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常州市肿瘤医院就诊的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0例进行多排螺旋CT诊断,并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经多排螺旋CT检测,胃肠道间质肿瘤中良性18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8例;强化均匀21例、强化非均匀9例。结论多排螺旋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高,且判断良、恶性较准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丁合云 《中外医疗》2010,29(19):164-165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表现,探讨CT检查对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自2000~2009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表现,与手术所见相对照。结果病变发生于胃部的98例,空肠部12例,回肠部和结肠部各14例。13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良性病变的56例,低度恶性病变的13例,恶性病变的29例。CT病灶检查显示病灶呈现圆形或类圆形,边缘规则的肿物,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认多为良性肿瘤;CT病灶检查显示病灶呈现不规则或分叶状,边缘模糊的肿物,经手术病例检查确认多为恶性肿瘤。结论 CT检查对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具有重要的术前诊断价值,但因为缺乏特异性诊断,仍需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3.
郑翠英  白建明 《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1):1025-1026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12例中,良性1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8例。肿瘤位于胃7例,直肠2例,空肠2例,回肠1例。CT表现:黏膜下血供丰富肿块多向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出血坏死钙化。增强后良性及潜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均匀强化,边界清楚,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强化不均匀,可侵犯邻近脏器。CT定性准确率10-12(83.33%),定位准确率11-12(91.6%)。结论螺旋CT平扫加增强动态扫描是目前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一种重要方法之一,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并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共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30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5例,回肠4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21例;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比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与CT检查结果,旨在分析CT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科室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接收的患胃肠道间质瘤的60例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经CT影像学检查共有55例患者明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91.67%。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直径5cm以上、发生于肠道、边缘模糊或分叶、密度不均、侵犯周围结构及合并转移率与良性患者显著更高(P0.05)。结论良、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检查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经CT检查有助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共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30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5例,回肠4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21例;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 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CT征象鉴别肠道良恶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96例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行CT扫描.评估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结果 病理诊断胃肠道恶性间质瘤31例,CT诊断30例与其结果一致,有1个误判为良性间质瘤;病理诊断胃肠道良性间质瘤65例,CT诊断58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照病理结果,对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多排螺旋CT资料,对照病理结果,评价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32例肿瘤均表现为单发肿块,其中良性者5例,潜在恶性者10例,恶性者17例。良性者肿块大多小于5cm,恶性者大多大于5Cm:增强后扫描良性者强化多较均匀,境界清晰,潜在恶性及恶性者多强化不均,边界不清,可有邻近脏器肿瘤侵犯。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最终确诊仍依赖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分析2006~2011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和CT结果,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良恶性,分析CT影像学改变与良恶性的关系。结果病理结果良性5例,交界性7例,恶性9例。CT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直径多≥5 cm,易出现囊性坏死样改变。出现转移的患者共5例,均为恶性。结论 CT显示肿瘤的大小、是否出现囊性坏死变及是否转移对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具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的CT表现临床资料.结果 30例GIST中,良性6例,恶性24例;发生于胃14例;小肠8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系膜5例.CT表现为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16排螺旋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后并经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16排螺旋CT表现。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9例,小肠5例,直肠2例,肠系膜1例;其中恶性17例,潜在恶性5例,良性5例。恶性呈类圆形或分叶状,直径〉5 cm,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潜在恶性瘤体较均匀;良性瘤体呈类圆形,直径〈5 cm,边界清,密度尚均匀,增强后呈均匀强化。结论 16排螺旋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18F—FDGPET/CT显像特点及其相应病理学表现,以提高对胃肠道问质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8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PET/CT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总结病灶特点,并与既往PET/CT报告及病理报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18例间质瘤,原发瘤灶均为单发,其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5例、恶性10例,3例良性病变PET显像均为阴性表现,潜在恶性及恶性间质瘤15例均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核素异常浓聚灶.CT表现3例良性间质瘤均表现为边界清楚、光滑肿块影,潜在恶性及恶性间质瘤CT表现不一,多数病灶内可见坏死、囊变区,部分病灶内可见出血,少部分病灶内密度均匀,呈软组织密度;大部分病例可准确定位、定性诊断,少数病例定位诊断及病理学分型不明确。结论PET/CT在对间质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可鉴别间质瘤良、恶性,且一次扫描可判断肿瘤有无转移,但对于间质瘤恶性程度分级上还有一定困难,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3.
吴耀初  吴华超  陈俏倩  陈珊红 《吉林医学》2013,34(18):3531-3534
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钡餐和MSCT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临床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患者32例,对其在术前行消化道钡餐和多层螺旋CT检查,而后对这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32例患者中,经临床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者19例,肠道间质瘤者12例,胃和十二指肠同时发病者1例;经消化道钡餐检查确诊为胃间质瘤者10例,肠道间质瘤者6例,良性者12例,恶性4例;经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为胃间质瘤者17例,肠道间质瘤者11例,良性18例,恶性10例。消化道钡餐诊断符合率为50.00%,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7.50%。显然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符合率较消化道钡餐检查高(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钡餐与多层螺旋CT诊断均存在明显特征,然多层螺旋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较消化道钡餐检查高,能够对胃肠道间质瘤同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晰显像,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33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消化道造影及CT影像分析。结果:33例原发胃肠道间质瘤75%生长在胃部,间质瘤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晰是与胃癌明显的不同。结论:向腔内或向腔内外生长是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的生长方式,胃肠道造影检查能够发现病变,但缺乏特征性,且受间质瘤生长方式的限制,但作为常规检查,在发现、定位和诊断等方面仍有一定意义,CT是GIST重要的检查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其不仅能全面显示肿瘤的位置、内部结构、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判定肿瘤的良恶性性质,在定位,定性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发病部位:食管1例,胃19例,十二指肠6例,空肠4例,回肠2例,结肠1例。恶性21例,良性12例。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最大径范围3-43cm,〈5cm者10例,≥5cm者23例,23例大于5cm肿瘤中19例为恶性间质瘤。21例恶性间质瘤中15例中心伴有坏死囊变;实性部分均表现为延迟强化。CT分型:粘膜下型15例,肌壁间型8例,浆膜下型10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肿瘤与胃肠道相连部位以外的管壁结构保持正常,部分伴有囊变坏死,增强后呈现逐渐强化。CT能较高的检出胃肠道间质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24例胃肠道间质瘤X线及多层螺旋CT的检查方法的对照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X线和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X线和CT检查,结果:经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24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14例,小肠8例,横结肠系膜2例.结论:钡餐造影和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在发现GIST病变时,应进行消化道钡餐检查病灶与胃肠道的关系,而CT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安波  豆桂军 《实用全科医学》2007,5(8):738-739,F000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征像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对照。结果肿瘤位于胃部4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2例,直肠1例,肠系膜1例。11例中恶性9例,潜在恶性1例,不能确定良恶性1例。11例中10例肿块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最大径3~30cm。肿瘤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1例肿块内伴有溃疡形成。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征像有一定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时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CT征象,评价CT对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12个病灶病理证实为GISTs患者的CT的影像学表现。结果:8例12个病灶GISTs发生在胃3个,小肠9个;良性7个病灶,恶性5个病灶。良性肿瘤常密度均匀,边缘清楚;恶性肿瘤常多发,密度欠均匀,边界不清。结论:CT能准确显示GISTs的胃肠道间质瘤形态和大小,对鉴别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鉴别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3):437-43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PET、CT和MRI的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重点研究良恶性间质瘤的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007年间收治的16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PET、CI及MRI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所见对照。结果16例肿瘤中81%发生于胃及小肠。恶性病灶体积较大,内密度不均,且表面均有溃疡形成。结论PET、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进行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鉴别。  相似文献   

20.
樊晓龙 《基层医学论坛》2013,(29):3885-388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征象。结果 11例中,肿瘤位于胃部6例,小肠3例,肠系膜2例;良性3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5例。肿块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可发生囊性变或坏死,少数可见出血。增强后良性及潜在恶性肿瘤实质部分中到明显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对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