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针对氨浸出孔雀石的问题,对CuO-CO2-NH3-H2O体系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获得了一系列平衡关系图.结果表明,随着pH值升高,OH^-取代CO3^2-参与形成沉淀,使稳定存在的固体按蓝铜矿、孔雀石、氢氧化铜的顺序转变.pH值对铜的溶解起决定性作用.pH值较低时,H^+和Cu^2+竞争与NH3的结合,溶液中铜氨配合物浓度低;pH值较高时,OH-和NH3竞争与Cu^2+的结合,使铜转化为氢氧化铜沉淀;pH值8-11时,H^+和OH^-的竞争作用较弱,大部分NH3与Cu^2+形成配合物,其中Cu(NH3)2+4为优势物种.氨浸出孔雀石的理论最佳pH值在9.3-9.4之间,该条件时总铜和总氮平衡浓度大体呈直线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丽霞 《湿法冶金》2003,22(2):84-84
在湿法提金中 ,硫代硫酸盐是很有希望取代氰化物的化学试剂。溶液中存在氨和铜时 ,在碱性范围内 ,金更易被硫代硫酸盐浸出 ,形成金 -硫代硫酸盐配合物 :4Au 8S2 O2 - 3 O2 2 H2 O 4Au(S2 O3) 3- 2 4OH- (1 )当氨和铜的比例适当时 ,通过下列机理强烈催化上述反应 :Au Cu(NH3) 2 4 4S2 O2 - 3Au(S2 O3) 3- 2 Cu(S2 O3) 3- 2 4NH3(2 )4Au(S2 O3) 3- 2 O2 2 H2 O 1 6NH34Cu(NH3) 2 4 8S2 O2 - 3 4OH- (3 )与常规氰化过程相比 ,硫代硫酸盐浸出过程毒性低 ,试剂消耗低 ,浸出速率快 ,尤其对难处理矿石 ,如碳质金矿石。但…  相似文献   

3.
采用同时平衡和质量守恒原理对全液相常温常压法制备CuInSe2(CIS)粉体过程中Cu+-In3+-Se2--NH3-L2--Cl--H2O体系的热力学平衡进行分析,并绘制一系列的浓度对数lgc-p H值曲线.依据平衡图,发现溶液中[NH3]T的变化主要影响溶液中[Cu+]T在体系中的浓度变化,[L2-]T的变化主要影响的是体系中[In3+]T的浓度变化,而[Cl-]T的变化对[Cu+]T和[In3+]T的浓度变化均有影响,并可发现在pH 7.0~8.5时沉淀率最高.依据Cu+-In3+-Se2--NH3-L2--Cl--H2O体系的同时平衡和质量守恒原理,采用全液相常温常压法,在pH 7.0~8.5条件下制备出粒径在20~50 nm且基本符合标准化学计量比的CIS纳米粉体.  相似文献   

4.
以氨三乙酸盐为配体浸出次生氧化矿杂质镁的常见形态碳酸镁,建立了Mg~(2+)-CO_3~(2-)-Nta~(3-)-H_2O体系的配合平衡热力学,并在氨三乙酸根(Nta~(3-))总浓度0~2.5mol/L和pH 5~14范围内绘制了其热力学平衡图,考察了Nta~(3-)配体对镁的选择性。结果表明,碳酸镁在酸性条件下的浸出主要是H+的作用,在碱性条件下的浸出主要是Nta~(3-)和Mg~(2+)的配合作用,但是其配合能力较弱,导致其在碱性条件下溶出量有限。因此,碱性氨三乙酸盐体系对矿物中镁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石硫合剂提金法对高硫金精矿进行浸出试验,考察了SO 2-3、NH3? H2 O、Cu 2+浓度对浸出过程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400目80%,液固比6∶1,SO 2-3浓度0.1 mol/L, NH3? H2 O浓度1.6 mol/L,Cu 2+浓度0.04 mol/L,Na2 CO3浓度0.1 mol/L,搅拌速度500 r/min,浸出温度40℃,浸出时间8 h的条件下,金的浸出率达到88%左右;浸出过程中加入SO 2-3,保证S 2-x和S2 O 2-3的稳定性,并减少因S单质、CuS和Cu2 S的沉积而阻碍浸金传质过程的影响;NH3? H2 O不仅调节浸出pH值,而且与Cu 2+形成[Cu(NH3)4]2+,促进金的浸出。  相似文献   

6.
铜是钼酸铵产品中需要严格限制的杂质元素。钼焙砂中常含铜,氨浸过程铜钼同时进入浸出液中,从浸出液中除铜常常采用硫化物沉淀法,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因此铜钼分离是钼酸铵制备的关键问题。绘制了25℃时Cu-Mo-NH_3-H_2O系组分的浓度对数-pH图,利用热力学平衡图对CuMoO_4在氨性和碱性溶液中的溶解行为进行热力学分析,并推断出新型铜钼分离方法。结果表明:氢氧化钠分解钼酸铜,钼进入溶液而铜几乎完全留在渣中,实现铜钼分离; pH 5.5~7.0条件下,氨与铜络合形成铜氨络合物促进钼酸铜分解;降低[N]_T, pH值和提高[Mo]_T扩大CuMoO_4稳定区,不利于Cu(NH_3)~(2+)_m形成,能从钼酸铵溶液中分离铜。验证试验表明:焙砂中钼优先于铜被氨浸出;提高氨用量有利于铜、钼浸出;降低含铜钼酸铵溶液pH值至5.8,对应溶液铜浓度降至0.098 g·L~(-1),铜沉淀率达到98.8%,达到了从钼酸铵溶液中除铜的效果。验证实验与理论研究结论相符。  相似文献   

7.
采用石硫合剂提金法对高硫金精矿进行浸出试验,考察了SO3^2-、NH3·H2O、Cu2+浓度对浸出过程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400目80%,液固比6:1,SO;一浓度0.1mol/L.NH3·H20浓度1.6mol/L,Cu^2+浓度0.04mol/L,Na2C03浓度0.1mol/L,搅拌速度500r/min,浸出温度40℃,浸出时间8h的条件下,金的浸出率达到88%左右;浸出过程中加入SO3^2-,保证Sx^2-和S2O3^2-的稳定性,并减少因S单质、CuS和Cu2S的沉积而阻碍浸金传质过程的影响;NH3·H2O不仅调节浸出pH值,而且与Cu^2+形成[Cu(NH3)4]^2+,促进金的浸出。  相似文献   

8.
氨法加压浸出钴铜氧化矿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氨法浸出是基于目标金属与氨形成配合离子进入溶液,实现目标金属与部分杂质的分离,因此浸出过程具有选择性。对钴、铜与氨的配合机制及亚硫酸钠还原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提高cNH3/cMe有利于形成稳定性高的钴、铜氨配合离子;降低cSO42-/cSO32-,提高体系pH可降低还原剂还原电位。实验过程采用加压氨浸工艺,在NH3-NH4+-H2O体系中浸出钴铜氧化矿中的钴和铜,研究了总氨浓度、氨铵比、液固比、浸出温度、还原剂用量对氧化矿中钴和铜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氨浓度7 mol.L-1、氨铵比2∶1、液固比6∶1、浸出温度100℃、还原剂亚硫酸钠用量为三价钴含量(摩尔比)4倍的最优条件下,钴浸出率可达到95.2%,铜浸出率可达到95.8%。浸出液后续处理工艺简单,氨及铵盐可实现闭路循环,对环境友好。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东北典型的棕壤对Cu2+的吸附行为,测定了不同pH值、不同的Cu2+初始浓度、不同铜盐对棕壤吸附Cu2+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增加,棕壤对Cu2+的吸附率也随着增加;在pH值3.00~6.09范围内,吸附率增加明显;随着Cu2+的初始浓度的不断提高,吸附率逐渐减小,为电性吸附;棕壤对不同铜盐吸附率大小的顺序是OAc-NO3-Cl-SO42-。  相似文献   

10.
湿法炼锌常规工艺铁的浸出及沉铁pH值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关亚君 《稀有金属》2006,30(3):419-422
对锌焙砂中铁的物相组成和不同温度下各种铁氧化物酸溶平衡pH值进行了探讨,并根据锌焙砂浸出小型试验和扩大试验铁浸出率结果,研究得出了在湿法炼锌常规工艺浸出过程中,二价铁浸出反应是浸铁的主要化学反应的结论。同时计算了Fe3+在不同浓度下的水解平衡pH值,结果表明,当Fe3+浓度范围在5.6~0.00056 g.L-1时,相应的pH值在1.867~3.20之间。生产现场测定证实了所计算的pH值与生产实际相符合,表明计算结果对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CaO -SiO2 -Na2 O -CaF2 -Al2 O3-MgO渣系 ,通过测定熔渣的粘度和Al2 O3吸收速率 ,研究连铸保护渣的Al2 O3吸收速率与粘度及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 ,当CaO SiO2 为1 .2左右时 ,粘度达到最小值 ,Al2 O3吸收速率达到最大值 ,分别为 0 .1 0Pa·s、8.4 0 3× 1 0 - 4 kg·m- 2 ·s- 1 。随着渣中Na2 CO3含量、CaF2 含量和MgO含量的增加 ,粘度减小 ,Al2 O3吸收速率增大。随着渣中Al2 O3含量的增加 ,粘度增大 ,Al2 O3吸收速率减小。粘度为Al2 O3吸收速率的主要控制因素。随着熔渣粘度的增加 ,连铸保护渣的Al2 O3吸收速率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3.
CaO-SiO2-Na2O-CaF2-Al2O3-MgO渣系的粘性活化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CaO-Si02-Na20-CaF2-Al2O3-MgO渣系,通过测定粘度和粘性活化能,建立二次回归正交设计模型,借此研究了粘性特征与碱度、Na20含量、CaF2含量、Al2O3含量及MgO含量之间的关系,为设计开发连铸保护渣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粘性活化能随着渣中碱度、Na2C03含量和CaF2含量的增加而减小;Al2O3和MgO对粘性活化能的影响与碱度密切相关。连铸保护渣的粘度和粘性活化能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15.
2'-Azido-2'-deoxyuridine and 2'-azido-2'-deoxycytidine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and for subsequent cell growth inhibition. Their mono- and di-phosphates were synthesized and their inhibitory activities against the reductase were also determined in a permeabilized cell system, along with the two nucleosides.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identify the first phosphorylation step involved in the conversion of the two azidonucleosides to the corresponding diphosphates to be rate-limiting in the overall activation.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