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7 毫秒
1.
探究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E.C.)在不同加工工艺、生长基质和生长地域的生长特性;采用不同加工工艺(改变压制密度、茶梗含量和入烘水分)、不同生长基质(不同产区的6大茶类基质和25种不同的非茶类基质)、7个不同地域茯砖茶为研究对象,使用茯茶加工工艺对上述材料进行冠突散囊菌发酵,结合茯茶理化指标对发酵后材料进行评判,观察冠突散囊菌菌体形态学,生长特征,显微特征,最终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指标对不同地域茯茶内优势菌株鉴定和同源性比较;茯砖茶的加工过程中,不同的茶梗含量,压制密度和入烘水分,冠突散囊菌的数量、闭囊壳大小及茶水浸出物均可发生显著变化,其中调控入烘茶砖的水分对于产品质量优劣是比较有效的控制方法。同时,冠突散囊菌在各种茶类和非茶类基质上均可以生长,7个产区茯茶样品中分离获得的冠突散囊菌形态学特征,超微结构接近,同源性大于97.5%;冠突散囊菌生长具有普遍性,可控性和非地域性。  相似文献   

2.
选取多家梧州六堡茶龙头企业生产的六堡茶产品进行真菌分析,并对其中的冠突散囊菌("金花菌")进行分离选育和鉴定。结果显示:各厂家生产的六堡茶,真菌总数在(10~2~10~3)cfu/g干茶数量级之间,但真菌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各厂家生产的六堡茶产品中都有不同含量的金花菌,通过菌株分型结果显示六堡茶产品冠突散囊菌与安化黑茶冠突散囊菌亲缘性相近。进一步通过耐热性和生长速度试验筛选出2株适宜六堡茶发酵,表现优良的冠突散囊菌菌株,为六堡茶工艺升级和产品创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茯砖茶在加工过程中会"发花",产生金黄色颗粒,而冠突散囊菌是茯砖茶"发花"的关键微生物,对茶的品质起关键作用.冠突散囊菌发酵可促进茶叶内含成分转化,改善产品香气滋味,且产生多种活性代谢物,具有抑菌、降血糖、调节肠道菌群、抗氧化等功效,已经成为重要的资源微生物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冠突散囊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丰富的酶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陕西泾阳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的鉴定标志, 鉴定泾阳茯茶中的冠突散囊菌, 并研究其降脂作用。方法 从泾阳茯茶中分离筛选真菌, 观察其在3种不同培养基的生长特征, 结合形态学观察和真菌内源转录间隔区(internally transcribed spacer, ITS)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 人工接种菌种至不同产区茶类中, 对接种至茶叶中菌种的形态学、扫描电镜(scan electron microscope, SEM)鉴定和接种后茶叶进行感官审评; 最后建立小鼠肥胖模型, 探讨回接冠突散囊菌后黑茶水浸提物对肥胖模型鼠的作用。结果 筛选分离得到的菌株(JY1)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 E.C.); 该菌在几种试验茶类均可以良好“发花”; 除红茶外, 其余茶样闭囊壳较饱满且子囊孢子的“赤道”周围存在较多小孔, 而红茶表现出以分生孢子为主; 接种后的散茶, 在香气, 汤色和滋味上均有不同程度变化; 与肥胖模型组相比较, 发花茶能显著抑制鼠体质量增长和Lee`s指数, 使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下降, 皮下脂肪细胞直径明显变小。结论 陕西泾阳茯茶中冠突散囊菌“赤道”周围存在较多小孔的电镜结果有可能作为陕西茯茶的特异性鉴定标志, 该菌可在黑茶, 红茶, 白茶, 绿茶上优势生长, 不同程度改变接种后的茶叶香气、汤色、滋味。回接冠突散囊菌后黑茶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 同时有抑制脂肪细胞体积增大的作用, 且作用有一定时效性。  相似文献   

5.
冠突散囊菌接种发酵茯砖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冠突散囊菌液体发酵培养条件,并将纯培养冠突散囊菌菌悬液接种于黑茶进行茯砖茶发酵,与市售茯砖茶茶叶浸出液接种于黑茶发酵茯砖茶进行对比试验。实验表明,冠突散囊菌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NaCl 32g、NH4NO33g、蔗糖20g、MgSO40.5g、K2HPO41g、水1000mL;最佳培养条件为:pH5.8、温度30℃、转速180r/min。试验分别采用冠突散囊菌纯菌液及市售茯砖茶茶叶浸出液分别接种发酵茯砖茶,接种量为5mL、10mL、15mL。发酵中、末期用血球计数板对2组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孢子进行计数。经检测,在发酵结束时,接种茶叶浸出液的孢子数只有2.94×104—7.28×104个/g干茶,而接冠突散囊菌菌液的孢子数可达0.313×107—1.71×107个/g干茶。结果表明,使用纯菌液接种发酵茯砖茶可明显提高"金花"产量,可为改良传统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冠突散囊菌是茯砖茶生产过程中产生"金花"的优势菌种,也是形成茯砖茶独特品质的主要因素?冠突散囊菌的安全性已被广泛认可,它在茯砖茶的国家标准中是理化指标之一。冠突散囊菌能分泌多糖、他汀类等物质,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可能参与到调节血脂、调理肠胃的机制中。多项研究发现,茯砖茶具备一定的健康功效,且一些研究发现茯砖茶在调节血脂血糖、调理肠胃等方面的功效强于其他黑茶,提示冠突散囊菌很有可能参与到茯砖茶的健康功效的机制中,但还需更系统深入的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7.
冠突散囊菌是茯砖茶在特定环境下通过"发花"工艺长成的自然益生菌体,具有改良茶品质,增强产品降血压,减肥等功效。主要介绍冠突散囊菌的功能特性、"发花"条件与茶品质关系,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以期为冠突散囊菌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铁观音茶青的利用率,采用冠突散囊菌固体发酵铁观音茶,检测发酵前后茶叶中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铁观音茶叶经发酵后,与未发酵的对照组茶叶相比,多酚、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茶黄素,游离氨基酸、麦芽糖、蔗糖和果糖等物质的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尤其EGCG和ECG分别下降了92.2%和88.1%,而总黄酮、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儿茶素(EC)、总糖、葡萄糖、三萜类物质、茶红素和茶褐素等物质的含量显著性增加(P<0.05),尤其茶褐素增加了68.4%。经过冠突散囊菌发酵过的茶叶与对照茶叶相比总还原力和Fe3+还原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能力仍然很强。综上,冠突散囊菌的固体发酵降低了茶叶中具有苦涩味道的茶多酚,增加了总糖、茶红素、茶褐素、EGC、+C、EC等含量,研究为铁观音茶青的发酵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选取茶叶中三种主要生物碱咖啡碱(Caffeine)、可可碱(Theobromine)、茶碱(Theophylline)作为构建单体-冠突散囊菌共培养液态发酵体系(10 d)的添加底物,考察了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主要生物碱的发酵特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咖啡碱(0.2mg/mL)的添加可刺激冠突散囊菌的生长与繁殖,发酵液中葡萄糖的含量下降更为迅速,pH值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持续下降直至第9 d趋于稳定,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在发酵过程中,冠突散囊菌既不能将其作为碳源、氮源消耗来维持生长,也不能代谢分解咖啡碱;可可碱与茶碱(0.08 mg/mL)在发酵体系中的发酵情况与咖啡碱基本相似,两者均能刺激冠突散囊菌的生长与繁殖,但均不能将其作为碳、氮源消耗,且发酵结束后在各自发酵体系中分别检测到0.00091 mg/mL、0.00109 mg/mL的咖啡碱,这说明冠突散囊菌可能具有以可可碱、茶碱作为前体合成咖啡碱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普洱老茶饮用的安全性,以贮藏多年的陈香普洱茶为原料,以未渥堆发酵的普洱茶为对照,采用国家标准测定方法对其主要的品质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范围内未检测出致病菌如黄曲霉素、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1个样品检出沙门氏菌;样品农残检出值为0;重金属铅的含量在0.55 mg/kg~4.43 mg/kg范围内,除1个样品外,其余铅含量均符合茶叶卫生标准和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要求;总灰分含量范围在6.176%~9.411%,水不溶性灰分含量范围在2.44%~5.217%,大部分样品的水溶性灰分占总灰分的50%以上,酸不溶性灰分含量较低,在0.161%~1.815%范围内,说明茶叶中沾染的泥沙较少,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1.
利用从普洱茶中分离出的黑曲霉、根霉和从茯砖茶中分离出的冠突散囊菌接种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茶汤,进行单一菌株发酵,对发酵过程茶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茶多酚含量显著降低,黄酮类化合物总量在黑曲霉、冠突散囊菌作用下分别减少72%、31.76%,在根霉作用下增加了94.92%;儿茶素各组分的含量变化较大,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而儿茶素、没食子酸在不同菌株作用下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茶黄素在黑曲霉、根霉作用下先增加后减少,冠突散囊菌则相反;茶红素总体呈下降趋向,茶褐素在根霉、冠突散囊菌作用下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冠突散囊菌在制作发酵桑叶茶中的应用,从茯砖茶“金花”中筛选冠突散囊菌,并进行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光学显微镜及电镜观察、18S rDNA测序、同源比对,鉴定得到一株冠突散囊菌,命名为GTSNJ001.利用该菌株,以桑叶为原料,制作冠突散囊菌发酵桑叶茶和桑叶绿茶,以多糖、黄酮、多酚、水浸出率、1-脱氧野尻霉素(DNJ)...  相似文献   

13.
以黑毛茶为原料,在茯砖茶常规加工工艺的第二次汽蒸后接种冠突散囊菌纯菌种发酵剂,进行发花试验,分析主要功效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人工接种的茶砖发花提前4~6 d。发花第4天至成品,人工接种茶砖的茶氨酸、咖啡碱、茶多酚、茶红素和茶黄素含量分别下降了43.79%、14.11%、32.32%、57.03%和27.70%,茶褐素含量增加了32.88%,茶多糖和茶色素含量与冠突散囊菌的增长呈正相关变化,冠突散囊菌发花越多,功效成分变化越大,砖茶品质越好。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发酵对茶叶提取液香气成分的影响,利用冠突散囊菌对中低档绿茶和红茶提取液进行发酵,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分别检测审评用样品以及提取、灭菌和发酵后样品的香气成分,分析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绿茶与红茶提取液经冠突散囊菌发酵新产生苯甲酸甲酯、异佛尔酮、对甲氧基苯乙烯、对乙基苯甲醛、香叶酸甲酯、3,4-二甲基苯甲酸甲酯6?种化合物。同时,绿茶茶汤经冠突散囊菌发酵后,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I、芳樟醇氧化物II、苯乙酸甲酯、α-松油醇、反-2-癸烯醛和α-紫罗酮分别增长了1.30、2.15、2.04、0.29、3.18、0.10?倍和2.08?倍,且香气种类与含量均上升。但红茶茶汤经冠突散囊菌发酵后大部分香气物质含量下降,其中苯乙醇、反-2-壬烯醛、2-苯基巴豆醛、顺柠檬醛、4-甲基-2-苯基-2-戊烯醛、月桂醛、肉豆蔻醛等未检出,表明冠突散囊菌发酵红茶会带来香气总量的损耗,与红茶相比,低档绿茶更适合使用冠突散囊菌开发发酵型饮料。  相似文献   

15.
以蒲公英叶茶为原料,以冠突散囊菌为发酵菌株进行发酵。以发酵茶的多酚含量、冠突散囊菌的孢子数和感官评定为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以感官评定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确定蒲公英发酵茶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蒲公英叶茶茶坯含水量35%,菌种添加量为0.08 mL/g(干茶),发酵时间为8 d时蒲公英发酵茶香气协调,茶汤呈橙黄色,清亮透明,口感醇厚、柔顺。  相似文献   

16.
试验通过人工接种冠突散囊菌发酵黑毛茶制作散茯茶,并优化了散茶发花的工艺条件。经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其适宜发酵条件为含水量40%、渥堆时间4 h、渥堆温度50℃以及接种量0.12%,经过上述优化后,金花茂盛,颗粒饱满,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和,金花香气浓郁。茶叶水分含量为8.3%,水浸出物为38.5%。  相似文献   

17.
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俗称"金花"菌,是茯砖茶后发酵过程中的优势微生物,其对茯砖茶特殊品质和功能活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发酵过程中冠突散囊菌能分泌丰富的胞外酶,如多酚氧化酶、淀粉酶、β-葡萄糖苷酶等,对茶叶中的酚类物质如儿茶素等具有代谢及转化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冠突散囊菌能作用于其...  相似文献   

18.
为寻找一种良好的提取冠突散囊菌基因组DNA的方法。实验以冠突散囊菌(CGMCC 3.0462)标准菌株为研究材料,比较不同方法提取冠突散囊菌的基因组DNA的效果差异,再利用DNA浓度测试、琼脂糖凝胶电泳及PCR扩增3种手段比较DNA提取的效果。结果显示:600W超声破壁和液氮研磨破壁提取的冠突散囊菌基因组DNA杂质含量高。而200W的超声功率无法破碎冠突散囊菌细胞壁,无法提取DNA。400W超声破壁提取的DNA的浓度较大、纯度高、效果好,适用于冠突散囊菌基因组DNA的提取。但400W超声破壁、600W超声破壁和液氮研磨破壁3种方法提取的基因组DNA均达到PCR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以偏高温包包曲制作工艺为基础,在传统小麦制曲原料中,分别按小麦重量的0%,5%,10%,15%,20%添加含冠突散囊菌的黑茶培养物制曲坯,研究培菌管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类群、酶活力和常规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培菌管理的28 d内,与传统大曲对照组相比,各黑茶菌添加组的微生物类群数量(霉菌、酵母、细菌和冠突散囊菌)、常规理化指标(培菌温度、酒曲水分、酸度和淀粉含量)和酶活力(发酵力、液化酶活力和糖化酶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且各黑茶菌添加组之间也呈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传统偏高温包包曲中,采用含冠突散囊菌的黑茶菌培养物进行强化,在培菌管理结束的第28天入库时,15%和20%的黑茶菌添加组的霉菌、细菌和酵母数量均与传统大曲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添加黑茶菌能显著促进大曲中霉菌的生长繁殖、抑制大曲中细菌和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同时,15%和20%的黑茶菌添加组的液化酶活力和糖化酶活力均与传统大曲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添加黑茶菌能显著提高大曲的液化酶活力和糖化酶活力。  相似文献   

20.
以杜仲叶为主要材料,探索冠突散囊菌发酵杜仲茶的最佳工艺条件。以发酵天数、接种量、含水量、渥堆温度、渥堆时间为单因素进行试验,并选取主要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并以孢子数、绿原酸含量及发花情况为评价指标,确定冠突散囊菌发酵杜仲茶的最佳工艺。研究表明: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20%、含水量35%、渥堆温度45 ℃、渥堆时间3 h、发酵时间为8 d,在此条件下,所制得的冠突散囊菌发酵杜仲茶金花茂盛,颗粒饱满,孢子数为1.13×106 CFU/g干茶,绿原酸含量为0.478 mg/g,有金花独特香气且气味浓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