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提升临床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对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抗体检测与分析,探讨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降低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率。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47例有输血史或/和妊娠史的患者(观察组)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随机选择各科无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对照组)32例作为对照;同时对输血≤3次、3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14.89%)高于对照组(0%),P0.05;输血3次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1.25%)、≤3次(7.69%),P0.05,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输注前进行抗体检测,可让临床提前进行干预,降低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几率;有输血史或/和妊娠史的患者、输血3次的患者容易产生血小板抗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反复输血治疗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情况以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216例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将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随机分为配合性输注(28例)和随机输注(25例),比较两种输注方式的效果。结果 216例血液病患者中共检出血小板抗体53例(24.54%),其中HLA抗体阳性34例(15.74%),HPA抗体阳性12例(5.56%),HLA合并HPA抗体阳性7例(3.24%);有妊娠史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4.48%)高于无妊娠史患者(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增多不断升高;配合性输注输血后1h和24h CCI显著高于随机输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反复输血血液病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血小板抗体阳性,本地区血小板抗体以HLA抗体为主,随输血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不断升高,交叉配型可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患者及献血者人群中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发生频率及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临床治疗需输血患者1422例,健康无偿献血者51041例,均进行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查。结果 1422例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阳性率为0.77%,明显高于献血者的0.11%,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以Rh系统和冷自身抗体为主,献血者以抗-M和冷自身抗体为主;女性患者、有输血史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56%和1.60%,明显高于男性患者、无输血史患者(P<0.05);女性献血者、有输血史献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7%和0.56%,明显高于男性献血者、无输血史献血者(P<0.05)。结论需输血患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率较高,与患者性别、输血史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输血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关系。方法肿瘤患者2 022例,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181例,血小板抗体阴性1 841例,比较血小板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既往输血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者有既往输血史比率(91.16%)、既往输注红细胞史比率(80.66%)、既往输注血小板史比率(60.22%)均高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68.60%、60.46%、37.97%)(P0.05),既往输注血浆史比率(25.41%)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20.0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OR=1.94, 95%CI:1.42~2.65,P0.05)、有既往输血史(OR=4.72, 95%CI:2.80~7.96,P0.001)、有既往输注红细胞史(OR=2.73,95%CI:1.87~3.99,P0.001)、有既往输注血小板史(OR=2.47,95%CI:1.81~3.38,P0.001)是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及既往输血、输注红细胞及输注血小板的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常见输注血小板疾病的血小板抗体产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8年1月~2020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申请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患者血小板抗体,分析常见输注血小板疾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产生情况及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较高的疾病类型。结果血小板抗体在常见输注血小板患者中的总体阳性率为15.0%(220/1 471),年龄段(21~40岁)血小板抗体阳性率(21.5%)(54/251)相对其他年龄组较高(P0.05),女性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18%)(128/712)高于男性患者(12.1%)(92/759)(P0.05),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也相对较高。在常见输注血小板的各个疾病里肿瘤,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消化系统等3类疾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较高,分别为24.0%(57/294)、18.3%(47/215)、16.6%(30/181)。常见输注血小板疾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差异较大,其中有输血史疾病组里,髓样白血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48.7%)(19/39)高于其他组(P0.05);无输血史疾病组,肝衰竭,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46.7%)(7/15)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患者年龄段21~40岁和女性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较高。有输血史是产生血小板抗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反复输注血小板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血小板交叉配合前后输注的疗效对比.方法 选择140例3次以上输血史的随机血小板输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其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43例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临床患者,通过检测随机输注和配合性输注1h后和24 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观察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对比血小板交叉配合前后输注的疗效.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0.71%;ABO同型机采血小板的不同输注次数(3~5次、6次以上)患者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交叉配合后输注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随机输注后的效果,配合性输注有效率为83.72%.结论 对于≥3次输血的临床患者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应检测血小板抗体,对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患者应做交叉配型,提高输注疗效,减少血液的浪费.  相似文献   

7.
吕学琴  尹向丽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5):1948-1949,1952
目的探讨健康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3 029名健康献血者的血液标本,采用盐水介质法和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查阳性者做进一步鉴定,分析抗体特异性。结果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农三师图木舒克市中心血站3 029例健康献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17例(0.56%),其中抗-D阳性9例,抗-E阳性4例,抗-e阳性1例,抗-M阳性2例,抗A1阳性1例。男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43%(6/1 397),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67%(11/1 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健康献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者(1.48%vs0.10%,P<0.05)。结论常规对健康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对保障临床用血安全、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找配型血小板输注、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便捷方法。方法对92例需要反复输注浓缩红细胞、血小板血液病患者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的检测,研究患者输血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关系及血小板抗体的性质,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的病人建立档案,与血站固定的献血者的血液进行血小板配型实验,建立一个患者尽量与多个献血者配合相合的对应关系,并记录存档。对需要再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给予相合的血小板。结果92例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25例,阳性率27.2%,其中HLA抗体19阳性例,HLA和HPA同时阳性4例,KPA阳性1例;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有明显的正相关。对12例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共进行了35例次交叉配型血小极输注,CCI无效率分别为:配型前69.0%,配型后22.9%(x2=18.46,P<0.01)。结论在92例患者中,对产生同种抗体的部分患者,及时进行血小板配型并建立档案,加强医院与血站的信息沟通,可明显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本地区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实际发生率。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分别比较160名有输血史的随机血小板输注患者(作为实验组)和160名无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以及实验组中血小板抗体阳体患者和血小板抗体性阴性患者的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实际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4.4%(71/160)和16.3%(26/1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总体发生率为5.0%(8/160),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和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发生率分别为9.0%(7/71)和0(0/8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中输血次数<5次和输血次数≥5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0%(18/62)和54.1%(53/98)。结论本地区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交叉不合临床实际发生率并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交叉配型工作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影响骨科拟输血患者的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HPA)与组织相容性抗体(抗-HLA-Ⅰ)阳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 120名骨科择期手术拟输血患者,分别检测血小板抗体抗-HPA与抗-HLA-Ⅰ,按患者性别、有无输血史、有无妊娠史以及民族、病种等指标分组,评估这些指标对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影响。结果本组骨科择期手术拟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总阳性率8.93%(100/1 120),其中抗-HLA-Ⅰ占77%(77/100)、抗-HPA占14%(14/100)、抗-HLA-Ⅰ+抗-HPA占9%(9/100)。本组女性与男性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3.10(68/519)vs 5.32(32/601)(P0.01);有无输血史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5%(15/100)vs 8.33(85/1 020)(P0.05);有无妊娠史的女性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5.68%(53/338)vs 8.43%(15/178)(P0.05)。结论骨科拟输血患者中女性患者,尤其是有妊娠史者,以及有输血史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较高,可作为临床开展血小板检测的相关因子,确保安全输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西安地区部分女性献血者的H L A抗体进行检测并分析,为提高输血的安全性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随机收集女性无偿献血者标本202份,采用ELISA技术对HLA-Ⅰ类、-Ⅱ类抗体进行检测;并对有无妊娠史的献血者HLA抗体产生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例女性献血者中,37例HLA抗体阳性(18.3%)。有妊娠史女性献血者HLA抗体阳性率(30.9%)明显高于无妊娠史女性献血者(3.3%),且随着妊娠次数的增加,HLA抗体产生的机率升高。但是有无妊娠史与HLA抗体产生类型没有关联。结论女性无偿献血者HLA抗体阳性率较高,提示开展女性献血者HLA抗体筛查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及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 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85例长期反复输血又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分析抗体产生的规律,观察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为14.12%,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产生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与输血前是否滤除白细胞有关.结论 尽量减少输血次数、每次输血前滤除白细胞可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有效预防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预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的分析,探讨不规则抗体产生的频率、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5628例输血申请的患者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抗筛阳性者,使用谱细胞及相关试剂鉴别其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部分患者血样送至深圳市血液中心进行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5628例患者共检出不规则抗体40例,阳性率为0.71%;特异性抗体系统Rh、Lewis、MNS及混合抗体构成比分别为72.5%、5.0%、5.0%、12.5%,特异性鉴定结果显示以Rh血型系统居多,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抗E,共检出26例占65.0%;混合抗体检出5例占12.5%;无特异性抗体占7.5%,冷抗体占10.0%。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女性占77.50%,显著高于男性患者的22.50%(χ~2=17.352,P0.001);有输血史占57.50%、阳性率为1.62%,无输血史患者占42.50%、阳性率为0.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132,P0.000);有妊娠史患者占67.50%、阳性率为1.38%,无妊娠史占32.50%、阳性率为0.3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75,P0.001),既有输血史又有妊娠史者阳性率为2.08%,显著高于其他患者的阳性率(0.45%)。结论输血前对患者尤其是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有效减少或避免输血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用血安全性及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降低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预约输血的患者1 1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76例,常规输血检查)和观察组(576例,常规输血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检测观察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和特异性;分析不规则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组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共检出15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阳性率为2.60%,其中特异性不规则抗体11例,占阳性比率为73.33%;非特异性不规则抗体4例,占阳性比率为26.67%。女性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输血次数≥3次者高于输血次数<3次者,有血液疾病和妊娠史者高于无血液疾病和无妊娠史者(P<0.05)。观察组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特异性鉴定能够有效避免输注含有抗体相应抗原的血液,降低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确保临床输血治疗安全可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新乡地区已知HPA-1-18基因型的无偿机采血小板供者库,为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PRT)患者提供HPA相合的血小板,方法建立PCR-SSP检测HPA-1-18基因型检测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52名PRT患者,做血小板同种抗体筛查;应用HLA抗体特异性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对血小板同种抗体筛查阳性患者,采用已知HPA基因型的标准谱血小板做抗体鉴定,并对其进行HPA基因分型;采取HPA抗体无对应抗原的供者血小板进行输注。结果成功检测出150名无偿血小板捐献者HPA-1-18基因型。在52例PRT病例中,检出血小板同种抗体23例(阳性率44%),其中5例鉴定为抗-HPA(21.7%),分别为HPA-3a 2例;HPA-15b 3例;其余HLA抗体阳性18例。结论对PRT患者采用HPA基因型相合的方法进行输注取得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规律及临床意义,探寻肿瘤患者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对策。方法先用ELISA方法QUIKSCREEN试剂筛查反复输注血小板3次以上肿瘤患者的HLA IgG抗体,再将初筛阳性样本用PAKPLUS试剂确定HLA、HPA抗体,同时观察抗体阳性患者临床症状并判断输注疗效。结果116份样本中筛查出HLA IgG抗体44例,抗体阳性率37.93%。初筛阳性样本经检测确认HLA抗体18例,HPA抗体8例,未能确认8例,其中HPA抗体及HLA抗体同时阳性10例。抗体阳性率与血小板输注次数成正相关(P<0.01),且与输注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血小板输注次数相关,且与输注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多次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发生率和抗体强度以及血小板交叉配型三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74例有3次以上输血史的临床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分组研究,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记录血小板抗体强度,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标本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计算血小板配型相合率。结果输血小板次数!3次组、3~5次组和"5次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产生率分别为19.23%、35.48%、6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40.23%,与100例无输血史患者(6%)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小板抗体强度(1+、2+、3+、4+)的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率分别为78.57%、47.37%、26.32%、11.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体阳性的血小板随机1次配型相合率为38.57%,5次配型相合率为75.71%,与抗体阴性(10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配型相合组与不合组输注血小板后,24 h CCI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输血的临床患者其同种免疫性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输血次数越多抗体强度越高,相应的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率越低。对多次输血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可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襄阳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相关因素,为提高输注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襄阳地区68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和同期60例健康体检人员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鉴定,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类血小板抗原(HPA)抗体阳性率。结果研究组PLT抗体阳性率29.4%,弱阳性率8.8%,阴性率61.8%;其中HLA抗体阳性率23.5%,HPA抗体阳性率10.3%,HLA抗体合并HPA抗体阳性率4.4%;女性PLT抗体阳性率(31.6%)高于男性(26.7%),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输血次数增加,PLT抗体阳性率增高(χ2=4.146,P0.05),当输血次数为4-6次时,增高幅度最大。结论襄阳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PLT抗体以HLA抗体为主,其次为HPA抗体。PLT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增加而增加,并且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68例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关系;血小板输注效果与血小板抗体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68例白血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前后外周血小板计数;以24h CCI值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血小板抗体筛查采用固相凝集法。结果 68例输注单采血小板的患者中共检出抗体阳性13例,阳性率为19.1%,对照组阳性率2.8%,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输注次数8次时,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为(53.3%)分别与输注次数3次组(抗体阳性率8.3%)和输注3-8次组(抗体阳性率10.3%)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32.7%)与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输注无效率(69.2%)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多血小板抗体检出率明显增高,与输注次数成正相关;血小板抗体阳性与血小板输注无效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孕妇孕期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初步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7月进行产检的孕妇6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的筛查,分析孕妇孕期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史、生育史、ABO血型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疾病分布特征。结果 620例孕妇中血小板抗体阳性55例,阳性率为8.87%;有输血史的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14.13%)高于无输血史的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6.65%),有生育史的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10.46%)高于无生育史的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5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O血型对孕妇孕期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无影响(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孕妇主要分布在前置胎盘、瘢痕子宫、胎盘植入、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中。结论输血史、生育史、疾病类型对于孕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均有一定的影响,孕妇进行血小板抗体的筛查对于预防和减少孕期流产以及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AITP)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