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超声波-脉动压联用快速腌制咸鸭蛋的工艺参数优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咸鸭蛋的腌制周期很长,一般夏季20~30 d、春秋季40~50 d。为了提高咸蛋的腌制效率,采用超声波-脉动压联用技术,选取高压幅值、高压脉动比和超声波作用时间为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测定咸蛋腌制过程中蛋清含盐量和蛋黄含盐量的变化,对超声波-脉动压联用技术在咸蛋快速腌制中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质量分数为24%食盐溶液,在恒温30℃条件下腌制3 d,综合咸蛋品质和食盐传质速率得出最佳工艺参数:高压幅值为140 kPa,高压脉动比为4 min:16 min,超声波作用时机应在第1天,超声波脉动比为2 min:10 min,超声波作用时长为132 min,可以腌制出效果较好的咸蛋,蛋白食盐含量为4.61%,蛋黄食盐含量为2.12%,而含盐量差值只有2.49%。感官评定此组咸蛋具有蛋白细嫩、咸味适中;蛋黄松沙、含油、咸味可口的特点。同时生产周期比传统腌制方法缩短了90%,可为咸蛋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腌制剂对脉动压腌制咸鸡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丰富咸蛋品种,改善咸蛋风味,提高咸蛋的腌制速率,应用脉动压技术,以鸡蛋为原料,选取白酒、香辛料、柠檬酸为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考察咸蛋腌制中蛋质量增加率、蛋清含盐率和蛋黄含盐率的变化,对腌制禽蛋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白酒和柠檬酸对盐分渗入有促进作用,而香辛料则阻碍了盐分的渗入,影响咸蛋综合评分的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香辛料、白酒、柠檬酸,且香辛料对咸蛋综合评分的影响显著,柠檬酸对蛋清含盐率的影响显著。在高压幅值140 kPa、脉动比2.5 min/5min饱和食盐溶液中腌制96 h,风味咸蛋腌制  相似文献   

3.
为了缩短咸蛋加工时间,改善咸蛋品质,提出了脉动压力技术加工咸蛋。该技术是将鸡蛋置于盛有盐溶液的压力容器中,通过电磁阀的通断控制压力容器的加压与卸压,实现压力脉动。其腌制机理是利用高压状态渗透压增大,加快盐分渗入到蛋壳与蛋内;低压状态,蛋内压力小于外界压力,加速渗出蛋内气体和水分.达到缩短咸蛋加工时间的目的。一般用比方法加工,2~3d即可腌制出合格的咸蛋,加工效率提高10倍左右。试验结果显示,盐溶液浓度与压力对咸蛋含盐量影响最为显著,高低压保持时间分配对咸蛋含盐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缩短咸蛋加工时间,改善咸蛋品质,提出了脉动压力技术加工咸蛋。该技术是将鸡蛋置于盛有盐溶液的压力容器中,通过电磁阀的通断控制压力容器的加压与卸压,实现压力脉动。其腌制机理是利用高压状态渗透压增大,加快盐分渗入到蛋壳与蛋内;低压状态,蛋内压力小于外界压力,加速渗出蛋内气体和水分,达到缩短咸蛋加工时间的目的。一般用比方法加工,2~3d即可腌制出合格的咸蛋,加工效率提高10倍左右。试验结果显示,盐溶液浓度与压力对咸蛋含盐量影响最为显著,高低压保持时间分配对咸蛋含盐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青花椒真空脉动干燥特性及干燥品质工艺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提升青花椒的干燥品质,减少其色泽褐变和风味物质流失等问题,该研究采用真空脉动干燥技术加工青花椒,并以热风干燥试验为对照组,研究了不同干燥温度、真空保持时间和常压保持时间对青花椒干燥特性及其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以青花椒的平均干燥速率、挥发油、酰胺含量、色差、开口率5个指标进行响应面优化分析。试验结果表明,Weibull模型可精确拟合青花椒真空脉动干燥曲线(R~20.99)。干燥温度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青花椒的干燥效率和开口率,减少褐变和挥发油损失,同时酰胺类含量随干燥温度上升而有所下降。根据响应面试验结果,各因素对青花椒干燥综合评分的影响效果由大到小顺序为:干燥温度、真空保持时间、常压保持时间。优化的工艺参数为真空脉动干燥温度61.4℃、真空保持时间5 min、常压保持时间5 min,综合评分值达8.06,验证试验结果偏差仅为2.6%。研究结果为青花椒真空脉动干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提高咸鸭蛋品质,以鸭蛋为原料,分析不同腌制条件对蛋黄中脂质存在形式、脂质氧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腌制过程中,随着腌制温度的升高、腌制时间的延长,蛋黄指数、脂质含量、蛋黄皂化值均显著增加(P0.05);腌制用盐量对蛋黄中脂质的皂化值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在腌制液食盐质量分数为20%~30%时,升高腌制温度对蛋黄中脂质二次氧化(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TBARS)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在腌制30 d后,TBARS无显著变化;并且在试验条件下,提高腌制用盐量能显著提高蛋黄中的TBARS(P0.05);动力学分析表明,增加食盐用量能够降低蛋黄中脂质初始氧化反应的活化能,从而促进脂质氧化。因此,通过调整腌制用盐量及腌制温度能够实现对咸鸭蛋蛋黄中脂质氧化的调控,由此得出咸鸭蛋较好的腌制条件为腌制温度25℃、腌制用盐量25 g/(100 g)、腌制时间为25 d,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咸鸭蛋的腌制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土壤培养法和饱和盐溶液蒸汽压法,研究硅基膜材缓控释肥在不同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水蒸汽压条件下的氮素释放特性,探讨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水蒸汽压因素对其氮素释放的影响,阐述其在红壤中的控释机制。结果表明:硅基膜材缓控释肥在红壤中的氮素释放速率均随土壤温度、水分含量和水蒸汽压升高而明显提高,其中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不同条件下,包膜肥料的氮素释放率随培养时间的变化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包膜尿素在15、25、40 和60℃的红壤中,氮素累积释放率达80% 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140、110、25 和10 d。土壤含水量为10% 时,养分释放受抑制;当土壤含水量由20% 上升至40%,养分释放速率加快,释放期缩短20 d。养分释放速率常数k 随水蒸汽压差的增大而增加;相同培养时间内,氮素累积释放率H2O>KH2PO4 饱和溶液>KCl 饱和溶液。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均通过改变包膜内外水蒸汽压而影响养分释放速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致使硅基膜材缓控释肥膜内外水蒸汽压变化的因素,均对其养分释放速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汽爆预处理青玉米秸秆厌氧发酵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青玉米秸秆未汽爆和汽爆预处理后厌氧发酵产沼气特性,该文采用汽爆压力为2.5MPa,保压时间为90s,加入质量分数为30%的沼液,未气爆青玉米秸秆的TS(总固体物)质量分数为6%,汽爆预处理青玉米秸秆厌氧发酵的TS质量分数分别为1%、2%、3%、4%、6%、8%、10%和15%,考察了厌氧发酵过程中pH值和产气量随时间和TS质量分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未汽爆秸秆在TS质量分数为6%时能够顺利厌氧发酵,但汽爆秸秆厌氧发酵液极易酸化,且无法调节,适宜的TS质量分数最大为4%;未汽爆秸秆挥发性固体产气率为214.6mL/g,汽爆秸秆在TS质量分数为3%时产气率最大,为334.8mL/g,比未处理秸秆提高了56%;未汽爆秸秆的产气速率为3.3mL/(g·d),汽爆秸秆产气速率随TS质量分数增大而减小,在TS质量分数为1%时最大,为14.8mL/(g·d)。青玉米秸秆经汽爆预处理后其厌氧发酵产沼气的产气率和产气速率大大提高,可以节约发酵时间,缩短发酵周期,有利于秸秆能源化利用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以新鲜蛋黄为原料,利用快速腌制模具,探究在咸蛋黄的上表面添加食盐单侧腌制过程中,食盐添加量和腌制时间对咸鸡蛋黄快速腌制过程中形貌特征和理化性质变化规律的影响。借助多种仪器分析手段对蛋黄腌制过程中形貌与物性的变化、水分及盐分的迁移规律进行了表征。低场核磁及成像结果表明:在腌制过程中,蛋黄中的水分不断向外迁移,含水率显著降低,当增加食盐的添加量和延长腌制时间,会加快水分的迁移速率;原子吸收结果表明:增加食盐添加盐量越多和腌制时间越长盐分迁移速率越快,质构、色差结果共同表明咸蛋黄腌制过程中,由于水分的向外迁移和盐分的向内渗入,使得蛋黄的蛋白质发生聚集使颜色加深;同时与市售整个腌制后分离的鸡蛋黄产品相比,当腌制时间为7d,添加盐量为3%;腌制时间为3d,添加盐量为5%时,所得的样品与市面的成品咸鸡蛋黄的感官品质及量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为咸蛋黄单侧腌制技术提供理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双孢菇片微波真空干燥特性及工艺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解决双孢菇的干制问题,采用微波真空干燥技术对双孢菇片进行干燥试验,研究双孢菇片的干燥特性,并与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和冷冻干燥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微波真空干燥时,微波强度对双孢菇片的干燥速率有显著影响,而真空度影响较小,最优的干燥参数为:微波强度为17.4 W/g,真空度70 kPa,干燥时间20 min,含水率可达6.9%。通过对比4种干燥方法的干制时间及产品的复水率、色泽和维生素C含量,可知微波真空干燥的菇片品质接近冷冻干燥,明显优于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而微波真空干燥在干制时间方面要比冷冻干燥明显缩短。微波真空干燥是适合双孢菇片的有潜力的干制技术。  相似文献   

11.
高压二氧化碳技术速冻双孢菇工艺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解决果蔬速冻加工产品冻结时间长、易发生干耗的问题,该研究采用了高压二氧化碳技术(high pressure carbon dioxide,HPCD)对双孢菇进行了速冻。原料在热烫钝酶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合速冻产品感官评价试验对速冻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HPCD速冻双孢菇最佳工艺参数为处理釜初温6℃、处理釜设定压力7 MPa、卸压时间4 min,且卸压时间为影响速冻产品品质最显著因素。HPCD速冻技术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前景。  相似文献   

12.
针对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过程中有关二次发酵培养料装盘-码盘,托盘在育菇床架收布及双孢蘑菇采摘3个关键作业环节,分别设计了与各环节相配套的培养料连续装盘-码盘装置、培养料托盘机械化收布装置及与机械式育菇床架配合使用的移动式采菇滑车等作业装置,结合双孢蘑菇栽培技术要求确定了该配套装置各关键部件设计参数,并进行了作业性能测试。装置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相关作业环节配套装置运行可靠、稳定,培养料压实厚度保持在269.8~281.5 mm,紧实度均值达到491.4 kg/m3,压实均匀性保持在97.38%~99.62%之间,压实效果满足双孢蘑菇后续工厂化生产需求;涉及3个工段的装置基本运行生产时间不超过5 min,提高了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效率;设计装置产量效应显著,配套装置栽培双孢蘑菇的小区产量均值可达17.61 kg/m2,较传统人工栽培提高了5.79 kg/m2。研究结果将为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配套装置的设计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基质水分胁迫对双孢菇全育期内菇形的动态发育、产菇品质的影响,确定温室双孢菇适宜、高效的施水方案,以"奥吉1号"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20年8月进行双孢菇全育期基质水分胁迫试验。该试验设置正常T1(基质饱和持水率的80%~90%)、轻度水分胁迫T2(基质饱和持水率的70%~80%)、中度水分胁迫T3(基质饱和持水率的60%~70%)、重度水分胁迫T4(基质饱和持水率的50%~60%)4种水分处理方案,出菇期测定双孢菇发育动态、单菇品质、区域产菇品质、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结果表明:1)菇盖与菇柄的形态指标、出菇品质与基质含水量呈正相关,菇高受水分胁迫影响不明显。2)盖厚、茎粗、菇高的发育经历逐渐增长、快速增长和缓慢增长3个阶段。在T4水处理下菇厚、茎粗的最大值比T1水处理减少26.1%、24.9%,出菇时间延迟16.5 h(P0.05)。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菇柄与菇盖的生长速率峰值逐步提前,迅速增长期延长。3)在T2水处理下,双孢菇WUE和产菇数最高,相比T1水处理提高2.3%和9.2%(P0.05),出菇产量和优质菇率略低于T1水处理。4)双孢菇结菇前期和后期可进行轻度水分胁迫提高WUE,形成耐旱机制。快速发育期内应保持基质充足含水量,以提高双孢菇品质,加快出菇时间。该研究为双孢菇水分精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菇菜套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套作是防治连作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蔬菜和可食用菌之间的套作机理研究鲜见报道,尤其是其土壤微生物学机制。本研究建立菇菜套作体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PCR-DGGE技术研究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菇菜套作显著提高了番茄生物量,且其番茄果实产量最高,硝酸盐含量最低。与对照相比,菇菜套作下土壤细菌和真菌基因拷贝数量均无显著变化;DGGE指纹图谱表明,不同处理下的细菌群落无明显差异,但是菇菜套作下真菌群落结构发生了分异,主要表现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稻黑孢菌(Nigrospora oryzae)代表型条带的强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咸蛋盐水腌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鲜鸡蛋为原料,采用盐水腌制法,研究腌制温度、时间和盐水浓度对咸蛋成熟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腌制温度、时间的延长和盐水浓度的增加,含盐量及蛋黄指数迅速升高,蛋清的含盐量明显高于蛋黄,且含盐量由内到外呈梯度分布,蛋黄外层含盐量明显高于中心点。建立的腌制条件对蛋品含盐量及蛋黄指数的拟合方程,能较好地描述腌制温度、时间和盐水浓度对咸蛋成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双孢菇栽培工艺较为传统,产量不高,为了促进以牛粪和麦秸为主要原料的食用菌基质化利用效率,开展了双孢菇栽培基质压块工艺的试验研究。本试验采用传统工艺(方案1)和2种基质压块工艺(方案2:紧实度400 kg/m3,方案3:紧实度500 kg/m3)的双孢菇栽培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方案1出菇时间为36 d,方案2和方案3出菇时间为38 d,压块工艺使出菇时间延长2 d但并不会影响双孢菇的正常生产;方案1、2、3的双孢菇单产分别为0.198、0.205和0.279 kg/kg,方案3提升最为显著,单产提高了40.9%;方案1、2、3的双孢菇栽培实际面积分别为5.4 m2、4.7 m2和3.8 m2,随着压块工艺紧实度的增加节约栽培占地面积越多;方案1、2、3的双孢菇总产量分别为22.5 kg、23.3 kg和31.7 kg。综合以上结果,本研究认为方案3为最优基质压块工艺,有效的提高了双孢菇产量、节约了栽培面积、降低了成本,该研究为基质压块工艺的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并对比红枣片热风干燥、红外热风干燥及红外真空脉动干燥中的传热传质及干燥动力学特性,并填补关于果蔬红外真空脉动干燥数值模型的研究空白。该研究使用菲克扩散定律、安托因方程及比尔朗伯定律等控制方程分别建立了针对3种干燥方式的红枣片三维热质传递耦合数值模型,并利用试验数据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该研究基于枣片的实际几何尺寸进行建模并利用COMSOL求解。结果表明:1)与热风干燥相比,红外热风与红外真空脉动干燥分别缩短了46.43%和41.07%的干燥时间,且仿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2)温度场模拟图显示红外辐射可有效对红枣片内部进行加热,干燥20 min时红外热风和红外真空干燥的物料中心温度较热风干燥分别提高了11.33%和5.59%;3)模拟数据显示红外真空脉动干燥中的压力变化对干燥动力学产生了明显影响,其中含水率和干燥速率随压力脉动分别呈现阶梯状和峰状分布,并且干燥速率对压力变化的敏感性随着物料含水率的下降而下降;4)将测得的红枣片品质及质构特性与仿真数据进行综合对比,给出了关于分段组合干燥研究方向的见解,并对果蔬干燥数值模型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该研究建立并验证了红枣片3种干燥方式下...  相似文献   

18.
Crucifer species, which include widely consumed vegetables, contain glucosinolates as secondary metabolites. Cruciferous vegetables are consumed in Japan in salt-preserved or pickled form as well as cooked and raw fresh vegetables. In this study, changes in contents of glucosinolates during the pickling process were investigated. 4-Methylthio-3-butenyl glucosinolate, a major glucosinolate in the root of Japanese radish, daikon (Raphanus sativus L.), was detected in pickled products with a short maturation period but not in those with a long maturation period. As a model pickling experiment, fresh watercress (Nasturtium officinale) and blanched watercress were soaked in 3% NaCl solution for 7 day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indole glucosinolates to total glucosinolates increased during the pickling process, whereas total glucosinolates decreased. Myrosinase digestion of glucosinolates in nozawana (Brassica rapa L.) indicated that indole glucosinolates, especially 4-methoxyglucobrassicin, were relatively resistant to the enzyme. The effect of pickling on glucosinolate content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are discussed in view of degradation by myrosinase and synthetic reaction in response to salt stress or compression during the pickl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9.
在糙米碾米过程中普遍存在碎米较多及碾米能耗高的问题,为改善糙米碾米品质,提出以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复合酶溶液处理替代常规水加湿方法的酶法预处理工艺。以贮藏期糙米(含水率15%以下)为原料,采用二次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设计试验,研究复合酶溶液处理工艺中复合酶配比、酶质量浓度、加液量及酶处理时间对碾米后整精米率和碾米能耗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各因素对整精米率和碾米能耗影响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构建的整精米率、碾米能耗与复合酶配比、酶质量浓度、加液量及酶处理时间之间的回归方程极显著(P0.01),得到优化参数组合为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质量比1.3∶1 g/g、复合酶溶液质量浓度65 mg/m L、加液量1.25%,酶处理时间102 min,该条件下整精米率为80.07%、碾米能耗为90.72 k J/kg。复合酶溶液处理后整精米率较加湿调质处理提高约3.98%,节约能耗约13.06%;较纤维素单一酶溶液加湿处理后整精米率提高约0.98%,节约能耗约5.48%。并通过微观结构分析证实了糙米皮层粗纤维的局部破损是其碾米性能改善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实际生产条件下的酶法糙米预处理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