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T2期膀胱尿路上皮癌膀胱部分切除术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对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初发T2期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膀胱部分切除术168例,其中T2a期103例,T2b期65例,术后均行膀胱灌注化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70例,其中T2a期34例,T2b期36例,术后盆腔淋巴结阳性者行辅助化疗。随访2~18年,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复发135例,肿瘤转移102例,死亡108例,3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77.6%、51.8%、32.4%。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肿瘤转移19例,死亡28例,3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82.6%、73.7%、57.0%。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3年生存率与膀胱部分切除术相近(P〉0.05),但5年、10年生存率明显高于膀胱部分切除术(均P〈0.05)。结论T2期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生存率与首次手术方式有关,术后长期生存率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好于膀胱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全膀胱切除及回肠膀胱术是泌尿外科最大的手术之一,在腹腔镜下操作亦较困难。我院于2003年5月至2004年9月,为11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施行了腹腔镜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减少肠管膀胱术的并发症,于1994年3月~1994年7月,用犬分三组作了膀胱粘膜点状移植于浆肌层肠段重建膀胱的实验。A组:自体膀胱粘膜点状移植于浆肌层肠段形成人工膀胱。B组:在A组基础上一期将输尿管与人工膀胱吻合。C组:将同种异体膀胱粘膜移植于浆肌层肠段。结果表明:A、B组可在术后第3周形成结构和功能与正常膀胱几乎相同的人工膀胱。C组其移植物能存活,并有所增长。本研究为临床应用自体膀胱粘膜点收移植于浆肌层肠段形成人工膀胱和进一步利用尸体正常膀胱粘膜作移植物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我院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430例,其中因术中闭孔神经反射引起膀胱穿孔改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的患者共32例。本文对膀胱穿孔组和无膀胱穿孔组随访6个月~5年,比较两组间在肿瘤膀胱内复发、膀胱内浸润、膀胱外复发和死亡率的差异,分析膀胱穿孔对膀胱肿瘤预后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药液膀胱热灌注治疗膀胱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10月我科收治膀胱肿瘤行膀胱灌注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吡柔比星药液行膀胱灌注治疗。实验组采用吡柔比星药液加温后再行膀胱灌注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及肉眼血尿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膀胱刺激征发生率为40%,实验组为12%;对照组肉眼血尿发生率为20%,实验组为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吡柔比星药液加温后再行膀胱灌注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及肉眼血尿发生率低,可应用于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全膀胱切除术的应用。方法2003年5月~2004年5月,腹腔镜下行全膀胱切除术5例,均为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全膀胱前列腺切除。尿流改道采用回肠膀胱术。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应用腹腔镜行全膀胱切除术视野清晰、安全、微创,有开展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膀胱自扩大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红玲  左书强 《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1):1024-1026
膀胱自扩大于1989年由Cartwright和Snow首先提出。该术式是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膀胱容量小、顺应性差、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患者,可以扩大膀胱容量、降低膀胱内压、改善上尿路积水等。2001年12月~2004年5月,我们对12例行膀胱自扩大的神经原性膀胱患者进行护理,获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全去带乙状结肠代膀胱术适用于膀胱恶性肿瘤、膀胱全切除后证实膀胱颈与附近无癌肿累及者,该手术因伤口小,出血少,恢复快,术后膀胱功能良好而逐渐得到推广运用。我院泌尿外科于2002年开展国内首例全去带乙状结肠代膀胱术,至今已成功施行70余例,并于2006年9月完成1例9个月男婴的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经文献检索发现,此病例为国内施行该项手术最小年龄的病人。现将该患儿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治疗膀胱肿瘤病人术后护理体会。方法:分析2003年10月~2009年4月行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病历资料。结果:病人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经膀胱机能训练后能自行排尿。结论: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是深受膀胱肿瘤病人欢迎的一种术式。术后各引流管的护理,膀胱机能的训练是本手术护理的关键,精心护理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简易膀胱容量压力测定在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骨科及康复医学科2008年3月—2010年5月60例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别采用简易膀胱容量压力测定法和尿动力学检测仪测量其膀胱安全容量。比较两种方法测量值,以及其相关性和简易膀胱容量压力测定的重测信度。结果:两种方法测量患者不同膀胱容量状态下膀胱压力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值为0.78—0.94(P<0.05),呈显著相关;不同容量状态下膀胱压力重测信度系数均>0.8,示重测信度很好。结论:缺乏床旁B超测定膀胱内容量设备时,简易膀胱容量压力测定法可代替尿动力学监测仪测压法用于SCI患者膀胱容量变化的测量。  相似文献   

11.
回肠新膀胱手术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近年 ,膀胱肿瘤外科治疗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 ,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保留了下尿路贮尿和控制排尿的功能 ,是泌尿外科行可控性尿流改道治疗膀胱肿瘤的方法之一。 1999年至 2 0 0 3年我们为 16例肿瘤患者施行了回肠新膀胱手术 (ileallconduit)。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28例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治疗膀胱肿瘤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复习1999年6月.2004年3月行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病历资料。28例中男26例,女2例。年龄31.65岁,平均52岁。结果28例全部治愈。2例切口感染,1例肠吻合口瘘经再次手术治愈。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经膀胱机能训练后能自行解尿。结论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是深受膀胱肿瘤患者欢迎的一种术式。术后各引流管的护理,膀胱机能的训练是本手术护理的关键,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膀胱全切术是泌尿外科最复杂的手术,是治疗膀胱癌、晚期神经源性膀胱、无功能膀胱和挛缩膀胱的常用方法。经典的回肠膀胱(Bricker术)需要终身佩带集尿袋,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影响,生活质量低下。而Studer回肠代膀胱设计合理,应用的回肠段<50 cm,具有低压、抗返流、技术相对简单、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和符合生理性排尿的特点[1]。我院自2003年2月起开展保留血管神经束的膀胱全切 Studer低压原位新膀胱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患者能较好地控尿和排尿,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现将护理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2003年2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小剂量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膀胱肿瘤患者在施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给予羟基喜树碱4mg加生理盐水20ml膀胱灌注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4~65个月随访,平均28.3个月,49例无肿瘤复发,9例一年后肿瘤复发。结论膀胱肿瘤术后膀胱灌注小剂量羟基喜树碱治疗效果可靠、不良反应小、无全身性化疗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5.
膀胱肿瘤是泌尿外科常见病之一,占所有泌尿系统肿瘤的首位,对膀胱颈及后尿道肿瘤一般采用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由于手术大、患者年龄大、体质差、术后留置管道多。且术后尿液须改道导致患者心理负担加重,因此。为了能让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保证手术的成功,对我们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我科自从1998年5月-2005年5月。对14例膀胱肿瘤病人成功行回肠代膀胱术。  相似文献   

16.
经腹B超与膀胱镜检查膀胱肿瘤的结果对照高建津,刘克霞Brun和Berlac应用经腹B超(以下简称B超)与尿细胞学检查代替膀胱镜在检查膀胱肿瘤的对照研究中,取得了满意的结果。[1,2]本文将我院1989年~1995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5例膀胱肿瘤(...  相似文献   

17.
1994年6月~ 1999年5月,我科共收治118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的膀胱肿瘤病人,出院后进行为期 2年的膀胱药物灌注,取效较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本组 118例中,男 96例,女 22例;年龄 24~ 79岁,在手术后都接受了膀胱药物灌注及护理康复指导,膀胱灌注药物均采用顺铂。方法: (1)患者来院后由指定医护人员进行膀胱内药物灌注,将顺铂 40~ 60mg加生理盐水 60ml,充分溶解后,嘱患者排空膀胱,按无菌操作规程插入导尿管,缓慢注入药物,拔除尿管后嘱患者变换体位。手术后患者灌注间隔时间,一般开始每周灌注 1次,然后每 2周灌注 1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浸润性膀胱癌采用保留膀胱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T2-3N0M0期浸润性膀胱癌采用保留膀胱综合治疗43例,并选取同期T2-4N0-1M0期浸润性膀胱癌病例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30例作为对照组,计算两组病例生存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对于保留膀胱治疗组再计算保留膀胱生存率(从保留膀胱手术后直至发生挽救性膀胱切除、病例携带膀胱死亡或病例携带膀胱随访终止,此期计为保留膀胱生存期,由此生存期计算得出的生存率记为保留膀胱生存率.目的在于计算患者在保留膀胱术后不同时期既携带膀胱同时又生存的概率).结果:7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期12~63个月,平均随访45.7个月,保留膀胱组的术后1、2、3、5年保留膀胱生存率分别是95.3%、85.9%、60.8%、41.8%,平均保留膀胱生存期为43.9个月,中位保留膀胱生存期为48个月.术后1、2、3、5年生存率分别是95.3%、88.4%、67.4%、42.1%,根治组的术后1、2、3、5年生存率分别是93.3%、86.7%、70.0%、46.3%,通过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选择性的浸润性膀胱癌病例行膀胱保留手术联合膀胱灌注化疗、静脉化疗和(或)盆腔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其生存率非常接近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生存率,术后膀胱功能维持良好,保持了患者较好的生存质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提高对先天性及继发性膀胱憩室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对24例膀胱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尿路造影、膀胱造影的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尽管先天性膀胱憩室和各种继发性膀胱憩室形成机制不尽相同,但均与膀胱内压持续增加有关;先天性膀胱憩室在膀胱造影检查中可表现“兔耳”、“蘑菇”及“双膀胱”征等特异性征象,继发性膀胱憩室分为肌肉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和神经源性两大主因导致,膀胱造影多表现膀胱轮廓粗糙,呈“塔形”改变。结论尿路造影和膀胱造影是诊断膀胱憩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膀胱全切肠道原位膀胱术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我科从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4月对 6例膀胱肿瘤病人施行了肠道替代原位膀胱术 ,并对其术后护理、生活质量、肾功能、血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尿液控制、膀胱排空以及心理状态进行了随访和评估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  本组 6例均为男性 ,年龄 47岁~ 60岁。均患有多发性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 2例采用回肠替代原位膀胱术 ,4例采用乙状结肠替代原位膀胱作尿路重建术。 1例病人 (回肠原位膀胱 )双侧输尿管内放置支架引流 2周 ,另 5例均未放置支架。术后 2周~ 3周拔除导尿管 ,经膀胱造瘘管作新膀胱造影 ,无漏尿后夹闭造瘘管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