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湖南省2018年成人中心性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肥胖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数据来自2018年湖南省常住居民慢性病与危险因素调查项目,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湖南省≥18岁常住居民7 464名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利用SAS 9.4软件进行加权,并进行χ2检验、秩和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加权后,2018年湖南省成人中心性肥胖率为26.3%,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8.4%和2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0~岁年龄组(与18~40岁相比OR=1.90,95%CI:1.01~3.57)、居住城市(OR=1.62,95%CI:1.12~2.34)、超重(OR=21.52,95%CI:15.55~29.79)、肥胖(OR=845.69,95%CI:564.01~999.99)、患高血压(OR=1.65,95%CI:1.29~2.10)、患糖尿病(OR=1.69,95%CI:1.33~2.15)与中心性肥胖高风险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广州市城镇职工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6—12月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完成健康体检和问卷调查的4500名城镇职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4126例研究对象,超重/肥胖检出率为36.74%,中心性肥胖检出率为15.44%;单因素分析显示: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人群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每日工作静坐时间、是否暴饮暴食、是否经常吃早餐、日常饮食荤素情况、烘焙/奶油食品偏好、饮茶偏好、饮酒偏好和吸烟偏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年龄、暴饮暴食、烘焙/奶油食品偏好、饮酒和吸烟是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共同危险因素;女性、日常饮食荤素情况(荤素均匀、多素少荤)、饮茶是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共同保护因素;每天吃早餐是中心性肥胖的特有保护因素。结论 广州市城镇职工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广泛流行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进行联合干预来降低人群肥胖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2002年广东省成年人向心性肥胖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广东省成年人向心性肥胖的流行特征 ,确定预防控制的重点人群和地区。方法 运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全省大城市、中小城市、2类农村各 3个区 (县 ) ,1类农村 4个县 ,每个县 (区 )抽取 2个街道(乡 )、6个居委 ,共 5 4 0户 ,采用面对面询问调查获得 18岁及以上居民个人基本情况 ,体检获取腰围数据。结果 共调查 18岁及以上成年人 15 130人 ,腰围 (WC)为 (75 2 6± 9 6 7)cm ,其中男性 (77 2 4± 9 6 0 )cm ,高于女性 (73 80±9 4 5 )cm ;城市 (77 4 3± 10 11)cm ,高于农村 (73 2 5± 8 78)cm。向心性肥胖的粗患病率为 2 3 9% ,年龄标化患病率为2 1 6 %。男、女性标化患病率分别为 19 6 %和 2 3 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 =4 92 95 ,P <0 0 5 ) ;不论男女 ,城市患病率 (2 8 5 % ,2 6 4 % )高于农村 (12 2 % ,19 6 % )。男性向心性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体力活动、城乡、家庭人均收入、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职业和吸烟情况 ;女性向心性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体力活动、年龄、职业、家庭人均收入、教育程度和民族。结论 根据抽样结果推算 ,广东省 1/ 5以上的成年人患向心性肥胖 ,体力活动是最重要且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必须尽快加强向心性肥胖的研究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烟台市成年居民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烟台市芝罘区抽取12个街道办事处,对18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个人问卷填写、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心性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有效调查3046人,超重率39.95%,肥胖率27.58%,中心性肥胖率48.72%。居民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P<0.05)。年龄≥30岁是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且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逐渐升高。吸烟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是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烟台地区成年居民的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流行现状不容乐观,这应成为烟台市慢病防控的重点,需要进一步探索相关危险因素,加强健康知识宣教,正确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控制患病率的上升。  相似文献   

5.
广西城乡成年居民向心性肥胖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广西城乡居民向心性肥胖流行特征及其发生肥胖的危险因素,为疾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各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南宁、钦州、贺州、河池市4个市和天等、巴马、靖西、忻城4个县,每个市、县再抽取2街道/乡镇、6个居委会/行政村,采取问卷调查获取18岁及以上城乡居民个人基本情况资料,并通过体检取得腰围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共调查18岁及以上城乡居民8560人,平均腰围为73.60±9.49cm,其中男性(75.99±9.38cm)显著高于女性(71.77±9.15cm);城市居民(76.53±10.03cm)显著高于农村(70.57±7.81cm)。广西居民向心性肥胖标化患病率为16.90%,其中城市(25.28%)显著高于农村(8.23%)(P<0.01);城乡男女之间患病率无显著差别;随着年龄增长向心性肥胖患病率有增长之势。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城市居民向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有年龄、人均年高收入、轻体力劳动因素,而农村居民危险因素为汉族、高人均年收入、高学历和轻体力劳动。结论广西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向心性肥胖流行严重,加强健康教育,在城乡居民尤其是在高收入和轻体力劳动者中广泛开展防治肥胖症科普宣传,通过锻炼和或其他方式来增强体力活动是防治向心性肥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郑州市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8年郑州市成人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郑州市18岁以上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问卷调查包括基本信息和行为危险因素;体格检查包括身高和体重的测量等。使用SAS 9.1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6399例,有效回收率为99.87%。调查对象超重/肥胖率为55.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766,95%CI:1.529~2.040)、年龄在30~44岁(OR=1.794,95%CI:1.456~2.211)、年龄在45~59岁(OR=2.090,95%CI:1.693~2.580)、年龄≥60岁(OR=1.908,95%CI:1.520~2.394)、已婚/同居(OR=2.076,95%CI:1.642~2.624)、离异/丧偶/分居(OR=1.794,95%CI:1.226~2.626)、每天吸烟(OR=1.310,95%CI:1.079~1.590)、饮酒(OR=1.471,95%CI:1.275~1.698)是郑州市居民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OR=0.807,95%CI:0.695~0.937)、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OR=0.629,95%CI:0.531~0.746)是保护因素。结论郑州市成年人超重/肥胖广泛流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吸烟和饮酒情况是该地区超重/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宝山区居民超重与肥胖的影响因素,以便为开展肥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方法,分析其超重和肥胖的患病情况,并对可能与超重和肥胖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5~69岁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31.6%和7.0%;超重的男性高于女性(P<0.01),肥胖的女性高于男性(P<0.01);超重和肥胖都随年龄增高而增高(P<0.01),随文化程度增高而下降(P<0.01);肥胖随收入的增高而下降(P<0.05),超重不受收入影响;在职业方面,工人肥胖率最低,离退休人员最高(P<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脑力劳动、甜食习惯为超重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人均月收入为肥胖的影响因素。结论宝山区的超重与肥胖问题不容乐观,应充分考虑年龄、性别、脑力劳动、甜食习惯及收入对超重与肥胖的影响,继续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安徽省沿江地区居民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肥胖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4年4-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在安徽省沿江地区抽取的7 183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安徽省沿江地区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27.8%和6.5%,腹型肥胖率为36.9%;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是安徽省沿江地区居民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和单身是安徽省沿江地区居民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年龄≥65岁、女性、居住在农村和饮酒是安徽省沿江地区居民腹型肥胖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和单身是安徽省沿江地区居民腹型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 安徽省沿江地区居民肥胖率低于腹型肥胖率,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区和饮酒情况是该地区居民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吉林省居民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的流行特征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预防与控制策略及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以2017-2018年吉林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为基础,纳入吉林省6个项目点35~75岁常住居民11 903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趋势χ2检验、F检验计算不同特征人群和健康指标的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情况,其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吉林省居民中心性肥胖率为33.35%(3 970/11 903),标化率为31.73%,中心性肥胖前期率为28.79%(3 427/11 903),标化率为28.8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居民(OR=1.99,95%CI:1.78~2.23)、女性(OR=1.76,95%CI:1.57~1.97)、65~75岁组(OR=1.21,95%CI:1.03~1.45)、高中/中专文化程度(OR=1.38,95%CI:1.17~1.63)、家庭年收入>10万元(OR=1.65,95%CI:1.20~2.26)、超重(OR=9.27,95%CI:8.26~10.41)、肥胖(OR=82.82,95%CI:62.63~109.52)、正常高值血压(OR=1.49,95%CI:1.27~1.74)、高血压(OR=1.70,95%CI:1.42~2.04)、糖尿病(OR=2.30,95%CI:1.94~2.73)、血脂异常(OR=1.33,95%CI:1.18~1.50)与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发生风险呈正相关。结论 吉林省居民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农村居民、女性、年龄大、高中/中专文化程度、高收入、超重、肥胖、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是吉林省居民中心性肥胖及其前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彭霞  石青萍 《卫生软科学》2010,24(6):544-546
[目的]了解三县(区)超重和肥胖在人群中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防治对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云南省勐腊县、祥云县及红塔区三县(区),以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两种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三县(区)居民超重率为13.9%,肥胖率为4.0%,二者之和为17.9%。经济相对较发达的红塔区的成人超重率、肥胖率高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勐腊县和祥云县;超重、肥胖与劳动强度降低和教育程度增加密切相关。[结论]体力活动、教育程度是超重与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体力活动能力是预防控制超重与肥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分析云南省农村居民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现状及社会经济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云南省≥35岁的4 979名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云南省农村居民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6.8%和38.4%,其中男性分别为7.0%和30.5%;女性分别为6.5%和46.2%;女性的中心性肥胖率明显高于男性(P <0.001)。少数民族的肥胖率(4.3%)和中心性肥胖率(30.1%)均低于汉族(7.0%和39.1%,P <0.05和P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住房条件越好者和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者患肥胖的风险越高(OR值分别为1.4和1.2),而文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越低者患中心性肥胖的可能性越大(OR值分别为1.3和1.1)。结论 云南省农村肥胖防控策略的制定应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国体重正常人群中心型肥胖的流行状况及分布特点。方法利用中国慢病监测(2010)项目询问调查及身体测量获得的数据,分析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正常体重人群中心型肥胖的流行状况,描述城乡、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及年龄、不同收入人群的分布及差异。分析体重正常人群中心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使用SAS 9.3软件Surveymeans过程计算加权率及95%置信区间,使用Sur-veylogistic过程计算危险因素聚集情况,计算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统计学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分析49 320人的资料,其中男性22 832人,女性26 488人,经加权调整后分别占49.7%和50.3%。我国成人体重正常人群中,按照腰围、腰围身高比划分的中心型肥胖的比例分别为14.8%和20.8%,均为女性(17.2%和24.3%)高于男性(12.5%和17.2%),随着年龄的增大,中心型肥胖的比例依次增大,18~29岁最低,分别为9.4%和9.3%;≥70岁组最高,分别为25.7%和46.1%。不同受教育程度体重正常的人群中,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中心型肥胖率最高,分别为17.2%和29.2%,呈现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升高的趋势。城市地区(15.7%,19.0%)与农村地区(14.4%,21.7%)差别不大。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城乡、地区等因素的影响后,正常体重人群中的中心型肥胖者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的比例是非中心性肥胖者的1.95倍。结论在体重正常的人群中近五分之一中心型肥胖并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升高。建议在进行肥胖干预时,不应片面强调控制体重,应结合腰围、腰围身高比、身体脂肪构成等评价中心型肥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成都市外来务工人员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况,为维持外来务工人员正常体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应答推动抽样方法,在成都市共抽取1 690名外来务工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调查对象的超重率为29.53%,肥胖率为9.05%;男性超重率(32.08%)高于女性(26.59%);40~49岁组超重率最高(39.55%),50~59岁组肥胖率最高(16.06%),超重、肥胖率大体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小学文化及以下人群超重、肥胖率最高(39.54%和14.48%),且随文化程度增高而减小,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婚者的超重率最高(37.29%),丧偶者的肥胖率最高(16.00%);从事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人群超重、肥胖率最高(36.84%和17.89%)。不同婚姻状态组间、不同职业组间超重、肥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都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处于较低水平,但是男性、40~59岁、文化程度较低、离婚丧偶、从事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人群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相对较高,应重点关注,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河北省石家庄市≥18岁居民超重与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石家庄市9个区/县(市)抽取9 605名≥18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石家庄市≥18岁居民超重/肥胖率为53.5%,其中超重率为34.1%,肥胖率为19.4%;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饮酒情况、睡眠时间、上网时间和看电视时间居民超重/肥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0岁、婚姻状况为已婚/同居和离异/丧偶/分居、饮酒是石家庄市≥18岁居民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为中学是石家庄市≥18岁居民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 石家庄≥18岁居民超重/肥胖率较高,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饮酒情况是该地区居民超重/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The prevalence of abdominal obesity is increasing dramatically worldwide. This study aimed to estimate the current prevalence of abdominal obesity from the 2011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CHNS) and compare the data with other countries.

Methods

Waist circumference (WC) of 12,326 Chinese adults (aged 20 years or older) from the 2011 CHNS were analyzed by age group and region. Abdominal obesity was defined as a WC ≥90 cm for men and WC ≥80 cm for women based 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recommendations for Asians.

Results

In 2011, the age-adjusted mean WC was 85.9 cm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85.6–86.2 cm) for men and 80.7 cm (95% CI, 80.4–80.9 cm) for women. Based on the WHO recommendations, the age-adjusted prevalence of abdominal obesity was 44.0% (95% CI, 43.1%–44.8%) overall, 35.3% (95% CI, 34.1%–36.6%) in men, and 51.7% (95% CI, 50.5%–52.9%) in women. Moreover, the age-adjusted prevalence was 44.0% (95% CI, 42.7%–45.2%) in rural populations, 42.5% (95% CI, 40.7%–44.2%) in urban populations, and 45.2% (95% CI, 43.5%–46.9%) in megacity populations. The prevalence in China (35.3% for men and 51.7% for women) was lower than in Japan (50.8% for m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43.5% for men and 64.7% for women). Similar results were observed when applying the criteria suggested by the Working Group on Obesity in China.

Conclusions

In 2011, the age-adjusted prevalence of abdominal obesity in China was 35.3% in men and 51.7% in wome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北京西城区中小学生2010—2011年超重和肥胖流行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多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西城区2 261名11~18岁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体检,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学生肥胖发生率为7.6%,其中女生为8.2%,男生为6.9%;肥胖学生中每天运动<60 min者占74.9%,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组的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肥胖家族史的青少年肥胖发生率为53.8%;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女性、使用电脑时间长、不规律体育运动和肥胖家族史是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 西城区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与多种原因相关,除不良生活方式外,家族遗传也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深圳市初治HIV感染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及其高危因素。方法 以2018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未接受过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成年HI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本特征和临床资料,分析纳入对象的TC、TG、LDL-C和HDL-C的平均水平,血脂异常总患病率及高TC、高TG、高LDL-C和低HDL-C的患病率。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项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195例初治HIV感染者,血脂异常率为49.04%(586/1195),其中男、女患病率分别为49.86%和39.80%(χ2=3.649,P=0.056);高TC、高TG、高LDL-C和低HDL-C的比率分别为13.31%(159/1195)、15.40%(184/1195)、33.72%(403/1195)和9.21%(110/119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35岁)和肥胖是高TC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大、超重、肥胖、CD4/CD8比值低是高TG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糖尿病、超重、肥胖、CD4/CD8比值低、WHO HIV临床分期IV期、HIV RNA≥105 IU/ml是低HDL-C的危险因素;糖尿病、超重、肥胖、CD4/CD8比值低、HIV RNA载量≥105 IU/ml是高LDL-C的危险因素。结论 初治HIV感染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高,影响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包括以年龄大、超重、肥胖、糖尿病等为主的传统因素和以低CD4/CD8比值、WHO HIV临床分期晚、高HIV RNA载量等为主的HIV感染相关因素。建议在临床上对初治的HIV感染者常规筛查血脂,对具有其他代谢异常因素的WHO HIV临床分期晚期人群进行重点的筛查和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江苏省成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为制定肥胖及高血压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1月22日―2019年4月8日对江苏省8个项目点117 691名35~75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患病率为57.79%,标化后患病率为26.79%。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超重和肥胖、中心性肥胖增加了高血压患病风险;与既无超重肥胖又无中心性肥胖人群相比,单纯超重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了90.7%(OR=1.907,95% CI: 1.849~1.968),单纯中心性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了69.2%(OR=1.692,95% CI: 1.566~1.828),既有超重肥胖又有中心性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了2.171倍(OR=3.171,95% CI: 3.075~3.270)。结论  江苏省≥35岁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增加了高血压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成人中心型肥胖的流行现状和腰围的分布,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肥胖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身体测量获得的数据,分析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心型肥胖的流行现状,描述城乡、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及年龄人群的分布及差异.结果 我国成人中心型肥胖率为40.7%,男性、女性中心型肥胖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心型肥胖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城市地区居民中心型肥胖率(44.6%)明显高于农村居民(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男性、女性,中心型肥胖率在东部城市最高,西部农村最低.成人平均腰围为(80.3±0.3) cm,男性为(82.3±0.3) cm,女性为(78.2±0.3) cm,男性腰围明显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腰围逐渐升高,到60岁以后逐渐降低.城市地区人群平均腰围(81.3±0.4) cm,农村地区为(79.7±0.3) cm.结论 我国中心型肥胖在人群中广泛流行并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肥胖的持续流行和加速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中国城市成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肥胖防控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二阶段整群抽样,选取2009年在北京和重庆两地参加健康体检的79012名城市人群,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按年龄、性别、地区分层计算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我国城市成人的超重、肥胖率分别为36.7%和11.6%,约44.8%的成人为中心性肥胖,在体重正常(BMI<18.5kg/m2)的人群中,仍有12.1%为中心性肥胖。男性的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女性,随年龄段的增加性别差异逐渐缩小。北京和重庆两地超重率已相差不大,但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仍然是北方地区高于西南地区。年龄增大、生活在北方地区、不良生活习惯均为超重肥胖或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我国城市人群的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呈现较高的患病水平,应充分关注中心性肥胖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