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枯病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细菌性青枯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世界范围的细菌性土传病害,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部分温带地区。青枯病菌寄主广泛,可侵染50多个科的200余种植物,给作物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充分了解青枯病菌是进行青枯病防治的重要前提。本文从青枯病菌的菌群分类、基因组结构、致病机制与致病途径、病菌检测等方面做了系统的阐述,并对基于青枯病菌及寄主植物基因组序列信息,研究和探讨青枯病菌致病机制与青枯病防治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利用细菌16S-23S r DNA内源转录间隔区通用引物L1/L2扩增烟草青枯病菌基因组DNA,并对其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经与近缘种序列多重比对分析后,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Rs F/Rs R,用于包括烟草青枯病菌在内的15种不同细菌、5种真菌、3种卵菌基因组DNA的PCR扩增。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反应体系与程序条件下,该对引物只能从烟草青枯病菌中扩增出241 bp的特异片段,并通过序列测定验证了其准确性;将引物Rs F/Rs R与细菌通用引物L1/L2进行巢式PCR扩增后,其检测灵敏度在DNA水平上可达0.4 fg/μL,较常规PCR提高1 000倍,表明该对引物能有效地用于烟草组织及土壤中青枯病菌的检测。此结果对烟草青枯病的早期诊断、快速检测及病害流行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云南高海拔粳稻区白叶枯病危害日益严重,为了探明该区域白叶枯病菌致病力差异,对白叶枯病进行有效防控。利用15个水稻白叶枯病菌鉴别品种,对采集自海拔1800 m以上稻区11个水稻品种上的32份菌株进行致病力研究。结果发现,致病力最强的菌株是楚雄州的CX28-3和CX30-1,致病率为73.33%;最弱的是大理州剑川县的JC12-2,致病率为0。在高海拔粳稻区,菌株的致病力分化与采集地的海拔高度无关,却与地理距离、采集品种的推广面积有关;而菌株的致病型频率与其采集地的海拔、经纬度、采集品种的推广面积的相关性均不显著。鉴别品种毫糯扬(含新基因)、IRBB14(Xa14)、IRBB4(Xa4)和Tetep(Xa2,Xa16)对所有参试菌株表现为高抗或抗。因此,这些品种内所含的抗性基因值得在云南高原粳稻育种和生产中应用,特别是云南地方稻种毫糯扬,更应加强其新抗病基因的定位和克隆,以为品种选育提供新的抗原。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马铃薯软腐病菌的致病力,本研究分别使用BL-1、BL-2和KF-1 3个马铃薯软腐病菌接种了‘尤金’和‘夏波蒂’2个马铃薯品种,对出苗率进行了调查,分析、鉴定不同菌种的致病力。结果显示:2个供试品种接种3个马铃薯软腐病菌后的出苗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出苗率为27.5%,与对照(CK)相比,出苗率降低67.5个百分点,其中KF-1是3个病原菌中致病力最强的,平均降低92.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鉴定方法确定采自建德市大同镇茶园茶枝的致病菌为镰刀菌Fusarium incarnatum与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鉴定并报道F. incarnatum为茶树致病菌。龙井43和中茶108离体叶片及茎秆用于两种病原菌致病力分析试验,结果显示,F. incarnatum对龙井43嫩叶及茎秆具有较强侵染力,是造成该茶枝茎秆病害的主要致病菌,并且可能与C. fructicola共同侵染茶树叶片。因此,在今后茶树病害识别与防控方面需要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6.
用2套鉴别寄主分别对47份A型菌和57份B型菌的致病力进行鉴定,研究表明,不同的柱花草炭疽病菌株致病力不同。应用最大似然法(EML法)对鉴别寄主的致病力鉴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A型菌可划分成3大小种类型,且其聚类非常紧凑,表现出一定的寄生专化性;而B型菌可划分成2大小种类型,但其在型内分化较为复杂,说明B型菌将来有可能分化出更多的小种类型。从地区而言,无论A型菌还是B型菌均表现为海南菌株的致病力最强,其中尤以昌江和东方的菌株致病力最强。因而对病原变异和进化动态的监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三环唑影响玉米大斑病菌致病力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大斑病菌主要通过附着胞的机械穿透力侵染寄主,三环唑能够降低玉米大斑病菌对寄主的致病力。对三环唑培养下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形成、膨压变化过程以及病菌的侵染效能等进行分析,探讨三环唑抑制玉米大斑病菌侵染的机制。结果表明,5μg/m L三环唑药剂培养下的玉米大斑病菌在附着胞发育时期和附着胞成熟期的膨压较不加药剂处理分别下降了0.22 MPa和1.72 MPa,接菌后72 h对寄主的侵染效率也明显下降,三环唑主要通过影响成熟期附着胞形成高膨压降低病菌的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青枯病菌的PE-ELISA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E ELISA (Post Enrichment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Assay)是一种快速、经济、有效的马铃薯青枯菌检测方法 ,较普通NCM ELISA方法灵敏度提高 10 0万倍 ,与DAS -ELISA、NASH等方法一样灵敏、可靠 ,特别是对处于潜伏期感染而没有表现出症状的马铃薯块茎的检测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香蕉枯萎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及其原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田间表现出枯萎病症状的香蕉和粉蕉组织中分离获得的13株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了不同菌株对香蕉(巴西蕉)和粉蕉(广粉一号)的致病力以及在不同培养液中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和毒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香蕉和粉蕉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菌株产细胞降解酶活性与相应菌株侵染引起的寄主病情指数无相关性,产镰刀菌酸的含量与寄主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9326)。认为香蕉枯萎病菌菌株间产镰刀菌酸能力的不同是导致其致病力出现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白绢病菌菌株在花生品种间的致病力差异,本研究将强、中和弱致病力菌株田间接种不同抗病性花生品种后考察发病严重度。结果表明,白绢病菌株接种后14 d为最佳调查时间;强致病力菌株ZY2、SQ1和弱致病力菌株GP3-1在所测试的10个花生品种间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而中等致病力菌株(HA、H1-3和BL1-1)在品种间病情指数差异显著。弱致病力菌株GP3-1对各品种的致病力较弱;强致病力菌株能导致供试品种抗性的丧失;中等致病力菌株在抗感品种间的致病力存在分化。本实验筛选出1份对中等致病力菌株存在广谱抗性的花生品种。  相似文献   

11.
番茄、茄子和辣椒枯萎病原菌分子鉴定及其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福建省番茄、茄子和辣椒3种主要茄科枯萎病的发生与症状情况,通过常规分离,依据Booth鉴定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从这3种茄科作物上采集的40个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40株镰刀菌中有35株属于尖孢镰刀菌,占总数的87.5%;3株为串珠镰刀菌,另2株为茄形镰刀菌。进一步利用Koch氏法则进行菌株致病性检测,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是本研究中所采集的番茄、茄子和辣椒病株的病原菌,而3株串珠镰刀菌和2株茄形镰刀菌均不造成寄主植物发病。  相似文献   

12.
甘薯新品种(系)的抗病鉴定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鉴定了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新育成的311个甘薯品种(系)对甘薯瘟与蔓割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抗薯瘟Ⅰ、Ⅱ型菌和蔓割病的品种(系)分别有153(占64.29%)、37(占15.55%)和238(占76.53%)份.进一步鉴定了抗病品种(系)薯块产量、品质等性状,筛选出泉薯647、23、11、932、721、848、052、145、153、922等综合表现较好的抗病品种(系).同时分析了抗病品种(系)组合双亲的抗源构成,结果抗(MR~HR)薯瘟Ⅰ型菌和抗(MH~HR)蔓割病的品种(系)均主要选自双亲抗性为R×R组合,分别为94(占61.44%)和132(占55.46%)个;抗(MR或R)薯瘟Ⅱ型菌品种(系)主要选自双亲抗性为R×R、R×S、S×R和 S×S等4类组合,各有6~11(占16.22%~29.73%)个.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甘肃省玉米根腐病致病镰孢菌种类,2017~2019年在甘肃省不同地区采集玉米植株进行组织分离,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分离物进行鉴定,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引起甘肃省玉米根腐病的致病镰孢菌为厚垣镰孢Fusarium chlamydosporum、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尖镰孢F.oxys-por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茄镰孢F.solani、三线镰孢F.tricinctum、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和产黄色镰孢F.thapsinum,其中尖镰孢和拟轮枝镰孢为优势镰孢菌,分离频率分别为22.5%和20%。通过致病性测定发现,所有分离的镰孢菌都会引起玉米根系不同程度变褐,导致根系生长缓慢、茎基部溢缩和腐烂、近地部叶片黄化、叶边缘干枯等症状。  相似文献   

14.
桑树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热带、亚热带地区发病严重,严重影响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雷尔氏菌不同种间致病力和宿主各不相同,其防治策略也相应不同,准确地分离鉴定病原菌是青枯病有效防控的先决条件。本研究采集、分离了海南省琼中县桑青枯病发病桑园(‘桂桑优62’)桑树根部、茎部病原菌,并通过致病性、生理小种、生化变种测定,结合16S rDNA、特异性引物、复合PCR检测体系、序列变种等分子鉴定方法初步确定了病原菌的种类和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引发海南省琼中县桑青枯病的病原菌属于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生理小种5(race 5)、生化变种Ⅴ(biovar Ⅴ),病原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病原菌属演化型Ⅰ(phylotype Ⅰ)即亚洲分支菌株,序列变种12(sequevar 12)。这些结果将为海南桑青枯病的有效防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花生青枯菌红安分离物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湖北红安发病花生根部分离到一个细菌分离物2C1,对该分离物进行了TZC显色反应,致病力的测定,16s rRNA、23s rRNA和鞭毛蛋白基因filc的PCR扩增,16s rRNA PCR扩增产物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物2C1在TZC培养基上表现出青枯菌的典型菌落形态,对花生具有强致病性,PCR扩增获得与预期大小的产物片段; 16s rRNA核苷酸序列具有与其它青枯菌分离物99%左右的一致性。上述结果表明:2C1是具有强致病力的花生青枯菌分离物。  相似文献   

16.
采用伤根法对3种常用桉树无性系组培苗进行初步的抗青枯病性能测定。结果表明,3种不同桉树无性系抗性强弱差异显著,DH32-29为中感品系,DH32-27和H1为高感品系。采用打孔法和浸根法测定了生物制农药多粘类芽孢杆菌细粒剂对桉树青枯病病原菌的室内拮抗作用和盆栽生防效果。结果表明:生物制剂农药多粘类芽孢杆菌细粒剂对桉树青枯菌具有较显著的抑菌效果,培养48 h后抑菌圈平均直径达到10.3 mm;浸根法处理后不同桉树无性系组培苗青枯发病率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生防效果随着无性系的抗性增加而升高。总体来看,多粘类芽  相似文献   

17.
以辣椒均一化cDNA文库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CaPHD1基因克隆,该基因序列含有1个220个氨基酸序列的开放阅读框,同其他植物具有62%~89%的氨基酸同源性。在植物亚细胞定位实验中CaPHD1与GFP的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受到青枯菌侵染和水杨酸、茉莉酸甲酯、乙烯和脱落酸等外源激素的诱导,表明CaPHD1可能在应答病原菌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番茄NAM基因的功能,利用RT-PCR技术从番茄cDNA中分离了NAM(GenBank登录号:FJ435163.1)基因,该基因ORF全长1 053 bp,共编码351个氨基酸,N端含有NAC结构域.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番茄的根、茎、叶、花和果实中均有较强表达.为了进一步研究番茄NAM基因的功能,构建了NAM基因的超表达载体pLP100-35S-NAM,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番茄,并获得抗性植株.经表型分析,转基因番茄植株矮小,生长受到抑制,叶片形态异常,表明NAM基因影响番茄顶端分生组织(SAM)的形成和叶片形态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