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蔡彪  李蕊岑  吴媛媛 《计算机应用》2021,41(9):2569-2577
链路预测的主要任务是设计一个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给定网络机制的预测算法,从而得到更准确的预测结果。在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发现,网络的相似性特征对采用的链路预测方法有较大的影响:在节点间标签相似性较低的网络中,提高标签的相似性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而在节点间标签相似性较高的网络中,则应更加关注结构信息对于链路预测的贡献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随后,通过对标签进行加权处理,提出带权值的标签相似性算法,在低相似性网络中能够提高链路预测的准确性。同时,在较高相似性网络中,将网络的结构信息引入到节点的相似性计算中,并通过偏好链接机制来提升链路预测的准确性。在四个真实网络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相对于标签系统间的余弦相似性(CSTS)算法、偏好链接(PA)等算法取得了最高的准确率。根据网络相似性特征,采用所提出的对应算法进行链路预测能够得到更准确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基于深度学习的点云分割技术对点级别标注训练数据的依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伪标签生成与噪声标签学习的弱监督点云分割框架.首先,利用点云具有非局部相似性的特点,基于局部-非局部图对点云数据进行建模;其次,基于关系图卷积网络,以半监督的方式为稀疏标注的点云训练集数据生成高质量的伪标签;最后,针对生成的伪标签中存在噪声标签的问题,设计一种利用含噪声标签数据准确训练现有点云分割网络的渐进式噪声鲁棒损失函数.在ShapeNet Part与S3DIS等公开点云分割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框架在推理阶段不增加模型额外运算量的情况下,当使用10%的标签时,在ShapeNet Part数据集上的分割精度与全监督方法相差0.1%;当使用1%的标签时,在S3DIS数据集上的分割精度与全监督方法相差5.2%.  相似文献   

3.
针对多标签学习中实例标签的缺失补全和预测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正则化的半监督弱标签分类方法(简称SWCMR),方法同时兼顾实例相似性和标签相关性.SWCMR首先根据标签相关性对弱标签实例的缺失标签进行初步预估,然后利用弱标签实例和无标签实例构造邻域图,从实例相似性和标签相关性角度构建基于平滑性假设的正则化项,接下来利用预估后的弱标签实例结合无标签实例训练半监督弱标签分类模型.在多种公共多标签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SWCMR提高了分类性能,尤其是标签信息较少时,分类效果提升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针对人物标签推荐中多样性及推荐标签质量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融合个性化与多样性的人物标签推荐方法。该方法使用主题模型对用户关注对象建模,通过聚类分析把具有相似言论的对象划分到同一类簇;然后对每个类簇的标签进行冗余处理,并选取代表性标签;最后对不同类簇中的标签融合排序,以获取Top-K个标签推荐给用户。实验结果表明,与已有推荐方法相比,该方法在反映用户兴趣爱好的同时,能显著提高标签推荐质量和推荐结果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多标签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机器学习范式.传统的多标签学习方法是在监督或半监督的情况下设计的.通常情况下,它们需要对所有或部分数据进行准确的属于多个类别的标注.在许多实际应用中,拥有大量标注的标签信息往往难以获取,限制了多标签学习的推广和应用.与之相比,标签相关性作为一种常见的弱监督信息,它对标注信息的要求较低.如何利用标签相关性进行多标签学习,是一个重要但未研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标签相关性作为先验的弱监督多标签学习方法(WSMLLC).该模型利用标签相关性对样本相似性进行了重述,能够有效地获取标签指示矩阵;同时,利用先验信息对数据的投影矩阵进行约束,并引入回归项对指示矩阵进行修正.与现有方法相比,WSMLLC模型的突出优势在于:仅提供标签相关性先验,就可以实现多标签样本的标签指派任务.在多个公开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标签矩阵完全缺失的情况下,WSMLLC与当前先进的多标签学习方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何明  要凯升  杨芃  张久伶 《计算机科学》2018,45(Z6):415-422
标签推荐系统旨在利用标签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已有的基于标签的推荐方法往往忽视了用户和资源本身的特征,而且在相似性度量时仅针对项目相似性或用户相似性进行计算,并未充分考虑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推荐结果的准确性较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将标签信息融入到结合用户相似性和项目相似性的协同过滤中,提出融合标签特征与相似性的协同过滤个性化推荐方法。该方法在充分考虑用户、项目以及标签信息的基础上,利用二维矩阵来定义用户-标签以及标签-项目之间的行为。构建用户和项目的标签特征表示,通过基于标签特征的相似性度量方法计算用户相似性和项目相似性。基于用户标签行为和用户与项目的相似性线性组合来预测用户对项目的偏好值,并根据预测偏好值排序,生成最终的推荐列表。在Last.fm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推荐的准确度,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7.
吕亚丽  苗钧重  胡玮昕 《计算机应用》2020,40(12):3430-3436
大多基于图的半监督学习方法,在样本间相似性度量时没有用到已有的和标签传播过程中得到的标签信息,同时,其度量方式相对固定,不能有效度量出分布结构复杂多样的数据样本间的相似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标签进行度量学习的图半监督学习算法。首先,给定样本间相似性的度量方式,从而构建相似度矩阵。然后,基于相似度矩阵进行标签传播,筛选出k个低熵样本作为新确定的标签信息。最后,充分利用所有标签信息更新相似性度量方式,重复迭代优化直至学出所有标签信息。所提算法不仅利用标签信息改进了样本间相似性的度量方式,而且充分利用中间结果降低了半监督学习对标签数据的需求量。在6个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超过95%的情况下相较三种传统的基于图的半监督学习算法取得了更高的分类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吕亚丽  苗钧重  胡玮昕 《计算机应用》2005,40(12):3430-3436
大多基于图的半监督学习方法,在样本间相似性度量时没有用到已有的和标签传播过程中得到的标签信息,同时,其度量方式相对固定,不能有效度量出分布结构复杂多样的数据样本间的相似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标签进行度量学习的图半监督学习算法。首先,给定样本间相似性的度量方式,从而构建相似度矩阵。然后,基于相似度矩阵进行标签传播,筛选出k个低熵样本作为新确定的标签信息。最后,充分利用所有标签信息更新相似性度量方式,重复迭代优化直至学出所有标签信息。所提算法不仅利用标签信息改进了样本间相似性的度量方式,而且充分利用中间结果降低了半监督学习对标签数据的需求量。在6个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超过95%的情况下相较三种传统的基于图的半监督学习算法取得了更高的分类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向微博用户推荐对其有价值和感兴趣的内容,是改善用户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微博的特点以及现有微博推荐算法的缺陷,利用标签信息表征用户兴趣,提出一种基于标签概率相关性的微博推荐方法 LPCMR。首先,该方法利用标签之间的概率相关性,构造标签相似性矩阵。然后通过相关性标签权重加权方案,加强标签权重,构建用户-标签矩阵。针对用户标签矩阵稀疏的问题,采用标签相似性矩阵对用户-标签矩阵进行更新,使该矩阵既包含用户兴趣信息,又包含标签与标签之间的关系。以新浪微博公开API抓取的微博信息作为实验数据,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推荐算法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多标签特征选择是针对多标签数据的特征选择技术,提高多标签分类器性能的重要手段。提出一种基于流形学习的约束Laplacian分值多标签特征选择方法(Manifold-based Constraint Laplacian Score,M-CLS)。方法分别在数据特征空间和类别标签空间定义两种Laplacian分值:在特征空间利用逻辑型类别标签的相似性对邻接矩阵进行改进,定义特征空间的约束Laplacian分值;在标签空间基于流形学习将逻辑型类别标签映射为数值型,定义实值标签空间的Laplacian分值。将两种分值的乘积作为最终的特征评价指标。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性能优于多种多标签特征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1.
社会标签系统是Web2.0中提出的新概念,旨在更好地表达用户的兴趣和意愿。标签聚类是社会标签数据挖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标签相似度的计算是标签聚类的关键技术。主要工作包括:(1)提出了一种基于TF-IDF的标签相似度计算方法和基于该相似度的聚类算法;(2)分析了影响标签相似度的条件;(3)通过实验表明:与已有方法相比,新方法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2.
现有的标签推荐方法大多根据标签在对象中出现的次数来表示用户,标签与资源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对标签信息的利用过于简单,导致最终的推荐结果的准确度和召回率不高。基于这个问题,提出一种采用图模型的个性化标签推荐方法,将用户、标签和资源三者的关系转换成一个三元无向图。对图中相邻顶点的处理采用一种综合的权重衡量方法,而不相邻顶点的关系采用最短路径思想得出。既考虑标签与用户的关系,又考虑标签与资源的关系给出最后的标签推荐方法。将该方法与现存的标签推荐方法做比较。实验采用的数据来自CiteULike。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显著地提高推荐结果的召回率,准确性等。  相似文献   

13.
张小红  卢娟 《计算机应用》2014,34(9):2742-2746
标签冲突增加了射频识别(RFID)系统的时间开销和能量损耗,降低了识别速度,随着标签数量的不断增加,冲突更加明显,系统性能急剧下降。为了解决RFID系统中的多标签防碰撞问题,在分析帧时隙ALOHA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标签分组的帧时隙ALOHA优化算法。该算法首先通过标签自身携带的循环冗余校验(CRC) 码将标签分组,记录标签组的组号,按照组号的顺序依次识别,从而减少同时响应阅读器命令的标签数量;针对识别过程中的时隙选择冲突问题,可以通过混沌系统产生均匀分布的伪随机数,对进入识别状态的标签随机选择时隙号,使标签在一帧内选择的时隙分布更加均匀,从而减少标签碰撞的次数。与传统算法的对比实验中:当待识别标签数量相等时,优化算法识别完标签所需命令数更少,且所用命令数与标签数目呈近似线性关系;当待识别的标签数量小于256时,优化算法的标签识别速度提高率稳定在50%;当待识别的标签数量大于256时,优化算法能使标签识别速度提高率达80%。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优化算法识别标签的速度更快,且随着标签数量的增加,其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针对网页信息自动抽取问题,提出一种将网页按标记分块并根据朴素贝叶斯理论从中识别新闻正文的方法。该方法将各分块的标记信息、文本相似度以及字长特征作为机器学习的特征属性。为提高标记属性的表征作用,减少相关标记之间的干扰,算法采用χ2检验法来检验标记属性之间以及标记属性与类别之间的相关性并实现属性约减。新闻正文抽取过程中同时考虑正文与非正文分块的后验概率,以提高抽取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选取适当的参数值,抽取新闻正文的准确率达到85%。   相似文献   

15.
王宁宁  鲁燃  王智昊 《计算机应用》2016,36(10):2789-2793
针对基于标签的推荐算法中存在的冷启动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标签与人工蜂群的微博推荐算法——TABC-R。首先,对用户的标签信息进行定义,并使用标签集表示用户兴趣;其次,根据标签权重、标签属性权重和标签与微博中词语的相似度三种变量来构造人工蜂群算法中的适应度函数;最后,利用人工蜂群算法的搜索策略,搜索出具有最优适应度值的微博向用户进行推荐。与基于标签的推荐(T-R)算法和基于人工蜂群的推荐算法(ABC-R)相比,TABC-R算法的准确率和召回率均有小幅提升,表明了TABC-R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乐硌  杨智应 《计算机工程》2008,34(16):277-279
提出一种基于电子标签Tag的ID返回及模式串识别过程的RFID标签识别算法,解决了RFID仲裁过程中存在的零标签响应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对5 000个标签样本进行处理时,该算法所需平均标签响应次数为经典算法Memoryless的48.74%,为Tree Split的33.89%。对标签ID的广播次数平均不超过上述2种算法的76.35%,缩短了标签识别时间,提高了标签识别效率。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个性化标签推荐系统在海量信息或资源过滤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在新浪微博平台中, 用户可以自主的给自己添加标签来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 同时, 用户也可以通过标签来搜索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似的用户. 针对新浪微博中大部分用户没有添加标签或添加标签数目较少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RBLDA模型和交互关系的微博标签推荐算法, 它首先利用RBLDA模型来产生用户的初始标签列表, 然后再结合用户的交互关系而形成的交互图来预测用户标签的算法. 通过在新浪微博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发现, 该方案与传统的标签推荐算法相比, 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基于后退式二进制搜索的RFID防碰撞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签防碰撞技术是射频识别(RFID)系统中提高识别效率的关键技术。在对基本二进制搜索算法及其各种改进算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后退式二进制搜索算法的改进算法IRBS。该算法引入标签状态计数器Rn来记录标签的状态。首先判定标签的反馈信息碰撞位,然后把最高冲突位作为标签分组的依据,联合利用前、后向搜索方法来减少标签的搜索范围。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减少阅读器和标签之间的通信量,有效地提高标签的识别速度。  相似文献   

19.
Tag recommender schemes suggest related tags for an untagged resource and better tag suggestions to tagged resources. Tagging is very important if the user identifies the tag that is more precise to use in searching interesting blogs. There is no clear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meaning of each tag in a tagging process. An user can use various tags for the same content, and he can also use new tags for an item in a blog. When the user selects tags, the resultant metadata may comprise homonyms and synonyms. This may cause an improper relationship among items and ineffective searches for topic information. The collaborative tag recommendation allows a set of freely selected text keywords as tags assigned by users. These tags are imprecise, irrelevant, and misleading because there is no control over the tag assignment. It does not follow any formal guidelines to assist tag generation, and tags are assigned to resources based on the knowledge of the users. This causes misspelled tags, multiple tags with the same meaning, bad word encoding, and personalized words without common meaning. This problem leads to miscategorization of items, irrelevant search results, wrong prediction, and their recommendations. Tag relevancy can be judged only by a specific user. These aspects could provide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 its tag recommendation problem.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hallenges to meet the tag recommendation problem. A brief comparison between existing works is presented, which we can identify and point out the novel research directions.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our ontology‐based recommender systems is favorably compared to other systems in th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