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我国能源领域低碳转型的紧迫性和国外能源转型方式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应从自身条件出发选择能源转型方向,而不是“整齐划一”地发展可再生能源。对2021年碳中和、碳达峰“一波三曲”的特征进行了简要回顾,认为能耗“双控”考核要强调科学性,不能因为能耗控制限制我国的发展;并且认为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先立后破”具体化,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退出与可再生能源发展、能耗“双控”考核给出了严格的科学界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2021年“拉闸限电”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应对“双碳”挑战是持久战,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障能源安全为首要任务;煤矿退出的确定要更加科学、更加精准。提出,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须将可负担作为政府调控能源的政策导向;要优化能源结构,争取减污降碳的协同效益,科学推进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同时指出,颠覆性技术是未来能源的最大变数;我国推动低碳转型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2.
《浙江能源》2006,(1):4-7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等,是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的资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可降低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过分依赖,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当时空发展到21世纪初的世界和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终于被进一步提到空前重要的地位。2005年,我国通过《可再生能源法》,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家发改委正在制订《可再生能源法》实施细则(草案),有望出台;国务院领导听取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汇报;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研拟的《电力产业政策(征求意见稿)》中,“大力发展水电,加快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电”等说法赫然入目:2005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顺利召开。种种迹象表明,当历史车轮驶进2006年门槛的时候,我国将加快发展和积极推进技术上己成熟或基本成熟的可再生能源,使其尽快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商业化能源。[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随着智能化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矿山开采模式需要不断革新,目前我国露天矿智能化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传统的采矿设计和工艺已不能适应无人驾驶、新能源等智能装备的发展,“双碳”背景下对原有的生产模式和装备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回顾露天矿智能化建设的现状,重点围绕“双碳”背景下露天矿低碳智能开采转型升级问题,探索了一种低碳、连续、高效、安全的露天矿智能化建设新模式——CDEC采矿模式。该模式内涵包含4个方面,即清洁能源开发及碳封存与利用(Carbon)、露天矿开采设计的新理念(Design)、新能源智能装备定制化方案(Equipment)以及露天矿无人连续生产工艺(Continuous)。随后分别从构建多能互补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探索露天矿山低碳连续生产工艺、开发碳封存与生态碳汇技术体系3个方面探讨了该模式的技术路径。最终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装备+碳封存与利用”的绿色能源供给利用方式,形成“移动缓冲装载机(可选)+无人驾驶+破碎系统+皮带运输或升降装置”的无人连续生产工艺,为“双碳”背景下露天矿智能化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在“双碳”目标下,碳减排成为能源企业转型发展不可逾越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国电电力公司下属17家煤电企业的实地调研,提出“发电先取油”系统整体架构,并进行经济性测算和降碳效果分析。煤炭先作为原料和燃料,把煤炭分级分质与煤电转型、气电调峰、可再生能源消纳耦合成有机整体,有效拓展煤电转型和节能降碳的路径。结果表明:基于“发电先取油”煤炭分级分质应用方式可以为煤炭、电力和碳市场价格建立传导机制、保障煤电生存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价值,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高质量发展要求,通过统计全球近20年来能源消费数据,对比全球及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能源结构,总结我国能源消费和能源结构变化趋势,指出了我国能源消费的巨大需求和天然气产业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在充分分析国际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我国页岩气资源潜力、勘探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页岩气在我国低碳能源(天然气)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研究了加大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探开发力度、提高页岩气探明储量和产量、充分发挥页岩气作为低碳能源的思路及可行性,展望了页岩气产业发展对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石油替代可再生能源、建筑领域应用可再生能源以及风能、太阳能等发电可再生能源,可在我国获得中央财政的专项支持。我国目前正在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财政部《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日前正式出台,对这一专项资金的扶持重点、申报及审批、财务管理、考核监督等做出全面规定。据介绍,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将以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两种方式重点扶持三大领域:“潜力大、前景好的石油替代;建筑供热、采暖和制冷;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办法》明确指出,“重点是扶持发展生物乙醇燃料、生物柴油等”。《办法》同…  相似文献   

7.
唐珏  王俊 《中国矿业》2023,(9):22-31
煤炭作为我国储量最大、最经济、最安全的能源资源,是我国能源体系的基石,长期以来支撑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用能的需要,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我国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双碳”战略是党中央落实环境保护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同时也对煤炭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双碳”目标倒逼煤炭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形势下,煤炭兜底保供和支撑新能源发展的责任更为重大。基于我国能源消费现状,研究分析了“双碳”目标下我国煤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原因,指出需立足煤炭主体能源地位的基本国情,以“双碳”目标为指引,聚焦煤炭增产、保供、维稳工作,推动煤炭低碳转型发展,统筹抓好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加快构建煤炭发展新格局,为夯实煤炭能源“压舱石”基础,助推煤炭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经济生态和谐共进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全球能源安全内涵逐步演进和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能源供需新特征入手,深入探讨了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指出当前能源安全的经济属性日趋政治化,能源系统韧性须引起重视;分析了我国本轮能源保供的原因,并从我国能源供给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油气自给能力不断增强、没有发生大面积停电事件等方面,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能源保供取得的初步成效;从需要认识和把握新型能源体系的内涵与内在逻辑,为应对我国能源安全风险需要处理好的几项重要关系出发,系统阐述了如何将国家能源碳达峰“1+N”政策体系细化为施工图。认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可以破解能源保供与降碳的双重压力,但需要源网储荷各环节的创新支撑;应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抓好能源风险管控,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重视储能和智慧能源等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动能源生产和应用领域的节能减碳。  相似文献   

9.
针对2℃情景下我国剩余碳排放空间远低于目前发展模式下的预期碳排放总量,且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高、单位能耗高、碳排放强度大的问题,围绕实现碳中和目标,从节能提效碳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碳替代,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的碳移除,发展零碳和负碳能源技术等4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碳中和的实现路径,认为节能减排是实现碳中和的优先手段,提高终端消费电气化水平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以及核能等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负碳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兜底手段。同时从科技创新支撑碳中和目标的层面,提出一批需要攻克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需要提前布局的颠覆性技术,并提出相关体制机制建议及其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重点领域和行业陆续发布关于碳达峰的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随着国家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围绕国家近期提出的规划目标,结合戈壁沙漠资源主要分布,全面分析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及内蒙古区域电力市场、风光资源、外送条件等情况,以产业优势和发展战略为基础,对下一步风光基地项目布局提出建议。在沙戈荒区域新能源的发展面临消纳和经济性差等问题,可通过有效推进以外送电量为主的特高压直流线路的建设加以解决。加大柔性直流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研发力度,消除新能源送出技术壁垒;完善电力市场机制,扩大跨省跨区交易电量,鼓励送端电源纳入受端电力市场交易主体;出台消费激励政策,体现绿电场外价值,同时发挥各主体在行业发展环节的不同功能作用,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
3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10%,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将达到3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近1倍。  相似文献   

12.
煤炭是我国工业的粮食,随着"调结构、转方式"和节能减排的进行,引发了人们对煤炭前景的思考。受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模式变化、石油与天然气市场竞争、智能电网与大规模储能电池技术应用以及其他可再生、绿色能源的影响,煤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煤炭行业迫切需要绿色、可持续的煤炭利用模式。针对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伴随着低碳技术、煤炭深加工、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对能源结构的分析,得出未来煤炭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步蜕变为绿色新型的主导能源。  相似文献   

13.
“双碳”目标下,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一方面能使矿区生态系统的功能得到恢复,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提高矿区生态系统的碳汇水平。在分析矿山生态修复领域减排增汇实施现状的基础上,从地灾治理、土壤改良、植被重构、矿区固废、能源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对矿山生态修复领域减排增汇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研究了碳汇能力巩固技术;阐述了开展矿区自身能源循环利用、引进并发展新能源助力减排增汇等措施;简要介绍了技术固碳和生态固碳的减排增汇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敏 《中国煤炭》2023,(7):122-127
绿色氢能具有清洁低碳的特点,有望成为未来低碳时代氢气制备的重要来源,而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受资源禀赋制约,东北地区能源总体供需缺口较大,氢基化工原料较为缺乏。对东北地区能源及化工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总体介绍,对绿氢助力东北全面振兴的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东北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发展绿色氢能、实施规模化制氢,发展绿色燃料、材料,可有效推动绿氢在能源化工行业的应用,既能够消纳可再生电力,又能够弥补东北地区能源供给的不足,并且能促进化工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相关技术装备产业的发展,促进东北地区工业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油气勘探开发投资的重点地区,而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政治、经济的领头羊,油气、煤炭、铀等能源矿产资源丰富,2021年,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8 588万t,出口量6 760万t。2022年初哈萨克斯坦国内局势动荡,内外因复杂,上调全国液化天然气价格仅为局势动荡的导火索。本文在剖析哈萨克斯坦局势动荡的内存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现状,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提出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方向及建议。一是以中亚-俄罗斯、中东等地区为重点,高质量持续推进天然气、铀、石油等能源矿产合作,重点加强风能、太阳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合作;二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规划标准的互联互通,不断加大非能源领域合作;三是创新能源合作模式,加强能源关键技术的研发;四是加强境外风险评估和安全防范,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相似文献   

16.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能源系统将持续加快向清洁低碳转型,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动能,理清“双碳”背景下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发展方向对助力“双碳”目标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在阐述天然气水合物在碳循环中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梳理了水合物相关研究和勘查开采现状,剖析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在助力“双碳”目标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天然气水合物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研究表明,天然气水合物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双重环境效应,世界多国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关键理论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等方面不断探索,我国后来居上、持续突破,但在勘查开采理论技术研究、碳封存应用、环境风险防控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亟需在多学科联合攻关团队建设、加强勘查开采力度、环境风险监测防控及国际合作、以及与“双碳”目标并行的天然气水合物发展规划与配套管理政策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浅议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协调,而对于农村来说,开发可再生能源是当前的合理选择。本文通过描述我国农村的可再生能源现状,列出了农村可再生能源储量的优势,在肯定取得成就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结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多方面提出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能源现状及可再生能源开发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邵强 《西部探矿工程》2005,17(4):208-20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煤炭生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煤炭在满足我国能源需求的同时,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严重的破坏作用。所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应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改变农村的能源结构,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颠覆性能源技术是我国达成“双碳”目标、保证新旧能源有序衔接、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高标准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严要求,我国能源体系亟需有序转换衔接,但如何科学地对颠覆性能源技术全过程进行投资设计、进一步识别其盈利能力、市场风险等指标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本文梳理了颠覆性能源技术的相关研究,进一步依据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特点设计了颠覆性能源技术投资规划方案、科学规划培育主体与支持方向,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模型与DELPHI法,建立“三类技术、四个阶段、三个步骤”的颠覆性能源技术投资规划设计方案,结合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趋势、社会需求、现有竞争技术、潜在竞争技术、颠覆性能源技术的产业链能力、价值网络成熟度、技术类型、所处生命周期、EROI、CROI、NPV、内部收益率等形成指标体系,综合提出了匹配颠覆性能源技术投资方案的流程和范式,可为颠覆性能源技术的投资培育与市场推广提供参考,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配套政策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0.
汪燕 《浙江能源》2006,(3):38-39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颁布。200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颁布了,并于2006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第一部法律,这部法律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资源勘查、规划、科研、产业发展、投资、价格和税收等方面,明确了政府、企业和用户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