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俄国科学家(?)于1903年第一次研究成的色层析法是分离复杂混合物和提纯物质的吸附动力学方法。该法基于物质的各组分的迁移速度不同,在吸附剂层形成各组分色带。本文的目的是研究色层析在生物体机能方面有何作用。现已合成了许多液晶态吸附剂,对分离化学结构相近的物质具有很高的选择性与良好的效果。分离一种物质的同分异构体是液晶的特异性能,这对各向同性的普通液体来说是困难的或是不可能的。液晶所具有分子易变性,结构的有序度及其对外界——光、声、机械压力、温度变化、电与磁场和化学因素等的作用,能相应地改变自身结构等特性,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具有生物细胞固有的性质。有根据表明,液晶具有各种生物结构  相似文献   

2.
引言在光谱分析中,除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外,散射光谱也是研究物质结构的一个重要手段。光线照射在物质样品上后,除大部分光线被物质分子吸收后而透过物质外,还有少部分光线被物质分子所散射,这就是物质对光的散射效应。光的散射效应的种类很多,除包括经典的瑞利散射、晶体的布里渊散射、等离子体对光的散射,自由电子对光的散射(康普顿一吴有训效应)及化学大质点的丁铎尔散射外,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稳定有效的体外杀线虫模型,并从红树林植物木榄内生放线菌I07A-01824的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具有杀线虫活性的物质,并鉴定其化学结构。方法在体外杀线虫模型指导下,利用硅胶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放线菌I07A-01824的发酵液进行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的杀线虫活性物质;通过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对其进行结构解析,确定其化学结构。结果红树林内生放线菌I07A-01824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具有较强杀线虫活性的物质,为一不饱和脂肪酸,化学结构为5,8-二烯十四酸;27.3mg/L剂量下开始显示对秀丽隐杆线虫有活性,其24h后的LC50值为162.8mg/L。结论此不饱和脂肪酸对线虫有较强的致死作用,并且在内生放线菌I07A-01824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中稳定存在。  相似文献   

4.
磁核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现象于1946年由斯坦福大学F.Bloch和哈佛大学E.M.Purcell同时期发现,荣膺1952年诺贝尔奖金物理奖。三十年来NMR技术在化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了解物质的化学结构以及原子核在物质和生理系统中的静态和动态相互作用,近年来已用于医学检查人体功能和解剖改变。  相似文献   

5.
一、受体的发现受体的概念是英国药理学家兰雷(Langley)首先提出来的。1878年,他在研究阿托平和毛果云香碱对猫唾液分泌的影响时,发现两者有对抗作用,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他设想效应器上有一种接受物质(receptive substance)。1906年,他又发现箭毒和菸碱对骨骼肌有对抗作用,为了解释其作用机制,他更明确地提出在肌肉的神经区域内,存在一种能与箭毒和菸碱结合的接受物质,箭毒同它结合,引起骨骼肌松弛,菸碱同它结合,引起骨骼肌兴奋。兰雷当时设想的接受物质,就是最原始的受体概念。首先使用受体(receptor)一词的是德国细菌学家欧利希(Ehrlich)。1909年,他根据自己的研究,认为兰雷所说的接受物质可能是一种化学基团,这种化学基团能和组织的营养物质、化学信使或药物结合,引起生物效应,并提出“除非结合,物质不会发生作用”的名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HRP结合法研究了大白鼠躯体感觉神经节内含P物质的神经元、含生长抑素的神经元及其投射。结果表明,在躯体感觉神经节内,有P物质和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布至皮肤,但P物质和生长抑素不存在于同一个神经元内。本实验说明:1.HRP和免疫细胞化学结合法对于神经路的定性追踪,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新方法;2.躯体感觉神经节内的P物质和生长抑素神经元,在躯体感觉信息的传导和整合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鼠纹状体边缘区P物质受体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纹状体边缘区的结构与功能.方法 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大鼠脑切片内P物质受体的定位分布进行研究.结果 P物质受体阳性胞体和树突在中枢神经系统有不均匀分布.纹状体边缘区内有较强P物质受体阳性胞体和树突,典型的梭形细胞沿背腹方向行走.结论 边缘区内有P物质受体的分布.推测边缘区内P物质递质有接受、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8.
赵宁  段占祺  金新政 《医学信息》2009,22(4):444-446
生命信息进化论是与达尔文生物物质进化论相平行的一种进化理论,包含了化学进化、生物进化和人类社会进化中的信息进化现象.达尔文进化论基本上是关于生命物质进化的理论.我们说,生命的本质既是物质的,更是信息的.生命信息进化论是一种信息时代中推广的生物进化论版本.本文认为,在研究思路上,应该把生物物质进化论与整个宇宙生命信息进化的机理联系在一起,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揭示生命信息进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正> 《化学神经解剖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用化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和阐明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传统神经解剖学的深入和发展。《化学神经解剖学》一书由同济医科大学朱长庚教授编著,是国内这方面的第一部专著。本书反映了当前国内外在化学神经解剖学方面的新方法、新观点、新理论和新进展。全书约20万字,分十一章:化学神经解剖学的研究方法,突触的结构和功能,接触脑脊液的神经元系统,神经递质共存,周围神经系的化学解剖学,脊髓的化学解剖学,脑干的化学解  相似文献   

10.
慢性注射吗啡或长时间给以电针刺激都可引起镇痛作用的耐受。从吗啡耐受或电针耐受的大鼠脑内曾提取出一些小肽,在离体或在体实验中表现出对抗阿片的作用,被称为抗阿片物质(AOS),但其化学结构尚未确定。1985年Kaneko等从牛脑中提取出一种AOS,确定其结构与牛血管紧张素Ⅱ(AⅡ)相同。该作者等是以豚鼠回肠进行生物学鉴定的。在整体动物中AⅡ是否能对抗吗啡镇痛,尚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11.
福尔马林挥发性抑制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福尔马林至今仍是保存尸体的主要药液。但其固定后的标本有强烈的刺激气味,对人眼、呼吸道粘膜、部分内脏及经常接触的皮肤均有一定损害,直接危害解剖学工作者和其它接触该物质人员的健康。许多人为解决这一问题做了大最有益的探索。我们根据甲醛的化学特性和结构,经试验、筛选、配制了福尔马林挥发性抑制剂(以下简称SS溶液)。  相似文献   

12.
红核脊髓束是锥体外系的重要成份,但传统神经解剖对其化学性质并不明瞭,神经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不断揭示了神经系各种结构的化学本质。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红核至脊髓的下行投射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是P物质能的。本实验在成年大鼠的一侧颈、胸、腰髓的前角或后角分别注入30%HRP生理盐水溶液0.5~1μl 24小时,经第四脑室注入100μg秋水仙碱(10~15  相似文献   

13.
抗体在排除有害的入侵者时免疫系统细胞问的协作是很重要的。已知辅助性T细胞能识别外来物质。增殖并产生一种化学的信号,以引起其他的白细胞(即杀伤性T淋巴细胞)去攻击和摧毁这种入侵的细胞。但是,现在Baoh等发现,有些T淋巴细胞既能对外来物质反应进行增殖,也能向其进攻。  相似文献   

14.
组织水肿的一个力学模型及生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肿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 ,但其发生发展机理尚未得到合理的解释 ,我们根据组织液压力对其结构的影响和血液、组织液物质交换理论 ,建立一种描述水肿发生和发展的力学模型。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显示物质交换动态平衡的破坏所产生的组织液压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将引发水肿 ,这与临床的实验发现一致 ,水肿形成机理的讨论指出水肿治疗的关键在组织结构破坏前调整血浆与组织液间物质交换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5.
生物化学学会年初大会将于1980年3月10~12日在西德明斯特市举行。主要题目:1.酶催化反应的机理;2.糖轭合物(Glpcokonjugaten)的结构、功能和物质代谢;3.次生天然物质的结构与代谢;4.脂质和脂质代谢;5.生物大分子的物理化学;6.神经化学。会议有3个大会报告和10个其它的报告,被邀请报告的有Banthorpe(伦敦)、Demain(剑桥,美国麻萨诸塞州)、Douzou(巴黎)、Franks  相似文献   

16.
1926年Banting与Gairns发现双侧肾上腺切除的实验动物的血清钠浓度增高,钾浓度下降;从而得知肾上腺是参与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的重要器官之一。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是肾上腺里的什么物质在起作用。1953年Simpson与Tait报告了他们从皮质醇中成功地分离出一种“钠储留因子”。以后,他们又接着研究这种物质的化学结构,发现该“因子”原来是天然存在的,具有生物活性并有一个醛基的类固醇。因而命名为“醛固酮”。现在,我们都知道醛固酮是体内盐皮质激素的主要代表;它以调节钠、钾通过细胞膜的速率来影响体内电解质的平衡。醛固酮促进肾脏远端肾小管对钠的再吸收与钾、氢离子的排出。  相似文献   

17.
间隙连接蛋白家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细胞通讯是指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之间通过化学物质或电信号传递信息的通讯机制。包括间隙连接、膜表面分子接触通讯和化学通讯3种方式。其中间隙连接是指相邻的细胞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由蛋白质构成的结构-连接子(connexon),连接子分别嵌入两个相邻的细胞,形成一个亲水性通道,信息物质由此通道直接进行交流的通讯方式,这种通讯方式与机体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间隙连接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相似性,但是前者的通道由connexin(Cx)蛋白家族构成,后者由一个拓扑结构相似但不相关的innexin(Inx)蛋白家…  相似文献   

18.
据新华社柏林电,德国莱布尼茨自然物质与传染病生物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报告说,他们利用厌氧菌制造出一种新的抗菌物质,这种化合物在抑制一些有耐药性的细菌方面很有效,有可能用于研制新型抗生素。研究人员介绍说,自从发明抗生素以来,微生物中的自然物质一直是抗生素的重要来源。然而一些病菌非常“聪明”,总能想方设法适应抗生素的作用并形成抗体,金黄色葡萄球菌就是典型例子。这种病菌的某些菌株已对常用抗生素甲氧西林产生耐药性,变成有“超级病菌”之称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导致严重甚至致命的炎性反应。该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通过在实验室中模拟“解纤维梭菌”的自然营养环境,促使这种厌氧菌合成了一种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含有很多硫原子,化学结构非常特殊。初步研究显示,这种化合物对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耐药病菌的抑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应用,使病理工作者有可能对组织细胞内各种不同的抗原物质加以确定,极其有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工作。目前,最普遍使用的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即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它的优点在于可以用常规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还可以与常规染色方法同时染色,因此能观察到抗原物质在细胞内的位置。而且本技术精确可靠、易于掌握,在一般医院病理科都能进行染色。一、基本原理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利用亲和力很高  相似文献   

20.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及其种类 生物体内存在着最完善的计测、控制系统,胰腺的β细胞就是突出的一例。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量,β细胞时刻都在计测着血液中的葡萄糖,并根据计测量控制胰岛素的分泌量,由此调整血糖量。不仅是胰腺的β细胞,其他器官也存在着极好的计测系统,它们的大多数是能够选择性探测特定化学物质的化学威受器。在这些化学感受器中,通过被探测物质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