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皮肤撕脱伤皮瓣组织中E-选择素的表达,探讨E-选择素分子与皮瓣坏死的关系。方法将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复制成皮肤撕脱伤模型后,分别取皮瓣组织采用PCR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E-选择素分子的表达。并测定皮瓣成活面积。结果皮肤撕脱伤皮瓣组织中E-选择素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选择素可能与皮肤撕脱伤皮瓣继发坏死相关。  相似文献   

2.
门诊分诊直接影响着门诊的就诊秩序和门诊诊断、治疗的质量,同时也影响着门诊的服务质量。在信息化的时代中,我院采用了电子管理门诊分诊呼叫系统,使得就诊排序透明化,良好的保障了就诊的秩序,减少了医患之间、患者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同时更为患者自主择医就医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3.
门诊分诊直接影响着门诊的就诊秩序和门诊诊断、治疗的质量,同时也影响着门诊的服务质量。在信息化的时代中,我院采用了电子管理门诊分诊呼叫系统,使得就诊排序透明化,良好的保障了就诊的秩序,减少了医患之间、患者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同时更为患者自主择医就医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活检组织中黏附分子E-选择素、ICAM-1表达情况,及其在U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58例UC患者及15例正常对照的直肠黏膜E-选择素、ICAM-1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 UC活动期E-选择素及I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静止期和对照组(P〈0.05),而静止期与对照组二者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ICAM-1的表达与炎症活动度相关。结论 E-选择素、ICAM-1在UC活动期表达明显上调,在UC的发生与维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可溶性E-选择素分子是由内皮细胞分泌或膜表面E-选择素分子脱落形成^[1]。E-选择素由内皮细胞表达,以受体配体的方式发挥作用,参与体内炎症细胞的滚动、游走过程。受炎症、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增多等多种刺激时,E-选择素分子开始脱落可致使血浆中可溶性粘附分子水平提高。因此血浆中可  相似文献   

6.
我们采用上海医化所刘杰1980年编的《肠细菌科细菌编码鉴定手册》(简称E-10)和开封市医科所1983年编的《微量快速生化鉴定系统使用说明和快速编码检索简表》(简称E-15)鉴定了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370株肠杆菌科细菌并与常规鉴定法作了比较,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医院传染病报告系统的开发及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于2006—05在对门诊医生工作站升级的同时,自行开发了“门诊传染病报告系统”,并嵌入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运行半年多来,有效避免了传染病的迟报、漏报、瞒报问题的发生,为医院及时、准确地完成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在监测冠心病病情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138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0例),对照组为45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的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对冠心病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与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AMI组、UAP组及SAP组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UAP组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和SAP组相比,其值增加明显;AMI组与UAP组差异无显著性;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之一,其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中国河北地区汉族人群E-选择素A561C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以及对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9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85名健康对照者的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HBV定量。结果 中国河北地区汉族人群中E-选择素A561C多态性存在AA、AC和CC3种基因型,E-选择素A561C多态性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AC+CC基因型患慢性乙型肝炎的风险是AA基因型的2.89倍,C等位基因在两组出现的频率差异也存在显著性(P〈0.05),AC+CC基因型患者HBVDNA载量水平高于AA基因型患者(P〈0.05),其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AA型(P〈0.01),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C+CC基因型与HBVDNA、E-选择素水平相关。结论 中国河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E-选择素A561C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其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感染具有相关性,C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北方地区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易感因素之一,该位点多态性可影响HBV的复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E-钙粘素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甲状腺癌的组织类型、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甲状腺癌患者癌组织标本及20例甲状腺癌患者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VEGF、MMP-9及E-钙粘素的表达情况,观察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甲状腺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且与甲状腺癌的组织类型、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MMP-9的表达亦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与甲状腺癌的组织类型无关,但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E-钙粘素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与甲状腺癌的组织类型无关;未分化癌中E-钙粘素呈阴性表达,E-钙粘素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结论 甲状腺癌组织VEGF、MMP-9及E-钙粘素的表达与甲状腺癌的侵袭及转移有关,可作为甲状腺癌患者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1.
E-选择素是细胞黏附分子选择素家族中的一员,随着研究的深入,E-选择素的功能日益受到重视.文章详细介绍了E-选择素的结构、基因表达与调节,并探讨了近年来的E-选择素的功能、E-选择素与疾病相关性等研究进展,为E-选择素的结构与功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门诊分诊系统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自2004年4月至今,我院在原有人工导诊的基础上,增设了“电子分诊系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介绍了门诊分诊系统的组成和方法、导医人员的培训、分诊台和候诊区的设置;分诊系统使用后,加强了门诊的管理,保持了良好的候诊秩序,提供了人性化的整体护理,使门诊患者的满意率上升到92%以上,服务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E-选择素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冠心病患者7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组)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4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2例;同时选择3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作为对照组。Gensini积分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将7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个亚组:A组22例(Gensini积分1~20),B组48例(Gensini积分〉20)。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E-选择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血清E-选择素水平冠心病各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1),冠心病各组间亦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B组血清E-选择素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E-选择素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郑彩娟  张秋霞 《护理研究》2007,21(2):456-457
随着医院信息化管理进程的不断深入,门诊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内涵也日益充实。医院在发展,医疗专业划分越来越细,挂牌科室逐渐增多,给就诊病人带来诸多不便。我院从2003年10月开始,实施计算机门诊医生工作站,同时利用门诊信息化系统,简化门诊就医服务流程,为病人营造了一个方便、快捷、温馨的就诊环境。门诊工作一体化服务运行3年来,提高了门诊窗口科室的服务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具体重组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管理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拓展了现代医疗保健的外延与内涵。本文就正在形成和快速发展的E-护理从概念、特征、质量的影响因素、模块架构以及其所面临的挑战等几个方面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同时对E-护理的基础自我管理系统也做了相应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无线移动输液系统在门诊输液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线移动输液系统在门诊输液模式中的作用。方法对现有的输液流程进行改造、重组,采用条形码技术、智能识别和无线移动技术的门诊输液患者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现有的HIS系统作用。结果实现了输液全程数字化,确保患者输液安全,同时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护士为患者服务的有效时间。结论输液系统的信息化能够让患者得到高水平的服务,享受到高质量的护理。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过程中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E-选择素作为一种促炎因子,也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的关注。现对近年来有关E-选择素及其与高血压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2011年10月启用新门诊大楼,在打造一流的就诊环境的同时,门诊彻底改变了过去只依赖非信息化方式收集患者对门诊各项服务的评价反馈。非信息化医患协调方式不仅无法系统、科学的形成评价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院网络管理系统在PICC护理门诊中的开发和应用效果。方法构建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利用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护理门诊管理,并不断地完善和开发。评价其应用效果。结果医院网络管理系统有效地完成了护理门诊的日常就诊管理、护理会诊管理、PICC置管档案和血管病历管理、护理门诊的计价管理,并且充分利用局域网络的存储功能,提高了护理会诊的运行速度。结论医院网络管理系统为医院业务数据提供可靠安全的运行保障,实现了安全、科学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医院的信息化系统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该研究通过与13名门诊医护人员小组讨论,归纳了门诊信息化系统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改进叫号系统、加强各科室信息联网、同一患者就诊信息统一管理、建立门诊自助信息系统、完善远程门诊信息系统、改善预约和支付等门诊流程、建立患者网络群推送科普信息,解决医护人员集中反映的问题,使门诊信息化系统使用更便利、更安全、更顺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