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环境高温对晕动病发病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常温与高温环境下晕动病生病的差异。方法261名18~20岁男性军校学员作为受试对象。经体检和“军人体能标准”测试均合格者,分别在20℃常温与38℃高温环境下以科里奥利(Coriolis)转椅诱发晕动病,以格瑞比尔(Graybiel)法评定晕动病程度。结果常温和高温环境下受试者格瑞比尔评分分别为6.53±7.36和7.55±6.75(z=2756.5,P=0.0025),常温和高温环境下受试者格瑞比尔等级人数,从无症状(N)到极度重症(IV)分别为。46人、37人、47人、62人、39人、30人和47人、37人、30人、32人、51人、64人(z=2410.50,P=0.000.7)。结论高温与常温环境相比.更容易发生晕动病。而且晕动病等级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广东地区6—18月龄婴幼儿喂养指数(ICFI)及与体格发育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探讨ICFI应用于定量评估和比较婴幼儿喂养习惯的有效性。方法整群抽取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城市)、佛山市南海区(城镇)、江门市新会区(农村)所有已建立健康档案的6—18月龄婴幼儿,问卷凋查喂养现况及测查体格发育。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提出的ICFI评分体系为依据,计算评价ICFI。使用WHO推荐的Anthro软件计算婴幼儿的年龄别身长z评分(HAZ)、年龄别体重z分(wAz)、身长别体重z分(WHZ)。分析ICFI与各类z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共调查6~18月龄婴幼儿1771人,其中男997人,女774人。全省ICFI为(7.05±2.47),高于全国平均值(5.9±2.6),其中城市(474人)、城镇(658人)ICFI分别为(7.29±2.25)和(7.39±2.53),明显高于农村(639人)ICFI(6.52±2.49)(P〈0.05)。6—8月龄(606人)、9~11月龄(317人)、12—18月龄(848人)ICFl分别为(6.59±2.47)、(6.87±2.45)、(7.44±2.42),ICFI随月龄增加而增加(P〈0.01)。ICFI总合格率49.2%(872/1771),其中城市、城镇和农村分别为53.0%(251/474)、56.7%(373/658)和38.8%(248/639),城市、城镇合格率高于农村(P〈0.01),6—8、9~11、12~18月龄合格率分别为37.6%、46.7%和58.5%,随月龄增加,合格率明显提高(P〈0.01)。城市ICFI与HAZ、WHZ相关(r=0.108、0.117,均P〈0.05),城镇ICFI与WHZ相关(r=0.104,P〈0.01)。12~18月龄组ICFI与WAZ和HAZ相关(,=0.110、0.136,均P〈0.01)。结论广东省6~18月龄婴幼儿ICFI高于全国平均值。ICFI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婴幼儿群体的生长发育状况,并可用于婴幼儿喂养方法的综合评判,但其应用效度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2种飞行员大覆盖面积囊式抗荷服及其配套装备的热负荷,为确定新型抗荷服囊覆盖下肢体表面积提供生理依据。方法采用暖体假人测定2组装备热阻值(It);6名受试者分别配穿囊覆盖下肢体表面积80%组和60%组装备,在26℃、35℃和40℃3种温度环境中90min,测量受试者的心率、皮肤温度、核心温度和出汗量,利用综合热应激指数(CIHS)评价受试者的热应激程度,并测量装备蒸发散热指数(im)。结果80%组和60%组装备热阻值(It)分别为1.815clo和1.740clo。蒸发散热指数(im)分别为0.39±0.04和0.41±0.04,差异无显著性。受试者配穿80%组和60%组服装.在35cc时综合热应激指数(CIHS)分别为4.51±0.51和3.92±0.51,前者为中度热应激,而后者为轻度热应激,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40℃时,综合热应激指数(CIHS)分别为8.79±0.73和8.14±0.91,均属重度热应激,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当环境温度较高时,人体配穿80%组装备时会遭受更加严重的热负荷。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温高空作业对建筑工人机体生理代谢的影响,以提高劳动者高温高空作业能力,预防事故发生。检测暴露在30℃以上作业人员血清中激素含量的代谢变化。方法以文职工作人员为对照组(30人),高温、高空作业人员为高温高空组(37人);体温检测采用口温表法,出汗量采用体重差法,促甲状腺素(TSH)、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33)与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醛固酮(ALD)含量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用t检验。结果30~35℃下作业,高温高空组体温[(37.04±0.65)℃],明显高于对照组[(36.02±0.21)℃];高温高空组4h出汗量[(389.80±126.13)g/h],明显高于对照组[(97.46±43.02)g/h],高温高空组TSH含量[(4.91±0.36)tzU/m1]、T4含量[(89.60±3.64)ng/m1]和B含量[(1.14±0.06)ng/m1]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TSH含量[(2.90±0.15)μU/ml]、T4含量[(6.71±2.93)ng/ml]和T3含量[(1.07±0.03)ng/m1];高温高空组PRA含量[(12.38±0.38)ng/ml·h]、ATⅡ含量[(687.00士36.37)ng/m1]和ALD含量[(1615.50±50.70)pg/m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RA含量[(2.89±0.04)ng/ml·h]、ATⅡ含量[(78.07±5.92)ng/m1]和ALD含量[(131.40±13.00)pg/ml],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高温高空作业对机体的生理和神经内分泌功能产生了应激响应变化,应及时调整作业时问,补充营养,避免由于机体生理不适而引发安全性事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的中长链游离脂肪酸(FFAs)水平,为NAFLD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至5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高甘油三酯(TG)患者125例,依据肝脏B超诊断分为伴NAFLD者64例(HF组)和不伴NAFLD者61例(H组);另选择邯郸中心医院同期查体健康人员63名为健康对照组(N组)。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长链FFAs。比较3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腹围、血压、空腹血糖(FBG)及血脂水平,包括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H组与N组比较,BMI[(25.24±1.41)kg/m2比(24.32±1.12)kg/m2,P=0.004]、腹围[(84.72±1.34)cm比(77.33±0.89)cm,P=0.010]和舒张压[(77.35±1.21)mmHg比(75.21±1.61)mmHg,P=0.014]显著升高,血清TG[(2.86±0.55)mmol/L比(0.93±0.27)mmol/L,P=0.000]和TC水平[(4.56±0.66)mmol/L比(4.36±0.47)mmol/L,P=0.000]也显著升高;血清中肉豆蔻酸(C14:0)[(0.49±0.04)%比(0.36±0.01)%,P=0.011]、棕榈酸(C16:0)[(18.36±0.47)%比(15.97±0.30)%,P=0.000]、棕榈油酸(C16:1)[(1.00±0.12)%比(0.58±0.02)%,P=0.001]及油酸(C18:1)水平[(18.20±0.70)%比(12.23±0.37)%,P=0.000]均显著增高,而硬脂酸(C18:0)[(7.52±0.22)%比(8.15±0.28)%,P=0.012]、二十碳二烯酸(C20:2)[(0.61±0.07)%比(1.03±0.17)%,P=0.000]、二十碳三烯酸(C20:3)[(1.77±0.15)%与(2.49±0.18)%,P=0.002]及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水平[(1.44±0.08)%比(1.67±0.09)%,P=0.014]均显著降低。HF组与H组比较,体重[(85.76±3.10)kg比(71.45±2.88)kg,P=0.003]、腹围[(96.30±2.05)cm比(84.72±1.34)cm,P=0.000]、收缩压[(117.12±1.15)mmHg比(113.23±1.25)mmHg,P=0.009]和舒张压[(79.54±1.42)mmHg比(77.35±1.21)mmHg,P=0.016]均显著升高,FBG、TG、TC、HDL-C和L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中棕榈酸(C16:0)水平显著上升[(19.54±0.30)%比(18.36±0.47)%,P=0.000],二十碳二烯酸(C20:2)水平较N组降低但高于H组[(0.78±0.09)%比(1.03±0.17)%,(0.78±0.09)%比(0.61±0.07)%,P均=0.000]。结论血清中棕榈酸增加可能是NAFLD的重要危险因素,饮食中应减少饱和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防治NAFLD。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不同剂量亚砷酸钠(NaAsO2)对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组蛋白乙酰化调控、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25.00、12.50、6.25、3.13μmol/LNaAsO2重复间隔处理HaCaT细胞72h(NaAsO2处理24h,隔天再次用NaAsO2进行相同的处理,重复处理3次)。定量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Q-ChIP)检测MGMT基因转录调控区(CHIP1、CHIP2区域)及MGMT基因编码区(CHIP3区域,对照区域)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免疫印迹分析分别检测MGMT基因的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设不染毒的HaCaT细胞为空白对照(0.00μmol/L),人表皮鳞癌细胞株A431为阳性对照。[结果]0.00、3.13、6.25、12.50、25.00μmol/LNaAsO2处理细胞中,MGMT基因转录调控区CHIP1区域的组蛋白H3K9乙酰化水平分别为176.68±8.50、175.71±18.14、161.26±16.28、146.23±24.00和82.64±3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809,P〈0.05);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分别为183.59±11.98、180.84±24.10、166.52±5.48、156.87±10.64和103.42±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93,P〈0.05)。CHIP2区域的组蛋白H3K9乙酰化水平分别为171.11±16.54、167.55±8.97、156.51±8.59、135.88±16.55和82.01±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626,P〈0.05);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分别为117.23±16.21、143.29±10.59、135.87±7.44、105.48±7.56和78.79±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438,P〈0.05)。编码区CHIP3区域的组蛋白H3K9乙酰化水平分别为37.53±6.23、35.57±5.85、40.81±4.45、42.18±1.23和41.87±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41,P〉0.05);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分别为40.78±2.42、38.56±4.66、39.47±2.88、33.13±3.48和31.48±4.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27,P〉0.05)。MGMT基因mRNA转录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9829±0.15997、1.51831±0.18054、1.42522±0.18039、1.01454±0.09679和0.88772±0.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359,P〈0.05);MGMT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6619±0.06124、1.17447±0.06475、0.84883±0.05701、0.47163±0.02334和0.24034±0.01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687,P〈0.05)。[结论]砷通过导致MGMT基因转录调控区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MGMT基因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是砷致皮肤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定量脑电图(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y,QEEG)变化与有机磷中毒过程中阿托品使用剂量的关系。[方法]90只健康Sprague-Dawley90天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阳性对照组(10只)、染毒组(固定剂量对硫磷+不同剂量阿托品)(7组,70只)。染毒组腹腔注射固定剂量对硫磷(5mg/kg)+递增剂量阿托品(阿托品剂量分别为:10、20、50、100、200、500、750mg/kg);空白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玉米油5mg/kg;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对硫磷5mg/kg。给药后第0、5、10、20、30、60、120min测大鼠QEEG(每次测定5min)并采用癫痫分级评价阿托品中毒状态下行为学得分。[结果]随着阿托品剂量递增,6频段功率相应增大:阳性对照组和10、20、50、100、200、500、750mg/kg剂量染毒组脑电图6功率分别为:7.52±0.33、7.14±0.37、7.38±1.36、7.80±0.68、16.26±1.77、29.24±2.74、31.41±2.94、36.17±2.37;其6功率与阿托品剂量呈剂量依赖关系(r=0.946,P=0.000)。癫痫分级评价结果显示随阿托品剂量增加,癫痫得分相应增加。[结论]QEEG中6频段功率能够反映有机磷中毒过程中阿托品剂量改变,癫痫分级能够反映大鼠中毒状态下行为学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ROC曲线评价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MELD—Na、MESO及iMELD(integrated MELD)等四种评分系统及凝血酶原时间(PT)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200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成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记录确诊时的MELD、MELD—Na、MESO、iMELD评分及凝血酶原时间(胛),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评价MELD、MELD—Na、MESO、iMELD评分及PT的预测价值。结果生存组患者MELD、MELD-Na、MESO、iMELD评分及Prr分别为(22.34±4.36)分,(23.26±5.45)分、(1.62±0.33)分、(37.59±6.97)分和(25.34±9.20)S,死亡组患者MELD、MELD—Na、iMELD评分及PT分别为(27.76±7.28)分,(30.11±10.19)分、(2.05±0.58)分、(46.65±11.01)分和(35.03±13.30)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MELD-Na、MESO、iMELD评分及胛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6,0.722,0.727、0.747和0.732,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0.659—0.787,0.654~0.783,0.660~0.788,0.681~0.806和0.663—0.8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LD、MELD-Na、MESO、iMELD评分及PT均能较好的预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临床预后,它们判断预后的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9.
吴琴琴 《药物与人》2014,(9):395-395
目的:通过控制室内温度,提高眼包扎患者的舒适度。方法:对100例眼包扎患者进行实验,随机将患者分为五组,每组20例。在湿度适宜的情况下,分别在室温为(22.0±0.3)℃、(24.0±0.3)℃、(26.0±0.3)℃、(28.0±0.3)℃、(30.0±0.3)℃的病房内卧床休息,观察并记录120min内患者的舒适度情况。结果:五组眼包扎患者在室温(22.0±0.3)℃、(24.0±0.3)℃、(26.0±0.3)℃、(28.0±0.3)℃、(30.0±0.3)℃下出现不适的例数分别为1、2、4、12、17例,各组舒适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控制适宜的室温对临床眼包扎患者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苦参碱联合顺铂抑制人宫颈癌SiHa细胞及对肺癌肿瘤抑制因子1(TSLC1)基因表达的效果。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SiHa分为对照组、苦参组、顺铂组和联合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 MTT)测定4组联合干预SiHa细胞2d后的抑制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处理后TSLC1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对照组、顺铂组、苦参碱组和联合组的SiHa细胞抑制率分别为0、61.24%、70.31%和74.20%,药物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 t 值分别为14.21、17.44、11.20,均P<0.05),同时联合组高于苦参碱和顺铂单独干预(t值分别为4.47、3.21,均P<0.05),而顺铂和苦参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P>0.05)。对照组、苦参碱组、顺铂组和联合组干预SiHa细胞后TSLC1mRNA表达量分别为1.00±0.00μg/mL,23.53±0.01μg/mL,84.33±0.03μg/mL和90.23±0.01μg/mL,苦参碱组、顺铂组和联合组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z值分别为9.41、10.72、13.23,均P<0.05),其中苦参碱组和联合组TSLC1mRNA表达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4,P>0.05),但均高于顺铂组(z值分别为6.04、5.47,均P<0.05);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顺铂和苦参碱均为SiHa细胞抑制率和TSLC1基因表达的影响因素,而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联合应用使效果增加。结论苦参碱联合顺铂能抑制人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提高TSLC1mRNA表达量。  相似文献   

11.
张锐  吴佳哲  付晓磊  王洪军 《职业与健康》2011,27(20):2303-2304
目的为了观察高温高空作业对建筑工人生理功能的影响,检测暴露30℃以上作业人员的体温、汗液、尿液、皮质醇和睾酮含量的变化。方法体温检测采用口温表法,出汗量采用体重差法,饮水量和尿量采用计量法,尿中皮质醇和睾酮含量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以管理人员作为对照组。结果 30~37℃下作业,试验组平均体温(37.04±0.65)℃,明显高于对照组(36.02±0.21)℃;试验组平均出汗量(389.80±126)g/4 h明显高于对照组(97.46±43)g/4 h;试验组平均饮水量(965.31±192.17)ml/4 h,明显多于对照组(473.02±65.13)ml/4 h;试验组的平均尿量(151.80±12.66)ml/4 h,明显少于对照组(576.46±43.29)ml/4 h;试验组平均尿中皮质醇含量(27.04±1.47)μg,高于对照组(21.11±1.02)μg,试验组尿中睾酮含量(6 678.0±512.6)ng/L明显高于对照组(6 194.6±431.2)ng/L。结论高温高空作业下机体的生理和神经内分泌功能产生了系列应激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支持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机械通气时间大于1周的患者47例,随机分为EEN组(n=24)和对照组(n=23).EEN组入住ICU后12 ~24 h给予肠内营养(EN),对照组入住ICU后72h~5 d给予EN,利用双糖试验法(乳果糖/甘露醇,L/M)测定两组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观察患者体质量指数、体温、L/M比值、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脱机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 入住ICU第7天时EEN组L/M为0.036±0.004,而对照组为0.108±0.020,EEN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2.746,P<0.01).EEN组平均体温(38.25±1.20)℃,低于对照组(38.92±1.40)℃(t=2.683,P<0.05)便秘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16.7%(4/23)与27.3% (6/22)]及2周脱机成功率[90% (18/20)与80% (16/20)]好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5.36、6.08,均P<0.05);营养状态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也较对照组有增高趋势.结论 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对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能改善肠黏膜屏障,提高脱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红外热像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红外热像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的患者46例和正常人20例,运用红外热像仪采集其面部皮肤的红外热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例正常人面部红外热像两侧呈对称性均匀分布,为淡红色或浅绿色,两侧皮肤温度无明显差异。35例(76.09%)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红外热像表现为患侧面部皮温与对侧相比明显降低,呈蓝色或深蓝色热图,温差为(-1.53±0.28)℃。11例(23.91%)患者的红外热像表现为患侧面部皮温升高,呈红色或深红色热图,与对侧皮肤的温差为(2.18±0.32)℃。结论红外热像能敏感地反映原发性三又神经痛患者面部的温度变化,对其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饲养秃病蚤田鼠亚种,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为蚤类的防制提供资料.方法 在恒温恒湿条件下,采用成幼分养的方法饲养观察.结果 温度在(20.5±1)℃和(22.5±1)℃,相对湿度为(35±3)%时蚤的生长发育终止在1龄幼虫,而在(95±3)%条件下,(20.5±1)℃时生长发育终止在3龄幼虫期,(22.5±1)℃条件下可以完成从卵至成虫的发育,但存活率非常低,仅为8.75%.新羽化蚤饥饿状态下(22.5±1)℃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1.68 d,短于(20.5±1)℃的15.07 d.该蚤较适温度为(22.5±1)℃,最适湿度为(75±3)%.结论 秃病蚤田鼠亚种的生长发育周期短、成蚤寿命长、繁殖力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晶胶比液体早期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94例SAP患者,以入院24h内液体晶胶比1.5和3.0为界,将患者分成低晶胶比组(晶胶比〈1.5,26例)、中晶胶比组(晶胶比1.5~3.0,30例)和高晶胶比组(晶胶比〉3.0,38例),观察入院后液体复苏成功患者24h机械通气率、氧合指数、腹腔内压(IAP)、第三间隙液体潴留量、液体复苏量参数及患者2周内生存率。结果高晶胶比组24h晶体液量、晶胶比、第三间隙液体潴留量及72h输液总量高于中、低晶胶比组[(3612±799)ml比(2309±417)、(2125±478)ml,(3.66±0.14)比(2.44±0.15)、(1.42±0.09),(2835±632)ml比(1889±283)、(1866±305)ml,(11942±1162)ml比(9037±983)、(9401±1052)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晶胶比组24h晶胶比高于低晶胶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晶胶比组24h胶体液量高于高、中晶胶比组[(1507±335)ml比(994±234)、(949±141)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晶胶比组24h晶体液量、第三间隙液体潴留量及72h输液总量与低晶胶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晶胶比组24h机械通气率、IAP明显高于中、低晶胶比组[65.8%(25/38)比23.3%(7/30)、26.9%(7/26),(16.9±3.7)cmH2O(1emH20=0.098kPa)比(13.5±3.6)、(13.2±3.4)cmH2O],24h氧合指数明显低于中、低晶胶比组[(180.8±26.4)mmHg(1mmHg=0.133kPa)比(280.7±24.9)、(260.4±25.8)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晶胶比组2周内生存率为34.2%(13/38),低于中、低晶胶比组的86.7%(26/30)、57.7%(15/26),与中晶胶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晶胶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晶胶比组2周内生存率低于中晶胶比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P患者早期宜采用适当晶胶比的控制性液体复苏,可减轻体液潴留和提高治愈率,且采用中晶胶比的控制性液体复苏策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左武  谢子睿 《职业与健康》2010,26(4):384-385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保存条件对罗氏公司核心抗体试剂的影响。方法以反复冻融试剂为试验组,4℃保存试剂为对照组,通过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分别测定20次乙型病毒性肝炎核心抗体COI(Cutoffindex)值,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分析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全自动电化学发光法分析发现试验组高值组COI值为2.1325±0.0532,而对照高组为2.4125±0.1008,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二者之间不存在正相关性(r2=-0.0676,P0.05)。试验组低值组COI值为0.5152±0.0057,而对照低组为0.7313±0.0116,二者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2=0.5567,P0.05)。结论不同温度条件下保存的罗氏公司核心抗体试剂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试剂不适合保存在0℃以下,且不能反复冻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温环境下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时心电图的变化。方法:将56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只。两组家兔均置于自然低温环境下(10℃、5℃、0℃、-5℃)暴露30~60min后做肢体导联心电图,分析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心率、ST段及T波的变化。结果:10℃、5℃及0℃自然低温环境下实验组心律失常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自然低温环境下实验组心律失常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7,P〈0.05)。随着环境温度下降,实验组心律失常阳性率逐渐增加,与温度变化呈正相关(r=1.000,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率均随着温度的下降逐渐减慢,与温度变化呈三次方函数关系C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ST段压低及T波倒置幅度均随着温度的下降逐渐加深,与温度变化呈三次方函数关系(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ST段之间、T波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随着环境温度的下降,家兔的心肌缺血明显加重,心电活动紊乱,导致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行为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医学院6个专业925名大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平均得分(5.77±1.87)分,不同年级学生得分不全相同,高年级组得分高于低年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88,P=0.006);女生得分(5.88±1.74)高于男生(5.57±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76,P=0.007);汉族得分(5.95±1.82)高于少数民族(5.04±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03,P=0.000);学过食品相关课程的学生得分(5.99±1.88)高于未学过的学生(5.64±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64,P=0.006);电视、网络是医学生获取食品安全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途径。结论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使他们获得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间歇性冷刺激对大鼠耐寒能力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2只,按体重(110±5)g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n=3)、间歇性冷刺激组(n=3)、急性冷暴露组(n=3)和间歇性冷刺激并急性冷暴露组(n=3)。间歇性冷刺激组(3 w)与间歇性冷刺激并急性冷暴露组(3 w+cold)接受4℃,4 h/d冷刺激,共21 d;对照组(con)和急性冷暴露组(cold)进行室温饲养。3周后,cold和3 w+cold组在第2 d接受-15℃,4 h冷暴露,观察大鼠肛温变化及棕色脂肪组织形态和功能的改变。结果 -15℃冷暴露4 h导致急性冷暴露组(cold)大鼠肛温明显下降(P<0.05),下降(2.64±0.182)℃,而间歇性冷刺激并急性冷暴露组(3 w+cold)大鼠肛温无明显改变,下降(0.32±0.531)℃;棕色脂肪组织形态观察显示:急性冷暴露组(cold)大鼠肩胛间区棕色脂肪面积较小边界不清,充血明显,色泽呈暗红色,间歇性冷刺激并急性冷暴露组(3 w+cold)肩胛间区棕色脂肪面积较大,边界较清晰,充血明显,色泽呈深棕色。Western blot检测发现,间歇性冷刺激可使大鼠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CoxⅣ及解耦连蛋白1(UCP1)含量明显升高。结论 21 d间歇性冷刺激可以显著提高大鼠耐寒能力,棕色脂肪组织形成、线粒体CoxⅣ和UCP1含量增加可能是其耐寒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