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重症医学科(ICU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制定护理对策,为CRBSI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以2014年9月-2014年12月入住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IC U的103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然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CRBSI发生率,观察病原学特征。结果103例患者中14例发生CRBSI ,发生率为13.59%。共培养出病原菌14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8株,占57.14%。革兰阴性杆菌3株,占21.43%。真菌3株,占21.43%。长期置管、使用多腔导管是CRBS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应加强对CRBSI危险因素的控制,尽量使用单腔导管,缩短留置时间,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4年2月至2019年7月346例CR-BSI患者临床资料,对其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46例CR-BSI患者死亡62例,病死率为17.9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2.838,P=0.006)、糖尿病史(χ2=5.966,P=0.015)、感染后拨管时间(t=5.026,P=0.000)、是否入住ICU(χ2=6.885,P=0.009)、置管部位(χ2=5.468,P=0.019)、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χ2=4.731,P=0.030)、发生CR-BSI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t=3.556,P=0.0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χ2=10.209,P=0.001)、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感染(χ2=22.668,P=0.000)、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χ2  相似文献   

3.
宋逸萍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4):3169-317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性感染在ICU的发生率、致病菌的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ICU所有送检的中心静脉导管的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9例样本中培养阳性50例,总体相关性感染率为22.8%,且不同穿刺部位的感染率有所不同,但颈内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股静脉置管的感染发生率较颈内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有显著性差异。中心静脉导管培养阳性的病原菌中阳性球菌占40%,阴性杆菌占42%,真菌占16%,阳性杆菌占2%。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皮肤表面的正常菌群,导管留置时间、留置位置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感染率、危险因素、病原菌种类、耐药性及预后分析,对减少CRBSI的发生率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为CRBSI的病例的临床及微生物学资料。结果 本研究调查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总例数674例,置管总天数6 197 d,发生CRBSI者28例,感染率4.52‰。28名患者共培养3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G+)菌18株(50%);革兰阴性(G-)菌16株(44.4%),真菌2株(5.6%)。G+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G-菌中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真菌均为白色念珠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抗生素大量使用以及留置导管时间是ICU内罹患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U中CRBSI发生率仍较高,病原菌以G+菌为主,大量使用抗生素、留置导管时间是ICU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呼吸科重症监护室(ICU)老年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呼吸科ICU中诊断为CRBSI的老年患者进行筛选。对选出的20例患者,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进行风险因素回顾性分析。对照组为同期呼吸科ICU住院的行深静脉置管但无CRBSI的病例。结果两组对比显示基础疾病构成、年龄、性别、感染前导管留置时间、机械通气、完全肠外营养、尿管留置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BSI组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操作熟练程度、碳青酶烯类抗生素、置管部位、低白蛋白血症、贫血、APACHEⅡ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操作者、低白蛋白血症、APACHEⅡ评分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操作者人员熟练程度、低白蛋白血症及APACHEⅡ评分是呼吸科ICU老年患者评估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心静脉导管在ICU广泛使用,临床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并发症也逐渐为医护人员重视。现就我院综合ICU2010年1~12月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干预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对该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ICU病房收治的行中心静脉置管术360例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导管感染患者78例,对他们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干预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①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总的感染率为:21.67%,其中股静脉、颈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插管的感染率分别为33.33%、21.18%和18.60%,其中股静脉置管最高,锁骨下静脉最低(P<0.05)。②置管术后第1、2、3、4周末期时的感染率分别为13.33%、18.46%、24.76%和30.77%,结果显示导管留置的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越高(P<0.05)。③单腔导管留置感染率为16.67%,显著低于双腔导管留置的33.33%。④导管留置后78次的感染中有38次为革兰阳性菌感染,感染率为48.71%,有27次为革兰阴性菌感染,感染率为34.61%,有13次为真菌感染,感染率为16.67%。结论严格中心静脉置管各阶段的管理,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缩短置管时间,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的管理和穿刺部位消毒,对降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文 《医学综述》2011,17(6):864-867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ICU中最常用的监测和治疗措施,但其同时存在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风险,从而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病死率升高。选择锁骨下穿刺径路、使用抗生素导管可减少CRBSI的发生。应用集束化预防措施进行置管及日常护理是预防CRBSI发生的重要措施,包括严格的手卫生、应用2%氯己定和70%乙醇混合液消毒皮肤、最大消毒屏障以及定期更换辅料。定期更换导管及使用抗生素封管对预防CRBSI效果不明确,不作为常规推荐。  相似文献   

9.
王兆霞 《中外医疗》2012,31(18):4-4
目的探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学、细菌学,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总结正确的干预方法。方法对我院ICU病房2009年10月-2011年8月期间临床诊断为CRBSI的69例患者针对插拔管时间、插管部位以及次数、临床表现、病原学综合因素和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这69例发生CRBSI的病例与对照组相比较,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相比年龄偏大(P〈0.01),并且与导管留置时间、插管次数以及部位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ICU病区患者CRBSI发生率较高,其中真菌、表皮葡萄球菌等感染所占比例较高。患者年龄、留管时间、插管次数、无菌程度是CRBSI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50例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因素,为临床和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腔三向瓣膜式导管(型号为4Fr)由美国巴德公司制造,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点进行穿刺。结果:共发生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50例(9.6%),由于穿刺部位、病原菌种类、穿刺时间不同,发生率有所不同。结论:从置管开始,就应该做好每一个细节,置管与拔管都要谨慎,方能有效减少CVC-RB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患者CRBSI预后的危险性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确诊为CRBSI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与分析存活患者与生存患者的基本情况、导管留置时间,导管拔除时间以及血行感染时的各检查指标,应用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75.91±21.31)大于存活组患者平均年龄(56.82±16.21)岁,具统计学差异(χ2=5.298,P<0.05),死亡组感染症状出现至导管拔除时间间隔明显长于存活组(χ2=7.872,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在在谷草转氨酶、血清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上可见统计学差异( P<0.05),其余检测指标未见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CRBSI患者预后状况与其年龄、凝血功能以及肝肾功能有关,高龄、低蛋白血症以及感染导管推迟拔除是CRBSI患者预后死亡的重要独立性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性感染(CLABS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与住院费用。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综合ICU内阳性血培养的流行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筛选CLABSI患者,按照临床转归比较生存与死亡患者的生理与实验室参数,同时对输血、机械通气事件及住院费用等指标进行考察,预后危险因素筛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年间ICU内共诊断49例CLABSI患者,死亡19例(38.8%),生存30例(61.2%)。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与生存组的体温、中心静脉压、APACHEⅡ评分、输血量、血pH、D-二聚体、血清丙氨酸转氨酶、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和血清钾等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组在总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及对应的每日住院费用方面未见显著差异(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OR0.78,95%CI0.66~0.94;P=0.00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OR0.87,95%CI0.77~0.98;P=0.026)及血钾水平(OR0.09,95%CI0.01~0.80;P=0.031)为ICU内CLABSI预后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论 ICU内CLABSI患者的预后与发病时的病情程度以及出、凝血功能有直接联系。目前资料并未提示不同预后CLABSI的患者住院时间与相应费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患者在ICU期间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并评估其对患者结局的影响。方法对所有进入ICU并且在ICU期间送检血培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的数据包括患者人口统计数据、可能的感染源、既往抗生素使用情况和ICU内的处理过程。使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对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在被调查的567名患者中,42%的患者使用过抗生素,64%的患者因急症直接进入ICU,10.76%的患者来自病房,19.05%的患者来自其他类ICU,19.05%的患者转自其他医院。血培养阳性患者占10.6%,其病死率显著高于血培养阴性患者(45%VS13.6%,P=0.000)。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只有抗生素的使用与血流感染患者高病死率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P=0.002)。结论在疑似感染的ICU患者中只有少数患者血培养是阳性的,然而这些血培养阳性患者的预后是很差的,特别是正在使用抗生素而血培养为阳性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肖军  钟荣  施善阳 《华夏医学》2001,14(6):772-774
目的:确定监护病室院内获得性败血症的发病率,致病菌的种类,对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及诱发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方法确定败血症对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及诱发败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败血症在危重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8.07%)且致病菌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病死率亦较高(80.77%),单因素检验[OR=4.32,95%可信区间(CI)1.58-11.72]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R=4.97,1.21-20.37)均判定细菌性败血症显著影响危重病患者的病死率,此外,分析亦证实:监护病室血源性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留置大静脉导管,气管切开,低白蛋白血症,感染发生前用过激素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败血症是监护病室常见并发症且对疾病预后有不利影响,应重视并针对其危险因素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ICU内CRBSI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药物敏感试验资料,比较排位前7位细菌的耐药特征。结果 67例CRBSI患者共检出8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G+)菌40株(49.4%),革兰阴性(G-)菌38株(46.9%),真菌3株(3.7%)。引起CRBSI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7株,33.3%)、鲍曼不动杆菌(12株,14.8%)、肺炎克雷伯菌(9株,11.1%)、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9.9%)、铜绿假单胞菌(7株,8.6%)、大肠埃希菌(6株,7.4%)。G+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G-菌中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G+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G-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最为敏感。结论近3年来ICU内CRBSI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及鲍曼不动杆菌为主,且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ICU中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9月ICU内血流感染患者微生物学和药物敏感试验资料,比较排位前五位细菌的耐药特征。结果 89例血流感染患者共检出11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G+)菌55株,占49.1%;革兰阴性(G-)菌55株,占49.1%;真菌2株,占1.8%。引起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33株,29.5%)、表皮葡萄球菌(31株,27.7%)、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7株,6.3%)、人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各6株,5.4%)、铜绿假单胞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各5株,4.5%),提示G-菌中以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为主,G+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G-杆菌对碳青霉烯酶类最为敏感;G+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0%。结论近5年多来ICU内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G+菌与G-菌基本持平。在分离到的G+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在G-菌中以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为主。碳青霉烯类与糖肽类抗生素是各自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王冰 《中国现代医生》2011,(27):43-44,46
目的调查研究ICU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和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ICU院内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9年2月~2011年5月在我院ICU住院的1092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率为26.28%,多因素结果显示,气管切开治疗、泌尿道插管治疗、住ICU时间〉10d、机械通气时间〉5d是ICU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U发生院内感染情况较为严重,气管切开治疗、泌尿道插管治疗、住ICU时间〉10d、机械通气时间〉5d是ICU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菌群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9月该院血液透析中心中心静脉置管患者398例的临床资料,了解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菌群分布,分析年龄、原发病、置管部位及留管时间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关系。结果在所有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有52例,感染率达到13.1%。革兰氏阳性菌34例,占65.38%,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18例,占34.62%,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患者年龄<50岁感染率7.48%,≥50岁感染率16.33%(P<0.05);糖尿病肾病感染率19.72%,非糖尿病肾病为9.38%(P<0.05);股静脉置管感染率24.14%,明显高于颈内静脉10.25%及锁骨下静脉5.26%(P<0.05);置管时间≥2周较≤1周、1~2周组患者感染率明显增高,18.43%(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高,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高龄、糖尿病肾病、置管时间≥2周及股静脉置管都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诱因。  相似文献   

19.
刘云  尹建春  闫俊凤 《医学综述》2012,18(16):2701-2703
目的分析ICU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以制订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入住ICU的282例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调查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率为10.99%,例次感染率为12.06%,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手术切口、泌尿道、皮肤软组织等;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结论 ICU患者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对症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住院时间、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与降低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