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与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cTCD)对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的筛查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6月因偏头痛、不明原因脑卒中、头晕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临床高度怀疑卵圆孔未闭(PFO)的92例患者,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EE)...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标准化右心声学造影与传统的右心声学造影检测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方法 选取临床怀疑有右向左分流者500例,随机采用标准化右心声学造影方法和传统的右心声学造影方法进行右心声学造影检查,以经食管超声或术中造影证实的卵圆孔未闭为金标准,比较两种右心声学造影方法对卵圆孔未闭患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 500例患者经食管超声及术中证实共有卵圆孔未闭患者278例。标准化右心声学造影检测卵圆孔未闭的灵敏度(92.8%)和准确度(95.2%)显著高于传统的右心声学造影(分别84.2%和89.8%,均P<0.01),两种方法对卵圆孔未闭患者诊断的特异度无显著差别(98.2%vs.96.8%)。 结论 标准化右心声学造影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高于传统右心声学造影。  相似文献   

3.
卵圆孔未闭是最常见的一种右向左分流通道,近年来对比经颅多普勒超声已成为检测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和评估卵圆孔未闭术后残余分流的重要手段。该文就对比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对卵圆孔未闭的生理及病理意义的认识日益深入,卵圆孔未闭是不明原因脑卒中、偏头痛、矛盾性栓塞等的病因之一。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结合右心声学造影及充分的激发试验是诊断卵圆孔未闭的金标准成像方式,但是该操作流程及诊断标准国内尚无统一标准。因此,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专家共识以及指南,共同制订此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发泡试验联合经胸心脏超声(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发泡试验在不明原因脑血管病卵圆孔未闭筛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100例不明原因脑血管病患者,行TCD发泡联合TTE发泡试验。结果 100例脑血管病患者中,30例患者TCD发泡检查栓子信号阳性,其中29例患者经TTE发泡试验检查存在卵圆孔未闭;70例栓子信号阴性患者中未发现卵圆孔未闭。结论 TCD发泡联合TTE发泡试验可作为不明原因脑血管病卵圆孔未闭有效筛查手段,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学造影(cTCD)、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EE)对卵圆孔未闭(PFO)右向左分流(RL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1月—2021年8月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不明原因脑卒中或偏头痛并诊断为PFO的病人41例,分析比较cTCD、cTTE、cTEE检查的图像资料。结果:cTCD对PFO右向左分流的检出率高于cTTE(P<0.05);cTEE对PFO右向左分流的检出率与cTTE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动作后,cTCD、cTTE、cTEE对PFO右向左分流的检出率较平静状态下均提高(P<0.05)。cTCD及cTTE的半定量分流等级均高于cTEE(P<0.05或P<0.01)。cTCD及cTTE半定量分级中,PFO右房侧开口内径与PFO右向左分流等级均呈正相关性(P<0.01);PFO左房侧开口内径与PFO右向左分流等级均呈正相关性(P<0.01);而PFO长度与分流等级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cTCD敏感性高,但无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卵圆孔未闭(PFO)相关疾病认识的深入及经导管封堵术等治疗的广泛开展,PFO的精准诊断和评估(包括有无PFO、分流量、相关解剖)成为临床迫切需求。《卵圆孔未闭超声诊断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共识及指南,达成超声技术(包括经胸/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声学造影、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心腔内超声)诊断PFO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明原因青年卒中病因筛查中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发泡试验的阳性率。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不明原因青年卒中病人42例,通过经食管超声检查(TEE)与TCD发泡试验进行病因筛查,评估TCD发泡试验在不明原因卒中病人病因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不明原因青年卒中病人TCD发泡试验检出阳性率为38.1%,TEE检出阳性率为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种检查方法的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半定量分级评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不明原因青年卒中病人开展TCD发泡试验有利于病因评估,根据其阳性率表现可明确发现卵圆孔未闭等情况,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各种心内、心外分流性疾病右心声学造影的不同表现,明确右心声学造影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14年期间行右心声学造影检查的102例受检者的超声表现。造影剂为9 ml 50%葡萄糖注射液与1ml空气混合形成的手振50%葡萄糖溶液。结果:检出分流性疾病49例,包括右向左或双向分流房间隔缺损8例、左向右分流房间隔缺损7例、卵圆孔未闭伴功能性右向左分流9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13例、肺动静脉瘘3例、永存左上腔静脉引流入冠状静脉窦8例、引流入左心房1例。结论:右心声学造影能够简便、有效地检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心内、心外异常分流,提高先天性心脏病诊断的准确性,是一项重要且实用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可用于检测卵圆孔未闭(PFO)。作者比较了诱导PFO右向左分流的不同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偏头痛伴卵圆孔未闭(PFO)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介入封堵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以偏头痛为主要症状来恩施自治州中心医院、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及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就诊并确诊为PFO的成年患者238例,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对照组(119例)和介入组(119例)。介入组患者直接行介入封堵治疗,于术后1、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及经颅多普勒声学造影检查;对照组予阿司匹林或布洛芬对症治疗,1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及经颅多普勒声学造影检查,对症状无明显好转且手术意愿强烈的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并纳入介入组进行6个月随访。结果全部患者均有偏头痛症状,其中先兆性偏头痛患者为145例(60.9%)。1个月后随访,介入组患者偏头痛缓解率(78.2%比13.4%,P0.001)、右心声学造影查右向左分流(RLS)缓解率(82.4%比7.6%,P0.001)及经颅多普勒声学造影查RLS缓解率(87.4%比9.2%,P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个月随访时,对照组有86例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最终共205例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并全部成功,术后1个月时随访患者204例,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194例。1个月随访患者偏头痛缓解率[76.5%(156/204)比87.6%(170/194),χ2=8.355,P=0.004]、右心声学造影查RLS缓解率[81.4%(166/204)比95.4%(185/194),χ2=18.683,P0.001]显著低于6个月随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经颅多普勒声学造影查PLS缓解率两时间点比较[90.7%(185/204)比94.3%(183/194),χ2=1.894,P=0.1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9例(4.4%)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无患者死亡或因手术导致再次入院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偏头痛伴PFO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查正常及轻度肺动脉压力增高的成年房间隔缺损(ASD)患者的右向左分流发生情况。方法:17例中央型ASD患者,男8例,女9例,年龄18~66(47±16)岁,均经胸心脏超声(TTE)检查诊断ASD、心房水平血流分流方向及肺动脉压力。封堵治疗前在静息状态及(或)Valsalva动作时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发泡试验联合TTE右心声学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在介入封堵治疗前通过右心导管测定肺动脉压力,在封堵治疗后即刻及术后3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再次行TCD发泡试验联合TTE右心声学造影检查。结果:TTE证实房间隔缺损直径5~24mm,所有患者心房水平左向右单向分流。11例患者静息TCD发泡试验联合TTE右心声学造影出现心房水平存在右向左分流,6例静息状态下检查未提示存在右向左分流患者Valsalva动作后均出现右向左分流现象。封堵治疗前经右心导管检查测得肺动脉压力(18~41)/(5~11)mmHg(1mmHg=0.133kPa)。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介入封堵治疗。1例患者在封堵治疗术后3d、1个月、3个月存在少量右向左分流,术后6个月17例患者均未见心房水平分流存在。结论:正常及轻度肺动脉高压的ASD患者心房水平存在隐性右向左分流,介入封堵治疗后分流消失。TCD发泡试验联合TTE右心声学造影检查可准确判定心房水平右向左分流。  相似文献   

13.
卵圆孔未闭与原因不明的中风安徽省淮北市人民医院孟红旗编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钱可久审校随着心脏影像学,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目前的诊断水平,发现心脏卵圆孔未闭(PFO)与原因不明的中风有密切的联系,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提示PF...  相似文献   

14.
卵圆孔未闭相关右向左分流的定性诊断、定量分析是整个卵圆孔未闭封堵术的核心步骤,提高对卵圆孔未闭所致右向左分流的检出率对于患者得到合理治疗十分重要。超声技术作为安全、高效的检查手段,在卵圆孔未闭的诊治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本文对常用超声技术在卵圆孔未闭合并右向左分流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联合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方法探讨中青年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的类型与隐源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门诊及住院的隐源性脑卒中患者118例(脑卒中组)及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的志愿者112例(对照组),两组均进行cTTE及TEE检查,观察卵圆孔未闭发生情况,同时根据cTTE检查左心腔内出现的微泡数半定量的将右向左分流划分3个等级:1~10个微泡/帧为少量分流;11~30个微泡/帧为中量分流;>30个微泡/帧为大量分流。比较两组中卵圆孔未闭患者持续性右向左分流(在静息状态下即出现的右向左分流)与一过性右向左分流(静息状态下无右向左分流,仅在Valsalva动作后出现右向左分流)发生情况及两组右向左分流量情况。结果:脑卒中组患者中合并卵圆孔未闭的比例(41.53%vs 26.78%,P<0.05)、卵圆孔未闭患者中持续性右向左分流的比例(20.34%vs 8.03%,P<0.0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静息状态下持续性少量和中量右向左分流:在脑卒中组中分别是13例(11.02%)、5例(4.24%),对照组中分别是8例(7.14%)、1例(0.89%),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状态下持续性大量右向左分流:脑卒中组6例(5.08%),对照组0例(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一过性右向左分流的不同程度分流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隐源性脑卒中与卵圆孔未闭持续性右向左分流密切相关。静息状态下存在持续性大量右向左分流可能是隐源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伴卵圆孔未闭(PFO)的神经内科疾病的类型和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伴PFO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24例中有16例偏头痛、4例不明原因的脑卒中、2例不明原因的脑白质病、2例不明原因的晕厥。其中4例为右向左分流量大的患者,均给予PFO封堵术治疗,随访3个月,病情完全缓解,未复发。结论:PFO与神经内科疾病关系密切,其主要发病机制可能为反常栓塞。经皮卵圆孔封堵术治疗偏头痛、脑白质病和减少不明原因脑卒中、晕厥的复发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echocardiography,TTE)及经胸右心声学造影(contrast transthoracic-echocardiography,cTTE)筛查隐源性卒中、不明原因晕厥及偏头痛患者中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的检出率及经皮介入封堵治疗PFO的中期疗效。 方法 选取167例临床诊断为隐源性卒中、不明原因晕厥及偏头痛的患者,均行TTE检查及cTTE检查,根据微气泡右向左分流(the right-to-left shunt,RLS)数量进行量化分级,分为I级、Ⅱ级和Ⅲ级。选取Ⅲ级RLS患者22例,右心选择性造影证实为PFO并根据形态选择合适封堵器行封堵治疗,术后1、3、6个月门诊及电话随访,术后6个月行cTTE复查。 结果 167例患者行cTTE,静息状态下RLS有67例(40.1%),Valsalva动作后RLS有85例(50.9%),其中I级分流23例(13.8%),Ⅱ级分流12例(7.2%),Ⅲ级分流50例(29.9%)。在3种不同疾病中,隐源性卒中并发PFO检出率为43.5%;不明原因晕厥并发PFO检出率68.0%;偏头痛并发PFO检出率为47.9%;22例行PFO封堵患者,随访6个月,临床症状改善,无并发症,复查cTTE均未见残余分流。 结论 TTE联合cTTE是筛查PFO重要的无创检查手段;两者结合对隐源性卒中、不明原因晕厥及偏头痛并发PFO有较高的检出率。介入封堵治疗PFO能有效预防隐源性卒中、晕厥再发、明显减轻偏头痛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封堵治疗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并发不明原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有脑梗死病灶,排除其他脑梗死原因,如主动脉和脑血管病变,及左心系统疾病等。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声学造影判断有右向左分流,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证实为PFO或PFO并发房间隔瘤。所有患者均行PFO封堵治疗。结果:26例患者,静息超声测量PFO大小为1.0~4.6(2.8±1.2)mm,其中5例PFO并发房间隔瘤。TCD声学造影分流量Ⅰ级6例,Ⅱ级9例,Ⅲ级以上11例。24例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2%,所用封堵器18 mm 6个、25 mm7个、30 mm 8个及35 mm 3个。未成功病例2例,主要原因为导丝无法到达左房。术后随访6个月~1年,TTE检查未见封堵器移位及心房水平残余分流,TCD声学造影检查均无右向左分流,所有患者无再发缺血性脑梗死。结论:经导管封堵PFO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生。  相似文献   

19.
自发性低颅压是一种罕见的疾病,通常认为是由脑脊液漏所致,具体病因还不完全清楚。直立性搏动性头痛及头部MR增强扫描显示后颅窝结构下垂、硬脑膜弥漫性强化是自发性低颅压的特征性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作者报道1例35岁女性头痛患者,在坐位或直立位时头痛加重,平卧位减轻。MR增强扫描发现广泛弥漫性硬脑膜强化,静脉窦扩大,后颅窝拥挤,给予充分补液,卧床休息,头痛程度有所缓解,但仍于直立时明显。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大量右向左分流,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于卵圆窝处发现3 mm过隔血流信号。患者进行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目前,关于卵圆孔未闭与自发性低颅压的关系研究很少,作者报道1例自发性低颅压与卵圆孔未闭并存的患者,并对卵圆孔未闭与自发性低颅压并存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分析伴卵圆孔未闭( patent foramen ovale, PFO)的神经内科疾病的类型和发病机制。方法 对2015 年 12月—2016 年 12 月来我院就诊的24例伴 PFO的神经内科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 分析。 结果 24例中16 例为偏头痛, 16例中有3例偏头痛合并脑白质病变。4例为不明原因的脑卒中,2例为不明原因的脑白质病,2例为不明原因的晕厥。其中为右向左分流量大的4例患者,均给予PFO 封堵术治疗; 随访 3 个月, 病情完全缓解, 未复发。 结论 PFO与神经内科疾病关系密切,其主要发病机制可能为反常栓塞。经皮卵圆孔封堵术治疗偏头痛、脑白质病和减少不明原因脑卒中、晕厥的复发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