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丽杰 《海外英语》2011,(15):170-171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把各翻译研究视角囊括到"一个相对完整的翻译本体生态系统"中,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胡教授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尽量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上实现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成功的译文。该文意图运用"三维转换"理论,多维角度探析影视剧字幕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生态范式",涉及"译学""译论""译本"的整合性研究。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体系,生态翻译理论的普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笔者从生态翻译学角度,以翻译的"适应/选择"为理论依据,分析译者应如何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文化维转换中实现金融文本的有效转换。从语言维看,译者译词须适应金融用语的语言特点,行文适应金融文体特征;从文化维看,译者应该在文化内涵方面做出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在其翻译生态环境做到多维适应选择转换,至少是语言、文化、交际"三维"的适应选择转换,才能产出恰当的译文。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翻译法入手,以部分钦州公示语翻译为例,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的"三维"转换,认为在语言维转换上译文应符合英语公示语的行文规范;在文化维转换上应适应全球化的文化语境;在交际维转化上应注重交际效果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4.
生态翻译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本文将基于译者主导和适应选择。从“三维转换”(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角度来探讨北宋文化旅游景点的生态翻译过程,同时提出景点名称的建议性英文译本。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作的优劣取决于多维转换程度,最佳的译作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将生态翻译学应用于古诗英译时,要求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个维度上做出能动的适应和选择。以及物性分析为手段来实现古诗英译的语言维转换,可为译者的翻译过程提供有形尺度和客观参照。  相似文献   

6.
巴金翻译的 《快乐王子集》是成功的译本,受到我国儿童的欢迎.现以翻译适应论为指导,以 《快乐王子集》中的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的译本为例,主要从语言维,交际维与文化维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作的适应与选择,以期找到译者翻译得以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时要注重"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钗头凤》是南宋词人陆游著名的代表作,本文选取其不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其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指出,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介方法极其丰富,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译者不可能只使用单一的翻译方法,而是需要进行多维的适应与选择。以此,本文试图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
生态翻译学是最早由胡庚申教授提出,建立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和哲学思辨基础之上。它的发展也已有十多年了,其理论的应用范围广阔。"三维转换"是生态翻译学在操作层面上的集中体现,它包括语言维层面、文化维层面、交际维层面。金庸的经典武侠作品《鹿鼎记》,其译者是由著名的汉学家闵德福所译,并使金庸享誉海外。本文就三维转换的不同三个层面,来解析英译本《鹿鼎记》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樊慧敏 《海外英语》2012,(2):136-137
该文从生态翻译理论的角度,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依据,分析译者应如何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实现金融文本的有效转换。从语言维看,译者译词须适应金融特点,行文适应金融文体特征;从文化维看,译者在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方面做出适应性选择;从交际维看,译者应注重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方面的适应性调整。  相似文献   

10.
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中国在线零售网站纷纷通过网站英译开拓国际市场.提高网站英译质量,有利于吸引国际顾客消费,提升企业效益.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能够启示译者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助力中国在线零售平台适应并生存于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视域,要求译者不但要通晓我国古代诗歌的韵意,还要对英诗的内涵有所了解,在译诗工作的第一步,从多个方面来综合体会和理解原诗中一字一词一句地细致描写,当然还要掌握诗人当时的社会经历、创作背景以及诗体形式等。只有当译者切身体会到了原诗表达的感情,才有可能在译文中将此感情充分地传达出来。笔者将在生态翻译学的视域下,以《送友人》为例子,分别从交际维度、语言维度、文化维度这三方面来研究李白诗作的英译。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将医院公示语放到翻译生态环境中去考察和解读,运用生态翻译学相关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层面对公示语文本进行研究,为公示语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发端于符号学、又被文艺批评领域广为关注的“互文性”理论这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它提醒从事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学者去探究翻译与“互文性”的关系。这无疑会给翻译研究增加一个新的维度。“互文性”理论将翻译视为文本间的互换,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作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赋予译者三重身份,即:读者—阐释者—作者。文章详细论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从不同层次把握住自己的身份来实现文本的互换。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翻译离不开工具书,特别是语言类词典的帮助。对于翻译来讲,词典是有力的助手,能够帮助译者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但是,词典对于翻译的辅助作用也是有其局限性的,译者切不可完全依赖词典。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当清楚词典的有用性与局限性,善用词典而不依赖词典。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翻译学看影视剧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剧名是影视作品的"第一张名片",成功的译名是票房和收视率的首要条件。前人已从目的论、接受美学、社会符号学等角度探讨过影视剧名翻译,但难免有失偏颇。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把各翻译研究视角囊括到"一个相对完整的翻译本体生态系统"中,强调译者的主体作用。本文意图运用这一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角度探析影视剧名的翻译策略,并提出剧名翻译的评译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风格,本文在赞成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这个基本原则前提下,通过阐述翻译者的个人风格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参与其事的,提倡译者应该在不影响原作思想内容和整体文风的前提下,各显风采,自成一派,以增添译文独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外宣公示语是对外宣传与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英译文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基于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其理论构架可以为外宣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提供崭新的视域。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外宣公示语翻译关键在于译者能否基于"翻译生态环境"之下做到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达到最高"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18.
翻译目的论倡导者认为翻译应该从源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译者应根据译文的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对薛涛诗词两种译本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揭示翻译目的论对两种译本的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的影响,以探讨目的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翻译理论着眼于将原文看作“绝对标准”,主张译者应竭力摆脱主观性的控制,使译文忠实原文。这种传统的译论忽视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参与作用,按接受理论的观点,翻译过程中的译者行为,无论在理解或是对现时目标读者的关照上,译者的主观介入都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
在生态翻译学指导下,本研究考察分析了呼和浩特市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情况,找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低的劣质译文,并将它们按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错误归类。在此基础上,广泛搜集意见并结合译文质量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公示语规范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