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钢管》2015,(1)
对X100钢级螺旋缝埋弧焊管进行了氢致开裂(HIC)和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C)试验研究,结果表明:X100钢级螺旋缝埋弧焊管焊接接头比管体的抗H2S腐蚀性能差。分析认为:带状组织和硬度高是导致管体和焊接接头氢致裂纹超标的主要原因,氢致裂纹主要是穿晶型和沿晶型开裂;而焊缝中存在夹杂物,以及焊缝中晶内针状铁素体组织和热影响区中粒状贝氏体组织引起的硬度波动和偏高,是导致焊缝处发生应力腐蚀断裂的主要原因。电化学试验和残余应力测试,也进一步证实了X100钢级螺旋缝埋弧焊管焊接接头比管体更易于腐蚀。  相似文献   

2.
针对宝钢大方坯生产的高压锅炉管钢T91、T92多次出现角部纵裂问题,通过低倍及金相观察,发现裂纹产生与铸坯组织中存在马氏体和铁素体两相区有关。采用Thermalcalc软件计算、高温显微镜、硬度测试的手段,对T91的高温凝固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两相区产生的原因,解释裂纹产生机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国产J55高频直缝焊管进行冷拔(轧)变形量与相关热处理等工序的配合试验,探讨出最小壁厚不均度值的最佳变形量范围(μ≈1.45),并进行了冷拔(轧)工艺中焊管的显微组织与性能变化测定.结果表明,控制焊管冷拔变形量后进行单道次冷轧,可以获得组织与性能均匀一致的精密焊管成品,成品管的壁厚不均匀度可在3%以下,性能不低于20钢精密泵管的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4.
汪洁云 《钢管》1998,27(2):1-7
通过对国产J55高频直缝焊管进行冷拔变形量与相关热处理等工序的配合试验,探讨出最小壁厚不均度值的最佳变形量范围,并进行了冷拔工艺中焊管的显微组织与性能变化测定。  相似文献   

5.
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微观形貌观察、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及硬度测试等手段,对1Cr13不锈钢冲压件表面裂纹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材料中存在方向性明显的带状组织,其晶界处有碳化物颗粒富集。基于试验分析,认为裂纹产生的原因是:1Cr13不锈钢铸坯在凝固过程中,中心部位产生成分偏析,热轧时在碳及合金元素贫化带形成带状铁素体组织,多余的碳及合金元素在晶界处生成碳化物颗粒,形成了以铁素体为主、晶界上密布着碳化物颗粒的带状组织,在冲压过程中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导致微裂纹的形成和扩展,使冲压件产生裂纹。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善海洋动力定位系统DPS回转轴铸坯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在铸造的过程中加入电磁场,实现铸料的电磁搅拌。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和MTS 322材料试验机测试了电磁搅拌铸造和传统铸造的铸坯的组织和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电磁搅拌能减少铸坯凝固组织的柱状晶、增加等轴晶数量,降低铸坯中心疏松、中心缩孔、中间裂纹等缺陷,电磁搅拌铸造的铸坯的晶粒更加细小和均匀。与非电磁搅拌铸坯相比,电磁搅拌铸坯的力学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抗拉强度提高了19.1%,伸长率提高了近倍1.6,硬度提高了34.6%。  相似文献   

7.
轴套经机加工后在其内圈发现裂纹,采用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硬度测试及能谱分析等方法对裂纹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轴套内圈裂纹是在热轧过程中产生,原材料中严重的带状组织偏析和非金属夹杂物加速了裂纹的扩展。  相似文献   

8.
某型发动机液压作动筒在打压和试车阶段发现泄漏,检查发现焊缝处存在裂纹。利用微距照相机和扫描电镜对液压作动筒裂纹外观、裂纹断口进行宏微观观察,并用能谱仪进行成分分析,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对作动筒进行了组织与硬度检测。结果表明:液压作动筒受到应力腐蚀作用,在打压试验或试车前期就萌生裂纹,造成早期失效;建议严格控制焊缝背面余高和尖角过渡,同时从作动筒清洗等工序查找腐蚀介质来源并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9.
热处理对冷拔异型钢管(JD500)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光学显微镜(OM)、硬度仪、场发射扫描电镜(FEISEM),拉伸试验及冲击试验等研究了热处理对冷拔态异型钢管(JD500)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拔态的异型管的粗大带状组织在淬火过程中几乎全部消除,钢管硬度提高,组织细化均匀。经550℃高温回火后,得到细小的回火索氏体组织,钢管的硬度下降,而抗拉强度和冲击韧度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我公司在六角钢一次冷拔成型的生产过程中,曾有一炉钢材出现沿轧制方(冂口)的通根裂纹,有的裂纹甚至在成材后一段时期才出现,并呈现季节性。一次成型冷拔工艺,在全国很多厂家均有使用,到目前为止,仅我公司出现此现象。为找出裂纹成因,我们取样进行了测试与分析。二、试样所取试样均为同一炉钢材,冶炼炉号为:67-1005六角钢一次成型冷拔工艺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