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穴区细胞外基质在针刺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以大鼠热辐射甩尾实验的温度变化为观察指标。实验组大鼠“后三里”区注射人工合成的五肽甘氨酰-精氨酰-甘氨酰-天冬酰-酪氨酸(Gly—Arg-Gly-Asp-Tyr,GRGDY)30min后再针刺,以大鼠基础痛阈组、“后三里”区注射0.9%NaCl组及针刺后三里组为对照。结果:GRGDY注射后30min再针刺,大鼠甩尾的温度与针刺组相比未见明显改变。结论:GRGDY未能阻断针刺效应,针刺效应的初始机制可能与细胞外基质与整合素特异性的结合位点RGD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后三里"穴对小鼠热水甩尾痛阈的影响,探讨留针时间与针灸效应的关系.方法:健康小鼠24只,随机分为针刺即刻组(A组)、留针10 min组(B组)、留针20 min组(C组)、留针30 min组(D组),每组6只.手针针刺小鼠"后三里"穴后,以50℃热水浸鼠尾,分别记录针刺即刻、留针10 min、留针20 min、留针30 mind、鼠甩尾潜伏期,对比鼠尾入水至甩尾出水的时间间隔.结果:A、C两组针刺"后三里"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甩尾痛阈(均P<0.01),而B、D两组针刺"后三里"对小鼠的甩尾痛阈提高不显著(均P>0.05).留针30 min内针刺镇痛效应呈波浪形曲线,留针20 min小鼠甩尾潜伏期达到最大值,即针刺达到最大镇痛效果.结论:手针镇痛的留针时间以20 min为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的三阴交(双)穴区温度的影响及其与镇痛效应的相关性。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简称模型组)、针刺三阴交组、针刺关元组。采用全身冷冻法结合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造模,用红外热成像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左右两侧三阴交穴区各时间点温度,并同步观测各组大鼠的扭体反应。结果: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扭体次数明显增多、扭体总分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针刺组扭体潜伏期均明显延长、扭体次数均减少、扭体总分均降低(P<0.05,P<0.01)。模型组大鼠在5-60min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P<0.05,P<0.01);针刺三阴交组大鼠在10-40min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P<0.05);针刺关元组大鼠在0-30min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P<0.05)。针刺三阴交穴在针刺5min时、针刺结束后50-60作用显著,针刺关元穴仅在针刺结束后40-60min作用显著。结论: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处于疼痛状态且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针刺三阴交穴、关元穴均能缓解疼痛反应,调节其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4.
肥大细胞功能对针刺大鼠"足三里"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穴位肥大细胞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穴位针刺组、旁开针刺组、色甘酸钠组、生理盐水组、色甘酸钠 针刺组、生理盐水 针刺组和色甘酸钠 对侧针刺组。采用大鼠尾部痛阈作为效应指标,在体观察针刺“足三里”提插捻转30 min过程中大鼠的甩尾潜伏期;并通过穴位组织切片染色,离体对照针刺前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以及色甘酸钠注射对其的影响。结果:手针大鼠“足三里”穴具有显著镇痛作用,效果明显优于针刺旁开对照点;而在色甘酸钠屏蔽穴位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功能后,这种镇痛作用被明显地削弱。针刺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提高;而注射色甘酸钠可以明显减少该脱颗粒现象。结论: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参与了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穴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模型大鼠心肌组织自噬相关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的影响,探讨电针对MIRI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12只。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建立MIRI模型。针刺组电针双侧“内关”穴,30 min/次,1次/d,连续干预7 d。记录不同组大鼠在造模前、结扎后40 min、松解后1 min、再灌注60 min的心电图并分析其ST段电位变化。HE染色观察心肌明显损伤部位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心肌组织PI3K、Akt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肌组织PI3K、Akt、磷酸化Akt(p-Akt)表达水平,并计算各组p-Akt/Akt比值。结果:模型组和针刺组结扎后40 min与松解后1 min的ST段电位均较假手术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和针刺组松解后1 min、再灌注60 min时心电图ST段电位均较结扎后40 min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组再灌注60 min的心电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对戊四唑(PTZ)诱发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该保护作用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 3K)/蛋白激酶B(Akt)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方法: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PTZ组、LY 294002组、针刺+LY 294002组、针刺组,每组24只。针刺组、针刺+LY 294002组针刺"百会"大椎"30min,共治疗5次。正常组、PTZ组、针刺组先侧脑室注射二甲基亚砜5μL,LY 294002组、针刺+LY 294002组侧脑室注射LY 294002(5μL),30min后正常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其余各组腹腔注射PTZ(50mg/kg),于注射后4h与24h取脑组织。分别用HE染色法于光镜下观察海马结构改变,用电镜观察海马超微结构。结果:癫痫发作后4h光镜、电镜均可见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24h后损伤进一步加重。LY 294002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明显加重。针刺+LY 294002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明显,与LY294002组比较未见明显好转。针刺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结论:针刺具有明显保护癫痫继发脑神经元损伤作用,其保护作用与细胞内PI 3K/Akt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大鼠胫前肌失神经萎缩对毫针针刺腧穴穴区电阻、温度及能量代谢的影响,为不同机能状态影响毫针针刺作用差异的生物医学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32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肌萎缩组,每组大鼠再配对分入针刺组和非针刺组2个亚组。使用A型肉毒素肌肉注射建立大鼠胫前肌化学性失神经支配肌萎缩模型,针刺组针刺“足三里”穴,捻转频率60次/min,行针5 min,留针10 min,共操作3轮后出针,每日操作1次,连续3 d。针刺结束后,测量穴区电阻和温度,切取以穴点为圆心,直径0.5 cm,深度0.5 cm区域的组织块,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组织中ATP、ADP的含量并计算ATP/ADP。结果 针刺正常组大鼠可以降低腧穴的电阻、温度,提高穴区ATP/AD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肌萎缩组大鼠能降低穴区电阻、温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电阻降低幅度显著大于正常组(P<0.01);针刺肌萎缩组大鼠不能提高穴区ATP/ADP,与正常针刺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肌萎缩状态下毫针针刺激活腧穴的作用与正常机体状态存...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采用针刺一组特定穴位后的去卵巢大鼠视前区(POA)推挽灌流液,微量注射于另一个去卵巢大鼠的下丘脑POA,观察其是否可作为一种针刺信息分子的载体,产生相应的(针刺)效应。为建立一种能在离体组织和培养细胞上,研究针刺治病信号传(转)导机制的可行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切除双侧卵巢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A)功能异常的大鼠模型。将动物分成收集灌流液组和注射灌流液组两大组。收集灌流液组又分为收集电针后下丘脑POA推挽灌流液(简称“针刺灌流液”)组(OVXAP)和去卵巢大鼠POA灌流液组(OVXP);OVXAP给予电针“关元”为主的一组穴位处理,以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和RIA测定针刺后动物血雌二醇(E2),作为判断针效的指标;用HPLC测定“针刺灌流液”中的单胺类和氨基酸递质及β-内啡肽的含量作为质控标准,对“针刺灌流液”进行质量控制;注射灌流液组又分为注射“针刺灌流液”组(IOVXAP)、注射灌流液对照组(IOVXP)和注射人工脑脊液对照组(IaCSF)。注射前后分别作动物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和血E2水平测定,以观察其是否可作为一种针刺信息分子载体,将针刺效应转移到新的个体,产生针刺样效应。结果IOVXAP大鼠血E2显著高于IOVXP和IaCSF(P〈0.05),且IOVXAP大鼠阴道涂片出现大量成熟脱落细胞,而IOVXP和IaCSF未出现类似的变化。结论“针刺灌流液”可能作为一种针刺信息分子的载体,把针刺信息转移到其他个体上,模拟特定的针刺效应,为进一步研究针刺治病信号的传(转)导机制提供新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刺对糖尿病大鼠血浆神经肽Y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凤霞  陈瑞  王华  袁芳  王立 《中国针灸》2004,24(12):858-862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的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43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3只,另30只行链脲左菌素(STZ)腹腔注射造模,造模成功的大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针刺治疗组.治疗组针刺"胰俞""后三里""关元"穴,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胰岛素和神经肽Y(NPY),运用血糖仪检测各组大鼠血糖.结果:针刺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P<0.05),使糖尿病大鼠升高的血浆NPY水平降低(P<0.05),对降低的胰岛素水平有升高的趋势,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降低血糖的同时使糖尿病大鼠的NPY水平降低,可能是针刺改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对超早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细胞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脑缺血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再灌注3h组、再灌注6h组、再灌注12h组、再灌注24h组、再灌注3h针刺组、再灌注6h针刺组、再灌注12h针刺组、再灌注24h针刺组共11组,每组20只。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ICAM-1表达。结果:空白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的双侧大脑半球均未见有明显的ICAM-1阳性染色血管;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大鼠缺血区均有不同程度ICAM-1阳性反应血管,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缺血再灌注后电针各时间点组的ICAM-1阳性染色血管,与再灌注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超早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ICAM-1影响显著,降低脑组织中ICAM—I的表达可能是针刺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脂肪条带结构富集针刺镇痛效应物质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是否具有特异富集针刺镇痛效应物质的作用。方法针刺大鼠单侧"后三里"穴,将针刺侧及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和脂肪条带结构上皮肤、条带旁肌组织、脑组织、肾上腺提取物以及血清等分别接种于同种异体大鼠,测量受体鼠接种前后痛阈值。结果接种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提取物及血清后,受体鼠出现类似针刺镇痛效应。接种其它部位组织提取物后,受体鼠的痛阈未出现有意义的变化。结论针刺侧大鼠胃络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具有特异富集针刺镇痛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后三里"后,其针刺侧及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和脑组织、肾上腺等组织提取物对受体鼠痛阈的影响.方法:针刺大鼠单侧"后三里"穴15min,将针刺侧及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和脑组织、肾上腺提取物,分别接种于同种异体大鼠,测量受体鼠接种前后痛阈值.结果:接种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提取物后,受体鼠出现类似针刺镇痛效应.接种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或脑组织、肾上腺提取物后,受体鼠的痛阈未出现有意义的变化.结论:仅同侧大鼠经络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在针刺后能产生镇痛因子.  相似文献   

13.
过敏性哮喘大鼠针刺血清的抗哮喘作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和方法 研究了过敏性哮喘大鼠经针刺治疗后的血清(针刺血清)的抗哮喘作用。结果 过敏性哮喘大鼠经针刺治疗后的血清可明显降低大鼠和肾上腺切除大鼠过敏性哮喘模型的气道阻力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针刺血清注射与针刺治疗的作用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 针刺血清具有与针刺类似的抗哮喘作用。但针刺血清对肺顺应性的影响与针刺治疗存在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14.
针刺“足三里”对高血压大白鼠的降压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潘克英  胡继鹰 《针刺研究》2000,25(3):198-199
本文探讨了“足三里”穴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以“两肾一夹”造成高血压模型 ,针刺“足三里”1 0天后测尾动脉血压及心率。结果 :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血压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 ) ,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 >0 0 5 )。提示针刺“足三里”穴能有效地使高血压大白鼠血压下降 ,而对心率无影响 ,其机制可能是外周血管的扩张所致。  相似文献   

15.
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对实验性肥胖大鼠减肥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对减肥的效应差异。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1组(30Hz)、针刺2组(100Hz),穴取"后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比较治疗前后各组大鼠体重指数(Lees指数)、左肾周脂肪重量和脂肪细胞体积、血脂、胰岛素、瘦素的变化。结果:两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其体重指数、血脂、左肾周脂肪湿重及脂肪细胞体积均有明显改变(P<0.01),且针刺2组比针刺1组变化程度更高(P<0.05);两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瘦素水平降低(P<0.01),血清胰岛素水平也趋于降低(P<0.05),但针刺1组与针刺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对肥胖大鼠的脂代谢有不同影响,100Hz电针刺激治疗肥胖症较之30Hz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孔莉  申鹏飞 《天津中医药》2016,33(9):555-558
[目的]利用神经示踪技术,从动脉压力反射角度,初步探讨针刺人迎穴的降压机制。[方法]选取SPF级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45只,随机分为:人迎组、人迎加手法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并选取正常雄性Wistar大鼠15只,作为正常空白对照组。人迎组针刺人迎后留针30 min;人迎加手法组针刺人迎后行小幅度(小于90°)、高频率(每分钟120~160次)的捻转补法,施术1 min,留针30 min;其余两组不进行针刺,干预周期28天。分别于干预前、后测定血压;干预结束后在大鼠人迎穴注射PRV-152病毒,镜下观察其延髓及下丘脑平面染色情况。[结果]人迎加手法组的降压效应明显优于其他组。各组大鼠下丘脑、延髓中PRV阳性细胞计数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人迎加手法组PRV阳性细胞在下丘脑、延髓中计数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针刺人迎穴,可能通过增强相关轴浆运输通路的敏感性,来实现降压效应。  相似文献   

17.
魏月娥  史卉 《针刺研究》1991,16(2):112-114
<正> 过去我们一直在探讨促进运动神经元(MN)损伤后恢复的因素和方法,曾用 HRP轴突逆行输送法观察到针刺能促进舌下神经(运动神经)及桡神经(其运动神经纤维)的再生。但针刺对 MN 胞体损伤后的恢复,对它们在中枢神经系内的存活及再生是否有利尚须研究。据报导将3~6周龄大鼠的舌下神经切断一周后,舌下神经核内 MN胞体数目明显减少。通过针刺对舌下神经切断后舌下神经核内 MN 胞体丧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the expressions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 and neuronal NOS (nNOS) in the cerebral cortex of streptozotocin (STZ)-induced diabetic rats was investigated. Animal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the nondiabetic and acupunctured group, the STZ-induced-diabetes group, and the STZ-induced diabetic and acupunctured group. To produce the diabetic animal model, a single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STZ (50 mg/kg) was given to each animal; animals of the nondiabetic groups received equivalent amounts of normal saline, also via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From the results, acupuncture was shown to increase the numbers of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diaphorase-positive and nNOS-positive neurons in STZ-induced diabetic rats. From the present study, it may be suggested that acupuncture modulates NOS and nNOS expressions in the cerebral cortex under diabetic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