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微量泵持续泵奶喂养效果。[方法]将1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62例,予微量泵持续泵奶;对照组58例,常规3 h间歇自胃管注入奶液。[结果]实验组达到足胃肠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量泵持续泵奶,可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效促进胃肠喂养的建立,缩短住院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低体重儿消化功能和喂养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喂养不耐受的早产低体重新生儿5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吸吮运动,微量配方奶,体位管理,腹部按摩,排便刺激和环境管理。比较两组新生儿消化功能和喂养结局。结果实验组低体重早产儿每日排便次数、排便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均P<0.05),残奶量、拍完胎便时间、腹胀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每日增加奶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而喂养耐受时间和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显著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喂养不耐受早产低体重新生儿的消化功能,缩短喂养耐受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量泵通过鼻饲管持续均匀泵奶用于早产儿喂养的效果。方法:将5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30例采用微量泵泵奶法,以微量泵通过鼻饲管持续均匀泵奶,2~3ml/h;乙组28例则采用常规间歇鼻饲喂奶法,以注射器通过鼻饲管每2h注奶4~6ml。两组均观察3~5d,比较观察期间两组患儿平均每人每天进奶量、吐奶及残奶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儿胃管平均留置时间及出生2周后平均增加体重。结果:甲组患儿平均每人每天进奶量高于乙组,吐奶、残奶出现例数少于乙组,进胃管平均留置时间少于乙组,而出生2周后平均增加体重高于乙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早产儿给予微量泵通过鼻饲管持续均匀泵奶,可提高进奶量,减少吐奶、残奶例数与胃管平均留置时间,增加早产儿体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部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早产儿按入室先后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腹部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早产儿排便情况、摄入奶量、达到全胃肠喂养的时间、血糖、喂养耐受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排便次数多,胎粪排尽时间短,摄入奶量明显增加,达到经口全胃肠喂养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喂养不耐受及血糖异常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腹部按摩联合热敷及扩肛对早产儿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改善早产儿胃肠蠕动功能的方法。方法选取12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联合应用腹部按摩、热敷及扩肛护理,对照组不做护理干预,两组均采用十二指肠管鼻饲喂养。比较两组早产儿胃肠蠕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早产儿与对照组相比。腹胀的次数、排完胎粪的天数及残留奶量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平均日排便量(14.9±2.69)g和平均日排便次数(5.16±0.85)次比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腹部按摩、热敷及扩肛的护理方法,能有效的促进早产儿的胃肠蠕动功能,在早产儿十二指肠管鼻饲喂养护理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姚银莲  陈杰  赖细芬 《护理研究》2011,25(10):884-885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微量泵持续泵奶喂养效果。[方法]将1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62例,予微量泵持续泵奶;对照组58例,常规3 h间歇自胃管注入奶液。[结果]实验组达到足胃肠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量泵持续泵奶,可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效促进胃肠喂养的建立,缩短住院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及喂养不耐受的情况。方法:将2012年4月-2013年2月我院62例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喂养,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予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比较两组患儿的开奶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及及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开奶时间及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更快地发育成熟,并提高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毛英  张钢  陈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609-3610
目的 观察微量泵泵奶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将诊断为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洗胃、通便、防治感染、口服金双岐、静脉注射小剂量红霉素、非营养性吸吮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予微量泵持续均匀泵奶.对照组常规注奶,每2h1次.观察两组患儿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时间、奶量、残奶量、呕吐消失时间.结果 治疗组在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时间、奶量、残奶量、呕吐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微量泵泵奶,可减少胃潴留、呕吐、腹胀、胃食管反流等喂养不耐受现象,使患儿奶量增加较快,较早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效果优于胃管喂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每日促进排便对早产儿消化系统的影响,为临床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及减少并发症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将12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采用每日腹部按摩或联合温生理盐水灌肠扩肛刺激排便,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2组早产儿体重增长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526>0.05),而在大便量、颜色,喂养方式、喂奶量、光疗时间和黄疸指数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部按摩或联合生理盐水灌肠扩肛刺激可有效促进早产儿排便,对减轻早产儿黄疸和改善其消化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解决早产儿胃肠道喂养问题,减少喂养并发症,增强喂养耐受性的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住院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早产儿均给予常规早产儿管理、静脉输液,保证足够液体和热卡,观察组加用早期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监测两组早产儿喂养并发症、体重、鼻胃管留置时间,达到足量肠胃营养时间及胃泌素含量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早产儿体重增加速度为(22.86±1.74)g/d,对照组增加速度为(19.79±1.32)g/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5);对照组早产儿呕吐发生率为43.33%,观察组为1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5,P〈0.05)。对照组早产儿14d后血中GAS含量为(118.4±28.6)pg/ml,观察组为(135.54-33.6)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能促进早产儿吸吮反射成熟,加强吸吮和吞咽的协调性,有助胃肠道组织细胞发育和功能完善,刺激胃肠道激素分泌,改善胃肠动力,提高喂养耐受性,减少并发症,有利于尽早从静脉营养过渡到胃肠道营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口腔按摩应用于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0年4月本科室收治的72例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早产儿给予鼻饲奶液,并做好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腔按摩,观察两组早产儿由鼻饲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睡眠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早产儿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较对照组短,恢复到出生体质量时间较对照组早,睡眠时间较对照组长,喂养不耐受及口腔感染例数较对照组少,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采取口腔按摩治疗能明显改善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缩短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  相似文献   

12.
吴海鹰 《上海护理》2012,12(6):21-23
目的探讨婴儿抚触对早产儿黄疸及常见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5月收治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的早产儿72例,随机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各36例。抚触组采用国际抚触法实施抚触,每天2次,每次15 min,持续15 d;对照组除不进行抚触外,其余综合护理措施同抚触组。观察两组早产儿胆红素浓度的变化及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抚触组早产儿生后第5~9天的胆红素浓度低于对照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早产儿实施抚触可有效改善早产儿的黄疸发生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早产儿的早日康复和促进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梅 《护士进修杂志》2014,(13):1167-1168
目的:探讨早期灌肠对减轻早产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5例早产儿随机分为灌肠组22例,对照组2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灌肠组在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出生24 h内给予温盐水加开塞露灌肠。观察两组早产儿光疗天数、黄疸持续天数及首次胎便转黄时间、每日排黄便次数。结果灌肠组早产儿的光疗天数、黄疸持续天数较对照组短,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灌肠组早产儿首次胎便转黄时间较对照组早、灌肠组每日排黄便次数较对照组多,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早期灌肠,可缩短光疗时间、胎粪较早排尽,减轻黄疸程度、降低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提高早产儿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早产儿家长进行婴儿护理健康教育,分析家长婴儿保健知识的了解情况和护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探讨健康教育与早产儿家长护理能力的关系。方法将城步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44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指导,实验组在常规指导的基础上给予一系列规范的健康教育指导。比较2组家长护理知识知晓率与家长护理能力满意度,以及随访1年内早产儿并发症情况及再住院情况。结果实验组家长护理知识知晓率及护理能力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入院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产儿家长进行护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家长的护婴能力,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连续性护理干预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早产患儿18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采用连续性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体重增长、头围增长以及身长增长分别为(23.9±6.1)g/d、(0.8±0.4)mm/d、(1.1±0.5)mm/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奶摄入量、呼吸道感染率、腹泻率及再住院率等生存质量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护理措施通过无缝隙衔接的护理干预方式,实现了早产儿由院内至家庭的延伸性护理,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质儿胃肠内合理喂养的方式。方法将265例早产低出生体质儿随机分为3组,实行胃肠内喂养(经口胃管喂养)A组:89例,应用温开水、5%葡萄糖水和1:1早产儿配方奶各喂养3次,每次间隔3h;B组:89例,应用温开水、5%葡萄糖水和1:1早产儿配方奶各喂养6次,每次间隔3h;C组:87例,应用温开水、5%葡萄糖水和1:1早产儿配方奶各喂养1d,每次间隔3h。观察出生至出院每组低出生体质儿每天腹胀、呕吐、胃出血、胃潴留情况及胎便排尽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吸吮动作出现时间、体质增长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3组低出生体质儿喂养期间腹胀、呕吐、胃出血和胃潴留情况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B组和C组相比,A组低出生体质儿腹胀、呕吐、胃出血及胃潴留发生率较低(均P<0.01);3种喂养方式低出生体质儿胎粪排尽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吸吮动作出现时间、体质增长及住院时间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B组和C组相比,A组低出生体质儿胎粪排尽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短(均P<0.001),吸吮动作出现时间较早(P<0.001),出生后至出院体质增长速度较快(P<0.001)。结论应用温开水、5%葡萄糖水和1:1早产儿配方奶各喂养3次,每次间隔3h的喂养方式,降低早产低出生体质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促进生长发育,其是早产低出生体质儿胃肠内合理的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用乳中、乳根穴位配合全身按摩,促进乳汁分泌,消除乳房胀痛感,尽快恢复产妇体力,树立母乳喂养信心,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方法将212例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104例和对照组108例,实验组在常规产后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乳房穴位及全身按摩,对照组仅接受常规产后护理,观察和测量2组产妇乳房泌乳时间、泌乳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产妇较对照组乳房分泌时间提前,泌乳量增加,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中、乳根两穴位及全身的的按摩具有提前初产妇泌乳时间,增加泌乳量的作用,还能缓解产后乳房胀痛,保证母乳喂养成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两种不同喂养添加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4例收住ICU的早产儿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第1天和第2天以5ml/(kg.d)的乳量喂养,第3天以15ml/(kg.d)的乳量喂养,72h后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实验组以30ml/(kg.d)的乳量逐日递增,对照组以20ml/(kg.d)的乳量逐日递增,直至达到完全肠内喂养量150ml/(kg.d)。喂养期间每天测量两组早产儿的体重,每周测量其身长、头围;矫正胎龄40周时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分。结果实验组1月时的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矫正胎龄40周时的NBNA总分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在行为能力、一般评估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肠外营养联合30ml/(kg.d)的肠内喂养添加量可以促进早产儿的体格及智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8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日光灯照射、适当增加喂养频率和抚触等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儿每日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患儿每天哺乳次数(9.1±1.9)次高于对照组(5.7±1.6)次,排便次数(5.6±1.7)次高于对照组(3.1±1.3)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2.15、10.36;P〈0.01);干预组患儿胆红素每天下降值(33.4±9.7)μmol/L高于对照组患儿(23.9±8.5)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P〈0.05)。干预组黄疸消退所需蓝光照射时间为(30±5)h,对照组为(42±7)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2,P〈0.01)。结论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可促进胆红素的排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蓝光照射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