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报道10例不阻断升主动脉的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疗效.方法体外循环低温室颤冠脉搭桥术2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8例.其中三支病变8例;双支和单支病变各1例.前降支10例,回旋支6例,后降支2例,左主干开口2例,右冠脉7例.移植血管:左乳内动脉7支;大隐静脉20支.结果术后1例死于慢性左心衰,9例存活,心绞痛消失.结论不阻断升主动脉的冠脉搭桥术创伤轻,死亡率低,并发症少,费用低,尤其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内科治疗仍反复心绞痛发作或不适于PTCA等治疗的冠心病人64例.55例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9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选用的血管桥包括大隐静脉、乳内动脉和桡动脉.共搭175根桥,平均每例2.7支桥.5例同时进行室壁瘤切除或成形术.结果:治愈59例,死亡5例.59例长期随访效果良好.结论:对有冠脉搭桥指征的病人行搭桥手术,疗效安全可靠,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告15例用"Octopus方法"行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方法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Octopus方法"的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搭桥1根,1例搭桥2根,搭桥3根以上13例.移植血管:左乳内动脉12根,大隐静脉33根.移植部位:前降支15根,对角支6根,回旋支9根,右冠脉11根,后降支4根. 结果无手术死亡,无术中中转体外循环,术后心绞痛消失,MRI提示桥血管通畅. 结论OPCAB"Octopus方法"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几乎包括所有靶血管,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 10例不阻断升主动脉的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疗效。 方法体外循环低温室颤冠脉搭桥术2例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 8例。其中三支病变 8例 ;双支和单支病变各 1例。前降支 10例 ,回旋支 6例 ,后降支 2例 ,左主干开口 2例 ,右冠脉 7例。移植血管 :左乳内动脉 7支 ;大隐静脉 2 0支。 结果 术后 1例死于慢性左心衰 ,9例存活 ,心绞痛消失。结论不阻断升主动脉的冠脉搭桥术创伤轻 ,死亡率低 ,并发症少 ,费用低 ,尤其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8月-2006年10月共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28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取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及桡动脉,使用心肌表面局部固定器及冠状动脉塞子,连续缝合搭桥共62支,平均(2.2±0.8)支。结果全部手术成功,无死亡病例,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3~24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均明显缓解。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临床效果好,费用低,手术安全,减少体外循环术后并发症,适宜单、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具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罗勇  张力  王伟  袁武  黎新建  陈剑  曹安强 《西部医学》2013,25(3):357-359,362
目的探讨全动脉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脉搭桥术)的手术技术、安全性和近中期手术效果。方法 2004年3月~2012年4月接受全动脉化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包括微创冠脉搭桥)患者35例,人均搭桥2.7支(1~4支)。其中常规开胸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30例,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冠脉搭桥5例。同期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化冠脉搭桥8例,同期行一根乳内动脉和静脉做常规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248例,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死亡率、并发症、桥血管数目和近中期疗效等。结果全动脉化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仅1例患者因胸骨感染死亡,34例症状明显改善顺利出院,随访效果均良好,无心绞痛发作,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全动脉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效果较好,并发症及死亡率较体外循环下搭桥少,总的风险更低,但因患者病变、病情及各种因素,本术仍不能完全取代冠状动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7.
(1)目的 总结探讨1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经验。(2)方法 2001年6-12月对11例冠心患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方法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3)结果 共搭桥35支,平均3.17支/例,其中左乳内动脉桥8支,大隐静脉桥27支。6例患(54.5%)未血,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4)结论 非体外循环搭桥术克服了体外循环搭桥术(CABG)的诸多缺点和弊端,手术简化,时间缩短,适应证扩大,并发症明显减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告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应用和初步体会.方法25例冠心病患者(男23例,女2例;年龄52~75岁,平均63.2岁)中三支病变19例,双支病变4例,左主干病变2例.均在全麻常温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OPCAB,人均搭桥3.32支.联合应用左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20例,全动脉化搭桥3例,序贯式搭桥16例.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进行,无手术死亡.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6.2 h,8例病人(31%)未输血,术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改善.结论OPCAB安全、经济、有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心脏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心脏外科向微创方向发展最为重要的改进措施是减少或避免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体外循环损伤,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在这方面获得成功。我院2001年3月~2002年5月完成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麻醉126例,临床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 对30例多支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手术配合.结果 心理护理到位,手术物品准备齐全,手术过程顺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成功率100%.结论 对OPCAB术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整体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手术配合质量,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MinimalInvasive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MICABG)目前已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一种趋势,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费用低等特点,现已应用于临床.1999年6~11月,我院共完成16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OPCAB),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高春宇  栗春 《吉林医学》2007,28(1):80-80,82
目的:总结6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06年11月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60例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全组男52例,女8例,平均年龄(52.31±8.12)岁;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23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41例,合并高血压29例,糖尿病18例,左室室壁瘤3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0.52±0.17)。6例行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其中2例同时行左室室壁瘤切除术。9例行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5例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其中2例术中改为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急诊手术3例。结果:全组共行左乳内动脉桥吻合59支,桡动脉桥4支,大隐静脉桥94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6例。住院死亡3例,57例10~18d痊愈出院。结论:OPCAB与传统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体外循环准备是OPCAB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IABP对于衰竭的心脏是一种强有力的辅助措施,疗效优于目前应用的任何药物。  相似文献   

13.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是近年来随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手术方式,它较之以往心脏停跳下冠脉搭桥术(CABG)有着对全身影响少、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并能减少住院时间及费用等优点,并因其治疗效果确定,愈来愈受到重视,其临床应用亦逐渐广泛。我院自2000年2月-2002年12月,施行了158例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现将手术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我院从1990年起开始成功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及冠脉搭桥术,2005年4月~5月又成功开展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FF-PUMP CABG)2例,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例,男性,年龄65~74岁,因反复胸闷、心悸3~10年多次内科住院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诊断2例均有3支血管弥漫性病变,术前伴发心、肺、脑及高血压病,另1例伴有糖尿病10余年。术前经监测血压,控制血糖,扩张冠脉,营养心肌,控制伴发病等治疗后在全麻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术,静脉桥采用左内乳动脉和大隐静脉,2例分别共架桥3支,术后经精心治疗护理,恢复快,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术后处理。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0月共完成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76例,单支病变2例,双支26例,3支及以上48例,采用乳内动脉、桡动脉和/或大隐静脉进行血管旁路移植。结果术后早期心率失常28例,3例低心排IABP辅助,4例出血二次开胸,无住院死亡,术后平均住院16d。结论保持呼吸道通畅,正压辅助呼吸,调整血容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术前所用药物和处理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告15例用“Octopus方法”行冠状动脉塔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方法 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Octopus方法”的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搭桥1根,1例搭桥2根,搭桥3根以上13例。移植血管:左乳内动脉12根,大隐静脉33根。移植部位:前降支15根,对角支6根,回旋支9根,右冠脉11根,后降支4根。结果 无手术死亡,无术中中转体外循环,术后心绞痛消失,MRI提示桥血管通畅。结论 OPCAB“Octopus方法”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几乎包括所有靶血管,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 方法 18例冠心病患者中16例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17例心绞痛(CCS)Ⅲ~Ⅳ级.15例为常规体外循环下CABG ,1例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CABG,2例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15例采用左乳内动脉(LIMA)与左前降支(LAD)搭桥,余均为大隐静脉桥.同期行二尖瓣置换(MVR)2例,主动脉瓣置换(AVR)1例.人均搭桥3.45支. 结果 18例CABG 临床效果满意,无手术死亡.1例术后出血,低血压时间较长,出现脑功能不全.1例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经气管造口、机械通气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 结论 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OPCAB 创伤轻、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直视微创下获取冠状动脉搭桥的备用移植血管的外科方法.方法 32例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全部采用直视微创技术获取大隐静脉或桡动脉作为搭桥的移植血管,简称“打洞法”.3例采用体外循环不停跳下行CABG,余均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下行CABG.5例取左侧桡动脉和下肢大隐静脉,余仅取下肢大隐静脉.结果 从下肢多个小切口寻找大隐静脉容易;所取上段大隐静脉内膜厚、内径粗大;缝合简单,术后刀口无渗液、无愈合不良,下肢浮肿少见.术后4d内拔除上下肢皮下负压引流管,无皮肤紧皱感,膝关节活动不受影响.所有患者术后7 ~15d康复出院.结论 “打洞法”取冠脉搭桥移植血管是一种经济实用的微创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左主干病变桥血管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因冠心病左主干病变而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32例,男性98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3.5±8.6)岁.按手术方法分为:体外循环组(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及非体外循环组(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CCABG组70例,共搭桥219支,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桥70支,大隐静脉(saphenous vein,SV)桥149支.OPCAB组62例,共搭桥181支,乳内动脉桥62支,大隐静脉桥119支.术中应用即时血流仪(transit-time flow meter,TTFM)测量桥血管血流量、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及血流波形.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桥血流测量:乳内动脉-前降支桥血流量CCABG组为(27.3±16.5)ml/min,OPCAB 组为(27.7±18.7)ml/min(P=0.812);两组PI值分别为3.1±1.6及3.0±1.8(P=0.3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隐静脉-回旋支桥血流量CCABG组为(37.3±3.4)ml/min,OPCAB组为(35.0±5.6)ml/min(P=0.086);两组PI值分别为2.9±1.5及3.0±1.7(P=0.6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左主干病变的患者,不论行CCABG或OPCAB,对桥血管及吻合口的质量无影响,均可达到满意的再血管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中应用内窥镜小切口采集大隐静脉(SVG)的微创技术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术(endoscopic vein harvesting,EVH)。观察手术情况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平均采集时间为(35.6±11.8)min,全组大隐静脉无损伤,术后无下肢切口感染、裂开、液化、疼痛,术后早期下肢的水肿不明显,平均卧床2d,术后平均住院天数6d。结论:内窥镜辅助下微创大隐静脉采集术创伤小,能明显减少术后下肢切口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