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成海涛 《钢管》1994,(3):24-28
根据轧辊和轧件在辗轧区内存在的共轭几何关系提出新的二辊斜轧穿孔顶头设计方法及其推导计算式。介绍了顶头工作段和反锥段设计原则以及设计实例。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新设计的穿孔顶头能显著提高毛管的横向壁厚精度。  相似文献   

2.
刘汉玉 《钢管》1993,(3):49-54
通过所求解的二辊斜轧穿孔变形过程中轧件的理想形状,对传统的穿孔导板进行了改进,实践表明,新导板的使用寿命提高,斜轧穿孔变形更为均匀。  相似文献   

3.
潘峰 《钢管》2016,(1):27-30
分析探讨了二辊斜轧穿孔机穿孔轧制的变形特点,在达到设计毛管规格的基础上,分析了确保穿孔质量的减径量最小和自由变形区长度最小的两个原则,并据此提出穿孔设计调整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分析认为:采用全新的三段式入口锥穿孔辊辊型设计理念可以优化传统的辊型,推动穿孔工艺由经验向理论、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大锥形辊与大导盘在斜轧穿孔机中应用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认为大锥形辊综合性能优于大导盘。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具有较大辗轧角和喂入角的二辊斜轧管机轧辊速度、轧件速度、导盘速度的数学模型,以及轧辊速度和导盘速度最佳匹配的数学模型,为实际生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有限元(FE)模拟已成为研究二辊斜轧穿孔过程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二辊斜轧穿孔有限元模拟的发展历程整理、探讨,得出了今后发展方向是“真、实、省”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8.
凌仲秋  刘和平 《钢管》1993,(3):31-32
小型二辊斜轧穿孔工具设计及调整的差异将造成所轧毛管内螺纹缺陷严重,分析了内螺纹形成的原因,介绍了减少内螺纹的措施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9.
田党  李群 《钢管》2012,41(6):63-68
简要总结了业界对孔腔、离层和扭转变形这3种典型现象的研究成果,对二辊斜轧桶形辊穿孔机和锥形辊穿孔机的穿孔原理和应用范围作了进一步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分析认为,管坯在二辊斜轧桶形辊穿孔机和锥形辊穿孔机上穿制成合格的毛管,就是将顶头置于管坯孔腔前未氧化的疏松区里进行穿孔,消除毛管内折缺陷,确定合理的工艺参数和工具设计,消除毛管可能产生的离层缺陷,尽量减小毛管的扭转变形,从而获得穿孔质量、产量和消耗的最佳综合效果。这是二辊斜轧穿孔原理和二辊斜轧穿孔区别于其他穿孔方式的工艺实质。  相似文献   

10.
借助有限元软件MSC.SuperForm2005,建立了新型的2D模型.采用Oyane断裂准则对圆坯二辊斜轧时的内撕裂形成过程进行二维热-力耦合数值模拟.模型中不仅反映了轧辊送进角和轧辊入口锥角的影响,而且还考虑了辊径的影响.结合宝钢140 mm全浮芯棒连轧机组Diescher穿孔机的工具和变形参数,分析了管坯斜轧时的应力应变状态和韧性断裂的特征值的分布状况,得到了管坯临界压下率.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吻合较好,从而对生产过程合理确定变形参数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韩宇  丁军 《钢管》2016,(6):65-69
针对国内某Accu Roll轧管机存在的问题,借鉴Assel轧管机后台设备结构,提出了一种改进型长导辊装置。分析了荒管在不同斜轧管机后台设备结构中的受力情况,详细介绍了改进型长导辊装置的性能特点。分析认为:改进型长导辊装置的两个压辊与两个长导辊共同形成了4个"导向辊"合围的导位,使得荒管不易被甩离轧线,解决了Accu Roll斜轧管机轧制过程中荒管扭转和甩动对其表面产生的划伤等问题,提升了轧制速度,提高了生产节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2.
《塑性工程学报》2019,(3):293-299
针对TC4厚壁管斜轧穿孔时后卡频发现象,为达到通过增加变形程度获得更大内扩展变形的目的,设计了新型螺线形轧辊。利用刚塑性有限元模拟技术,通过不同辊形之间穿孔的内扩展量对比分析,验证了新型轧辊比普通锥形辊具有更有效的后卡控制能力。通过对内扩展量、应变及温度分布规律的解析,优化了螺线形轧辊形状。依据对主要变形参数的正交试验分析获得最优工艺参数,在满足对后卡的有效控制前提下,实现了均匀变形并获得了双态组织。通过最佳穿孔工艺:送进角15°、直径压下率8%及顶前压下率6%,顺利制备出了TC4钛合金的径厚比为3. 7的双态组织厚壁管。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镁合金无缝管穿孔新方法(二辊斜轧穿孔),并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DEFORM-3D对二辊斜轧穿孔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穿孔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结果表明,模拟的微观结构与实验的微观结构具有相同的演变规律,平均晶粒尺寸接近,证明了采用二辊穿孔新工艺穿制AZ31大口径镁合金无缝管的可行性和DEFORM-3D软件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