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Multisim X的计算机辅助电子电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好<电子线路>这门课程,不仪需要有扎实的电路分析和信号与系统等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加入单元或系统电路的实验环节,这样才能完成整个电路的设计.介绍如何在电路的理论没计基础之上,以Multisim X这一仿真软件为实验平台,仿照硬件环境来完成电路的最终设计的.  相似文献   

2.
自动气象站观测系统在气象领域中应用广泛,数据采集器是系统中的关键部件,改进了低功耗、多功能、多通道、智能化控制等性能.传感器接口包括DAC实现的可调恒压源和可调恒流源、稳压二极管实现的前端保护、多路模拟开关实现的通道控制和测量类型控制、精密线性光耦合器实现的隔离电路、DAC和仪表放大器实现的增益控制等硬件部件.设计单片机程序实现电路的各种控制及要求功能.经制板、调试,该数据采集器能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3.
设计以AT89S51单片机为核心器件,结合按键电路、LED数码管显示电路、存储电路、报警指示电路和开锁机构,利用单片机灵活的编程设计和丰富的I/O端口,及其控制的准确性通过软件程序来控制整个系统实现电子密码锁的基本功能.系统能实现密码的输入、清除、显示,限时输入完整密码,密码正确开锁,超时报警.超位报警,密码错误次数超次锁定键盘,系统设定初始密码和用户修改密码功能.系统功能实用,成本较低,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超声波在传播中遇到不同介质或障碍物等会发生反射或散射.利用这种特性可以探测水中异物.考虑到被测物的尺寸和声特性.采用1MHz(水中波长为1.5 mm)的高频超声波比较合适.基于和雷达类似的回波脉冲测距、相位测速和强度测幅原理,设计了一个20霺脉宽、2mS周期的发射脉冲产生、超声换能驱动和收发开关电路,以及接收回波处理电路,并由相参时钟以欠采样方式进行模数转换.系统由TTL电路、小信号低噪声模拟电路、MSP430F149单片机等部分构成.实验结果表明,装置对固体障碍物具有稳定、强回波反应,对于不同尺寸的活动气泡仍能产生正常回波信号;这些结果可通过单片机以串行方式送入微机中,以便进一步处理和显示.  相似文献   

5.
凌振宝  黄越  李肃义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3,37(3):105-111,129,130
针对心电监护仪监测运动状态时易出现心电信号饱和现象,改进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一种基于自动增益放大的便携式心电监护仪,选择合适前置放大及右腿驱动电路放大源信号,利用高通和低通滤波电路过滤信号噪声;加入以AD603芯片为核心的自动增益控制电路,通过调整放大倍数,自动调节采集心电信号幅值,避免出现饱和现象.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自动识别运动中的心电信号,并且失真度较小,能够为监测早期冠心病等心脏系统疾病提供准确结论.  相似文献   

6.
根据直升机起飞、着舰时所需的助降灯光使用要求,考虑电磁兼容性标准,详细介绍了灯光助降系统的主机板、电源板、驱动电路、故障检测电路等硬件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7.
伸缩仪多用于地壳形变观测,但其在工程中亦有较大的应用前景.现用的放大电路精度高但电路复杂、成本过高,造成其工程应用方面的局限性.介绍基于单片式线位移差动变压器(LVDT)信号调节器AD598设计的全新伸缩仪放大电路,作为伸缩仪放大电路的补充,体现了其在工程应用中简单可靠、成本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DMA控制器可以无需CPU介入而在内部存储器、外部存储器和芯片外设之间传送数据,其在DSP系统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基于以DSP芯片TMS320VC5509为核心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通过对FIFO、SDRAM和TMS320VC5509 DMA控制器的介绍,分别给出了具体的接口电路硬件设计和实际软件的代码示例.  相似文献   

9.
一种地震数据多串口采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监测系统常常使用串口异步通讯监测数据、传输命令,但由于核心器件所带的串口数量不足,通常需要扩展串口。提出以TL16C754B为核心器件的多串口数据采集方法,包括具体的系统电路的设计方法和部分驱动的编程源代码。由于该设计具有成本低、稳定性高、低耗、抗干扰能力强、电路简单等优点,已被成功地运用于微动台阵观测仪器中。  相似文献   

10.
地面自动气象站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我国气象台站地面观测现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地面自动站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方案.该系统的设计和部分电路的实验室调试工作,现已完成对该系统采集的数据的质量进行了分析和控制,并对系统进行了可靠性评估.  相似文献   

11.
使用GAMIT/GLOBK解算2006~2015年覆盖四川地区的50个CORS站的观测数据,并提取坐标时间序列,获得速度场模型。对四川省整体地壳运动以及区域应变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CORS站水平方向平均速度为38.72 mm/a,速度场的优势方向为S73.9°E;欧亚框架下水平方向平均速度为14.40 mm/a,优势方向为S77.78°E,较ITRF2008框架下的速度降低了24.32 mm/a;垂直方向平均速度为3.43 mm/a,整体上表现为隆升状态,位于东部平原的少部分测站处于下降趋势,可能是由于城市建设、地下水或者煤矿、石油等自然资源的过度采伐导致;最大主应变率达到7.31×10-11/a,最小主应变率为-5.4×10-11/a,其中区域地壳面膨胀率高值区域集中在川西,低值区域和最大剪切应变率高值区域分布在三大断裂带附近。  相似文献   

12.
洛源原生金地球化学异常具有浓集中心分散、规模小、几何浓度内带大面积出露、组分较复杂和水平分带不清等特征,表明洛源金矿化主要为分散矿化,而且具较大的剥蚀深度。金的原生地球化学异常源为小的含金断裂构造带。地球化学异常区的冰川活动,加速了此区的剥蚀作用。洛河砂金矿是在上淤汇水盆地中金的分散矿化被强烈剥蚀下形成的。金的分散矿化范围大,空白水系少,稀释作用受仰制,为洛河砂金矿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洛河的淘金历史和现状以及对砂金的总量预测来看,洛河砂金矿是很有远景的。  相似文献   

13.
太白庙小型岩金矿床位于南秦岭印支褶皱带,东川─云镇复向斜中部。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赋存于星红铺组变泥钙质石英粉砂岩中,受层位、岩性和NWW向次级断裂带的控制。矿化与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关系密切。金主要以自然金矿物形式存在,或包裹或充填于黄铁矿、石英、铁方解石、绢云母晶隙及裂隙间。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容矿地层,成矿热液属大气降水热液。成矿温度低,压力小。在矿床地质特征上,经初步研究认为属于岩浆变质低温热液石英脉型金矿床.经混汞、重选、氰化浸出及堆浸半工业试验,金回收率较高,且选矿工艺简单,工业利用可行。  相似文献   

14.
利用GAMIT/GLOBK软件解算安徽省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AHCORS)2013-01~2018-06数据,得到参考站坐标时间序列,并对其进行噪声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境内参考站的最佳噪声模型为白噪声+闪烁噪声(WN+FN)模型。在顾及有色噪声影响时,AHCORS在ITRF2008框架下的平均运动速度为31.72 mm/a,方向为E22.76°S;以欧亚板块为参考的平均运动速度为6.28 mm/a,方向为E2.65°N。垂直方向上整体平均运动速率为-0.71 mm/a,以淮河为界呈现出南方隆升、北方沉降的趋势。其中,大别山地区的隆起速率大于江淮丘陵区和黄山地区,江淮丘陵区抬升速率相对平缓,淮河以南一带平均抬升速率为2.94 mm/a。淮北地区沉降明显,平均沉降速率为10.92 mm/a,最大沉降速率为32.82 mm/a,发生在宿州砀山(SZDS)站,可能是近年来开采矿产资源所致。  相似文献   

15.
弄清楚砂岩型铀矿含铀岩系地层结构及其对铀成矿的制约作用,是准确认识铀成矿规律和成矿作用的基础。综合地震、测井、岩心及分析测试资料,对松辽盆地西南部钱家店铀矿床含铀岩系——姚家组层序地层结构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层结构与铀成矿的关系。研究发现,钱家店地区姚家组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姚家组底界面为区域不整合界面,底部主要发育泥砾岩、含泥砾砂岩等,姚家组顶界为平行不整合,顶部发育一套紫红色夹灰色泥岩,在姚家组内部识别出了初始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将其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湖泊扩展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分布范围较小,厚度平均约40 m,呈北东狭长型分布;湖泊扩展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地层连续超覆,分布范围向西南扩展至八仙筒-开鲁一带,总体仍为北东走向,地层平均厚度在研究区分别约为85 m和75 m。层序地层结构对研究区姚家组铀成矿具有约束作用,垂向上,由下至上不同小层序组铀矿化逐渐减弱;平面上,不同体系域铀矿化分布特征不同,低位体系域铀矿化主要发育在钱Ⅳ块-钱Ⅴ一带,呈北东走向条带状分布,矿体呈似板状、透镜状;湖泊扩展体系域铀矿化在钱Ⅱ-钱Ⅳ-钱Ⅴ一带呈不规则弧形分布,矿体呈"似卷状",为典型的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高位体系域铀矿化主要发育在钱Ⅲ块以及南部零星分布,推测向南具有进一步找矿空间。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找矿提供依据,并为铀成矿模式及成矿过程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精子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乌苏里拟鲿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组成。头部呈球形或椭圆球形,核前端无顶体,后端有植入窝。中段包括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植入窝从细胞核的后端陷入核中。中心粒复合体位于植入窝内,包括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袖套与细胞核后端相连,袖套中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尾部主要结构是轴丝,为典型的"9+2"结构,轴丝外两侧为细胞质膜形成的对称性鳍样结构。尾部内无囊泡及其他细胞器。  相似文献   

17.
Morphology of the spermatozoon of Octopus ocellatus was studied by light, scanning electron,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s. Sperm are 600–700 μm long, with a large number of granules in diameter about 130 nm. Each spermatozoon is composed of a head, neck, and tail. The head is made up of an acrosomal complex anterior to the nucleus. The spiral acrosomal complex consists of an electron-lucent vesicle, lacuna, and an electron-dense acrosomal vesicle. Additionally, the spiral acrosomal vesicle has numerous equidistant striations, and is surrounded by many small granules (20 nm diameter). A long straight nucleus, which is electron-densed, has a deep posterior concavity, the nuclear vacuole. At the terminal end of the nucleus is a sleeve-like structure with a concave posterior nuclear fossa (PNF). The neck is short connecting the PNF. The basal body is located in the PNF and gives rise to the axoneme. This structure connects the head, neck, and tail. The tail is divided into a middle piece and a principal piece. The middle piece, having a 9+9+2 arrangement, is surrounded by a mitochondrial sheath and terminates by an electron-dense fibrous sheath. The principal piece is the longest part of the sperm with coarse fibers tapering posterior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all provide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artificial breeding of this species.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电阻率成像法探讨了室内实验尺度上岩体中盐溶液的入渗过程。在岩柱试样上进行蒸馏水和盐溶液的入渗实验,在入渗过程中通过多通道高密度电阻率勘测系统对岩柱的电性特征在三维空间上进行动态监测。然后对入渗过程岩柱进行电阻率成像,从而获得不同时刻岩柱中的电阻率分布。各勘测截面上电阻率的分布和变化基本反映了岩柱内盐溶液的时空变化特征,表明电阻率成像法动态监测室内实验尺度岩石中盐溶液的入渗是可行的,岩柱5个截面的电阻率图像表明溶液的入渗是不均匀的。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区强震前断层形变异常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利用华北北部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研究了该区强震前的断层形变异常。结果表明:唐山、大同和张北地震前断层形变的中、短期前兆异常显著,说明剧烈的断层活动是强震发生的重要信息;唐山地震在形变异常恢复后或在恢复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测项的比例高于大同和张北地震;断层活动存在10年左右周期的群体准同步阶段性特征;在大同和张北地震活跃期内,震前断层形变主要表现为突跳性(无趋势积累)短期异常,而在唐山地震活跃期内,断层形变主要表现为趋势性积累,这可能是华北6级~7级以上强震前断层形变异常特征的主要区别之一。  相似文献   

20.
非均质各向异性油藏水平井流入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分析渗透率非均质性对水平井流入动态的影响,根据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建立全耦合的非均质各向异性盒式油藏渗流与水平井筒变质量流的耦合模型;通过坐标变换建立各向异性油藏水平井非均质表皮计算模型,将非均质渗透率场转化为等效均质渗透率场和沿井筒变化的非均质表皮;应用源函数法和势的叠加原理得到油藏渗流模型的解,给出基于模型离散的顺序迭代解耦方法.结果表明:渗透率非均质性对水平井流量剖面和采油指数影响较大.水平井流量分布规律与近井渗透率变化规律基本相同;高渗区流量大,低渗区流量小;在等效渗透率相同的情况下,随着近井非均质性的增强,水平井平均采油指数逐渐降低,平均流量分布不均衡因数逐渐增大.该研究为非均质各向异性油藏水平井产能预测和完井参数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