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胃手术后胃瘫是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疾病,其特征为胃排空延缓。多见于胃手术亦可见于腹部其它手术,采取保守治疗多能治愈。若误诊盲目手术效果差,并发症机率高,所以及时准确的诊疗非常重要。结合我院胃肠外科2005—2009年间出现的12例胃手术后胃瘫患者的治疗经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中医益气健脾法与养阴和胃法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动力和胃血流的影响.方法:SPF级SD大鼠120只,雌雄各半,分为正常组(n=16)和模型组(n=104).模型组大鼠按70 mg·kg-1·d-1的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模型,72 h后尾静脉采血测空腹血糖,血糖<11 mmol·L-1者剔除试验;连续观察7周后筛选出高血糖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益气高剂量组(20 g·kg-1·d-1)、益气低剂量组(5.5 g·kg -·d-1)、养阴高剂量组(27 g·kg-1·d-1)、养阴低剂量组(7.8g·kg-1·d-1)、二甲双胍组(125 mg·kg-1·d-1)、吗丁啉组(3.5 g·kg -·d-1),按组灌胃给药,模型和正常组给予等量的蒸馏水,连续给药6周;末次给药30 min后检测各组大鼠胃动力与胃血流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胃动力、胃血流量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 <0.05),表明糖尿病胃轻瘫大鼠实验模型复制成功.各给药组大鼠的胃动力、胃血流量均优于模型组(P<0.05),其中益气高剂量组、养阴高剂量组、吗丁啉组与模型组的差异非常明显(P<0.01);益气健脾、养阴和胃组两两比较,养阴高剂量组大鼠的胃排空率、胃蠕动频率及胃血流量较益气高剂量组略有增高,但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益气健脾与养阴和胃中药均可增强糖尿病胃轻瘫大鼠的胃动力和胃血流,进而改善糖尿病胃轻瘫大鼠的胃肠运动功能;养阴和胃法较益气健脾法对本模型有一定的治疗优势,这符合中医认为消渴症(糖尿病)属“阴虚”的论述和治则.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两种方法在胃上部癌治疗中的效果。方法:以惠东县安墩卫生院2011年3月-2012年10月收治的70例胃上部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部分切除组(36例)与全切除组(34例),分别开展近端胃切除手术和全胃切除手术,对其术后并发症情况及长期生存率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吻合口瘘、2年生存率及倾倒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在胃上部癌治疗中均有显著疗效,考虑到生存率,更倾向于全胃切除手术,治疗时还应结合病情做出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4.
和胃方治疗胃神经官能症4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胃方治疗胃神经官能症的疗效。方法将82例胃神经官能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服用和胃方,对照组口服谷维素、吗丁啉;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两者分别为32.4%、59.5%。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和胃方治疗胃神经官能症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胃手术及腹部非胃手术后出现的胃功能性排空障碍,即胃瘫,在临床上少见。所以医者对该并发症常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处理方法。我院1990-2005年有8例患者在胃及腹部非胃手术后出现该并发症,现将诊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肝胃之间的脏腑关系,建立证型的原则以及现代文献对肝胃不和证型的描述,分析得出肝胃郁热的说法不够明确.在没有指出肝胃郁热具体的临床表现而缺经证型是不符合建立证型原则的.同时指出,所谓的肝胃郁热证应该包含在肝胃不和证里面,因此在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同时提出肝胃不和与肝胃郁热实际上是犯了概念不清、逻辑不明的错误.  相似文献   

7.
大鼠实验性脾虚证胃电波和胃运动波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银球三电极和高灵敏度应变片传感器分别记录胃电波和胃运动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性脾虚动物胃电慢波节律无明显改变,慢波振幅显著减小,快波振幅也减小,胃运动明显减弱。自然恢复组胃电波振幅和胃运动波仅有轻度恢复,经四君子汤加味治疗后的大鼠胃电波和胃运动波恢复接近正常对照水平。表明实验性脾虚证动物的胃电波和胃运动波有明显变化,四君子汤加味能够明显改善实验性脾虚证动物的胃电波和胃运动波。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胃癌发病率为10.26%,死亡率为12.45%,分别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第2位与第3位,医疗资源消耗巨大,防控形势严峻。癌症发生发展一般经历癌前病变、原位癌和浸润癌3个阶段,将防治关口提前至癌前病变阶段的主动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普及,胃早癌和重度异型增生的“早诊早治”得到一定程度解决,但多数胃癌前病变既不适宜内镜下黏膜切除,又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加上长期临床动态监测,给患者带来巨大身心负担。胃肠道微环境主要是由胃肠道菌群、胃肠道化学屏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胃肠道神经等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新近研究表明胃微环境失衡是引起胃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中医认为胃癌前病变是正虚和邪实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临证时常将其置于慢性胃炎背景下,结合Correa提出的炎-癌转化模式及中医病机演变规律辨证论治;其基本治则是扶正祛邪,基本治法是健脾清热化湿,并根据辨证结果,联合运用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和补益虚损等治法干预。该文论述了胃微环境失衡与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从调节胃微环境方面总结归纳了中医药干预胃癌前病变的方法和机制,认为中医药通过调节胃内菌群紊乱、消退胃黏膜炎症和改善异常免疫反应等,改善胃微环境从而防治胃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药和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胃运动的影响。方法 夹尾刺激法复制FD大鼠模型,测定其胃运动并与正常对照鼠比较,观察和胃汤对FD大鼠胃运动振幅和频率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FD模型组大鼠胃运动频率明显下降,振幅减弱;和胃汤能增强FD大鼠胃运动振幅,而胃运动频率却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和胃汤有显著的促FD大鼠胃平滑肌收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胃瘫是一种非机械性的梗阻,是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多见于腹部手术后.本院1998年1月-2008年1月实施胃大部切除术223例,其中13例术后发生胃瘫,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和胃饮合剂促胃动力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和胃饮合剂(HWYM)在不同试验模型中的促胃动力作用。方法采用不同工具药复制小鼠胃排空功能障碍模型,观察不同剂量HWYMig给药对胃排空作用的影响。采用激怒法复制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观察HWYM对动物一般状况及在体胃活动频率的影响。利用离体大鼠胃平滑肌条,观察HWYM对正常及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作用下离体胃平滑肌活动的影响。结果HWYM可以明显对抗阿托品及多巴胺引起的小鼠胃排空障碍。HWYM可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机能状态,增加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活动频率。HWYM可明显增强正常大鼠胃平滑肌活动,并对抗多巴胺及异丙肾上腺素对大鼠离体胃平滑肌活动的抑制作用。结论HWYM具有显著的促胃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之后患者残胃胃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行胃切除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患者中,33例非经手术治愈,其中在2周内治愈的患者13例,3周内治愈的患者17例,4周内治愈的患者3例,1例患者经手术治愈。结论:胃瘫综合征患者的诊断需排除吻合口以及输出段的空肠机械性梗阻,通过X线钡餐结合胃镜可有效对其进行诊断。在治疗方面,非手术治疗法是主要疗法,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胃瘫是指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在国内较普遍称为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也有称之为胃无力、胃麻痹或胃淤滞的[I],近年国内外文献趋向于统一称胃瘫,常见于胃手术后.我院自1994年至2002年收治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2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胃动力障碍与胃促动力中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胃动力障碍与胃促动力中药北京市中医研究所(100010)张荣莱北京同仁医院(100730)沈慧安一、胃动力障碍与胃失和降胃肠运动对于空腹和餐后消化道内容物转运起着关键作用。胃肠运动是复杂的、高度协调的神经肌肉活动,其中主要的是胃排空和肠道推进性蠕动,...  相似文献   

15.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措施进行探讨。结果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患者经过心理护理、有效胃肠减压、中西医结合治疗、加强营养支持后,胃肠功能均能恢复。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精心护理,患者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6.
孔令彪  江琪  李颖  陈阳 《北京中医药》2014,(12):928-929
心胃学说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理角度看,心胃同源,心与胃位置相邻,经络相连,气血相通,五行相关;从病理角度看,心胃同病,相互影响,因此在治疗上有心胃同治之说。阳明客气上逆,致心胃同病之心胃不和、心神不安2种主要病理趋势,从心主血脉、心主神志、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角度理解,运用心胃学说理论予以心胃同治。  相似文献   

17.
胃癌是我国临床常见的肿瘤之一,胃癌前病变与胃癌密切相关,及早识别和治疗胃癌前病变向胃癌的进展,对开展胃癌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刘华一主任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经验丰富,对胃癌前病变治疗见解独特,刘师认为在各种致病因素下导致脾胃亏虚,以致瘀血、湿热、气滞等毒邪内生,损伤胃络,久而蕴积化热,血败肉腐,胃失濡养,发为本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药和胃汤促胃动力作用的机制。方法 夹尾刺激法复制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模型,放免法测定大鼠血浆胃动素(MOT)、血清胃泌素(GAS)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胃窦和胃底部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FD模型组大鼠血MOT、GAS含量、胃底部NO含量降低,而胃窦NO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和胃汤组大鼠血MOT、GAS含量、胃底部NO含量升高,胃窦NO含量则降低。结论 和胃汤对FD模型大鼠MOT、GAS含量及胃窦、胃底部NO含量变化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其促胃动力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胃缓一词,首见于《内经》。《灵枢·本藏》篇有“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么者胃薄。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胭不坚者,胃缓”的记载。(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6月第一版)一书首次把“胃缓”定为正式病名,并归人脾胃病证类,还在定义、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与现代研究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详细的阐述与研讨。揣测《实用中医内科学》增设胃缓一病之思路,当是特为西医胃下垂而立,把胃缓病作为与其相对应的中医病证,以供中西医结合治疗胃下垂时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胃痞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8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胃痞颗粒一号与胃复春片一号,对照组和胃痞颗粒二号与胃复春片二号,均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及病理改善情况。结果:临床症状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6%和93%,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腺体萎缩总有效率,分别为86.27%和66.67%,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化总有效率,分别为85.7%和66.6%,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增生总有效率,分别为86.9%和6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痞颗粒优于胃复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