灌浆中期达到最大,开花后干物质生产能力较低,施氮对花后干物质累积没有显著影响。分蘖盛期的吸氮量与最高分蘖数和穗粒数的相关分析表明,分蘖盛期适宜的氮累积能够促进分蘖的增加和穗形成时期单株穗粒数的增加。因此,在现有的施氮措施下,75和150kg/hm2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与75kg/hm2处理相比,150kg/hm2处理的分蘖成穗率和结实率降低导致单位面积的实粒数差异不显著,同时,花后干物质生产能力较差是限制旱稻297在150kg/hm2处理下产量提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提高隆阳区水稻单产水平,明确栽插密度与水稻产量的关系.[方法]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以粳稻隆科16为材料,采用不同栽插密度研究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栽插密度2.7~3.3×105丛/hm2,栽茎蘖苗5.4~6.6×105/m2,产量可达11 250~12 000 kg/hm2.[结论]隆科16是综合性状好的高产粳稻品种,合理密植,精确定量栽培,可以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密度对毕粳 39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及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在 15万~ 32万窝 /hm2 范围内 ,毕粳 39号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 ,超过 32万窝 /hm2 ,则产量呈下降趋势。通过二次曲线拟合得出毕粳 39号高产栽培最适密度为 32万窝 /hm2 。  相似文献   

13.
粳稻产量与品质性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粳稻的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品质性状间的关系。[方法]以2006年辽宁省区试中晚熟组的35个粳稻品种为试材,对水稻产量构成、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参试材料的垩白率、垩白度和整精米率达标情况较差,是辽宁省水稻育种品质改良的重点;糙米率、精米率与垩白率呈显著负相关(r=-0.404*,-0.550**),成粒率与垩白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467**),表明提高成粒率有助于降低垩白从而提高碾磨品质;每穗颖花数与糙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505**),与精米率负相关也达显著水平(r=-0.412*),而每穗颖花数又受到单位面积穗数的直接影响,产量及各产量构成因素对食味值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适当降低每穗颖花数和提高成粒率、千粒重可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粳稻产量与品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不同群体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相关,回归,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群体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群体水稻产量构成因素表现不同,单位面积穗数随着群体变小,穗粒数随着群体变小而增加,但有一定限度,千粒重随群体变小而增加,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单位面积穗数次之,千粒重再次之,空秕率最小。  相似文献   

15.
从50年代的水稻矮化育种到70年代的杂种优势利用,产量性状改良一直是水稻育种的第一目标,在杂交稻选配成功后的二十多年里所推出众多品种的单产潜力并未明显超过早期培育出来的水稻品种,而常规育种由于新种质资源的不断拓展与应用,其产量不断得到提高,部分常规稻品种的产量水平超出杂交水稻.为明确常规稻与杂交稻品种的产量差异性,重新评价和定位常规稻品种.以相同遗传背景的常规稻与杂交稻组合为比较对象,比较分析了12个组合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研究结果显示,12组常规稻与杂交稻的的对比试验中,杂交种产量明显高于常规种的占总数的41.7%,常规种产量高于杂交种的占16.6%,二者产量差异不明显的占总数的41.7%.部分常规品种在产量上与同类型杂交稻产量相当甚至高于杂交稻,这为常规稻的遗传育种及其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播期对扬辐粳8号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生育进程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扬辐粳8号的适宜播期为5月上旬末至5月下旬初;播种时间太早或太迟均会由于结实率低、穗粒数不足导致扬辐粳8号极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17.
不同粳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与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36个水稻品种或品系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光合性状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以有效穗为主。在齐穗期和灌浆期,紧穗型和半紧穗型品种的净光合速率相对较高。在齐穗期,半紧穗型品种细胞间CO2浓度较高;半紧穗型和紧穗型品种的蒸腾速率达到4mmol·m-2·s-1,散穗和半散穗型品种相对较低。半紧穗型品种在整个生育时期都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叶绿素含量下降缓慢,抗衰老能力较强,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了解旱作水稻(Oryza sativa L.)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叶面积指数(LAI)与其产量的相关性关系。[方法]利用SUNSCAN冠层分析仪,对正在进行产量比较试验的旱作水稻新品系的冠层PAR、LAI分别进行测量,并测定各品系的产量。[结果]当水田种植条件下冠层PAR处于223.53~262.23μmol/(m2.s),旱田种植条件下PAR处于119.62~185.74μmol/(m2.s)时,各品系产量均较高;PAR偏低的品系产量较低,但PAR太高的品系产量反而降低。对于大部分试验品系,随着LAI的不断提高,产量也在逐步提高。[结论]旱作水稻高产需要其冠层PAR处于一定的范围内,PAR太高或太低都不易达到高产的目标。LAI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方法]以丰两优香1号和中浦优华占为试验材料,以不同促芽剂和920在机械收割2 d后下午对水225 kg/hm~2进行喷施,对再生稻产量及构成因子进行研究。[结果]喷施促芽剂和920处理能打破再生芽的休眠,提高再生稻的发苗数和成穗率,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和株高,从而提高再生稻产量,增产幅度为7.9%~12.7%,增产效益显著。再生稻产量与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品种再生力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头季机械收割后再生季稳产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