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信不信由你”前些日子,世界各国的新闻媒体把个风流的英国王妃之死炒得热热闹闹,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似乎是王妃的新闻炒得还不够热,法国一家名叫《青年非洲》的杂志报道说,突尼斯人哈桑·查尔尼早在8个月前就预言了戴妃之死。为了增加...  相似文献   

2.
没有人会忘记1998年夏秋之交,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战洪魔那些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然而,对于九江人民和《中国青年报》的同仁,更难忘的是这年8月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 这天下午,正在长江九江段采访的《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准备去灾民安置点拍照,忽闻决口的消息,于是立即调转车头直奔决口处的四号问。他在冲锋舟上,一面抢拍决口现场,一面用手机向远在北京的编辑部报告现场实况。编辑部决定就采用这种实况“播报”的形式,用简讯作滚动式报道这一重大的突发事件的新闻。于是从8月7日16时5分第一条简讯发出,到…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新闻写作原则?——答《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一文的作者陈封杜继昌陈封同志在1996年《新闻战线》8月号《读者论坛》专栏中,就《我国水利经济正在兴起》这篇对外稿中没有写明消息来源,写了题为《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一文,说它“违反了...  相似文献   

4.
媒体的良心     
嘉禾 《新闻记者》2001,(9):51-51
7月末那灼热的日子里 ,中国大陆最热的新闻恐怕要数“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了。直到8月8日 ,有关报道还稳居央视网站“一周新闻排行榜”的头条。不说连接英法两国的英吉利海峡的名声如雷贯耳 ,也不说曾成功横渡渤海海峡并创造男子横渡海峡距离世界纪录的张健大名鼎鼎 ,就说央视连续十几个小时的直播以及全国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 ,怎能不令神州大地妇孺皆知呢 ?要知道 ,这次横渡活动可是由北京的一家报业集团组织的呵 !早在6月22日活动组委会宣布中央电视台将对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进行全程实况转播时 ,就声称英吉利海峡是世界上最难征服…  相似文献   

5.
河北电台经济频道北方快车晨光号“建楼读报”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栏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这个栏目所涉及到的不光有新闻事实,更有对这些新闻事实的评述。在“观点”、“思想”、“理论”已成为新闻本身的今天,这个栏目的思维与判断更凸显出教育听众、启发听众的巨大作用。下面就近来收听“建楼读报”的感受略谈如下:  相似文献   

6.
当记者和当“官”杨尚德在我的印象里,由新闻工作岗位上调入党政机关当“重要官员”的人不少,而从党政机关领导岗位上重返新闻队伍的人不多。因此,当我8年前由国务院办公厅调到经济日报时,有些人就说我“傻”,有些老同学、老同事听说我调出了中南海,以为是“犯了什...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媒不要宣扬“吉祥数字”北京某报4月16日刊登题为《北京要“6”、广州想“8”》的消息,报道北京、广州电话升位的新闻。消息说,“升位的办法是北京加‘6’,广州加‘8’,可谓占尽两个‘好数’”。“北京加‘6’是送来的,不是刻意追求,而是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8.
“计划”之外抢“市场”──谈谈参加张家港采访报道的体会徐如俊1995年9月4日,中宣部组织首都8家新闻单位、28名记者,组成中央新闻采访团,来到江苏省张家港市,集中采访报道那里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经验。人民日报共去了6名同志,是8家新闻单位派出人数最...  相似文献   

9.
丁龙江 《视听界》2005,(4):i009-i009
新闻评论栏目兴起之时,正是业内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人素养及知识储备表现出强烈不满的日子。因而各地大多从记中物色人选或直接让记在自己的节目中“登台亮相”,这就有了在新闻评论型栏目中常说的“记型主持人”这一称呼。但这种称呼明显混淆了“记出身”的主持人与“记身份”的主持人之间的差别,强化了“记”这一概念而淡化了“主持人”这一中心词,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1997,(4)
在初当记者的日子里文/薛峰时下,有些同志看重记者职业,总以为“无冕之王”神气自在,神通广大,电话采访,“来料加工”,凭合理想象和主观臆断编发新闻。这种现象包括从会议上和文件里、材料中捞“新闻”的行为不是没有,这样弄来的新闻只不过是“二手货”,改写加工...  相似文献   

11.
1990年8月,我国新闻界在经过长期实践和探讨后,在银川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报社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就“图文并重”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这是我国新闻摄影理论的一大突破,也是我国新闻摄影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图文并重”的认识产生于实践,要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完善并发展。四年来,我国新闻摄影工作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充分证明了“图文并重”符合新闻规律,顺应时代潮流,受到报界的重视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图文并重”,使报纸这一新闻载体插上了强劲的一“翼”,在面临电视新闻的冲击中增强了竞争实力,显示出了强…  相似文献   

12.
我的几点感想李梦莲今年10月,是《新闻战线》创刊40周年的大喜日子,编辑部的同志请我谈谈在《新闻战线》工作的经验体会。我干新闻这一行有50个年头,在《新闻战线》就工作了40年,也可算是“元老”一个。经验体会谈不上,感想倒有一些。第一个感想,就是在《新...  相似文献   

13.
聚合“山野珍珠”谭飞在新华社甘肃分社当了一年半的农村记者,使我感受最深、受益最多的是参加了去年8月分社组织的甘肃扶贫攻坚调研小分队。如今回首,那一次的种种经历与体验仿佛就在眼前。“珍珠得用红线串”在甘肃跑农村,我有一个感觉:农村新闻宛如散落在山野的一...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中国记协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评选8月29日在京揭晓,共有48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8篇,二等奖16篇,三等奖24篇。本届获奖的论文反映了最近两年来,中国新闻界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新闻工作的一系列指示,在新闻工作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沈世纬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学习江泽民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许中田的《把握“五个统一”力争“高出一筹”》、南振中的《舆论监督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满运来的《面对世纪之交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这个定义明确地把它与“新闻评论”和“杂”区分开来。它包括“新闻评论”,或说“新闻评论”是它的“子集”,换言之,“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被动”地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发表议论,也可以不依傍“眼前”的新闻,而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是关于当下的(现在进行时)意见,就是“时评”。新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时效性即时间性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如果不注意新闻时效,没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将会使新闻落后于实际工作,成为“明日黄花”,失去新闻价值。“新闻的发表不光是论日子,而且要论钟点。新闻特有的威力也就在它对现实的反映十分迅速。”这是新闻界一位老前辈的经验之谈,也是对新闻业务领域中带  相似文献   

17.
我在《新闻大学》1988年夏季号发表《关于新闻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以后,卢惠民同志在冬季号发表了与我商榷的《关于新闻和新闻价值定义问题》(简称“卢文”)的文章。卢惠民同志与我商榷的主要之点是:我在文中,列举的全国二十所大学联编的《当代新闻学》关于“新闻就是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信息”的定义,是否包含着唯物辩证的观点?《当代新闻学》对新闻价值的表述,是否比较恰当?鉴于“卢文”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观点,就有必要对“卢文”的、“商榷”进行再商榷。  相似文献   

18.
新闻策划是新闻改革的产物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新闻策划的定义与争论近几年,“新闻策划”这个词组在我国新闻界使用频率颇高,争论也颇热烈。赞成者说一有新闻就会有新闻策划”、“有新闻竞争就会有新闻策划”(1);反对者说:“新闻根本就不能策划,凡策划出来的也不能称之为新闻”(2),“策划新闻只不过是披着新闻的外衣的广告和宣传”(3)。双方针锋相对,各有其理。这种分歧的产生,源自对新闻策划概念的不同理解,其核心是对“新闻”一词的不同理解。反对者的立论,理解为是对新闻本源即事实的策划;赞成者的立论,理解为组织报道的策划。双方没在概念的同一性上争论,看似热…  相似文献   

19.
著名记者郭玲春曾谈到她对新闻写作的自我要求——“我要写得与别人不一样”。同样,“你写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不一样,你的评论就是最好的评论”——新闻界前辈这样认为。这里所说的不一样,就是说要有新意。新闻要新,评论更要新。1999年8月,我撰写的评论《踢好“后三脚”》,在铜山日报综合新闻版头条发表后,同年8月24日的经济日报、第10期《党的生活》杂志等报刊也先后刊出。这篇评论先后5次获奖,其中一等奖两次(获徐州市好新闻一等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内工作部等四单位联合举办的征文一等奖)、二等奖3次,是当…  相似文献   

20.
在新形势下,党报要充分履行它的职能,要巩固和发展它的权威性和龙头地位,改革势在必行。党报的改革主要涉及两个方面:正刊与副刊。报纸是新闻纸,所谓“正刊”一般是指新闻版。党报的新闻以其权威性和真实可靠性见长,但往往比较严肃,且信息量不足、时效性较差。这就需要改革,增强新闻性,加大信息量,提高时效性。这无疑是对的。但在对报纸“正刊”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偏向:过分膨胀新闻版,过分弱化副刊。一张省报8个版,新闻版占6个至7个,一张报纸12个或16个版,新闻版占10个或12个以上,副刊的比例只占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