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全脊椎截骨矫正术后矫正度丢失原因 ,提出预防方法。方法 对 95例行全脊椎截骨矫正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平均 5年 6个月的随访 ,将术前、术后及随诊的X线片对比 ,分析矫正度丢失与疾病阶段、手术矫正程度、内外固定方法等多因素的关系。结果 矫正度丢失 <5°者 34例 ,丢失 6°~ 10°者 19例 ,丢失 11°~ 15°者 2 4例 ,丢失 16°~ 2 0°者 16例 ,丢失 >2 1°者 2例 (平均 12 .2°)。结论 为防止矫正度丢失 ,手术应在强直性脊柱炎病情稳定后进行 ,尽量恢复身体轴线 ,加强内外固定的可靠性 ,注意围手术期的护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治疗经验。方法:5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平均后凸角度在79.0°,行L1、L3双节段楔形截骨矫形术,5例外伤性或结核性角状后凸脊柱畸形角度小于50.0°者采用单节段楔形截骨闭合矫形术,5例大于50.0°者采用单节段截骨前方垫高、后方闭合矫形术,对这些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得到术后平均11个月的随访,于术后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前后凸角平均为62.3°,术后后凸角平均为15.5°,平均矫正度数为46.8°,矫正率为75.1%;术后平均身高增加4.4 cm。术前5例神经损害病例,C级1例恢复至D级,C级1例恢复至E级,D级3例恢复至E级;腰背部疼痛不适症状明显减轻。结论:弧形后凸畸形,可通过多椎体楔形截骨增加截骨度数,大角度角状后凸畸形可通过单节段截骨前方垫高、后方闭合矫形术增加矫形度数,后路楔形截骨矫形术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15例。术中咬除半椎体的后部附属结构,沿椎弓根外侧壁剥离至椎体前缘,切除半椎体、上下椎间盘及邻近椎体的软骨面,通过内固定器械凸侧加压闭合畸形椎切除后所致的间隙,矫正脊柱畸形。术后定期门诊复诊,观察脊柱融合、畸形矫正率和内固定稳定情况。结果本组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术前侧凸Cobb角35°~78°,平均57°,术后Cobb角15°~36°,平均25°,矫正率54%;术前后凸Cobb角22°~65°,平均45°,术后后凸Cobb角8°~36°,平均18°,矫正率60%。术后未发现脊髓、神经损伤,无内固定松动,无切口感染。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重度脊柱侧凸或后凸畸形一直是临床治疗难点。有报道采用临时内固定撑开棒可以帮助矫形,但采用分期手术策略治疗重度侧凸特别是后凸畸形尚未有报道。 方法:15例重度脊柱侧凸或后凸或侧后凸畸形病例接受分期手术治疗,即一期后路小切口撑开部分矫形,3~6个月后再次手术行后路松解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随访2年以上。对所有病例术前、一次术后、二次术前、二次术后和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术前主弯弹性指数以及侧凸主弯、后凸主弯在各次手术前后的变化和终末随访的丢失情况。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前侧凸主弯95°~175°,平均为 129.4°,一次手术矫正 58.9°,矫形率45.4%,二次手术矫正30.6°,矫形率24.6% 。间隔期矫形丢失率 7.1%,总矫形率62.9%,随访2年矫形平均丢失率3.9°,最终总矫形率 59.7%. 术前后凸30°~170°,平均为80.3°,总矫形42.2°。 所有病例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后路小切口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提高了二次手术耐受力和矫形率。分期手术策略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凸或后凸畸形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应用弓型脊柱手术托架辅助单节段三柱截骨结合内固定系统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手术效果及治疗经验。方法 :对 36例脊柱前柱严重骨化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 ,应用弓型脊柱手术托架辅助术中调节体位 ,经后路进行 L2 或 L3的三柱截骨 ,并辅以内固定。术后随访 4~ 34个月 ,平均 1 6个月。结果 :后凸畸形矫正 1 5°~44°,平均矫正 2 9.3°。患者重心前移、限制性肺通气不足、俯视等症状明显得到缓解 ,提高了生活质量 ,矫形效果患者满意率 94.4%。术后均未出现截瘫、大小便障碍 ;4例出现单侧、2例出现双侧下肢麻木症状 ,经药物治疗后缓解。结论 :应用弓型脊柱手术托架辅助三柱截骨内固定手术治疗前柱严重骨化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疗效可靠满意 ,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求脊柱内固定系统矫治脊柱侧凸的方法与手术效果。方法采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7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全部病例均进行术前后X线片检查和临床分析。结果Cobb角由术前40~110°,平均62°,矫正至术后平均31.5°,平均矫正率为73.5%,“剃刀背”畸形消除。结论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侧弯畸形效果好,固定坚强,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及评价脊柱侧凸再次手术的原因、方法和疗效。方法1996~2002年,36例脊柱侧凸手术后患者接受再手术治疗。其畸形程度为侧凸52°~108°,平均76.2°;其中合并11例后凸36°~79°,平均53°。手术方法包括:内固定拆除、原融合松解或截骨、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融合。结果手术均安全完成,手术时间平均3.8h(2.8~5.1h),出血量平均817ml(630~1800ml),侧凸矫正平均48°(56%);后凸矫正平均47°(72%)。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脊柱侧凸翻修手术具有难度和危险大的特点,对每1例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检查和评价,针对每1例患者的畸形特点周密设计手术方案,是获得满意矫正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用Dick钉配合经椎弓根惟体截骨方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驼背畸形病人11例,驼背度数45~120°,平均78°。椎体截骨矫正30~70°,平均矫正47.54°,优良率达90%。11例病人共打椎弓根钉44枚,除一枚螺钉打入椎间隙外,其余均成功,成功率达97.9%。经7个月~3年随访,无螺钉断裂、脱出、无畸形复发,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经椎弓根闭合楔形截骨术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9年12月,45例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进行经椎弓根闭合楔形截骨矫形术。其中强直性脊柱炎18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15例,胸腰椎结核12例。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内容包括术前、术后Cobb角以及侧位片上C7~S1水平距离,截骨处融合情况,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评分(ODI)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220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10ml。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50.8°,术后为11.5°,平均矫正角度36.5°,C7~S1水平距离术前平均110.5mm,术后平均为20.8mm。融合率100%。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平均为7.9分,术后2.8分。术前ODI评分平均为62.3分,术后为29.5分。患者主观满意率97%。2例出现术后神经根损伤症状,未经特殊处理均基本恢复正常。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缝合、压迫治愈。结论:经椎弓根截骨术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有效、安全,应该进行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截骨部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我院自1982年至1988年治疗脊柱侧凸51例,男30例,女21例,平均年龄16.4岁。其中特发性41例,先天性7例,神经纤维瘤病3例。侧凸CObb角平均73.3°,后凸平均45.8°。单纯哈氏矫正术31例,术前加用颅盆环牵引或经胸前路松解或兼用二者共18例,特瓦手术1例,单纯椎板融合1例。治疗效果:全组侧凸矫正平均36.2°(范围10°~93°),平均矫正率49.7%;后凸平均矫正28.3°(范围2°~81°),平均矫正率55.8%,身高平均增高7.2cm(1~14cm),刀背畸形(21例)平均矫正2.5cm。治疗效果影响因素:与侧凸严重程度成反比;年龄越大,效果越差;与侧凸僵硬程度成反比。本文对手术治疗的适应证进行了讨论,认为还应包括发展中的儿童少年的脊柱侧凸病人和严重的成年人脊柱侧凸。本文还讨论了如何获得最大限度的畸形矫正,应重点克服侧凸僵硬度,重视术中脊髓监测、植骨范围和技术以及妥善的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11.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并髋关节强直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采用多平面椎弓、椎体楔行截骨术及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并髋关节强直 31例。方法 截骨在T1 0 L5范围内 ,尽量选择L2 以下进行 ,每两个截骨节段至少相隔一个椎体 ,截骨至锥体前 1 4处 ,截骨后以钢丝、Luque棒或dick系统固定。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前外侧或外侧切口 ,术中根据髋关节屈曲程度 ,将股前侧肌群止点适当下移。结果 经随访 ,本组 31例病人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及活动度均明显改善 ,优良率93%。脊柱后凸术后Cobb’s角 10°~ 2 5°,平均矫正 5 9° ,平均矫正率 71%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脊柱和髋关节的联合手术可有效地恢复人体的生物力线 ,是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并髋关节强直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采用哈灵顿杆内撑和哈灵顿杆内撑合用改良鲁氏装置2种术式并切除“刀背”畸形肋骨和植骨融合脊椎治疗了成年、青少年不同病因的脊柱侧凸30例,术前主凸Cobb法测量角为35~110°,平均62°,矫正后呈10~45°,平均29°,矫正率为53.2%。经过12~54个月随访疗效,矫正率为51.2%。对矫正效果与选择术式及并发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小卫  尹战海  张银刚  王金堂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1):1467-1468,147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24例,其中完全分节性半椎体16例,半椎体伴对侧分节不全8例。手术采取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矫正。结果: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年6个月至7年8个月。术前侧凸Cobb’s角30~90,°平均66,°术后Cobb’s角10~28,°平均16,°矫正率为58.5%;术前后凸25~68,°平均46,°术后后凸7~16,°平均14,°矫正率为62.6%。22例均无并发症,1例半椎体切除患者术后出现同侧下肢股部麻木,伸膝肌力Ⅳ级,经营养神经等治疗1月恢复正常。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大多数都进行性发展;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矫正,固定节段短,创伤小,可以起到很好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三维矫正治疗脊柱侧弯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12月~2004年12月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三维矫形系统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2例,TSRH系统后路三维矫形系统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1例。本组共3例,均为女性。最小14岁,最大19岁,平均16岁。术前侧凸cobb角40~100°,平均70°。结果:全部病例均安全完成矫形手术,侧凸矫正率45%~98%,平均85%,术中、术后无脊髓损伤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三维矫正治疗脊柱畸形,可获得冠状面与矢状面两畸形和轴向旋转畸形理想矫正,同时提供了一个较坚强内固定,植骨愈合率高,术后早期配合带支具下地活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脊柱后路截骨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 本实验选取了96例在2009年9月份到2011年5月份在我科室进行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把所有患者打乱分为48例实验组(脊柱后路截骨内固定理组)和48例对照组(经椎弓根截骨组),后进行统计及比较各组患者的矫正度、矫正丢失、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矫正度、矫正丢失、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用脊柱后路截骨内固定方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好,建议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6.
应用哈灵顿手术加肋骨节段切除,矫治脊柱侧凸畸形2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13例,先天性脊柱侧凸6例小儿麻痹症后遗症3例)。术前Cobb’s角52°~60°组5例,矫正率40.42%;61°~80°组7例,矫正率40.63%;81°~114°组11例,矫正率38.39%。肋骨节段切除后,剃刀背平均矫正率64.69%,外观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三维节段脊柱内固定系统在不同脊柱畸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三维节段脊柱内固定系统CD、TSRH等治疗脊柱畸形26例,其中特发性侧凸19例,先天性侧凸2例,后凸畸形5例,均以后路矫形自体骨植骨融合.结果所有病例经6~27个月随访,平均10.4个月.侧凸冠状面畸形平均矫正率为61.4%;矢状面后凸术后平均32.5°;旋转畸形平均矫正Ⅰ度,顶椎最大偏距平均矫正率为65.1%;后凸畸形平均矫正率为59.2%.所有病例无脱钩、断棍、感染、骨折以及脊髓神经损伤.结论三维节段脊柱内固定系统不仅可以完成畸形的三维矫正,而且矫正可靠,稳定性高,术后可不用石膏固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脊柱结核期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疗效。方法:对46例老年脊柱结核并发脓肿、死骨形成及脊柱后凸畸形,平均Cobb角48.6°的患者,术前做内科处理和应用四联(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化疗4周,采用期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化疗持续9个月,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和血沉、肝功检查。结果:随访10~34月,平均23.2月。45例伤口期愈合,植骨融合满意,后凸畸形矫正,平均Cobb角13.3°,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1例术后4周窦道形成复发,再次病灶清除治愈,1例术后两月发生脑梗,余均未发生严重并症。结论:经积极合理的术前准备,老年脊柱结核期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4种术前数字X线摄影,分析适宜的摄影体位及影像,评估临床脊柱矫形的预测矫正数据。方法:对4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53个结构性弯曲行术前脊柱站立正位、仰卧牵引正位、仰卧侧屈正位及支点侧屈正位数字X线摄影,比较摄影特点计算校正率,并与术后站立位影像对比。测量所有Cobb角并进行统计学评价。结果:术前胸弯组和腰弯组中,仰卧牵引正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3±2)°和(38±2)°,支点侧屈正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35±1)°和(19±1)°,术后的Cobb角分别为(32±1)°和(18±1)°;仰卧侧屈正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1±2)°和(33±2)°,支点侧屈正位Cobb角分别为(29±1)°和(12±1)°,术后Cobb角分别为(27±1)°和(12±1)°。术前及术后Cobb角之间比较:支点侧屈正位无显著性差异,而仰卧牵引正位和仰卧侧屈正位有显著性差异,(P<0.05)。支点侧屈正位校正度与校正率均大于仰卧牵引正位及仰卧侧屈正位。结论:站立正位和支点侧屈正位可保持同一状态下重复性的摄影姿势,能主动配合且易标准化。支点侧屈正位能真实反映侧凸的僵硬程度及柔韧度,较准确地预测脊柱侧凸矫形的校正度。  相似文献   

20.
张怀成 《四川医学》2005,26(4):420-421
目的 总结治疗脊柱结核经后路一期完成病灶清除、RF矫形固定、椎体间及椎板间同时植骨融合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至2 0 0 3年3月采用上述方法治疗脊柱结核46例。年龄2 2~73岁,平均3 8岁。病变椎体:T6,74例、T7,86例、T7~99例、T8,98例、T9,1 0 6例、T1 1 3例、T1 1 ,1 2 3例、T1 2 L1 2例,L2 ,3 3例、L3 1例、L5S1 1例。术前后凸畸形Cobb角18°~45°,平均2 8°,两病变椎体之间高度为正常的3 0 %~62 . 6%。手术采用经后路病灶清除RF钉矫形固定、椎体间及椎板间一期植骨融合,使用自身肋骨加髂骨3 7例,髂骨9例。结果 随访5~65个月,切口一期愈合,椎体间及椎板间植骨全部融合,脊柱结核全部治愈,除1例断钉脊柱畸形未矫正外,45例术后Cobb角平均为3 . 6°,两病变椎体间高度为98.2 %~10 0 %,平均为99 .1%。随访期间畸形矫正无明显丢失,无复发病例。结论 该术式设计合理,手术操作简捷,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