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 对比足月胎膜早破(PROM)与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孕妇的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阴道微生态变化与足月胎膜早破、未足月胎膜早破的相关性,及其对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收治的PPROM孕妇76例,PROM孕妇69例.记录两组孕妇的外阴不适情况、阴道微生态检查结果、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等情况.结果 PPROM组孕妇平均孕周(32.2±1.6)周,PROM组孕妇平均孕周(38.6±1.2)周.PPROM组阴道炎症状阳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PROM组[43(56.58%) vs 18(26.10%),χ2=13.797,P=0.000],PPROM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PROM组[47(61.84%) vs 23(33.33%),χ2=11.771,P=0.001];PPROM组Apgar评分≤3的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为9.21%,PROM组为2.90%,但无统计学差异(χ2=2.475,P=0.171);PPROM组Apgar评分≥4且≤7分的新生儿轻度窒息率高于PROM组[18(23.68%) vs 5(7.25%),χ2=7.322,P=0.011],Apgar评分≥8的正常新生儿分娩率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ROM组高于PPROM组[62(89.85%) vs 51(67.11%),χ2=10.883,P=0.001];PPROM组阴道微生态正常者显著低于PROM组[26(34.21%) vs 42(60.87%),χ2=10.321,P=0.002].PPROM组阴道微生态正常者显著低于PROM组[26(34.21%) vs 42(60.87%),χ2=10.321,P=0.002];PPROM组BV及VVC检出率均显著高于PROM组(P<0.05);PPROM组阴道菌群失调率显著高于PROM组(χ2=9.184,P=0.012).结论 孕妇阴道微生态的改变、生殖道感染的发生是导致PPROM的首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衡对未足月胎膜早破的预防价值.方法:选择常规进行产前检查无症状单胎妊娠的孕晚期孕妇516例行阴道微生态评价,阴道微生态正常325例,阴道微生态失衡者191例,自愿行乳杆菌阴道活菌(定君生)阴道治疗170例为治疗组.比较阴道微生态正常组与失衡组胎膜早破发生率,比较阴道微生态失衡者应用定君生治疗后胎膜早破发生率.结果:不同孕周孕妇阴道微生态正常与失调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微生态正常组胎膜早破发生率明显低于阴道微生态失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微生态失衡者经治疗后胎膜早破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治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间纠正无症状妇女阴道微生态失衡状态对降低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导致未足月胎膜早破的生殖道病原微生物的分析,从而指导临床抗生素应用。方法试验组为106例,采用血培养基、泌尿生殖道病原性支原体药敏定量培养板对PPROM孕妇宫颈分泌物进行一般细菌和解脲支原体(UU)检测,同时分别选择106例足月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结果 PPROM孕妇宫颈分泌物细菌阳性率(22.64%)明显高于正常孕妇(4.72%)(P<0.05),依次为耐氨苄西林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念珠菌等;PPROM病例解脲支原体(UU)阳性率高达39.62%,明显高于正常孕妇(16.98%),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患者中耐氨苄西林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念珠菌检出率增多;解脲支原体仍是未足月胎膜早破的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妊娠晚期孕妇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不同微生态状况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全南县200例妊娠晚期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产前检查,取阴道分泌物做假丝酵母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检查,观察阴道菌群密集度、优势菌、多样性、炎症反应。根据阴道微生态状况和症状分为正常、异常无症状和异常有症状孕妇,分别纳入正常组(146例),无症状组(21例)和有症状组(33例),比较3组孕妇阴道菌群特征及妊娠结局。结果 54例阴道菌群异常孕妇共检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19例,支原体感染17例,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8例,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itis,TV)5例,衣原体感染4例,淋菌1例。症状组孕妇以VVC感染最多见,占42.4%;无症状组孕妇以支原体感染最多见,占42.9%;两组孕妇菌群异常检出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产褥感染发生率症状组高于无症状组和对照组(P0.05),无症状组高于正常组(P0.05);症状组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高于无症状组和正常组(P0.05)。结论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环境可影响妊娠结局,有自觉症状孕妇应积极治疗,无症状孕妇应定期检查并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从而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β-族溶血性链球菌(GBS)感染与胎膜早破的关系。方法:选择122例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孕妇的宫颈-阴道分泌物进行GBS培养,与同期的170例足月胎膜早破(PROM)孕妇和200例正常妊娠孕妇作对照,对GBS阳性的胎膜早破孕妇的羊水做白介素-6(IL-6)测定,并随机选择20例GBS阴性的胎膜早破孕妇作比较。结果:PPROM孕妇宫颈-阴道分泌物GBS阳性率(17.2%)明显高于PROM(11.8%)和正常组(6.0%)(P0.05),GBS阳性的胎膜早破孕妇羊水IL-6(176.6±82.4)ng/L明显高于GBS阴性的胎膜早破孕妇(122.7±59.3)ng/L(P0.05)。结论:GBS感染可引起胎膜早破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孕晚期胎膜早破(PROM)孕妇阴道内菌群变化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5月-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孕晚期PROM孕妇128例(PROM组)、产前检查健康孕妇90例(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孕妇阴道分泌物微生物分布构成及阴道微生态情况,比较不同阴道微生态情况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结果:PROM组革兰阳性杆菌、乳酸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均低于对照组,变形杆菌、阴沟肠杆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其余阴道微生物分布无差异(P>0.05);两组菌群密集度、阴道菌群多样性有差异,PROM组微生态失调占比(46.9%)高于对照组(32.2%)(P<0.05),pH值无差异(P>0.05)。PROM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早产(15.0%)及新生儿感染率(15.0%)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患者(2.9%、4.4%)(均P<0.05)。结论:孕晚期PROM孕妇阴道菌群密度、多样性以及微生态与健康孕妇比较出现异常,PROM孕妇阴道微生态失衡增加不良妊娠结局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阴道微生物菌落的变化及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7年2月在该院产检并分娩的180例GDM孕妇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在该院产检并分娩的12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孕妇产检时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查,统计阴道微生态异常及孕期细菌性阴道病(BV)累计发生率,分娩后,统计并比较两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差异。结果研究组阴道微生态异常发生率(3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00%(P<0.05),其中研究组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较差,p H值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间研究组中阴道微生态异常孕妇BV发生率显著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孕妇(P<0.05),而对照组中阴道微生态异常与阴道微生态正常孕妇BV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阴道微生态异常孕妇早产、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鹅口疮发生率明显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孕妇(P<0.05),流产、产褥感染、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阴道微生态异常孕妇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明显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孕妇(P>0.05),其他不良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可增加阴道微生态异常及BV发生风险,从而影响母体及胎儿健康,增加不良妊娠及新生儿结局,临床应积极控制GDM孕妇血糖水平,防止阴道微生物菌落变化影响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孕妇的易发因素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2月该院收治的胎膜早破(PROM)孕妇150例,根据是否足月将孕妇分为研究组(未足月80例)和对照组(足月70例),分析PPROM的易发因素,并观察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研究组人工流产≥2次、胎位异常及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人工流产≥2次、胎位异常及生殖道感染是导致PPROM的危险因素(P0.05);研究组新生儿感染、窒息及胎儿窘迫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剖宫产及产褥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ROM与人工流产≥2次、胎位异常及生殖道感染有关,且PPROM对胎儿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检测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门诊孕22~36+6周的孕妇,有阴道流液症状要求确定是否破膜的孕妇322例,首诊时检测孕妇宫颈阴道分泌物中IGFBP-1及pH值,判断是否破膜。结果 IGFBP-1检测正确率96.3%,pH试纸检测正确率78.0%,两种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FBP-1检测漏诊率1.2%,pH试纸检测漏诊率22%,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GFBP-1检测用于未足月胎膜早破诊断价值高,对于改善PPROM结局临床价值大,值得临床作为首选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0.
王红延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7):1115-1116
目的:探讨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早产胎膜早破(PPROM)的关系。方法:采用泌尿生殖道病原性支原体药敏定量培养板和沙眼衣原体检测试剂盒(免疫层析法)对30例PPROM孕妇宫颈分泌物进行UU和CT检测,同时分别选择30例足月胎膜早破(PROM)孕妇和30例正常孕妇作对照。结果:PPROM孕妇宫颈分泌物UU阳性率(77%)明显高于PROM孕妇(43%)和正常孕妇(23%)(P<0.05);PPROM孕妇宫颈分泌物CT阳性率(53%)高于PROM孕妇(23%)和正常孕妇(7%)(P<0.05);PPROM孕妇UU和CT同时感染的阳性率(43%)高于PROM孕妇(13%)和正常孕妇(0)(P<0.05)。结论:PPROM的发生与UU和CT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患者的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方法选取152例ICP孕妇为研究对象,分为轻度组83例,重度组69例;随机抽取80例同期经阴道分娩的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比较妊娠结局。结果经阴道分娩产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围生儿死亡发生率重度ICP组高于轻度ICP组和对照组(P0.05);轻度ICP组与对照组围生儿不良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ICP组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者比较,羊水粪染及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率高于阴道分娩产妇(P0.05)。结论轻度ICP患者可适当延长孕周,待产程发作后严密监测下经阴道试产,重度ICP适时剖宫产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859例妊娠妇女及200例正常非妊娠女性的PT、APTT、TT、FIB值,分成早、中、晚及临产妊娠四期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正常妊娠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着妊娠时间延长,早期、中期至晚期妊娠的PT值呈缩短趋势,不同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与临产期P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APTT值呈缩短趋势,早期组与中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妊娠期APT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妊娠四个时期的T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中期至晚期妊娠的FIB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期FIB值明显升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和正常妊娠组的PT、APTT、TF值比非妊娠组明显降低,FIB值明显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町、APTT、TT值比正常妊娠组明显降低,FIB值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切监测妊娠妇女的凝血四项变化,对预防血栓栓塞疾病和孕妇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大出血导致急性DIC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疆维、汉族孕妇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的感染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1月至2008年9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产科住院分娩79例胎膜早破孕妇(观察组)和88例孕足月、无胎膜早破住院待产孕妇(对照组),取其宫颈分泌物进行解脲支原体(UU)培养和沙眼衣原体(胶体金法)检测。结果胎膜早破组维、汉族孕妇UU、C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组中早产孕妇与足月产孕妇UU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阳性孕妇与CT阴性孕妇1minApgar评分(≤7分)、死胎、畸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UU+复合阳性组和CT-UU-复合阴性组孕妇的死胎、畸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维、汉族孕妇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与胎膜早破相关性不明显,UU感染对早产的胎膜早破有明显影响,妊娠期UU、CT的复合感染与死胎、畸胎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孕妇静脉血及新生儿脐带血中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别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孕妇静脉血及新生儿脐带血中的Glu和HbA1c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孕妇静脉血Glu和HbA1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其新生儿脐带血与对照组相比,Glu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A1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新生儿脐带血HbA1c水平明显高于其母血HbA1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新生儿脐带血HbA1c水平较其母血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母体摄入的糖分直接决定了新生儿脐带血中的Glu和HbA1c水平,且孕妇摄入过量的糖分对胎儿造成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早产母儿情况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单胎早产共3 611例,根据3种不同类型,分为自发性早产(SPB)组1 191例、胎膜早破性早产(PPROM)1 564例及医源性早产(IPD)856例。比较3组产妇的一般情况、地塞米松(DXM)的使用、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情况、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结局。结果 SPB组产妇年龄〉PPROM组,但〈IPD组(P〈0.01);SPB组孕次及产次均〉PPROM组和IPD组(P〈0.05);SPB组、IPD组特殊病史均多于PPROM组(P〈0.01);地塞米松使用情况,SPB组〈PPROM组和IPD组(P〈0.01)。剖宫产率IPD组明显〉SPB组和PPROM组(P〈0.01)。SPB组、PPROM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均〉IPD组(P〈0.05)。新生儿不良结局SPB组、PPROM组均〈IPD组(P〈0.05)。PPROM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发生率小于SPB组和IPD组(P〈0.05),IPD组吸入综合症发生率〉SPB组和PPROM组(P〈0.01);PPROM组肺炎、败血症、黄疸发生率〉SPB组和IPD组(P〈0.05);IPD组颅内出血发生率〈SPB组和PPROM组(P〈0.05)。结论不同类型早产的产妇情况和围生儿的发病情况及结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6.
汪琼华  颜瑜 《现代保健》2014,(27):141-143
目的:研究探讨妊娠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的胎盘蛋白13(PP13)含量与孕妇妊娠孕周长短的变化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4例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轻度子痫前期组16例和重度子痫前期组28例;另外选择30例正常健康孕妇设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方法测定孕妇在不同孕周时血清中的PP13的含量。结果:轻、重度子痫前期组血清中PP13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孕妇组(P〈0.05);且重度子痫前期组显著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0.05);各组妊娠晚期血清中PP13的含量显著高于妊娠中期(P〈0.05);相对于妊娠中期,子痫前期组妊娠晚期孕妇血清中PP13含量的增加值显著高于正常孕妇组(P〈0.05)。结论: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血清中的PP13的含量高于轻度子痫前期孕妇,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的PP13的含量高于正常孕妇,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孕妇血清内PP13的含量有所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孕前不同体重指数对阴道分娩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5月在我院住院并进行阴道试产的初产妇975例.按照孕前体重指数分为低体重组(BMI〈18.5)93例、正常体重组(18.5≤BMI〈23)604例、超重组(23≤BMI〈25)176例、肥胖组(BMI≥25)102例,观察孕前BMI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1)孕前肥胖组的妇女的第一产程时限、第二产程时限明显长于其它组的妇女,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三产程时限在不同孕前BMI组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异;(2)随着孕前BMI的增长,孕妇的剖宫产率逐渐增加.各组间剖宫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其中肥胖组妇女的剖宫产率为33%。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妇女的阴道助产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妇女的镇痛分娩比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肥胖组妇女的分娩镇痛率显著高于其它BMI组的妇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间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孕前BMI的增加,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率也增加,其中以肥胖组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例最高为17.6%。各组妇女发生肩难产的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转入新生儿监护的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中以正常体重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NICU转入率最低,为27%,而以肥胖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NICU转入率最高,为35%。结论孕前肥胖导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延长.同时会增加剖宫产率、镇痛分娩率、分娩巨大儿的比例以及新生儿转监护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心理护理在实施胎儿监护的孕妇中的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门诊进行胎儿监护的孕妇共90例,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心理护理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临床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通过问卷及满意度调查表对孕妇的相关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心理护理组孕妇紧张情绪比例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护理组在护患沟通、服务态度、受尊重等方面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实施胎儿监护的孕妇进行心理护理,加强对孕妇的沟通交流,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护理模式的内涵,提高了孕妇的满意度及护理服务质量,胎儿监护收到了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