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土木工程中涉及到岩石、土壤、地下和水中部分被称为岩土工程,数量多、规模小是我国岩土工程总体特点,大量岩土工程建设项目导致工程勘察数据与日俱增,数据存储、查询、分析以及可视化管理没能得到有效解决,一定程度上给工程勘察带来影响和制约。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上具有显著优势,本文结合具体应用实例,探讨地理信息系统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黄金枝  邹春芽 《工程力学》1999,1(A01):513-518
介绍了应用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语言VisaulaBasic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的特点,重点论述了结合深基坑支护工程应用系统的需要,利用VisualBasic0 设计和建立。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和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随着高新技术在各个工程领域的应用,我国的线路工程测绘技术也逐渐告别了传统的人工测量技术,更加高效、快捷的各种数字化技术开始被广泛的应用于线路工程测量中。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简要探讨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线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常见问题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三维可视化技术是将空间数据信息转换成三维图形,对大量数据处理具有高效性和直观性,该技术在岩土工程领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介绍可视化技术在岩体的三维建模、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及岩体结构的三维网络模拟研究中应用。从而证明了可视化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如今,科学技术得到了完善应用,计算机、互联网等新技术逐步运用到工程建设之中,对科学测量仪器的智能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数字化技术是新型的技术测量手段,在工程测量中的运用较为突出,其在丰富工程测量效果的同时,也完善了测量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说,数字化技术在工程测量中起到了里程碑作用,将工程测量工作变得更加快速、准确。本文就结合我国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简单阐述一下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具体应用,从而突出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强化工程测量水平。  相似文献   

6.
以锦屏一级水电工程为例,分别利用Delaunay算法和多细节层次技术实现了坝区地形TIN模型和施工总布置区域巡航所需的多分辨率地形模型。并根据三维地质建模的特殊需要,引入了NURBS技术对TIN地形模型进行了简化,所获得的NURBS地形模型不仅存储量小,精度损失低,而且易于图形操作运算,便于可视化分析,满足多方面的要求。该模型的实现与成功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水利水电工程向着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胡涛 《中国科技博览》2013,(37):109-109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工程建设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对工程测绘中测量技术的应用求也越来越高。在进行工程测绘时,根据施工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该工程的测量技术,也可适当应用新的测量技术以保证测量质量,为工程施工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做好工程建设的基础工作。本文分析了工程测绘的现状以及技术发展应用,并对工程测绘中的测量技术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和研究,以指导工程测绘中的测量工作。  相似文献   

8.
丁垣吉  张翻 《硅谷》2015,(4):89+64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工程的各个生产领域,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电力行业的发展。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信息化与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使得输配电的传输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但是,自动化技术在电力输配电领域应用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本文通过对自动化技术在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应用中的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程科技2035技术预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预见是一种致力于促进科技与经济、重大计划一体化,对远期技术发展进行的有步骤的探索过程。结合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科技的需求,在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引入技术预见,开展未来20年工程科技关键技术预测与选择。中国工程科技2035技术预见结合工程科技特点,设计了客观分析法与主观判断相结合的技术预见方法与应用流程,针对11个工程科技领域的800余项备选技术,提出了2035年我国工程科技各领域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及颠覆性技术,分析了关键技术的实现时间、发展水平与制约因素,为各领域制定面向2035工程科技发展技术路线图提供系统性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工程物探技术作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一种,在岩土工程中应用十分广泛。将工程物探技术合理地运用在岩土工程中,可以有效地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该文从工程物探技术的含义入手,分析了工程物探技术和岩土工程的关系,并进一步对工程物探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及应用前景等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研制了一个进化型快速原型工具系统RPTS,提出了伪函数技术和分割图技术。前者使应用系统的界面原型和内部功能原型的开发工作完全并行化,后者提高了内部功能描述的可视化程度。详细讨论了伪函数、分割图及相关算法。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了与工程图学相关的科学和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图形学、信息化、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等基础上,指出了工程图学信息化改革是工程图学的发展趋势.探讨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的工程图学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出了将工程图学、设计学,计算机图形学有机结合,将产品的信息描述与建模,将工程信息的可视化贯穿于整个图学教学中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最大斜度线在工程图学中较少研究,其几何定义与作图过程晦涩抽象,但其在建筑设计与工程制图中应用频率很高。对其进行更为确切的定义分析、空间探讨,辅以工程实例的推演及三维可视化表现,有助于深化概念、拓展视野,从而也增强了基础图学理论与后续专业知识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4.
基于Java3D的空间关联规则可视化原理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空间数据挖掘可视化是空间数据挖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视化技术充分利用了图形和图像的表达能力以及人对于色彩和空间的敏锐的感知能力,使人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本文在简述空间关联规则可视化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空间关联规则可视化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用Java3D技术开发空间关联规则可视化工具的应用研究。重点在于分析利用Java3D技术进行空间关联规则可视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给出核心部分流程。最后将该技术应用于两个具体实例中,并给出实现的空间关联规则可视化界面。  相似文献   

15.
水电工程地质信息三维可视化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工程地质资料的描述和解释直观性差,往往不能充分揭示地质构造空间变化的规律,所以越来越难以满足设计人员进行空间地质分析的要求,文章利用GIS和可视化技术,提出了水电工程地质信息数字化与三维可视化方法,实现了地质信息的可视化分析,工程应用表明该方法可为直观描述复杂地质构造的空间展布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进行工程地质交互设计提供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AutoCAD环境下流场可视化方法实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流线、流管、流带及流面是流场可视化中常用的表现方法,而传统的流场可视化模型及实现方法大多较为复杂。充分利用AutoCAD的图形处理及二次开发功能,对流场可视化中流线、流管、流带及流面实现方法与技术加以深入研究与探讨,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方法,并在泵站流道CFD的计算流场中加以应用,其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一个基于LIC的矢量场可视化算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性卷积分(LIC)是矢量可视化中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自从1993年被介绍以来,已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艺术和科学可视化领域。在LIC计算过程中,流线跟踪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传统的流线跟踪多采用欧拉积分方法,但该方法计算较复杂,有时会出现积分发散。作者根据矢量场的变化程度,动态地修改积分步长,采用一种变步长的积分方法对矢量场进行流线跟踪。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低温流体在航天、医疗设备、大型超导实验装置以及工业过程等领域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多,而可视化是对低温流体的紊流和两相流体动力学等复杂流动现象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对低温流体流动可视化研究使用的一些最新方法和技术进行了介绍,着重对不同低温流体流动可视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场合、实验系统的光学部件与设备要求、可视化观察的典型图像结果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实现了公路隧道的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表达。详细论述了地形、隧道构造物以及公路附属设施的三维模型建立方法,探讨了三维对象模型与地形模型的匹配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路隧道三维可视化过程。通过具体事例表明该方法能将虚拟的工程面貌与三维场景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具有很好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20.
Proteins visualized by 2,2,2-trichloroethanol (TCE) on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gels are efficiently identified by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LDI-TOF) mass spectrometry (MS) and MS/MS. In a previous study, a method was developed that placed TCE in the polyacrylamide gel so that protein bands can be visualized without staining in less than 5 min. A visible fluorophore is generated by reaction of TCE with tryptophan that allows for protein visualization. In this study, MALDI-TOF MS and LC-MS/MS are used to identify randomly selected Escherichia coli protein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CE visualized proteins is compar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CBB) stained proteins from 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of E. coli proteins.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CE visualized proteins are compatible with protein identification by MALDI-TOF 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 For 10 randomly selected spots, TCE visualization lead t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dentification of 5 proteins and CBB visualization lead to identification of 6 proteins. TCE visualized proteins are also shown to be well suited for protein identification using LC-MS/MS. In 16 spots selected for MS/MS analysis, TCE samples lea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79 peptides; while CBB samples lea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65 peptides. TCE samples also supported the identification of more proteins. The low stoichiometry of labeling of tryptophan residues does not require inclusion of this modification for database searches. In addition to being a rapid visualization technique compatible with MS, TCE visualization utilizes rapid washing conditions for sample preparation of proteins spots excised from polyacrylamide g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