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家形象"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时代已成为国家间博弈的重要变量.一个国家要有效地在当今世界求得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努力提升维护国家形象.本文在分析国家形象内涵及国家形象塑造的意义、中国国家形象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塑造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增强中国魅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
由韩国媒体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入手,通过对韩国主流媒体KBS中"一带一路"相关报道的归纳,将韩国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情况划分为热议期、冷淡期、焦虑期、暧昧期以及争议期五个阶段,并对韩国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进行总结.研究发现,韩国对华认知体现出消极与积极并存但总体上偏向消极的特征,且消极程度越来越深,这一变化趋势与中美利益摩擦不断深化有关.若想化解韩国媒体中的误解并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需要讲好中国故事,共塑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政党形象和执政形象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三个独立概念,当前学界存在着对这三个概念辨析不清、甚至混淆误用的现象。狭义的国家形象、政党形象和执政形象是广义上的国家形象理论中占据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三者在形成过程、与认知对象和主体传播能力的高度相关性方面具有很强的共性,但在依托基础、保证机制和稳定程度上又很不相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是中国国家形象理论建构的突破点,在进行执政形象建设时,党的自身建设是基础和前提,并且需要把党的执政形象建设与中国国家形象融合在一起,以之带动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中国的国家形象理论研究,对其他后发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展开了中华民族复兴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新阶段.复兴的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不仅支撑着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求得胜利,同时也成为一切有社会良知的中国现代文学家的精神内容及其创作要义.文学与历史在这里形成从未有过的默契.  相似文献   

5.
北约干涉南联盟后,"新干涉主义"成为影响国际安全的重要因素,其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表现为对中国传统外交思想构成冲击,阻碍中国实现国际战略目标,干扰中国处理内部事务和破坏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干涉主义"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因此有必要对其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中国的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6.
对"80后"的成功与否,我们还无法作出为时过早的价值论断。但是对于"80后"写作现象而言,既然它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并得到接受者和质疑者的双向关注,就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尽管目前仍有人在不切实际地宣布"文坛已经到了‘80后’的时代了",也有人无视历史本身的发展趋势对"80后"现象置之不理,甚至不屑一顾,但是历史的真相却如蒋方舟的一书名——"80后"《正在发育》。  相似文献   

7.
陈晓伟 《东岳论丛》2012,33(1):65-68
国家形象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如何在文化、意义、行为系统都存在巨大差异的跨文化语境里建构国家形象,成为当下一个重要的议题.明星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符号,不仅是一个富有魅力的个体,而且还是一个承载文化内涵和意识形态的表意符号,它不仅可以通过塑造国民形象、建构中国特色文化符号、传播历史传统文化来实现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而且对国家形象的建构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8.
晚清至"五四"新文学对"中国形象"的重塑,寄寓了现代中国人对建构与现代文明相吻合的新的民族国家的激情、想象、企盼和忧思,传达出近代中国在驶入现代化发展轨道之后,渴望摆脱贫困,迈入富裕、富强、自由、先进的民族之林的心理欲求与"改造国民性,重铸民族魂灵"的思想文化诉求.特别是"五四"新文学对"中国形象"的重塑历程,既不像晚清那样热情冲动,也不像民国初期那样忧伤哀婉,而是试图在更为广阔的现代性视野中,获得对如何重塑"中国形象"现代性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复关"/"入世"的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国内预期目标,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国际力量很难直接作用于一国政策选择,总是通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在中国"入世"问题上,这些中介环节包括利益群体、决策精英群体和经济理念推广群体。本文选择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三个重要的年份,分析中国"复关"/"入世"过程中,这些中介环节如何使得国内选择和国际环境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建构和传播国家形象的双重价值意蕴。作为国家形象建构的间接源像,中国故事既实现了国家形象建构中民族因素和政治因素的有机结合,也实现了国家形象建构的内容综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作为国家形象传播的有效载体,讲好“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国”等故事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讲好“什么是中国道路”“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故事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现代最著名的新文学社团之一,创造社从成立之初到停止活动,始终将文学批评看成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工作来做。其主要成员都是一身二任,兼治创作与批评。他们创办的多种刊物,或以批评为主,或辟有批评专栏,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的批评界发生过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前期,他们标榜“自我表现”的批评观,其批评实践与人生写实派批评形成了互补之势,丰富了现代文学批评的内涵。后期,参与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的格局。创造社的文学批评活动,其优长与缺陷、贡献与局限产生了错综复杂的效果,但对于推动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而言,他们的劳绩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相似文献   

12.
198 5年 5月 ,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新座谈会”上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提出了整合近代、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观念“2 0世纪中国文学”,以后他们又在《文学评论》1985年第 5期以《论“2 0世纪中国文学”》为题发表文章 ,在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 ,在一段时间里几乎成了“主流话语”。从 5 0年代初到“文革”前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附庸政治、实录式的研究居多。粉碎“四人帮”以后 ,当代文学史研究进入拨乱反正阶段 ,中国当代文学史学科正式建立起来。但这时的当代文学史研究 ,陈陈相因者多 ,有创意的学术著作甚…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在1980年代中国学术界的风行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它也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重写文学史"提出之后文学史建构的重要维度,它不仅仅是对1950年代以来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学史观的解构,也给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增加了"世界"向度与审美的"现代"品格.但"现代性"概念的泛化与内涵的模糊也遮蔽了"通俗文学"、"旧体文学"等文学史事件,以"现代性"视角建构文学史有其积极意义,但它的历史局限也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原创性”自何而来——当代中国文论话语构建之我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文论构建上原创性不足之弊,反映着社会转型过程中话语转型的滞后现象。克服这一弊病,不能单靠"学习西方"或"回归传统",而应致力于外来资源与本民族生活实践及思想文化传统的结合。具体说来,便是要立足当代,活用资源,让古今中外不同的话语系统走出各自的封界,面向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况与生命体验开放其自身,进而引发彼此之间的思想碰撞与话语对释,以实现双向超越和综合创新,这也是一条创建民族新文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宗族文化与乡村民主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宗族文化复萌对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它对乡村民主化建设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宗族文化容易强化宗族意识、纠结宗族矛盾、妨碍法制建设、抑制独创精神、操纵乡政等,影响乡村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农民的政治参与,延缓乡村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当代文学中的“农民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基本主体。因此,对中国农民的认识实际上就体现了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潮批判了农民性中蒙昧、麻木的一面,影响至今。另一方面,毛泽东关于农民革命的思想也证明了农民性的不可低估。这两种不同的农民观昭示了中国国民性的复杂。而当代一系列政治运动对农民的伤害和经济巨变对农民的影响也迫使作家对"农民性"问题进行了重新的思考:该如何认识"农民性"的复杂?这样的思考不仅催生了一批立足于深刻理解"农民性"的文学作品,而且呼应了随着改革深化产生出的关注"三农"问题的迫切呐喊。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的角度言之,中国佛教是在印度佛教发展到大乘阶段方才较大规模地传入的。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佛教面对中土以儒家为本位的政治与文化环境,只能采取渐近的逐步渗透的方式传播。这就导致在事实层面,首先引起中土士人兴趣的并非佛教的制度,而是其思想,而且由于中印文化的固有差别,印度佛教的制度并非完全适合中土。由于前者,中国佛教的制度建设往往具有滞后性与非系统性;由于后者,中国佛教的制度建设往往具有中国特色,而并不完全与印度相同。然而,佛教的中国化不仅仅是在义理层面进行的,制度层面的中国化实际上更为重要。因为制度建设本身是思想义理的“凝固化”与“物质化”,而思想义理只有达至制度化的层面其影响才有可能持久。当中国传统社会面临转型,中国佛教面临内忧外患,实际上已经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佛教的改革也就成为势所必然的事情。然而由于近代中国之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由太虚等人发起的救亡图存之佛教复兴运动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但其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政党形象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党的生存发展和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依照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的人民性、革命性、先进性等根本属性,以及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现实需求,建构起“人民性”政党的本质形象、“革命性”政党的实践形象和“先进性”政党的特质形象。中国共产党建构的这一政党形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劳动人民利益和中国人民利益的价值立场,分别从阶级维度、人民维度、民族维度传播了中国共产党为工人阶级谋解放、为中国人民谋解放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宗旨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政党、革命政党和先进政党的特殊性质。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需要更好地深化人民性政党形象、筑牢形象建构的思想基础,坚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人民情怀,深化党的“同情人民”形象;坚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深化党的“领导人民”形象;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化党的“服务人民”形象;需要更好地升华革命性政党形象构筑形象建构的实践基础,借助自我革命、社会革命、伟大斗争等革命话语、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的革命实践以及弘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升华、构筑新时代的革命形象;需要更好地巩固先进性政党形象夯实形象建构的价值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坚决驳斥否定工人阶级的言论,坚守党的组织原则、严肃党的纪律作风,巩固新时代党的先进性形象。  相似文献   

19.
赵启鹏 《东岳论丛》2006,27(4):105-109
中国文学中的英雄叙事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大陆建国初期的革命英雄叙事和港台的侠客英雄叙事作品都深受其影响。在叙事表层,此两类英雄叙事的小说在英雄人物的成长道路上往往都设置了“极限情境”的模式;而这种表层的相似性昭示了二者深层的文化相通性,具有神话学上的仪式象征意义及民族文化上的同质同构性。  相似文献   

20.
副词“净”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副词“净”的意义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在找出其各义项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将其意义统一了起来,并说明其来源,同时将“净”与意义相近的几个词在浯义、句法、语用等方面进行比较,以说明“净”的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