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酒在中国文化中是最富神性与灵性的一种物质,它既是物态文化,又是情态文化,与中国哲学、美学、文学有着密切的精神联系。酒的诞生和中国酒文化的生成及演变历史与中国文化的根本——农业文化密不可分,中国文化的丰富博大与中国酒文化相映而荣、相得益彰。从文化内质上审读,中国酒文化与中国思想及文化精神有着历史与文化的通约性。中国酒文化凝聚了中国文化"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和文化"的思想理念,是一种妙通人性、曲尽"人伦之美"的情感文化。  相似文献   

2.
酒,是一种文化,一门艺术,一门关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酒与中国哲学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中国哲学重自然、重感性、重整体、重思辨,或出世、或入世,或积极、或消极,此在“酒文化”中皆有反映与表现。酒与中国哲学的这种联系,使酒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元素,其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共同构成了中国文明的重要支撑,成为中国人文的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诗歌中咏酒之作篇目繁多,酒题材贯穿了诗歌发展的各个阶段。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饮酒活动的普遍性使饮酒诗易于受到读者的喜爱,二是由于诗人对洒题材的审美价值具有独特的认识与感悟。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在文化的所有领域,几乎都有诗的痕迹。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文学都具有诗化特征。新诗是传统诗歌的现代形态,推动以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为内容的新诗二次革命是迫切的美学使命。  相似文献   

5.
综观中国古代诗歌史,诗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本通过对古代诗歌中“诗酒相生”的分析论述,探讨诗歌化体现的“雅、达、真”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酒,随着中国文化的河流一直流淌着,不断地滋润着华夏的土壤,当中国文化发展到最高峰——唐诗,他们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奇异的化学反应。作为唐诗巅峰的李白更是将酒与诗结合的完美无瑕,发挥的淋漓尽致。本文试图从李白借酒抒发其人生忧虑、政治苦闷、人生快意三个层面来浅探李白与酒的不解之缘,让我们领悟到他别具一格的人生滋味。  相似文献   

7.
中国酒类产品的广告创意因为酒文化的历史文化特征,较之其他商品类型,往往更多地延续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同时,随着越来越多境外酒产品种类进入中国市场,有更多时尚和异域的酒文化成为酒类商品广告的创意要素。本文通过对目前中国市场中的酒产品广告创意的分析,总结酒类广告创意中经常使用的文化诉求点,并从中可以透视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商品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酒具有兴奋与抑制的双重作用;这种特性,使其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文学艺术发生密切关联。酒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大量出现,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具有普遍性、共通性的意象。酒的意象功能主要有:饮酒作乐、借酒消愁、因酒起兴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雷克斯洛斯的中国译诗集《中国诗一百首》的分析,可见他在翻译中国诗时尝试运用中国诗歌的创作方法,表现出了一定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雷克斯洛斯的译诗,融合了西方翻译诗学和他本人对中国古诗特点的准确把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个人译诗风格。他的译诗讲究节奏,以单音节的词为主,节奏随情感而变;他的译诗动词使用精当,以一个传神的动词描绘动态的场景,以动态意象取胜;他的译诗注重追求意境,追求原诗的整体美学效果,通过一些隐含意义取胜。雷氏译诗既是好诗又是好译。  相似文献   

10.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其自身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搜集、整理并探讨了和酒德、酒俗有关的从"酉"之字,从文字的角度来反观中国古代丰富酒文化的一面,为汉字文化学、字形文化学以及汉语词汇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比"与"兴"是中国传统诗学中两个重要的范畴。相比前代,宋代《诗》学对"比"与"兴"的内涵外延有更为深广的认识。宋代《诗》学阐释"比兴",兼顾经学、文学。从"显"与"隐"的两个维度审视"比兴":从《诗》之大义及温柔敦厚之诗教的角度出发时,"比"较"兴"更为隐晦;但从玩味诗意的目标出发时,"兴"又较"比"为意长。  相似文献   

12.
诗歌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情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李清照的《武陵春》和艾米莉·狄金森的《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是中美两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悼亡诗。虽然主题相似,但因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作品在表现手法、诗学理论和艺术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分析了这两首诗词的异同和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发现这两首悼亡诗的异曲同工之妙,在鉴赏诗歌中体会其美学价值和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3.
中唐诗僧皎然的送别诗有200首之多,约占其全部诗歌的五分之二.皎然送别诗中意象众多,主要由两类构成:一类是具有古代文人隐士情怀的意象,主要包括时令性意象、隐士意象、归人意象;另一类是充满禅意的美学意象,主要包括禅者的明月意象、佛家的灯烛意象、禅隐者的"山岳"意象.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的"第三代诗歌运动"发起了关于"诗歌语言口语化"的大讨论,多年以后,由于网友的参与,曾经的废话诗作品再次被翻出来,网友们或笑之、或骂之,鲜有支持之声。从"梨花体""乌青体"大热现象入手,讨论了废话诗歌的创作主张、与古代诗歌现代诗歌的承继关系、废话诗歌为人诟病的原因等问题。认为废话、口语入诗,亦还是诗,有其特有的存在价值,只是废话诗派的创作鲜有佳作,还须改进。  相似文献   

15.
所谓“国花”,即是指受到全民喜爱并成为本国象征的花卉,以这种标准来判断,唐时的牡丹和宋时的梅花都是独领风骚,可以称为一朝之国花了。这种全民性的观赏兴趣表现在文学,尤其是诗歌领域,便是唐代咏牡丹诗和宋代咏梅诗的兴盛。论文分别讨论咏牡丹诗和咏梅诗盛行的物质基础,时代心理对咏花诗的选择性审美,以及这两类咏花诗在被审美观念选择的同时,对大众审美文化产生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使得牡丹与梅花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深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以文字入诗"并不起源于庆历诗歌,可是由于主观和客观、内部与外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庆历诗歌在充分吸收与借鉴前人"以文为诗"这一艺术手法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以文字入诗"是其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这初步形成了宋诗的基本特征,使宋诗最终走向了"以文字入诗"。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身为作家和翻译家的余光中从自身创作和翻译实践出发对文学翻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提倡文学翻译时采用变通手段,呼吁“以诗译诗”,再现原诗的音韵美和意象美,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翻译美学的相关理论不吻而合。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余光中所译诗歌,探讨其如何以变通手段以诗译诗,再现原诗的音形意之美,能够为普通译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文人茶是中国茶文化体系中具有独立品格与内涵的茶文化模式,也代表着中国茶文化的最高层次。明代中期以后,文人们推崇饮茶"天趣悉备"的自然美,许多文人更是全身心投入到茶事活动中,将茶事品茗作为表达志向与修身养性的主要方式,茶诗创作成果丰硕。茶诗的创作是一种文学现象,极大地丰富了茶文化的表现形态与内涵。明代茶诗体现出明代文人茶虚静空灵、天人合一以及本真自然、闲适清逸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语言美""句法美""形式美""格律美""意境美"等美学视角考察了汉诗英译的美学路径,并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的角度,诗人译诗的优势,以及从"三美论"到"五美论"的发展等方面全面评价了《汉诗英译美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为中国诗歌"走出去"开辟了一条美学之路。  相似文献   

20.
方东美是现代新儒家中最富于艺术情怀的哲学家,宗白华则是最接近新儒家生命哲学的美学家,二人在"艺术意境"中得以相遇。作为长期共事并互相影响的现代中国两大"诗哲",方、宗在文化理念、哲学思想、艺术精神与人文主义路径等方面有诸多相契之处。方、宗生命本体论美学的问题与方法旨在彰显和复兴独特的中国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