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腕关节镜下治疗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腕关节镜下治疗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损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TFCC损伤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5~51岁,平均32.5岁.扭伤12例,跌伤4例.左侧10例,右侧6例.病程3个月~6年2个... 相似文献
2.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从解剖完整的腕关节入手,阐明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各组成部分的解剖特点,评估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对于维持远侧桡尺关节稳定的重要性。方法对8个新鲜解冻的腕关节和6个经甲醛浸泡的腕关节进行显微解剖。同时对影响远侧桡尺关节稳定性的因素作了初步的评估。前臂中旋位,垂直于尺骨予20N拉力下测量尺骨相对于桡骨的位移,然后先后切断掌背侧桡尺韧带,测量尺骨相对于桡骨的位移变化。结果发现掌背桡尺韧带由三角纤维软骨盘外周增厚而成,止于尺骨茎突基底部,是维持远侧桡尺关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切断掌背侧桡尺韧带会导致远侧桡尺关节明显不稳。结论TFCC由三角纤维软骨盘、掌背侧桡尺韧带、尺骨月骨韧带、尺骨三角骨韧带、尺侧腕伸肌下腱鞘、半月板同源物、尺侧囊组成。掌背桡尺韧带是维持远侧桡尺关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掌背侧桡尺韧带损伤会导致远侧桡尺关节明显不稳。 相似文献
3.
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关节镜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外伤性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关节镜治疗后疗效评价。方法:选有急慢性外伤史的13例14侧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病例,年龄21~45岁,平均28.3岁。经关节造影、物理检查及MRI检查有异常者施行关节镜检查,其中8例TFCC中心性撕裂在关节镜下行游离边缘切除术,5例6侧TFCC边缘部撕裂施行缝合修复术,术后平均随访28个月。利用Green-O’Brien功能评定方法。结果:优9例,良3例,可2例。其中12例疗效良好以上者恢复原来工作。结论:对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关节镜治疗是明确诊断及术后可以得到良好疗效并早期康复的一种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4.
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2年即有对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nilage complex,TFCC)损伤的描述,但一直未引起临床上的重视。近20年来,有关TFCC的解剖、生物力学、损伤后诊断和治疗的报道很多,特别是随着MRI及腕关节镜技术的应用,使其诊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6.
于宁;王彦生;刘波;许蕙;叶放;肖宁 《中华手外科杂志》2022,38(06):511-515
目的 探讨应用腕关节镜下腕关节囊外尺骨透骨缝合技术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深层止点撕裂的疗效。 方法 自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我科通过腕关节镜诊断ⅠB型TFCC损伤伴有桡尺远侧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关节不稳定患者25例。采用腕关节镜下腕关节囊外透骨缝合技术,根据Mayo腕关节评分系统、DASH评分、VAS疼痛评分和手术后DRUJ关节稳定性检查等方面评价手术效果。 结果 25例患者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本术式可以有效修复TFCC损伤。DRUJ评分,术前平均3.5,术后10;VAS评分,术前平均5.0,术后1.0;DASH评分,术前平均36,术后9;Mayo评分,术前平均87,术后60。术后效果优15例,好6例,良3例,差1例。 结论 应用腕关节镜下腕关节囊外透骨缝合技术修复TFCC隐窝止点撕裂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腕关节镜下解剖修复Atzei-EWAS 2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损伤的疗效.方法 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16例Atzei-EWAS 2型TFCC损伤患者,于腕关节镜下采用带线锚钉三维立体缝合解剖修复TFCC.其中男10... 相似文献
9.
赵玲珑;郑文;于学军;向胜涛;安伟;施小强;程一钊;杨波;王倩;滕云升;肖宁 《中华手外科杂志》2021,37(05):387-389
目的 探讨腕关节镜下经尺骨掌侧(ulnar palmer,UP)入路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偏掌侧损伤(即Palmer 1B掌侧及1C型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17年5月至2019年11月,我们采用腕关节镜辅助下经UP入路\"由外向内\"修复TFCC偏掌侧损伤患者10例。根据术前临床检查及镜检,桡尺远侧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稳定者经关节囊缝合,不稳定者经骨缝合。术后采用VAS评分、PRWE评分、握力比(患侧与健侧比值)及活动度(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及腕关节桡尺偏)评价疗效。 结果 Palmer 1B型掌侧损伤8例,其中术前检查提示DRUJ不稳定6例,经骨缝合;DRUJ稳定者2例,经关节囊缝合。Palmer 1C型损伤2例,DRUJ均稳定,经关节囊缝合。所有伤口均Ⅰ期愈合。平均随访(20.1±6.3)个月,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经统计学分析,术前术后VAS评分、PRWE评分、握力比、前臂旋转及腕关节桡尺偏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术后腕关节屈伸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UP入路修复TFCC偏掌侧损伤安全、可靠,疗效满意;既可经关节囊修复浅层韧带撕裂,又可经骨重建深层韧带解剖止点。 相似文献
10.
创伤性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腕关节镜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腕关节镜对创伤性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进行诊断及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有急慢性外伤史的16例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可疑损伤患者,年龄19~39岁,平均27.6岁.对经体格检查、关节造影或MRI检查有异常,疑为TFCC损伤者施行关节镜检查.按照Palmer分型:I A型6例,I B型9例,I D型1例.I A型、I D型在关节镜下行TFCC修整术,IB型行边缘部撕裂缝合修复术.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9个月.按Green-O'Brien功能评定法评定:优13例,良2例,可1例.结论 腕关节镜手术治疗TFCC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Jan-Ragnar Haugstvedt Torstein Husby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and hand surgery》2013,47(4):439-447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an arthroscopic suture technique for repairing peripheral tears (Palmer type 1 b) of the 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TFCC). The 20 patients included in this study were 15-59 years of age; the most common mechanism of injury was a fall on a hyperextended wrist. After diagnosis of the tear in the TFCC we debrided the synovitis and repaired the tears by an arthroscopic suture technique. At follow up 23-59 months postoperatively, range of movement (sum of flexion-extension) was 90% (range 53%-108%) and grip strength was 83% (range 18%-122%) when compared with the uninjured side. All patients returned to work, though three changed occupations. The arthroscopic suture technique of peripheral TFCC repair produced seven excellent, seven good, four fair, and two poor results (grading based on a Mayo modification of the Green and O'Brien wrist score). As our results are comparable to others, we think that the technique described could be used in the repair of peripheral tears of the TFCC.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出衡量腕关节四角融合术后融合体稳定性的指标,探讨术后如何改善腕功能。方法12具新鲜尸体前臂标本,男8具,女4具,左右各6肢,模拟行四角融合术后,固定于腕关节动力学测试仪上,模拟腕关节的掌屈、背伸、尺倾、桡倾等运动,运动前后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并观察头月角(α)、桡月角(β)、头月正位角(θ)、融合体高度(H)和融合体宽度(W)的变化,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腕关节由运动前中立位至掌屈50°时,α、β、H值与运动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背伸至40°时,α、β、H值与运动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腕关节由中立位至桡倾15°时,θ与W与运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尺倾25°时,θ与W的运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月角、桡月角、头月正位角、融合体高度和融合体宽度等指标可用于衡量四角融合术后融合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尺骨头切除对腕关节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实验研究采用12个新鲜尸体标本,在尺骨头切除(Darrach's procedure)前后进行一系列X线照片和腕关节造影,研究尺骨头切除后腕关节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尺骨头切除后,腕关节桡编斜度增加3°(P〈0.01);尺偏斜度增加11.92°(P〈0.001);月骨位置无变化。12个腕关节造影中有11个显示三角纤维软骨损伤。尺骨头切除后腕关节的稳定性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16.
Fuld JE 《Annals of surgery》1934,99(1):195-2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