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介入术后Hs—CRP的变化规律。[方法]100例行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患者,按临床类型分成稳定性心绞痛(SAP)、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急性心梗(AMI)三组;按病变复杂程度分成A型病变、B型病变和C型病变三组,按手术复杂程度分成A组、B组和C组三组。分别于冠脉支架术前、术后6h、12h、24h、48h及72h留取外周血,检测血清Hs—CRP值,分组对比研究。[结果]①100例患者术前Hs—CRP值高于正常值(P〈0.05);②术后Hs—CRP较术前升高(P〈0.05)。分时段观察,术后6h即开始升高,48h达到高峰,持续至72h;③依据临床类型分组观察,SAP组术后6h Hs—CRP水平开始升高,48h达到高峰,72h开始下降;UAP组术后12h Hs—CRP水平开始升高,48h达到高峰,72h开始下降;AMI组术后12h Hs—CRP水平开始升高,24h达到高峰,72h开始下降;④依据病变复杂程度分组观察,A型病变患者术后24h Hs—CRP水平开始升高,持续至72h,其间无明显峰值;B、C型病变患者术后12h Hs—CRP水平开始升高,峰值在48h,72h开始下降;⑤依据手术复杂程度分组观察,A、B组患者术后24h Hs—CRP水平开始升高,峰值在48h,72h开始下降;C组患者术后12h Hs—CRP水平开始升高,峰值提前至24h,72h开始下降。[结论]支架术后炎症反应的状态不仅与术前冠脉病变基础状态有关,更与介入干预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有否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229例,均行直接PCI术治疗,于术前及术后6h抽血测定hs-CRP,以后每12小时测1次,至72h后,改为每24小时测1次。连测7d,得出其峰值。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出现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患者其术后hs-CRP峰值水平较无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患者明显升高[(29.2±4.7)mg/L vs(15.3±4.2)mg/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有预测价值.术后hs-CRP峰值水平越高,PC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越大。[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80mg阿托伐他汀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LI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将发病12h内拟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分为3组:A组(术前阿托伐他汀80mg+术后每天40mg阿托伐他汀);B组(术后每天40mg阿托伐他汀);C组(术后每天20mg阿托伐他汀)。3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24h、术后7d测定血清hs—CRP、MMP-9、ALT与AST水平。结果3组间术前血清hs—CRP及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PCI术后24h血清hs—CRP及MMP-9水平分别为(7.19±0.90)mg/L及(1.47±0.26)ng/L,低于B组、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A组血清hs—CRP及MMP-9水平分别为(5.69±1.42)mg/L及(1.18±0.29)ng/L,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在研究期间内药物安全性与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术前给予80mg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显著降低STEMI患者围手术期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同时增加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手术后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B型脑钠肽(BNP)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188例AMI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后UA、hs-CRP、BNP水平,分析患者UA水平变化和hs-CRP及BNP的关系。结果 AMI患者PCI术后UA水平与hs-CRP增高正相关,术后UA水平越高,BNP也就越高。结论 AMI患者的UA水平的增高对其预后有一定的影响,监测AMI患者的UA水平,有助于尽早对预后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mBN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AMI患者76例分为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组,n=53)和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组,n=23),并以健康者对照(c组,n=20),就诊时立即检测血浆hs-CRP浓度和NT—proBNP水平。结果:STEMI组血浆hs—CRP、NT-proBNP均显著高于NSTEMI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AMI患者血浆hs—CRP和NT—proBNP水平在急性期显著升高,并与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陈福生  曾维理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2):2229-2232
【目的】4g讨阿托伐他汀对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单核细胞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型受体γ(PPARγ)的影响。【方法】接受PCI的9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49例)和10mg(49例)每晚口服。于术前及术后24h,10d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单核细胞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型受体γ(PPARγ)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SA)检测:hs-CRP与PPARγ。【结果】①两组hs-CRP水平术后24h升高(均P〈0.01),术后10d低于术后24h(均P〈0.01),治疗组下降更显著,恢复到术前水平。②两组PPARγ水平术后24h升高(均P〈0.01),术后10d进一步升高(均P〈0.01),治疗组明高于对照组(P〈0.01)。③两组hs-CRP/PPAR7比值术后24h升高(均P〈0.01),术后10d下降(均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ACS患者PCI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促进hsCRP、hs—CRP/PPARγ下降和PPARγ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影响。方法选择31例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发病6 h内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为介入组,同时入选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药物保守治疗,为药物组,用免疫比拙法分别测定所有患者治疗前后hs-CRP反应蛋白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CI组介入治疗后血浆hs-CRP水平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短期hs-CRP水平随时间成动态增高;经皮冠脉治疗可迅速明显降低血浆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护理的效果,观察术后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I(TnI)、B型利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 选择 ACS患者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PCI.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2h及术后2w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的变化,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2h及术后2w测定患者CK-MB、TnI、BNP和CRP水平.结果 患者行PCI后,症状改善,心电图动态变化.CK-MB、TnI水平符合ACS的动态变化,未发现术后再次升高的病例;术前和术后12h的BNP 处于高水平.PCI术后12h血清CRP水平较术前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周后降至正常.结论 CK-MB、TnI和BNP的术前术后变化在本组患者中符合ACS的一般规律.PCI治疗后CRP升高,提示PCI可加剧冠脉局部炎症反应,但随着血管开通以及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炎症反应逐渐减轻.提示接受介入治疗的ACS患者的临床护理指导原则和进行心脏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护士应了解常用心脏标志物的多种意义,在护理这类病人当中,应选择适当的血管进行穿刺,在介入治疗前后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注意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ACEI和他汀类等对检验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与辅酶Q10联合应用对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158例PCI患者随机分为A组(29例,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一次联合辅酶Q1010mg每日3次口服,30d)和B组(29例,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一次,30d),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h及术后30 d hs-CRP的变化。[结果]术前、术后24h及术后30d,A组hs—CRP水平分别为(10.04±4.46)、(4.11±4.67)及(13.45±4.07)mg/L,B组则水平分别为(9.34±4.56)、(3.24±5.46)及(16.13±3.86)mg/L,两组患者PCI术后hs-CRP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1);两组术后24h及术后30d比较,hs—CRP下降程度有显著差异性(P〈0.01);两组术后30d比较,A组hs-CRP水平较B组下降更明显,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增加血清hs—CRP水平;阿托伐他汀与辅酶Q10联合应用能够增强其抗炎作用,有利于预防再狭窄。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缺血性心脏病(IHD)时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以探讨CRP与IHD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体检健康者30例、心绞痛患者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各作为正常对照(C)组、心绞痛(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C组于清晨、AP组于入院次日清晨取血,而AMI组于发病6、12、24、48及72h取血。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CRP。结果:AP组及AMI且各时间点CRP较C组显著增高(P<0.01);AMI组各时间点CRP较AP组显著增高(P<0.05);CRP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72h内呈明显动态变化,6h开始升高,48h达高峰,后渐下降,72h时仍明显高于正常。结论:CRP参与IHD的发病过程,其水平的高低与IHD的严重程度有关,急性心肌梗死时CRP动态演变具有判断病情发展趋势和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胜叶  黄晏  张锦  牛欢  赵乾  李一佳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7):3124-3127
目的:探讨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前后的动态变化及心肌保护作用和抗炎作用。方法:选择78例6h内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的AMI患者作为病例组,检测入院即刻和术后6、24、48、72h的血清EPO、IL-6、hs-CRP,并检测入院即刻和术后6、12、24、48、72h的三联水平。另外选择3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仅检测体检当天的EPO、IL-6、hs-CRP和三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MI组术前EPO、Il-6、hs-CRP、三联均高于NC组(P<0.05),Mb、cTnI、CKMB、IL-6、hs-CRP分别于术后6、12、12、24、48h达到峰值,EPO于术后24h降到最低;术前和术后24hAMI组EPO与IL-6、hs-CRP、三联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内源性EPO在AMI介入前后存在应激性升高,具有减小心肌梗死面积的心肌保护作用和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8例,其中PCI组52例,在发病后6~12 h内成功行急诊PCI;保守治疗组66例,为同期拒绝急诊PCI或急诊PCI失败者.两组均于入院即刻,12、24、48和72 h以及7、14和28 d测定血浆BNP浓度;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患者人院3~5 d和28 d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的检测值作为正常参考值.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即刻血浆BNP水平均高于正常健康者,同组不同时间点BNP浓度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保守治疗组血浆BNP水平呈双峰曲线,12~24 h达高峰,7 d时出现第二次峰值.PCI组血浆BNP水平呈单峰曲线,于12~24 h达到峰值.PCI组各时间点BNP水平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P均<0.01).两组患者3~5 d的LVE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 d时PCI组LVEF值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P<0.01).结论 急诊PCI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P水平,提高LVEF值,从而减轻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血浆N-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预后的影响。方法65例AMI患者按发病后至急诊PCI时间分组:A组(≤12h)29例,B组(12~24h)36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力衰竭发生情况及病死率、血浆NT-proBNP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和超声心动图测定的LVEF。结果A组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B组明显降低,但经χ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入院即刻的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急诊PCI治疗后,入院后24h和7d两个时间点,A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AM/发生后30d时的超声心动图检查也显示,A组患者的LVEF明显高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是AMI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接受PCI的治疗时间越早,AMI患者术后心肌受损程度越轻,心肌收缩功能改善也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及术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50例AMI患者发病后6~12小时(PCI术前)、术后24小时、48小时、72天、5天、7天、14天及25例对照组术前TNF-α与hsCRP浓度;将AMI组分为3个亚组:无并发症组、并发症组和死亡组。结果AMI组术前血浆TNF-α和hsCRP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TNF-α分别为(119.4±67.58)ng/Lvs(19.64±7.55)ng/L,hsCRP(1.43±0.93)mg/Lvs(0.52±0.16)mg/L(均P〈0.01);在3个亚组中,TNF-α和hsCRP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病情越严重,升高的峰值越靠后,至术后14天无并发症组和并发症组均已下降到术前水平,而死亡组仍高于术前水平,3组的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血浆TNF-α与hsCRP浓度明显升高,其峰值延迟甚至持续不降提示病情严重,二者同时测定可作为判断AMI患者急诊PCI术后近期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围术期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117例早期行PCI术的NSTE-ACS合并T2DM患者,根据患者服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不同将其分为氯吡格雷组(n=72)和替格瑞洛组(n=45).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均在PCI术前给予阿司匹林片300 mg负荷量,之后为100 mg/d,氯吡格雷组在PCI术前予氯吡格雷300 mg负荷量,之后按每次75 mg,1次/日;替格瑞洛组在PCI术前予替格瑞洛180 mg负荷量,之后按每次90 mg,2次/日.分别于术前、术后6 h、术后24 h、术后3 d、术后1周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 1β (IL-1β) 、可溶性 CD40 配体 (sCD40L)水平.[结果]PCI术前,两组hs-CRP、IL-6、 IL-1β 、sCD40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后6 h,两组hs-CRP、IL-6、 IL-1β、sCD40L水平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s-CRP、IL-6、 IL-1β 、sCD40L升高水平比较,替格瑞洛组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后24 h、3 d、1周两组hs-CRP、IL-6、 IL-1β 、sCD40L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后24 h、3 d、1周两组hs-CRP、IL-6、 IL-1β 、sCD40L下降水平比较,替格瑞洛组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对合并T2DM的NSTE-ACS患者PCI术后早期炎症反应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替格瑞洛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16.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60例和常规治疗组60例,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脑梗死患者均于入院时、治疗后3d、7d、14d分别抽静脉血3mI检测血清中IL-6、TNF-α、hs-CRP含量各1次,门诊健康体检者仅测定1次血清IL-6、TNF-α、hs-CRP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IL-6、TNF-α及hs-CRP浓度水平较健康体检组明显升高(P〈0.01)。依达拉奉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清IL-6、TNF-α及hs-CRP含量测定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依达拉奉组血清IL-6、TNF-α浓度治疗后3d、7d和14d逐步下降,较常规治疗组有显著差异(P〈0.01)。依达拉奉组治疗后7d和14d血清hs-CRP浓度含量测定明显降低(P〈0.05和P〈0.01);常规治疗第14天血清hs-CRP浓度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治疗第7天和第14天有显著差异(P〈0.05)。依达拉奉对于中重度病情患者的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的影响比轻度病情患者影响更大。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TNF-α和hs—CRP含量明显增加,依达拉奉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和hs—CRP的水平,且对病情重者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脂质运载蛋白-2(lipocalin-2,Lcn-2)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集100例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及PCI治疗后24 h、72 h外周血,30例健康受试者外周血作为对照。分离血浆及中性粒细胞;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RT-q PCR法检测血浆及中性粒细胞中Lcn-2水平。选取12周龄25~30 g的C57BL/6雄性小鼠(北京维通利华) 16只用于制备AMI模型。通过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小鼠AMI模型(n=8)。分别取模型组小鼠结扎前及结扎1 h、24 h外周血,检测血浆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Lcn-2水平。此外,采用Lcn-2抗体对该模型进行干预,对结扎24 h后小鼠进行心功能检测,并采用TUNEL法和免疫荧光检测心脏梗死区心肌凋亡情况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结果与健康受试者比较[血浆Lcn-2(20.35±8.51) ng/m L,中性粒细胞Lcn-2(1.03±0.16)倍],AMI患者PCI治疗前Lcn-2水平[血浆(113.55±22.73) ng/m L,中性粒细胞(16.81±3.83)倍]明显升高,PCI治疗后24 h[血浆(74.26±14.36) ng/m L,中性粒细胞(10.86±2.71)倍]、72 h[血浆(46.81±12.83) ng/m L,中性粒细胞:(6.15±1.92)倍]依次明显下降。在小鼠模型上,与结扎前比较[血浆Lcn-2(8.14±2.33) ng/m L,中性粒细胞Lcn-2(1.01±0.08)倍],小鼠结扎1 h Lcn-2水平[血浆(17.33±6.19) ng/m L,中性粒细胞(12.86±5.66)倍]、24 h[血浆(35.15±10.44) ng/m L,中性粒细胞(20.17±7.14)倍]依次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143.25±10.29)μL,左室射血分数(LVEF)(40.35±5.10)%,左室缩短分数(LVFS)(20.16±2.64)%],Lcn-2抗体干预明显改善了小鼠的心功能[LVEDV(123.25±9.35)μL,LVEF(49.37±6.69)%,LVFS(24.79±3.40)%]。此外,Lcn-2抗体干预明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结论血浆及中性粒细胞中Lcn-2水平与AMI发生相关,靶向抑制Lcn-2对AMI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eartrateturbulence,HRT)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AMI患者40例,于PCI前及PCI后2h、12~24h及术后1周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HRT变化情况。【结果】AMI患者成功PCI(TIMⅠ-Ⅲ级)术后2h内震荡斜率(TS)值即明显改善(升高)(P〈0.01),而震荡初始(TO)无明显改善(P〉0.05);术后12~24h及一周后TO及TS较术前、术后2h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术后12~24h及一周后HRT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后行PCI(TIMI1I级)患者术前、术后HRT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MI患者成功PCI再灌注(TIMI-Ⅲ级)治疗后可明显改善HRT,提示成功PCI可改善和恢复AMI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尤其是迷走神经的抗心律失常保护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发伤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外周血炎症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降钙素原(PCT)及白细胞计数(WBC)的动态变化及其在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多发伤合并ATC患者46例,根据4周后结局将其分为死亡组(16例)和存活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