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唾液腺肿瘤中survivin mRNA水平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唾液腺肿瘤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及其与唾液腺肿瘤发生、发展以及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制备组织芯片,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良、恶性唾液腺肿瘤组织以及周边腺组织中的survivin mRNA表达。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x^2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Survivin mRNA的表达在唾液腺良、恶性肿瘤中有显著差别(P〈0.05);在癌旁腺体与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在恶性肿瘤中,高分化组与中、低分化组、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复发瘤与原发瘤间均存在显著差异fP〈O.05);在不同性别、年龄以及不同大小肿瘤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Survivin mRNA的表达与唾液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有关,可作为唾液腺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和成牙本质细胞(MDPC-23)中,牙本质基质蛋白1(DMP1)是否通过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发挥作用.方法 Western blot 检测不同时间点rDMP1C 和rDMP1F 蛋白处理hMSC、MC3T3-E1 和MDPC-23 后,对MAPK-ERK 的激活情况;并检测使用MAPK 抑制剂后,ERK 的激活是否被抑制;细胞免疫荧光技术观察MAPK 抑制剂抑制激活的ERK 从胞浆向胞核的转位情况.Western blot 检测siRNA 沉默Ras 基因后,对rDMP1 引起MAPK-ERK 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结果 三种细胞中,rDMP1F 和rDMP1C 在5 min ~ 3 h 均可以激活MAPK-ERK 通路,而总ERK 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变化;rDMP1F 激活信号通路的持续时间均明显长于rDMP1C;MAPK 抑制剂处理组的p-ERK 条带与rDMP1F/C 处理组的p-ERK 条带差别明显.hMSC 中,rDMP1F 激活MAPK 信号通路持续时间要长于其在MC3T3 和MDPC-23 中的作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发现,MAPK 抑制剂组可以阻断ERK 向细胞核内的转位.MC3T3 和MDPC-23 在siRNA 沉默Ras 基因后,ERK 的磷酸化水平与rDMP1F 单独处理组相比显著降低.结论 rDMP1C 和rDMP1F 都通过Ras 激活MAPK-ERK信号通路,而rDMP1F 比rDMP1C 具有更强的信号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从基因和蛋白水平研究谷氧还蛋白(Grx)在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LPS)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细胞)时的表达变化及其对Akt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牙龈卟啉单胞菌的LPS(1 000 ng·mL-1)对EA-hy926细胞进行不同时间段(4、12、18、24 h)的刺激诱导,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grx1基因的表达变化;然后加入Grx特异性抑制剂氯化亚硝脲(BCNU),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对照组、LPS组(1 000 ng·mL-1LPS刺激12 h)和BCNU组(25 μmol·mL-1BCNU预处理30 min+1 000 ng·mL-1LPS刺激12 h)的Grx、Akt、磷酸化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LPS诱导下,EA-hy926细胞的grx1基因表达量在各个时间段均上调,12 h时grx1表达量最高。LPS诱导12 h时,LPS组的Grx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BCNU可有效抑制Grx蛋白的表达(P<0.05);Akt蛋白表达量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LPS组的磷酸化Akt活性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和BCNU组(P<0.05),与Grx蛋白的表达趋势一致。结论 LPS可以从基因和蛋白水平诱导Grx的表达;Grx是Akt的潜在调节因子,可能对LPS刺激下Akt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细胞骨架完整性在流体剪切力诱导成骨细胞COX-2基因表达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BALB/c小鼠颅骨成骨细胞,采用细胞松弛素D(CD)破坏细胞骨架完整性:以12dyne/cm2的流体剪切力对成骨细胞加载1.5h;分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巢式PCR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COX-2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采用CD破坏细胞骨架完整性.可以对流体剪切力诱导成骨细胞COX-2mRNA和蛋白的表达起拮抗作用(P〈0.05):在无流体剪切力加载条件下,CD处理对COX-2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流体剪切力加载1.5h能使成骨细胞COX-2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CD处理可显著降低流体剪切力诱导成骨细胞COX-2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保持细胞骨架完整性是流体剪切力诱导成骨细胞COX-2基因表达过程中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源性PTEN抑癌基因对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系增殖抑制的机制。方法:将含野生型PTEN抑癌基因cDNA重组反转录病毒表达质粒导入高转移性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3SP2,转染空载体细胞为对照。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CNA、EGFR、CDK4、P16INK4a和P57Kip2蛋白表达。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细胞比较,PIEN基因转染癌细胞M3SP2-PTEN对表皮生长因子(EGF)介导的细胞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癌细胞阻滞在G0/G1期,PCNA、EGFR、CDK4以及C—myc蛋白表达减弱,而P16INK4a和P57Kip2蛋白表达增强(P〈0.05)。结论:外源性PTEN基因具有抑制唾液腺黏液表样癌皮细胞系EGF介导的增殖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细胞周期进程受阻以及细胞周期调控分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CD147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中的表达及与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TM法检测72例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和20例正常唾液腺组织CD147的表达,应用SPSS16.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D147在腺样囊性癌中表达阳性率为62.5%,显著高于正常唾液腺组(25.0%),P〈0.01。CD147表达与腺样囊性癌大小、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神经侵袭、血管侵袭及肿瘤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复发无显著性相关忪0.05)。单因素分析显示.CD147表达强阳性组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弱阳性及阴性表达组(P〈0.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CD147表达及肿瘤病理分型、血管侵袭、肿瘤转移是影响腺样囊性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CD147的表达与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对腺样囊性癌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株增殖及MEK/ERK、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培养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2),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bFGF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沉淀法纯化蛋白并ERK试剂盒测定ERK活性;Western—blot测定p-ERK及NF—κB抑制物(I-κBa)表达。并观察丝裂原蛋白活化激酶激酶(MEK)抑制剂U0126对上述指标的干预作用。结果:MTT实验显示bFGF明显增强ACC-2细胞增殖,免疫沉淀法显示bFGF上调ERK活性,免疫印记法显示bFGF明显增强p-ERK1/2表达及抑制I-κBα表达。U0126可抑制bFGF的以上效应。结论:bFGF可促进人涎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株增殖,其途径与上调ERK活性,激活ERK、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与涎腺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9例涎腺肿瘤和16例正常涎腺组织中STAT3和VEGF的表达。结果:在涎腺肿瘤中,STAT3和VEGF在恶性肿瘤组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0〈0.05);涎腺良性肿瘤组高于正常涎腺组织,两者表达水平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STAT3和VEGF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如〈0.05)。结论:STAT3和VEGF的表达水平与涎腺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且两者的协同可能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两者的相关性支持VEGF基因由STAT3蛋白调节的观点,抑制STAT3蛋白通路可能成为一条治疗涎腺肿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与顺铂(DDP)联合治疗小鼠头颈鳞癌的疗效,方法:建立小鼠头颈鳞癌动物模型,在荷瘤部位将脂质体包裹的IL-2基因或DDP直接注入肿瘤中,观察肿瘤大小变化,并检测其自然杀伤细胞(NK)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活性,结果:IL-2基因和DDP联合治疗组,肿瘤生长明显受抑制,疗效显著优于单独治疗组和对照组(P<0.05),在注射有IL-2基因的治疗组中,IL-2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小鼠脾细胞NK和颈淋巴结CTL杀伤活性增强,结论:IL-2基因治疗可提高肿瘤局部和全身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能加强DDP的抗肿瘤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p21 Waf1/Cip1与Skp2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10例正常涎腺组织、20例涎腺良性肿瘤、33例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p21 Waf1/Cip1和Skp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21 Waf1/Cip1在涎腺正常组织以及涎腺良、恶性肿瘤的表达率依次降低,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x2=11.113,P=0.006)。Skp2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75.76%)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织(35.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9.128,P=0.001)。p21 Waf1/Cip1与Skp2在涎腺良性肿瘤中的表达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明显(r=-0.390,P=0.089);它们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呈显著性负相关(r=-0.467,P=0.006)。结论:p21Waf1/Cip1低表达以及Skp2高表达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kp2可能通过下调p21 Waf1/Cip1蛋白的表达而参与涎腺肿瘤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astrocyte elevated gene-1,AEG-1)在唾液腺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检测唾液腺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恶性肿瘤(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组织中AEG-1的表达,探讨AEG-1的表达与唾液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选取同期15例非肿瘤手术切除的正常唾液腺组织作为对照。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组织中AEG-1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唾液腺组织(P=0.001),恶性肿瘤组AEG-1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织(P=0.033),晚期恶性肿瘤(T3+T4)AEG-1阳性率显著高于早期肿瘤(T1+T2)(P=0.035)。结论:AEG-1可能在唾液腺肿瘤的发生和恶变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GST-π、TopoⅡ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谷胱苷肽S转移酶-π(GST-π)和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在涎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例正常涎腺组织、16例涎腺良性肿瘤、27例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GST-π、TopoⅡ的表达,分析GST-π、TopoⅡ的表达与涎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涎腺恶性肿瘤GST-π的阳性率为77.78%,明显高于涎腺良性肿瘤GST-π的阳性率12.50%(P〈0.001)。涎腺肿瘤中GST-π表达与TopoⅡ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27例涎腺恶性肿瘤中GST-π、TopoⅡ的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关。结论:GST-π、TopoⅡ可能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检测GST-π、TopoⅡ的表达情况不仅可为涎腺恶性肿瘤化疗用药提供参考,而且可作为涎腺恶性肿瘤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GSTP1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1,GSTP1)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cystic carcinoma,SAC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S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SACC和18例瘤旁腺体中GSTP1的蛋白表达,分析GSTP1表达与SA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STP1在SAC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瘤旁腺体(P<0.05)。在SACC肿瘤组织中,GSTP1表达的高低与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5),在组织学3级中的表达高于1、2级。在组织学1级中,GSTP1主要在胞核表达,但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升高,GSTP1在胞质中表达显著增加(P=0.022)。结论:GSTP1的高表达及在肿瘤细胞不同部位表达与SACC的发生、肿瘤细胞分化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与瘤旁唾液腺腺体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挖掘PA形成过程中的核心基因及通路。方法:采用RNA-Seq技术,检测5例PA患者的配对肿瘤与瘤旁唾液腺腺体,筛选2组间差异基因。运用蛋白互作数据库STRING分析预测差异基因所编码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筛选互作网络中的核心模块及核心基因,分析核心模块中激活的信号通路,预测上述模块与PLAG1可能的相互作用关系。RT-PCR验证核心基因在20例PA患者的配对肿瘤组织及瘤旁唾液腺中的表达。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测得3810个差异基因,其中2021个下调,1789个上调。核心模块中存在PI3K-AKT信号通路、ER受体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的激活。PLAG1可能通过PHLPP1、LRRK2、β-catenin蛋白与核心模块发生作用。RT-PCR显示,核心基因在20例PA样本及其瘤旁唾液腺组织中的差异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核心基因ADCY3ADCY5ADORA1APLNAPPC5CCL28DRD2FPR3 GABBR1可能在PA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为预防PA复发及预后标志物筛选提供思路。PLAG1可能通过PHLPP1、LRRK2、β-catenin间接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ER受体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从而诱发PA形成。  相似文献   

17.
MAPK、MMP-2和MMP-9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MAPK(p-ERK1/2、p-P38及p-JNK)、MMP-2和MMP-9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7例腺样囊性癌组织标本(癌组)和15例正常唾液腺组织标本(对照组)中p-ERK1/2、P-P38、p-JNK、MMP-2和MMP-9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ERK1/2、p-P38、p-JNK、MMP-2和MMP-9在腺样囊性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48%、88.89%、70.37%、81.49%和77.78%)均显著高于在正常唾液腺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26.67%、26.67%、26.67%和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1、P<0.05、P<0.01和P<0.01).腺样囊性癌组织中p-ERK1/2、p-P38、MMP-2和MMP-9在Ⅲ~Ⅳ期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89%、100%、94.44%和94.44%)显著高于Ⅰ一Ⅱ期组(分别为44.44%、66.67%、55.56%和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1、P<0.01和P<0.05),但p-JNK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无统计学关系(P>0.05);p-ERK1/2、p-P38、p-JNK、MMP-2和MMP-9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肿瘤部位、病理分型以及有无神经侵袭、复发和转移亦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p-ERK1/2、P-P38、p-JNK与MMP-2和MMP-9的表达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786,P<0.001;r=0.796,P<0.001;r=0.824,P<0.001和r=0.768,P<0.001;r=0.581,P<0.01;r=0.604,P<0.01).结论:P-ERK1/2、p-P38、p-JNK、MMP-2和MMP-9的高表达与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分期及进展密切相关.MAPK/MMPs通路可能参与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及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在人正常涎腺组织和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人66例正常涎腺组织、4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及42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中,MMP-2、MT1-MMP、TIMP-2及EMMPRIN的表达,采用χ2检验比较3种组织中MMP-2、MT1-MMP、TIMP-2及EMMPRIN表达的差异。结果:MMP-2在人正常涎腺组织,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9%、46.67%、85.71%;MT1-MMP在以上3种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9.09%、53.33%、78.57%;TIMP-2在以上3种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61%、44.44%、59.52%;EMMPRIN在以上3种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64%、48.89%、83.33%。MMP-2、MT1-MMP、TIMP-2及EMMPRIN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人正常涎腺组织,且MMP-2、MT1-MMP及EMMPRIN在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MT1-MMP、TIMP-2及EMMPRIN的表达与MMP-2的活化有关,且MMP-2、MT1-MMP、TIMP-2及EMMPRIN有可能作为判断多形性腺瘤侵袭性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唾液腺肿瘤组织中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PD-ECGF)的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值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唾液腺常见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例正常唾液腺组织、28例多形性腺瘤、25例黏液表皮样癌、33例腺样囊性癌组织中PD-ECGF的表达和MVD值。结果:PD-ECGF在正常唾液腺组织、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35.71%、80.00%、78.79%(P<0.05)。PD-ECGF主要表达于唾液腺肿瘤细胞的胞质中。PD-ECGF表达阳性的唾液腺肿瘤组织中MVD值高于PD-ECGF表达阴性的唾液腺肿瘤组织(P<0.05)。结论:PD-ECGF可能通过促进唾液腺肿瘤血管形成而在唾液腺肿瘤的生长和侵袭中发挥作用,可作为反映唾液腺肿瘤良、恶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TGF-β1在腺样囊性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浸润过程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以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采用TGF-β1刺激ACC-2细胞,MTT法检测ACC-2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蛋白印迹检测ACC-2细胞MAPK(P38、JNK、ERK)的活化及MMP-2表达的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ACC-2细胞中MMP-2的mRNA表达变化。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GF-β1刺激后,ACC-2细胞增殖能力无显著变化(P>0.05),但迁移、侵袭能力增强(均为P<0.01);同时,ACC-2细胞p-ERK1/2、p-P38和MMP-2蛋白表达升高(均为P<0.05),MMP-2 mRNA表达亦升高(P<0.01),但p-JNK1/2蛋白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TGF-β1可增强人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活化p-ERK1/2和p-P38,上调MMP-2的表达。TGF-β1/MAPK/MMP-2通路可能参与人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侵袭能力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