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费孝通是我国知名的社会学家,一生致力于乡村经济的发展。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乡村崩溃的危机,费孝通提出了发展“乡土工业”,实现乡土重建的思想,主张工业下乡,通过发展”乡土工业”转移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实现乡土重建,但费孝通的理论在当时却囿于社会现实而无从付诸实施。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费孝通的理论,证明了其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是我国老一辈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用人类学的方法研究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写出了传世名作《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云南三村》等著作。文章通过对这两部著作的简要分析考察他对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影响:一为"社区研究范式";二为"差序格局"思想;三为"实地研究"方法;四为"类型比较"方法。  相似文献   

3.
整体主义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位置,这与长期以来社会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有关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假设和经验归纳式的研究方法息息相关。本文在此企以上述二者为切入点,对社会学研究中长期盛行的整体主义的方法论作一批判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它是社会科学中和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并列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社会学是以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作为其研究对象,以历史唯物主义,或者以社会因素论、社会领域论、社会有机论、社会成层论、管理主义、庸俗社会学、经验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控制等不同的概念,来解释社会的组织、现象、问题和动态的科学。它不仅研究某一个社会,也研究其他社会,以及各个社会之间的关系。社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为我国社会流动研究提供了厚实的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流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初步揭示了我国当前社会流动的一般状况与特点。同时,转型社会的特点以及中国社会学惯有的研究传统构成了社会流动研究的特定不足,在研究的理论建构、定量方法的应用、制度根源的揭示等方面还存在较大欠缺,未能充分回应转型社会发生的深刻变迁及其对社会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学界关于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理论可以被归为三类:即整体论、局部论和微观与宏观关系论。它们都包含着这样一种共同的基调:即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个体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因此,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农村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亦即农村个体的社会行动和模式化互动与农村社会结构之问的相互关系。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在各个层面上具体展开就构成了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出发,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农村社会结构研究、社会过程研究和社会调控研究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善编辑人员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必须运用编辑社会学提供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编辑社会学的独特视觉,为我们展示了编辑功能、社会条件、编辑关系和文化构成的广阔空间,对这些论题的深入研究,能够转变学究式的编辑观念,使编辑工作价值取向转到关注现实、推动社会进步的正确目标上来。  相似文献   

8.
佚名 《甘孜科技》2005,26(1):46-47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在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它是一个核心概念。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的研究、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的发展和普及,可以说是推动弱势群体概念成为社会科学主流话语之一的重要因素。2002年3月,  相似文献   

9.
正第七展厅民族学一级学科自20世纪30年代创建以来,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扎根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沃土,发挥毗邻南亚东南亚区位优势,先后有吴文藻、费孝通、潘光旦、陶云逵、许烺光、杨堃、方国瑜、江应樑等享誉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在此任教与从事研究工作,形成了中国近现代学术共同体的雏形——"魁阁团队"。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大学积极参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逐渐形成了 "人才培养体系完整、学术研究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彰显、文化传承创新活跃"的发展格局。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  相似文献   

10.
中西社会结构的对比,尤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最为经典。但它们只提供了中西对比的一横切面,极易忽略中西社会结构各自变迁发展的脉络。就西方而言,社会结构经历了从整体主义城邦到村落家族共同体,再到现代法治社会的变迁;就中国而言,则经历了从传统部落礼乐时代到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再到以平等原则重塑的差序格局的变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