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者对23例安装永久性起搏器患者,采用二维超声,比较起搏器植入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显示:植入后心房按需起搏(AAI)组和心室按需起搏(VVI)组的心排血量均明显增加(P<0.05),分别增加40.6%和21.2%;但植入后VVI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每搏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均降低(P<0.05),AAI组无变化。研究表明AAI生理性起搏对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优于VVI非生理性起搏。心排血量是评价血流动力学改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心房按需起搏的血液动力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心房按需起搏(AAI)型生理性起搏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心脏功能的改变。方法:对14例AAI型患者采用二维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了起搏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并与同期收治的14例心室按需起搏(VVI)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AAI型组的心脏射血分数(EF)、心搏量(SV)和心输出量(CO)分别比VVI型组增加8.3%、11.7%和17.3%(P均<0.05)。AAI型组起搏后心房刺激脉冲至QRS波群间期与心搏量呈负相关(r=-0.4986,P<0.05)。VVI型组的E峰减速时间(EDT)显著延长(P<0.01),而AAI型组无明显变化。结论:AAI型起搏后心脏仍能保持完整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3.
超声心动图对不同频率AAI及VVI起搏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不同频率AAI及VVI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探索最佳起搏频率范围,比较AAI及VVI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方法37例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分为两组,AAI组17例,VVI组20例。程控起搏频率从50~100次/分,以超声心动图评价其血流动力学效果。结果在AAI起搏组,70次/分起搏的心排血量(CO)高于50及60次/分起搏(P<0.05)。80~90次/分起搏的CO变化无显著性差异。100次/分起搏的CO低于90次/分起搏。在VVI起搏组,起搏频率超过80次/分时,CO不再增高,110次/分起搏的CO甚至低于70次/分起搏,左室射血分数(LVEF)则随之下降。但AAI起搏的CO及LVEF在起搏频率相同情况下显著高于VVI起搏组。结论在有心脏病的患者,最佳起搏频率范围较窄,为70~80次/分。AAI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显著优于VVI起搏。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室房传导(VAC)所致的起搏器综合征(PMS),于植入起搏器术中观察室房顺序起搏(VAP)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及神经体液因子的变化。19例患者中,VAP使26.3%的患者出现典型的PMS。VVI起搏仅使15.8%的患者出现轻度症状。VAP及VVI起搏均引起血浆心钠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增高(P均<0.01),后者增高的程度VAP(73.1±53.2pg/ml)大于VVI起搏(35.6±46.3pg/ml),P<0.05。研究结果表明VAC是PMS最重要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5.
对25例安装永久性起搏器患者采用99~mTC-RBC心室造影比较起搏器植入前后其心功能的变化。植入后VVI组左室射血分数降低(65.2±13.4VS58.9±11.6,P<0.05),AAI组无改变。两组的右室射血分数,最大舒张充盈率植入前后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单用射血分数指标估价心功能不如心排血量敏感。  相似文献   

6.
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3-DE)测定8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病人心室功能参数,观察按需型起搏(VVI)、房室顺序型起搏(DVI)、心房按需型起搏(AAI)三种不同起搏方式对左心功能及左室壁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AAI起搏较DVI、VVI起搏的每搏量分别增加13.6%,35.2%(P<0.01)。AAI与VVI比较左室壁节段收缩率弱的面积减少,节段收缩率强的面积增加。认为AAI起搏既保持了房室顺序同步性又维持了心室收缩舒张顺序的同步性,是较理想的起搏方式。3-DE是研究心脏起搏血液动力学变化的一种无创伤及更为准确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VVI起搏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讨VVI起搏后心房颤动(Af)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我院296例VVI起搏患者,并与同期22例生理性起搏(AAI5例,DDD17例)患者比较,发现VVI起搏后Af发生率为257%(76/296),而生理性起搏后Af发生率仅45%(1/22),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分析比较了VVI起搏后Af发生率与7种影响因素的关系,发现Af发生率增加除与性别无明显关系外(P>005),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的因素是:年龄较大(≥60岁,P<005),术前有高血压史(P<001),心功能不全(>Ⅱ级,P<001),左房内径较大(≥45mm,P<00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无房室传导阻滞,P<005),VVI起搏时间较长(≥3年,P<005)。  相似文献   

8.
心房按需起搏后阈值变化的长期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房按需起搏(AAI)后阈值变化的情况及其基本特征。方法对20例AAI起搏患者,在起搏后不同时间进行起搏阈值测定,并与同期收治的10例心室按需起搏(VVI)患者进行比较。结果AAI起搏后不同时间的平均阈值较VVI起搏后高0.2~0.8μJ,第1周达高峰(2.15±0.15μJ),2周时趋于平衡(1.70±0.16μJ),随后速即转为稳定状态。心内电图P-R段抬高幅度与阈值呈负相关(r=-0.5186,P<0.05),低阈值组P-R段抬高幅度达0.28±0.12mV,显著高于高阈值组的0.17±0.10mV。结论AAI起搏后的阈值在2周后即趋向稳定状态;心内电图P-R段抬高幅度对保证理想的阈值水平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11例SSS患者安置了生理性起搏器,其中7例应用彩色三维超声心动图比较了心房按需型起搏(AAI)、房室顺序起搏(DVI)与单心室按需起搏(VVI)三种不同起搏方式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结果显示AAI、DVI起搏较VVI起搏每搏量明显增加分别达37%、20%(P<0.01)。通过程控调测、胸壁抑制试验、DCG等定期随访患者心律失常及房室传导阻滞变化情况,在平均20多个月的随访中尚未发现新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原有的房性心律失常也得到较好控制。认为SSS患者的生理性起搏与VvI起搏比较可产生较好的血液动力学效果,新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及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低,因此对有适应症的SSS患者应尽量选用。  相似文献   

10.
生理性与非生理性起搏方式并发症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生理性与非生理性起搏并发症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两种起搏方式673例(非生理性起搏525例,生理性起搏148例)患者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随访时间最长22年3个月,最短1个月。结果两种起搏方式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非生理性起搏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1%,生理组为19.6%(P>0.05)。非生理性起搏组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为4.2%、心房颤动发生率为6.9%,高于生理组的0%(P<0.001),脑梗塞发生率为2.5%;生理组无起搏器综合征、心房颤动发生,脑梗塞发生率仅为0.1%,本组并发症主要为感知过度及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PMT),其发生率均为7.4%,高于非生理组的1.1%(P<0.01),PMT为本组所特有并发症。结论生理组并发症多因起搏器调整不当所引起,对患者预后影响不大,通过调整起搏器可得到解决[1]。非生理性起搏并发症多与血液动力学改变有关,这些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部分患者需更换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11.
观察12例心律失常病人不同频率(70,90及110ppm)AAI和VVI起搏时的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肺动脉压(PAP)、右房压(RAP)和血浆心钠素(ANP)、肾素活性(PRA)及血管紧张素II(A-II)的变化。结果显示:AAI起搏时,CO、CI显著高于VVI起博和较慢的自身窦性心律时(P<0.05或0.01),而无VVI起搏所引起的PCWP、PAP、RAP、ANP、PRA及A-II等显著增高缺点。提示AAI起博具有良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且不导致心脏内分泌激素异常而优于VVI。  相似文献   

12.
VDD起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血液动力学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估VDD起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血液动力学影响,对21例心功能Ⅲ~Ⅳ级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安置VDD起搏器,并用Swan-Ganz导管监测起搏前和起搏后30min、24h、48h、72h的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右房压(RAP)、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并记录各时期的心房率(AR)和心室率(VR)。结果:VR在术后即时及各时期显著升高(P均<0.05),CO、CI在起搏后30min即显著升高〔分别为4.18±0.81L/minvs2.81±0.93L/min、2.36±0.66L/(minm2)vs1.18±0.63L/(minm2),P均<0.05〕,起搏48h达高峰;RAP、MPAP、PCWP在起搏后30min无显著改变(P>0.05),但24h开始显著性下降(分别为1.28±0.41kPavs1.41±0.34kPa、2.60±0.51kPavs3.40±0.56kPa、3.10±0.56kPavs3.54±0.68kPa,P均<0.05),72h后进一步降低。结果提示VDD起搏治疗能显著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血液动力学,可作为治疗缓慢性心?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左室心功能及其重塑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3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平均4.6小时)左室造影心功能和重塑指标与正常组(n=19)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前、侧壁(n=18)和下、后壁(n=16)AMI两组左室心功能变化特点一致为:左室均无扩大,其舒张末容积无显著增加(P均〉0.05),而收缩末容积(ESV)分别增加了135.0%和81.8%(P〈0.001和0.01);每搏量、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均降低,P均〈0.05 ̄0.0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定8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病人心室功能参数,观察按需型搏,房室顺序型起搏,心房按需型起搏三种不同起搏方式对左心功能及左室壁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AAI起搏较DVI、VVI起搏的每搏量分别增加13.6%,35.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儿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置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前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6 例3~12 岁CAVB患儿,采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技术测定起搏器置入术前及术后3~6 月的左室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室壁增厚率(LVPWT)、应变率(MVCFC) 、每搏指数(SI) 及心排指数(CI),并与8 例正常同龄儿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前FS及EF均随药物浓度增加而稍增大,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均> 0-05;LVPWT、MVCFC及SI于静息状态及低药物浓度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药物浓度增加而无明显增大,P> 0-05;CI于静息状态及低药物浓度时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但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出现明显差异,P< 0-05。术后LVPWT、MVCFC、SI、CI均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大,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CAVB 患儿,静息状态下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但药物负荷状态下出现储备功能不足,置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后左室收缩储备功能可达正常。  相似文献   

16.
不同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远期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为了解不同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特别是慢-快综合征患者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利用超声心动图、体表心电图及Holter检查,对211例病窦综合征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生理性起搏(AAI/DDD)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明显增加(AAI:53.5±6.1%vs47.2±7.8%,4.95±0.57L/minvs4.20±0.62L/min;DDD:52.5±6.8%vs44.3±0.1%,5.12±0.71L/minvs4.41±0.38L/min;P均<0.01),左房内径(LAD)无明显变化;DDD组E/A比值明显增加(0.98±0.09vs0.87±0.15,P<0.01),AAI组E/A比值呈增加趋势(P=0.057)。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减少(15.9%vs50%,P<0.01)。非生理性起搏(VVI)组术后LVEF、CO明显下降(44.1±4.7%vs48.3±4.3%,3.77±0.42L/minvs4.17±0.85L/min,P均<0.01),LAD明显增大(39.26±2.37mmvs36.81±2.35mm,P<0.01),E/A比值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心肌梗塞及再灌注治疗对心室结构的形响作了观察,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塞(AMI)和陈旧心肌梗塞(OMI)患者左室容积明显增大(P<0.05和P<0.01),但OMI患者较AMI患者更明显(P<0.05)。AMI患者溶栓成功组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小于非溶栓者,OMI患者曾成功溶栓者在室ESV和舒张末容积(EDV)均小于非溶栓者(P<0.05)。  相似文献   

18.
动态心电图诊断起搏功能异常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各种起搏器埋置后的工作状况,运用动态心电图(DCG)对192例起搏患者进行监测分析。192例患者六种起搏方式的24h心搏均数在89117~96239次之间。VVI起搏患者中心房颤动的检出率为26.1%(29/111)、室房传导检出率为12.6%(14/111)、过感知检出率为3.6%(4/111)、起搏故障率为3.6%(4/111)。AAI起搏中过感知检出率为23.3%(10/43)、起搏故障率为6.9%(3/43)。低感知检出率:VVI起搏为5.4%(6/111)、AAI起搏为11.6%(5/43),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DDD及VDD起搏所致介导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为24.3%(9/37)。起搏器埋置后,起搏及感知功能异常多为间歇性发生,DCG监测时间较长,发现起搏功能异常的机率较多,特别是带有脉冲标记的对于分析起搏功能异常帮助更大。有条件者DCG可考虑列为起搏器埋置后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9.
应用二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6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左室重构(LVR)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心肌梗塞后LVR早期(3~6周)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左室收缩期最大室壁应力(Edb)、左室收缩末期室壁应力(Esb)、平均室壁应力(meanb)、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PVA)、左房张力(LAT)、左房射血力(LAF)及峰值充盈速度(PFR)显著增大(P<0.01-0.001),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左室收缩期圆周指数(LVSCI)、平均周边纤维缩短速率(MVCF)、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PVE)及PVA/PVE显著降低(P<0.01-0.001)。LVR晚期(6-12个月),EDV、ESV增加,EF、CO及LVSCI降低(P<0.001);与LVR早期比较,PVE、PVA及LAF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AMI后LVR的主要病因是梗塞区膨展、左室扩张、容量负荷及室壁应力增加,从而导致心肌梗塞并发症;ESV、EDV及EF可作为了解远期AMI患者预后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20.
20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应用右室起搏治疗后显示收缩期二尖瓣前向运动(SAM)及左室流出道(LVOT)血流速度显著减轻(P〈0.001),LVOT明显增宽,左室舒张末压及LVOT压力阶差显著降低(P〈0.001),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明显增加,症状及心功能明显改善。提示右室起搏通过室间隔预先激动导致在收缩早、中期与左室后壁呈反向运动,使LVOT增宽、血流速度减慢,从而消除Venturi氏效应及S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