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29例急性下壁心梗患者根心心电图Ⅱ导联R/Q比值分为两组:R/Q≥1组,R/Q〈1组。观察分组与CPR峰值,ST段恢复时间及与心律失常,死亡率等的关系。结果显示R/Q≥1组较R/Q〈1组的CPK峰值,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以单纯性下壁心肌梗塞为对照,探讨右室心肌梗塞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12导联心电图特征.材料与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间诊治的22例右室心肌梗塞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列入研究组,同期48例单纯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列入对照组,回顾性观察两组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T段抬高幅度比较,研究组Ⅲ>ⅡI的检出率为90.1%,对照组仅4.2%,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检验特异性为90.1%;ST段在V2导联中压低幅度和aVF导联中抬高幅度的比值比较,研究组≤0.5的患者比例为8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比例4.2%,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检验特异性为90%.结论:利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是否合并有右室心肌梗塞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当ST段抬高幅度出现Ⅲ> Ⅱ时,或ST段在V2导联中压低幅度和aVF导联中抬高幅度的比值≤0.5时,均提示较大可能性的右室心肌梗塞发生.  相似文献   

4.
5.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1994~2001年收治急性下壁心肌梗塞100例,对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7.
8.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房室传导阻滞3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言喻 《临床荟萃》1997,12(13):594-595
本文就1986~1995年12月下壁心肌梗塞96例,选择其中发病或住院期间并发房室传导阻滞30例进行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资料系发病后20分钟~48小时住院病例。男25例,女5例,年龄40~75岁,平均62岁。 2 诊断标准 2.1 病因 2.1.1 基本病因:29例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闭塞引起,1例女性系冠状动脉痉挛所致。 2.1.2 易患因素:均发生于冬春两季。发病前有劳累、情绪紧张、饱餐、感染等。  相似文献   

9.
房室传导阻滞(AVB)是急性下壁心肌梗塞(舭加)的常见临床表现,AIMI合并不同程度AVB在临床特点及预后上有何差异,献报道较少。作自1992年12月至2002年12月对AIMI合并不同程度AVB72例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我院1993年6月~1996年6月收治20例单纯下壁急性心肌梗塞(AMI),15例下壁并其它部位AMI,共35例,占同期AMI住院病人的53.5%.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其中男23例,女12例。平均年龄62.5岁,伴低血压者13例(除外3例心源性休克),伴心动过缓者10例  相似文献   

12.
13.
为进一步探讨护理因素在急性前壁心肌梗塞 (AAMI)预后中的作用 ,对比分析了两组同期发生 ,梗塞面积相同的 AAMI患者在不同护理条件下早期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包括梗塞后心绞痛、梗塞延展、再梗塞、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恶化、栓塞和心脏性死亡等。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 (31 .1 % ) ,明显低于对照组 (60 .0 % ) ,(P <0 .0 1 ) ,其中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31 .1 %和50 .0 % (P <0 .0 5) ,心绞痛平均发作次数分别为 4.2次和 6.4次 (P <0 .0 0 1 ) ,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高质量的护理能减少和预防 AAMI并发症 ,提高患者存活率 ,改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普靳组织成像技术对心肌梗塞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多普靳组织成像脉冲技术检测26例下壁心肌梗塞患者(急性15例,陈旧性11例)基段、中段和心尖段心内膜和对应的心外膜心肌运动,测量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运动波峰值速度及时间速度积分并与21例健康成人对照分析。结果:梗塞组基段、中段的收缩波、舒张早期波峰值速度及时间速度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舒张晚期波及心尖段各测值  相似文献   

15.
1 病例报告女 ,2 9岁。7d前出现胸闷 ,持续 1~ 2 min,反复发作。5 d前疼痛加重 ,持续 3d,无放射 ,伴心悸、气短、不能平卧 ,曾在当地医院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经治疗疼痛缓解 ,但心悸、气短无明显改善 ,转入我院。既往白塞病反复发作 5 a。查体 :t38℃ ,P10 8次/min,R2 2次 /min,BP90 /6 0 mm Hg,神清 ,双下肢皮肤可见结红斑 ,注射部位可见小脓疱及毛囊炎 ,外阴部溃疡 ,左眼色素膜炎 ,口腔多发溃疡 ,咽部略充血 ,扁桃体不大 ,无颈静脉充盈 ,双肺底可闻及中小水泡音 ,HR10 8次 /min,律齐 ,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 ,各瓣膜无病理性杂音 ,…  相似文献   

16.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心前导联ST段压低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8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病人中选出有心前导联对应性ST 段压低同时有冠脉造影结果的18例,无ST 段压低而有冠脉造影结果的8例。分析早期心电图心前导联ST 段改变与冠脉血管病变率间的关系发现,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心前导联ST 段压低多见于多支血管病变的病人。  相似文献   

17.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心前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时心前导联ST段压低的意义,对43例心电图示透壁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了研究。其中,31例有心前导联ST段压低(甲组),12例无心前导联ST段压低(乙组),两组临床表现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甲组患者血清酶平均峰值显著升高且左室衰竭的发生率升高;甲组室性心律紊乱、心肌再梗塞、心源性休克和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亦显著高于乙组(P>0.01~0.05)。本研究资料提示,AIMI时心前导联ST段压低可能与广泛性心肌缺血和危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有关,从而认为,可将之用来预测AIMI的临床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干预的意义。方法 :将急性单纯性下壁心梗患者列入第一组 ,将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的患者列为第二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和院内病死率。结果 :2 17例患者 ,其中 ,第一组 96例 ,第二组 5 2例。发生低血压第一组 9例 (占 9.36 % ) ,第二组 31例 (占 5 9.6 2 % )。发生快速心律失常 (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心房颤动 ,频发室性早搏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第一组 12例 (占 12 .5 0 % ) ,第二组 17例 (占32 .6 9% )。发生缓慢心律失常 (包括窦性心动过缓 ,房室传导阻滞 )第一组 14例 (占 14 .5 8% ) ,第二组 2 5例 (占 4 8.0 8% )。诊断心功能不全第一组 11例 (占 11.4 6 % ) ,第二组 14例。血清肌酸酶平均峰值第一组 1349.2± 2 11.7U/L ,第二组 2 814 .6±35 2 .7U/L。以上数据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院内病死率第一组 8.14 % ,第二组 34%。静脉溶栓、急诊PTCA和未行再灌注治疗的院内病死率在第一组分别为 3.4 5 % ,4 .2 6 % ,和 30 % ,在第二组分别为 10 % ,11.76 %和 80 %。结论 :合并右室心梗时 ,急性下壁心梗患者临床表现更为复杂 ,严重 ,院内病死率增高。积极行溶栓或急诊PTCA治疗 ,可显著降低院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 1996~ 2 0 0 2 - 12收治急性右室心肌梗塞 2 7例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符合 WHO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其中男 19例 ,女 8例 ,平均年龄 5 7.8岁± 9.7岁。既往有冠心病史11例 ,其中 2例有前间壁心肌梗塞 ,高血压 9例 ,肥胖 4例 ,糖尿病 3例。1.2 合并梗塞部位及 ECG情况 本组 2 7例中合并下壁梗塞12例 ,下壁及正后壁梗塞 7例 ,广泛前壁梗塞 5例 ,下壁及广泛前壁梗塞 2例 ,单纯右室梗塞 1例。窦性心动过缓 4例 , 度房室传导阻滞 5例 , 度房室传导阻滞 4例 , 度房室传导阻滞 3例 ,室上性早搏 15例 ,阵发性…  相似文献   

20.
姚依群  顾福宝 《临床荟萃》1995,10(18):833-834
肥厚性心肌病的临床症状有时并不典型,尤其当老年患者表现有胸痛,心电图又出现异常Q波时,极易误诊为心肌梗塞,延误治疗.现将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5例患者,男2例,女3例;年龄63~73岁,其中4例既往有一过性血压增高史,平时血压在正常水平.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