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省地质条件复杂,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是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占全部地质灾害类型的95%,其分布也具有较明显的区域特点。将安徽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分析了安徽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相关因素,为安徽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安徽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大气降水、地质构造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发生的前提是需具有特定的地形地貌条件,其次受工程地质岩组类型和地质构造的制约,在此基础上,由降水、人类工程活动共同引发。  相似文献   

2.
为摸清贵州绥阳县域内地质灾害的特征,基于2021年贵州省绥阳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为数据基础,统计分析了绥阳县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特征,并根据其特征讨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内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各乡镇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分布,滑坡主要分布于北西部及南东部的地势相对平缓的侵蚀地貌地带,崩塌主要分布于中部及北部的边坡陡峻的沟谷及峡谷地带;区内灾害大多发生于主汛期,其影响的因素是由地貌、岩性等内因与降水、人类活动等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邛崃市属于"5.12"特大地震灾害重灾区。邛崃市共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及灾害隐患点达185处。地震在加剧地质灾害不稳定性和危险性的同时,增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规模和危害程度,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其中,邛崃市临邛镇石燕村16组崩塌便是灾情较重的个案之一;通过对该处灾害点的实地调查,认为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根据实地调查成果,对该地质灾害的发生规模、灾害特征和危害程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治理该地质灾害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大同侏罗系煤层开采区为研究区,针对崩塌、滑坡、地面塌陷3种灾害类型,以资源三号卫星影像和1∶50 000地形图为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方式解译得到该区地质灾害点,通过野外核查方式验证、修正成果,得到了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分布信息。研究区内共发育地质灾害点294处,其中,崩塌18处,滑坡10处,地面塌陷266处。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灾害点与地貌因子、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内灾害点主要发育在0°~25°坡段内,坡向分布上则主要集中在平坡段;灾害点对区内道路与居民地的影响较大,对河流的影响较小。同时,崩塌和滑坡灾害与地面塌陷灾害之间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以大同侏罗系煤层开采区为研究区,针对崩塌、滑坡、地面塌陷3种灾害类型,以资源三号卫星影像和1∶50 000地形图为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方式解译得到该区地质灾害点,通过野外核查方式验证、修正成果,得到了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分布信息。研究区内共发育地质灾害点294处,其中,崩塌18处,滑坡10处,地面塌陷266处。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灾害点与地貌因子、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内灾害点主要发育在0°~25°坡段内,坡向分布上则主要集中在平坡段;灾害点对区内道路与居民地的影响较大,对河流的影响较小。同时,崩塌和滑坡灾害与地面塌陷灾害之间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那坡县连续出现强降雨天气,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已对该地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一定损失,对灾害点的治理十分紧迫。根据滑坡体特征、滑坡稳定性评价、滑坡推力计算,确定滑坡的治理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太原西山矿区为研究区,针对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这三种斜坡类地质灾害类型,以SPOT-5影像和30 m分辨率DEM为数据源,以三维可视化辅助解译加野外核查修正的方式获取到该区地质灾害点分布信息。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有斜坡类地质灾害点46处,其中崩塌9处,滑坡12处,不稳定斜坡25处,解译准确率75.44%。进而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灾害点与地貌因子进行了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区内灾害点主要发育于海拔1000~1500 m之间、5°~15°坡段内,坡向分布上则主要集中在东向;灾害点对区内居民地与工矿用地影响较大,对道路和河流的影响则较小。  相似文献   

8.
在瓮安县地质灾害的详查的基础上,针对该县脆弱的地质环境,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时空分布特征,全县存在101处地质灾害,其灾种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和泥石流,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数达1312户5581人,威胁资产达5248万元。根据地质灾害引发和加剧因素及危险性危害性程度等,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鲁山县现存地质灾害点31处,包括崩塌14处,滑坡14处,泥石流3处。对各类地质灾害点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不稳定斜坡、崩塌、滑坡,提出了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了鲁山县“十四五”期间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昭苏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由于灾害点所处的工程地质环境的差异,外界影响因素的差异,因此各自具有不同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调查中对于危害重大的和典型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均进行了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县境北部中低山区大洪纳海沟滑坡作为勘查对象,对该滑坡的形成机理和危害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针对发生崩塌灾害后岩体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周围路段地质灾害频发的问题,提出了崩塌地质灾害岩体结构与变形特征分析方法。介绍研究区域的基本情况,结合实际勘察结果,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崩塌灾害后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岩体微观结构,分析崩塌灾害下岩体结构,模拟岩体变形特征,实现崩塌地质灾害岩体结构与变形特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崩塌灾害发生后,该区域岩体存在大量裂缝,在岩体自重的作用下形成拉张折断破坏模式,并且因为岩体中紧密镶嵌角砾与胶结结构,导致晶体挤压错位明显;由于岩体受到崩塌灾害影响和长期处于蠕变状态,导致岩体上部弯曲变形,严重威胁周边公路与居民安全。  相似文献   

12.
李淼 《中州煤炭》2018,(10):55-59
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发生和活动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数量、密度和规模。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地形高差大、地质条件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极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通过对山西省地质灾害发生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发现山西省地质灾害的主要控灾因素是地貌、年均降雨量和坡度。在不同的地貌单元内,黄土地貌是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降雨是山西地质灾害的重要的诱发因素,区域地质灾害密度与区域年均雨量关系密切。全省年均降雨量低于400 mm和高于800 mm的地区基本不发生地质灾害;年均降雨量在450~600 mm地区最易发生地质灾害,其中年均降雨量在500~600 mm地区最易发生崩塌和滑坡灾害。地形坡度和崩塌呈明显的相关性,是影响崩塌发生的最主要因素。40°~50°坡角度是大型滑坡的高发区;当坡度大于50°后,大型崩塌的数量随着坡度的增大呈指数式增加。研究对山西省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伊宁县是伊犁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主要灾种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这些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活动频繁和危害程度大的特征。在对该市地质灾害现状阐述基础上,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成因。利用GIS空间分析以及数据探索功能,使用Arcgis软件,采用证据权模型和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并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建议,为防灾、减灾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国勇  张伟 《西部探矿工程》2011,23(8):175-176,180
以山西省高平市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其主要灾害(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及地面沉降等)的分布特征做了总结,并对其灾害形成的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做了分析。研究得出:高平市不同地区地质环境背景及经济活动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灾种的分布及发育特征;地质环境背景通常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条件,而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具有改造和破坏作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潞城市属黄土崩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根据潞城市1:5万地质灾害详查资料,潞城市境内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共计86处,占潞城市地质灾害总数的94.5%,且大部分为黄土崩塌隐患,在人口稠密的村庄中小型黄土崩塌地质灾害的集中发育亦可造成重大灾害损失。结合潞城市黄土崩塌地质灾害最为易发的实际情况,选择潞城市黄牛蹄乡辛安村西崩塌地质灾害作为典型实例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分析崩塌的类型、发育特征、形成原因及发展演化趋势,对其稳定性和危害性进行了评价,为未来潞城市区域黄土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相关依据和参考~([1])。  相似文献   

16.
六盘水市是贵州省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主要灾种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这些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活动频繁和危害程度大的特征。本文在对该市地质灾害现状阐述基础上,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成因,对该市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政策建议,为该市防灾、减灾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古蔺县碳酸盐岩地层分布面积1561.8km^(2),占全区面积的49%,岩溶发育中等,岩溶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共计50处,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133处)的38%。通过对岩溶区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在阐述了区域岩溶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地质灾害与岩溶的关系及其成因机理。分析表明:区内岩溶发育较为强烈的区域,地质灾害发育也较强烈;滑坡类型以岩溶风化形成的残积土层滑坡为主;危岩破坏模式多为由溶蚀裂隙控制的倾倒式崩塌;岩溶塌陷为土洞塌陷和冒顶塌陷,是在地下水侵蚀、自重、气团压缩、水流潜蚀等作用下形成。提出了地面防渗和加固支挡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怀安地区地质灾害频发,主要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控制地质灾害发育的因素主要有形成因素(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诱发因素(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地震)。在分析区内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将区内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高易发区、中等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供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陕西华州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确认区内92处地质灾害点,其中滑坡21处,崩塌66处,泥石流5处;规模巨型2处,大型有4处,中型11处,小型75处。总体特征为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范围大,局部地区密集,小型灾害多,影响因素多,发生频率高,发育特征明显。通过统计分析确定了各类评价因子,建立易发程度评价体系,对华州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了分区。  相似文献   

20.
谷城县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城县是湖北省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县发现各类地质灾害194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广泛分布,活动频繁,危害程度大,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调查与研究,分析总结各种致灾因素对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的影响,对县内地质灾害防治合理分区,从管理上和技术上提出防治对策及国土开发和地质灾害勘查评价、减灾防灾工作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