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颅脑手术患者围术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TAES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均麻醉诱导后持续吸入七氟醚和间断静脉注射舒芬太尼、维库溴胺维持麻醉,TAES组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2~100 Hz,8~12 mA)。分别在麻醉诱导前、颅内操作1 h、术毕、术后24 h、术后48 h采用黄嘌呤酶氧化法和生物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100β(一种酸性钙离子结合蛋白)水平;在麻醉前、术后1 h、术后24 h、术后48 h分别使用精神状态简易速检表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分。结果:SOD在术后24 h组间比较,TAES组明显增高(P<0.05);MDA在术后24、48 h对照组比TAES组明显增高(P<0.01);S100β在颅内操作1 h、术后48 h对照组明显高于TAES组(P<0.05)。认知功能评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ES可以通过提高SOD、降低MDA而减少脂质过氧化损伤,起到脑保护作用,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TAES)静脉全麻行腔镜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麻醉学价值。方法 60例择期行双侧腔镜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TAES联合静脉全麻组)和对照组(全凭静脉全麻组),每组30例。两组术中均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恒速输注瑞芬太尼的方法维持麻醉,治疗组从麻醉诱导前30min至术毕持续TAES,刺激部位为双侧合谷和内关穴。分别记录入室后(基础值,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5min(T2)、切皮前5min(T3)、切皮后5min(T4)、充气30min(T5)、术毕(T6)、拔管前5min(T7)、拔管即刻(T8)、拔管后5min(T9)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T0、T3、T5、T6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TNF-α,记录T3、T4、T5异丙酚靶浓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T0比较,治疗组T3-4HR降低,T8-9HR升高,T7-9MAP升高;对照组T3HR降低,T7-9HR升高,T1、5、7-9MAP升高,T2-3MAP降低;两组T5-6IL-6均升高,T6TNF-α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T6-9HR降低,T1、4、5、7-9MAP降低,T3 MAP升高,T5-6IL-6降低(P<0.05);各时间点异丙酚靶浓度及总量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TAES在更好地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适当抑制应激反应的同时,减少了麻醉药物的用量,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谢爽 《上海针灸杂志》2020,39(5):579-583
目的探究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老年骨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2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按照麻醉方法随机分成穴位电刺激组和全身麻醉组,每组46例。全身麻醉组行全身麻醉,穴位电刺激组在全身麻醉组基础上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比较两组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应答时间、术中丙泊酚使用量、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浆皮质醇(Cor)、内皮素(ET)、简易精神状态检测量表(MMSE)评分。结果穴位电刺激组应答时间较全身麻醉组短,术中丙泊酚使用量较全身麻醉组低(P<0.05);T1(诱导后)穴位电刺激组MAP较全身麻醉组高,T2(插管时)、T3(切皮后5 min)穴位电刺激组MAP较全身麻醉组低,T2、T3、T4(手术结束时)穴位电刺激组HR较全身麻醉组低(P<0.05),穴位电刺激组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全身麻醉组小;T2、T3穴位电刺激组血浆Cor水平较全身麻醉组低(P<0.05),T1穴位电刺激组血浆ET水平较全身麻醉组高,T2、T3、T4穴位电刺激组血浆ET水平较全身麻醉组低(P<0.05);麻醉后12 h、24 h穴位电刺激组MMSE评分较全身麻醉组高(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应用于老年骨科手术麻醉中,可减小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减轻术中应激反应,减少术中麻醉药物使用量,促进患者术后意识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联合静脉全麻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TAES联合静脉全麻,对照组仅静脉全身麻醉。记录患者入室后(T1)、插管时(T2)、切皮后(T3)、分离甲状腺(T4)、术毕(T5)5个时点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术后随访24 h,记录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评价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各时点血压波动幅度较小,与T1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T2、T4时点血压和心率波动幅度较大,与T1和观察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对麻醉的总体满意度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TAES联合静脉全麻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能更好的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术后不良反应轻,患者总体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电针刺激对脑外介入治疗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介入治疗的122例脑外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给予右美托咪定麻醉,观察组在右美托咪定麻醉前给予电针百会穴、印堂穴及内关穴刺激。以简易智能量表(MMSE)对患者术前1天、术后1天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者术前、术毕时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S-100β蛋白、IL-1β、IL-6及TNF-α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本组术前1日比较,两组术后1日MMSE评分显著降低,观察组术后1日MMSE评分为(23.15±1.87)分高于对照组(19.34±1.64)分(P<0.05);观察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发生率为16.4%(10/61)低于对照组39.3%(24/61)(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NSE、S-100β蛋白表达、IL-1β、IL-6及TNF-α水平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NSE、S-100β蛋白表达及IL-1β、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电针刺激能有效地预防患者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生,降低NSE、S-100β、IL-1β、IL-6及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合谷足三里对开胸术单肺通气所致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择期开胸者42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E组)和对照组(C组)。E组在麻醉诱导前30 min开始经皮电刺激两侧合谷、足三里。分别于插管后30 min(T0)、单肺通气结束(T1)、术毕(T2)取支气管灌洗液检测炎性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IL-1β及IL-8:E组在T2时点高于T0(P<0.05),C组T1、T2均高于T0(P<0.05),T1、T2时点组间比较,E组低于C组(P<0.05);白细胞计数及粒细胞百分比:与T0时点比较,C组在T1、T2明显升高(P<0.05),而E组仅在T2略有升高(P<0.05);组间比较,C组在T2时点明显高于E组(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合谷足三里穴位可以通过抑制单肺通气时炎性介质IL-1β、IL-8及白细胞、粒细胞的反应而减少肺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AES)静脉全麻行腔镜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麻醉学价值。方法60例择期行双侧腔镜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TAES联合静脉全麻组)和对照组(全凭静脉全麻组),每组30例。两组术中均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恒速输注瑞芬太尼的方法维持麻醉,治疗组从麻醉诱导前30 min 至术毕持续TAES,刺激部位为双侧合谷和内关穴。分别记录入室后(基础值,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5 min(T2)、切皮前5 min (T3)、切皮后5 min(T4)、充气30 min(T5)、术毕(T6)、拔管前5 min(T7)、拔管即刻(T8)、拔管后5 min (T9) 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T0、T3、T5、T6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TNF-α,记录T3、T4、T5异丙酚靶浓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T0比较,治疗组T3-4HR降低,T8-9HR升高,T7-9MAP升高;对照组T3 HR降低,T7-9HR升高,T1、5、7-9 MAP升高,T2-3MAP降低;两组T5-6 IL-6均升高,T6 TNF-α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T6-9 HR降低,T1、4、5、7-9MAP降低,T3 MAP升高,T5-6 IL-6 降低(P〈0.05);各时间点异丙酚靶浓度及总量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TAES在更好地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适当抑制应激反应的同时,减少了麻醉药物的用量,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联合阿扎司琼对开颅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择期行开颅手术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行开颅手术,缝合硬脑膜时给予阿扎司琼,观察组待患者清醒后行TAES,对照组在对应穴位贴电极片,但不给予电流穴位刺激。比较2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不同时间恶心呕吐严重程度及手术前后血浆胃动素(MTL)水平,记录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术后2~24 h 2组患者恶心、呕吐评分均逐渐降低,且同一时间点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麻醉前比较,观察组术后12 h及对照组术后12、24 h血浆MTL水平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术后12、24 h血浆MT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24 h及对照组术后48 h血浆MTL水平均恢复至麻醉前状态(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AES联合阿扎司琼对开颅术患者血浆MTL水平影响较小,可有效降低PONV的发生率,改善恶心、呕吐严重程度,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阿扎司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治疗老年股骨头置换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择期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TAES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选择椎管内麻醉,TAES组患者麻醉后至术毕加用TAES进行干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1 d及术后第1、3、7天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测量表(MMSE)评分,比较术后第1、3、7天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TAES组患者术后第1天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20.0%vs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TAES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5.8±1.0 vs22.7±2.3,25.9±1.1vs23.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麻醉前1天MMSE评分比较,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3天(22.7±2.3,23.8±1.9vs26.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TAES干预,可以有效预防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术后PO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骶管麻醉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混合痔麻醉效果及血清β-内啡肽和皮质醇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以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骶管麻醉,对照组予以单纯骶管麻醉。观察两组围手术期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血清β-内啡肽和皮质醇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HR水平在T3~T4时间点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SBP和DBP水平在T2时间点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其他时间点两组HR、SBP和D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T0时间点VAS、β-内啡肽和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T1~T4时间点VAS评分和皮质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而观察组在T1、T3~T4时间点β-内啡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肛门松弛度、舒适度和牵拉反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恢复时间和下肢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比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开颅手术全麻中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择期开颅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采用以丙泊酚靶控输注为主的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加用TAES干预。穴位选择鱼腰、太阳、合谷及颧髎、风池,采用LH 402韩氏经皮穴位刺激仪行TAES诱导并维持到手术结束。两组均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中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结果:术中丙泊酚平均所需量观察组较对照组减少21.1%,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术中尼卡地平平均所需量减少45.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较对照组减少(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芬太尼及维库溴胺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ES与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联合应用,可减少开颅手术中丙泊酚用量,且可缩短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刀松解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的治疗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针刀组4组,每组10只。后3组首先采用在第三腰椎横突尖部埋置明胶海绵的方法制作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电针组和针刀组分别给予电针患侧"肾俞"腰阳关"和针刀松解干预治疗。造模后第28天,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观察4组动物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栓素A2(TXA2)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浆中ET、CGRP、TXA2、6-keto-PGF1α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均呈上升趋势(P<0.01);经电针和针刀松解法治疗后,血浆中ET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GRP、TXA2、6-keto-PGF1α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0.01);电针组与针刀组比较,除TXA2含量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外,其余3项指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刀松解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大鼠血管活性物质的合成与分泌具有良性调节作用,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使炎症局部循环障碍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电针的抗心肌缺血机制 ,进一步研究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方法 :采用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 ( 1 0 0mg/kg)腹腔注射建立急性心肌缺血实验模型 ,观察电针“心俞”、“厥阴俞”对血清中肌酸激酶 (CK)、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和内皮素 (ET)含量的影响。结果 :电针“心俞”、“厥阴俞”能降低血清CK含量 (P <0 .0 5) ,和MDA含量 (P <0 .0 1 ) ,提高血清SOD含量 (P <0 .0 0 1 )和血浆CGRP/ET水平 (P <0 .0 0 1 )。结论 :电针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可以保护心肌 ,改善心肌缺血损伤 ,进一步证实了经脉脏腑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抗心肌缺血的机制。方法:采用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olonhydrochloride,ISO)腹腔注射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实验模型。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①电针治疗组:将大鼠麻醉后,注射2%ISO,按100mg/kg(即5mL/kg),i.p.,同时进行电针治疗。选取左侧“心俞”接正极和“厥阴俞”接负极。电针参数:输出波形为正负向交替脉冲波,脉冲宽度为300μs,频率2-20Hz,疏密波,输出电压为3.5-5V,以针柄轻度抖动为度,每次电针30min,共2次,间隔12h。②模型组:同电针治疗组,但不进行电针治疗。③对照组:将大鼠麻醉后,注射生理盐水,38℃,按5mL/kg体重i.p.。比色法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值;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心脏组织、脊髓(T1-T6)组织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结果:电针治疗能够降低造模引起的血清CK水平升高;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可导致血浆CGRP含量降低,但心肌组织和脊髓中CGRP水平无明显变化;电针后,大鼠血浆中CGRP含量升高(P<0.01),心肌组织内CGRP含量仍无明显变化,但脊髓中CGRP含量有所升高(P<0.05)。对血浆、心脏组织及脊髓组织内的CGRP进行相关分析,未发现三者的明显相关性。结论:电针刺激具有一定的抗心肌缺血损伤作用,CGRP可能是参与电针抗心肌缺血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5.
三维平衡正脊手法配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三维平衡正脊手法配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变化。方法:将确诊患者73例随机分组,治疗组37例给予三维平衡正脊手法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36例给予单纯针灸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对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等症状变化进行量化评分,包括视觉疼痛量表(VAS)及下腰痛日本骨科学会(JOA)量表评分,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6及CGRP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59%优于对照组77.78%(P0.05);两组治疗后VA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JOA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6及CGR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两项指标的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三维平衡正脊手法配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通过调节炎症介质IL-6及CGRP的表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及腰部功能。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20,(2):140-144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合谷、内关穴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8例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经皮电刺激合谷、内关穴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以及两组术后麻醉效果、疼痛数字量表(NRS)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麻醉后各时点平均动脉压较麻醉前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全程血压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前后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麻醉后血氧饱和度低于麻醉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全部麻醉成功,但对照组Ⅲ级麻醉患者比例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1 h、4 h、12 h的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在甲状腺手术中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麻醉效果好、循环干扰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来曲唑诱导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卵巢甾体激素代谢酶表达的影响,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PCOS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每组10只。模型组、药物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大鼠用来曲唑灌胃诱导PCOS模型。经皮穴位电刺激组选取"关元""三阴交"进行电刺激干预,药物组给予克罗米芬1mg·kg-1·d-1灌胃,治疗7d。记录大鼠体质量、卵巢质量,HE染色观察卵巢形态结构,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激素水平,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卵巢细胞色素P 450芳香化酶(P 450arom)和P 450 17-α羟化酶(P 450c17α)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相比,体质量和卵巢质量均显著增加(P0.01),血清睾酮(T)、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及LH/促卵泡生成素(FSH)明显升高(P0.01),雌二醇(E2)水平明显降低(P0.01);经皮穴位电刺激组与模型组相比,体质量和卵巢质量显著降低(P0.01),血清T、LH水平及LH/FSH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P0.05),卵巢形态结构接近正常。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卵巢组织P 450c17α的表达明显增高(P0.01),P 450arom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经皮穴位电刺激组与模型组相比,P 450c17α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P 450arom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可能通过调节PCOS模型大鼠卵巢甾体激素代谢酶P 450c17α和P 450arom的表达,从而调节性激素水平,改善PCOS模型大鼠生殖内分泌紊乱状态和卵巢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患者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4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心脉通组(20例,加用心脉通胶囊治疗),对照组(20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心电图ST段和临床症状等变化,并与14名健康人作对比。结果两组患者ET明显高于健康人(P<0.001),CGRP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1)两组患者ET及症状计分明显降低(P<0.01),ST段明显升高(P<0.01),但心脉通组ET、症状计分降低及ST段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0.01);(2)常规用药者CGRP变化不明显(P>0.05),加用心脉通胶囊者CGRP明显提高(P<0.01)。结论心脉通胶囊对血管活血因子ET、CGRP起积极调节作用,其良好抗心肌缺血作用与血管内皮保护效应密切相关,为中医对“心有病,从脉起”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