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Ki-67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免疫分型、基因突变、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CD45/SSC设门检测原始细胞Ki-67的表达;分析Ki-67水平与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指标,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ALL患者Ki-67表达水平增高,中位表达率为29.2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成人ALL中,高危组患者Ki-67的中位表达率为31.49%,与低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ALL中,高危组患者Ki-67的中位表达率为4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初诊时WBC计数、是否髓外侵犯是影响总生存(OS)与无病生存(DFS)的不良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和髓外侵犯是影响患者OS与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14岁、伴髓外侵犯的患者的预后不良;Ki-67水平的高低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连续收治的≥15岁的61例ALL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与完全缓解率(CR)的关系。用COX回归进行与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疾病生存时间(disease free survival,DFS)有关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61例患者经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44例获得CR,总CR率72.13%。发病时年龄、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初诊时有无CNS-L、髓系抗原表达、Ph染色体情况等均是影响诱导缓解率的重要因素(P0.05)。61例患者2年OS率为28.13%,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95%CI 9.58-12.42)。44例获得CR的患者中,2年OS率为39.57%,2年DFS率为34.29%。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发病年龄、初诊时WBC计数、诱导缓解是否达到CR、在CR后是否接受巩固治疗或异基因HSCT治疗,均为影响成人ALL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时高龄(P=0.001)、诱导化疗未达到CR(P=0.018)及CR后未进行巩固治疗(P=0.027)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诱导化疗未达到CR(P=0.002)及CR后未进行巩固治疗(P=0.005)是影响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成人ALL化疗的CR率高,但总OS率低,争取CR及在CR后继续巩固维持治疗可提高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成人费城(Ph)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总完全缓解(CR)、复发、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率的因素及后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87例成人Ph阴性AL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诱导化疗方案为CHOP、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巩固化疗方案为CHOP+改良Hyper-CVAD或甲氨蝶呤治疗。巩固化疗3-6个疗程后,45例(51.72%)患者采用allo-HSCT治疗,42例(48.28%)患者继续维持巩固化疗。存活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0.13(3-60)个月。结果:87例患者中,早期死亡1例(1.15%)。86例可评估患者中,1个疗程结束达CR者为68例(79.07%),总CR达80例(93.02%)。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肝脾/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100×109/L是患者总CR的影响因素(均P0.05)。80例CR患者中,复发27例(33.75%);5年OS为47.50%,DFS为45.00%。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还发现,诱导化疗未应用L-Asp、诊断时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未行allo-HSCT、诱导化疗4周后未达CR是患者复发、生存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均P0.05)。以是否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诊断时白细胞计数是否高于100×109/L、是否行L-Asp诱导化疗、诱导化疗4周后是否达CR等4个预后因素对患者进行分组:无不良预后因素为低危组,伴有1个不良预后因素为中危组,伴有2-4个不良预后因素为高危组。统计结果发现,低危组是否行alloHSCT治疗对OS、DFS并无明显影响(均P0.05);中、高危组行allo-HSCT治疗的患者OS、DFS较无alloHSCT治疗者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白细胞计数偏高(≥100×109/L)、未行LAsp诱导化疗、化疗4周后未达CR、后续未行allo-HSCT治疗均是成人Ph阴性ALL患者的影响因素,对伴有上述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应积极采取allo-HSCT治疗。  相似文献   

4.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31例免疫表型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免疫表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术对131例AML患者进行检测,分析其免疫表型与患者年龄、初诊时WBC、PLT和Hb的关系,及其对完全缓解率(CR)的影响.结果 AML患者中髓系抗原表达阳性率最高的是CD13、CD33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亚型中CD34和HLA-DR表达率较低,淋巴细胞抗原CD19和CD7表达最常见,阳性率分别为15.4%和14.6%.CD7阳性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阴性组患者年龄(t=-2.27,P<0.05),CD14阳性组患者的初诊WBC计数明显高于阴性组(Z=-2.284,P<0.05).131例AML患者的总CR率为56.5%,CD34阳性组(82例)的CR率为45.1%,CD34阴性组(49例)的CR率为75.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24,P<0.05).CD34和HLA-DR双阳性组(74例)的CR率为41.9%,单阳性组(38例)CR率为78.9%,双阴性组(19例)CR率为68.4%,3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92,P<0.01).CD7、CD19、CD13、CD33、CD38、CD15、CD64、CD14及MPO等抗原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间CR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大于60岁、初诊时WBC大于50×109/L、PLT大于30×109/L、Hb小于60 g/L以及CD34阳性是低CR率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AML患者年龄,初诊时WBC、PLT和Hb计数以及CD34表达与CR率有关,免疫表型的检测对于判断AML预后有一定价值,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白血病干细胞(LSC)相关抗原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特点,探讨LSC特异性抗原与AML的类型、细胞遗传学及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3月在本院血液科住院的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除外M3)患者61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FCM进行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及Tim-3、CD96、CD123检测,患者分为阳性组与表达阴性组,分析LSC抗原表达水平及与高白细胞计数、染色体、疗效的关系。结果:61例初诊AML(除外M3)患者中,Tim-3、CD96、CD123表达率分别为52.45%、44.26%、55.73%;在各亚型中的表达率与总体病例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im-3、CD96、CD123表达阳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高白细胞计数,但与表达阴性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im-3、CD96表达阳性的患者中检测出预后不良染色体核型比例较高,与表达阴性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CD123表达阳性与阴性的患者中检测出预后不良染色体核型比例相差不大(P 0.05)。2个化疗疗程后Tim-3、CD96、CD123表达阳性的患者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表达阴性的患者(P 0.05)。Tim-3、CD96表达阳性与阴性患者的总生存(OS)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123表达阳性与阴性患者OS期相差不大。结论:Tim-3、CD96、CD123在初诊AML(除外M3)各亚型中的表达水平与总体病例表达水平相差不大;Tim-3、CD96、CD123表达阳性的患者容易出现高白细胞计数,且2个化疗疗程后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表达阴性的患者;Tim-3、CD96表达阳性患者中检测出预后不良染色体核型比例高,同时其总生存期也短于阴性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ROCK1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预后意义。方法:选择自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ALL患者,同时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从受试者静脉取血后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RT-PCR实验检测样本的ROCK1基因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ROCK1蛋白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ROCK1基因表达与ALL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ALL患者ROCK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为1.37(1.28-1.46),对照组ROCK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为1.06(0.96-1.12),ALL患者ROCK1基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LL患者ROCK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ROCK1基因表达水平与ALL患者的年龄、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外周血幼稚细胞数有显著相关性(P0.05)。ROCK1基因表达水平与ALL患者的性别、血红蛋白(Hb)水平、血小板数及免疫表型无相关性(P0.05)。ROCK1低表达的B-ALL和T-ALL患者患者标危比例均显著高于ROCK1高表达的患者(P0.05)。ROCK1低表达的B-ALL和T-ALL患者极高危比例均显著低于ROCK1高表达的患者(P0.05)。ROCK1低表达组CR比例显著高于ROCK1高表达的患者(P0.05)。ROCK1低表达组复发比例显著低于ROCK1高表达的患者(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ROCK1低表达ALL患者的OS和DFS均优于ROCK1高表达的患者(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及ROCK1基因是OS独立影响因素(P0.05);白细胞计数及ROCK1基因是DFS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ROCK1基因在ALL患者中表达水平较高,其高水平表达可能刺激ALL的发生,而下调ROCK1基因表达可能有助于提高ALL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D56抗原与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8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CD56抗原表达情况分为阳性组(74例)与阴性组(64例)。所有患者治疗方案均为蒽环类药物联合阿糖胞苷,比较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无病生存时间(DFS)、总生存时间(OS)、3年DFS率与3年OS率,对CD56抗原表达与患者DFS、O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6.49%、9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3,P=0.319)。阳性组DFS与OS分别为(1.64±0.57)年、(2.70±0.81)年,均短于阴性组(t=2.026,P=0.047;t=2.050,P=0.044),3年DFS率与OS率分别为22.22%、38.89%,均低于阴性组(χ~2=4.600,P=0.032;χ~2=4.848,P=0.028)。CD56抗原表达与DFS(r=0.425,P=0.002)、OS(r=0.557,P=0.000)均有显著正相关,与复发情况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756,P=0.001),阳性患者的复发风险更大。结论 CD56抗原表达与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表现为CD56抗原阳性患者DFS与OS短于阴性患者,复发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急性白血病Ly+AML型和My+ALL型预后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研究Ly+AML(表达淋巴系抗原的急性髓性白血病),My+ALL(表达髓系抗原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ML(急性髓性白血病),AL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BAL(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的预后,采用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应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对197例AL(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骨髓标本进行免疫分型,采用EGIL(白血病免疫分型欧洲协作组)积分系统,将患者分为5组ALL 43例,AML 53例,Ly+AML 39例,My+ALL 53例,BAL 9例.结果表明Ly+AML(淋系抗原以CD7表达最常见,占53.8%)与My+ALL(髓系抗原以CD13表达最常见,占47.2%)相比,在白细胞数>100×109/L的例数、CD34阳性率及完全缓解(CR)率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肝、脾、淋巴结肿大的例数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My+ALL的例数相对更多.ALL与My+ALL在白细胞数>100×109/L的例数、肝脾淋巴结肿大的例数、CD34阳性率及CR率方面,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L与Ly+AML相比,在白细胞数>100×109/L的例数、肝脾淋巴结肿大的例数及CD34阳性率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CR率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患者的CR率相对更高.BAL与Ly+AML和My+ALL相比,虽然BAL患者的CR率(仅37.5%)明显低于前两者(分别低了16.8%和27.8%),但是由于BAL的例数太少,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y+AML的临床化疗可能应兼顾AML+ALL的两方面,因为它的预后因淋系抗原的表达而更差;而对于My+ALL来说,它的预后并没有因髓系抗原的表达而与ALL表现出明显差异,因此可以考虑采用与ALL相同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成人Ph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影响成人Ph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至2013年12月连续收治的18~65岁Ph-ALL患者353例,以CODP±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方案诱导化疗,采用CODP和大剂量甲氨蝶呤(MTX)交替或改良Hyper-CVAD方案巩固化疗,178例(50.4%)患者在巩固3~5个疗程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172例(49.6%)患者继续接受巩固和维持化疗.存活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9.9(2.0~171.0)个月.结果 3例(0.85%)患者早期死亡.350例可评估患者中,1个疗程完全缓解(CR) 271例(77.4%),总CR 325例(92.9%).WBC≥100.0×109/L(P=0.010)、肝/脾/淋巴结肿大(P=0.036)是影响患者总CR的独立预后因素.在325例CR患者中,117例(36.0%)复发,5年累积复发率(CIR)为43.2%,5年无病生存(D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44.7%和45.6%.多因素分析显示:诊断时伴随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 (P值分别为0.004、0.002和<0.001)、诱导治疗未加用L-Asp(P值分别为0.023、0.009、0.004)、4周诱导化疗后未达CR(P值分别为0.034、0.024、0.003)以及未进行allo-HSCT(P值均<0.001)是影响患者复发、DFS及OS率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诊断时高WBC(B-ALL≥30×109/L,T-ALL≥100×109/L)(P=0.044)是降低DFS率的独立因素.以影响CR患者DFS的四个预后因素(诊断时WBC、是否伴随CNSL、诱导治疗是否加用L-Asp及4周诱导化疗后是否达CR)将患者分为低危组(无不良因素)、中危组(1个不良因素)和高危组(至少2个不良因素).低危组非allo-HSCT和allo-HSCT患者DFS和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高危组中,相对于非allo-HSCT,allo-HSCT显著改善患者DFS和OS(P值均<0.001).结论 对于成人Ph-ALL患者,诊断时WBC偏高(B-ALL≥30× 109/L,T-ALL≥100×109/L)、诊断时伴随CNSL、诱导治疗未加用L-Asp、诱导治疗4周未达CR及非allo-HSCT是独立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具有前四项中一个或一个以上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采用allo-HSCT更具生存优势.  相似文献   

10.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化疗及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分析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化疗方案组患者的疗效,探讨影响长期生存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05年12月住院治疗的成人ALL患者149例.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有关数据.结果 ①133例患者进行了免疫表型分析,其中B细胞表型118例(88.7%),T细胞表型15例(11.3%).有染色体核型结果的患者105例,正常核型40例(38.1%),异常核型65例(61.9%).②按诱导治疗方案不同将治疗满4周的患者分为VDCP、VDLP、VDCLP三组,诱导治疗总完全缓解(CR)率为93.7%.三组患者诱导治疗1个疗程结束时CR率分别为80.8%、92.3%、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8).包含和不包含门冬酰胺酶的诱导方案诱导治疗结束时CR率分别为95.5%和9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6).患者中位无病生存(DFS)期为12(1~74)个月,中位总生存(OS)期为17.5(1~97)个月.三组患者3年及5年DFS率分别为18.5%和14.8%、24.7%和9.9%、39.5%和39.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6).③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患者就诊时年龄>40岁、WBC>40×109/L、染色体t(9;22)及巩固治疗不足4个疗程为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成人ALL免疫表型检测以B-ALL为主,染色体核型变化较大.多数患者在接受4或5种药物联合的诱导方案治疗后可获CR;用门冬酰胺酶不影响诱导治疗CR率,但可提高患者的DFS和OS率.染色体核型异常影响患者生存情况.充分的巩固强化治疗对延长生存期必不可少.就诊时的年龄、白细胞计数、染色体核型检查结果及巩固治疗疗程数为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儿童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与疗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白血病(AL)的免疫表型特点。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McAb)和流式细胞仪(FCM)对35例儿童AL进行免疫分型。结果T系ALL占31.0%,B系ALL占69.0%,其中髓系抗原表达率17.2%;T—ALL中CD3阳性率较CD2、CO7低,B—ALL中CD22阳性率低于CD10、CD19。CD34阳性表达率在B—ALL中为40.0%。CD34阳性的完全缓解(CR)率明显低于阴性组。结论免疫表型的研究将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RP11-69I8.3与急性白血病的相关性及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64例初治急性白血病(32例AML,32例ALL)及25例ALL化疗后完全缓解(CR)患者骨髓液及17例对照组志愿者骨髓液中lncRNA RP11-69I8.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RP11-69I8.3在AML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在初治ALL组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在化疗后达CR的ALL患者组表达明显高于初治患者组(P=0.013);在初治ALL组中,lncRNA RP11-69I8.3在儿童组较成人组明显低表达(P=0.017),与患者性别、初诊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T/B类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BCR/ABL融合基因表达、WT1基因、染色体核型、预后、是否髓外浸润、1疗程化疗是否缓解、是否复发均无相关性。在26例B-ALL中,lncRNA RP11-69I8.3的表达与CD10、CD19、CD20等免疫表型均无相关性。结论:lncRNA RP11-69I8.3在初治AML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初治ALL中低表达,在化疗后达CR组ALL中表达较未治疗时增高。在初治ALL组中,lncRNA RP11-69I8.3在儿童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成人组;在B-ALL中lncRNA RP11 69I8.3的表达与免疫表型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D25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168例新诊断AML(非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CD25在AM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特征。结果:168例中29例(17.26%)患者白血病细胞表达CD25抗原。CD25~+AM L患者多发生在高危及正常核型中,伴初诊时相对较高的WBC及Plt计数、外周血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增高。与CD25~-AM L患者相比,CD25~+AM L患者CR率低,1个疗程CR率分别为49.02%和16.00%(P0.05),2个疗程CR率分别74.60%和为46.67%(P0.05),OS时间明显缩短(P0.05)。CD25~+AM L患者高危核型组与中危核型组比较,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有CD25表达的AM L有一定的临床特征,是独立于染色体核型的危险因素,患者完全缓解率低、生存期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E2F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预后意义。方法:选取从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本院确诊为急性白血病(AL)的72例患者,同时选取2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2组E2F1基因表达变化,同时采用统计学分析E2F1基因表达与AL患者临床指标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结果:AL患者中E2F1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2F1基因高表达患者的WBC、β2-M G、LDH水平均明显高于E2F1基因低表达的患者(P0.05),但E2F1基因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发热、疲劳、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外周血原始细胞水平无相关性(P0.05)。E2F1基因的低表达的患者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E2F1基因的表达高的患者(P0.05),而E2F1基因的低表达的患者耐药性低于E2F1基因高表达的患者(P0.05)。治疗后症状缓解患者的E2F1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M1、M2、M5患者的E2F1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明显(P0.05)。经Kaplan-M eier生存分析发现,E2F1基因低表达的患者组的OS和DFS优于高表达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和E2F1基因是OS独立影响因素(P0.05);性别和E2F1基因是DFS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E2F1基因在AL患者中表达水平较高,其高水平表达与患者的预后不良密切相关。E2F1基因有望作为临床治疗AL患者的生物学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在疾病的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95例初诊白血病患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52例]诱导治疗前后及5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NK细胞及Treg细胞百分比。结果:初诊白血病各组CD3~+、CD3~+CD4~+、CD3~+CD8~+、NK细胞阳性率和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完全缓解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初诊白血病各组患者Treg细胞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L和ALL治疗组完全缓解患者Treg细胞阳性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AML初诊组CD3-CD19~+细胞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LL初诊组CD3-CD19~+细胞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AML组缓解患者CD3-CD19~+细胞阳性率高于治疗前(P0.05),ALL组缓解患者CD3-CD19~+细胞阳性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ALL治疗后未缓解者CD3-CD19~+细胞阳性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ALL治疗后未缓解者的其余各项指标及AML治疗后未缓解者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初诊白血病各组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变化明显,完全缓解组的上述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说明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检测在评价急性白血病严重程度、疗效及判断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h染色体阳性青少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NICM分型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同时采用COS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Ph ALL占青少年ALL的18.37%(9/49)。与Ph-ALL患者相比,Ph ALL患者白细胞计数高,同时伴有髓系抗原表达者明显增多,完全缓解率低,第一次缓解中位时间长。Ph ALL的复发率高于Ph-ALL,3年预期DFS率低于Ph-ALL。结论Ph ALL是一种预后不良的细胞遗伟学亚型,具有独特的生物学、临床和预后特征,治疗上应用别与Ph-ALL。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CD34、CD38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在急性白血病(AL)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81例初诊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HAL)、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或T-ALL)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细胞免疫学表型分析,统计患者4个疗程结束时的治疗效果,观察其与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初诊时骨髓白血病细胞平均水平以及CD34、CD38和HLA-DR单个核细胞平均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该组病例CD34、CD38、HLA-DR的阳性率分别为62.96%、82.72%和69.14%,各亚型阳性病例单个核细胞表达水平不一,HAL高表达CD34和HAL-DR,M0较其他AML患者CD34和HAL-DR表达水平高,6例M3患者低表达CD34、CD38,不表达HLA-DR;ALL患者,CD34在T-ALL和B-ALL表达水平一致,T-ALL高表达CD38,B-ALL HLA-DR表达水平较高;AML患者死亡组初诊时骨髓白血病细胞平均水平高,HLA-DR表达水平低,与缓解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L患者死亡组CD34和CD38平均表达水平高于缓解组(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单个核细胞CD34、CD38和HLA-DR表达水平与白血病细胞类型和分化程度相关,CD34和HLA-DR在M0和HAL单个核细胞表达水平高于其他分化明确的AML。观察初诊患者CD34、CD38和HLA-DR表达以及骨髓白血病细胞平均水平,对于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RP11-87C12.5在急性淋巴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方法检测lncRNA RP11-87C12.5在17例对照组、33例初治ALL组和26例化疗后完全缓解(CR)ALL组骨髓细胞的表达水平。同时收集初治组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RP11-87C12.5在初治ALL组中高表达(P=0.021)。与初治ALL组相比,其在化疗后达CR的ALL组中低表达(P=0.039)。在初治ALL组中,lncRNA RP11-87C12.5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T或B类型、初诊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骨髓原始细胞比例、BCR/ABL融合基因表达、染色体核型、WT1基因、是否髓外浸润、1个疗程化疗是否缓解、是否复发均无相关性。在27例B-ALL中,与c CD79a高表达组对比,lncRNA RP11-87C12.5在cCD79a低表达组中明显高表达(P=0.004),与其他免疫分型无相关性。结论:lncRNA RP11-87C12.5在初治ALL组中高表达,在化疗后完全缓解ALL组中低表达。在B-ALL中lncRNA RP11-87C12.5在c CD79a低表达组中明显高表达。在初治ALL组中,lncRNA RP11-87C12.5高表达组的缓解率和复发率均高于低表达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肿瘤相关巨噬细胞CD68蛋白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对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T)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172例为研究对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癌组织中ER,HGR2,Ki-67以及CD68的表达,所有患者NCT后1个月内进行手术,分析临床病理学参数和病理完全缓解率(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之间的关系。结果:CD68表达和ER呈负相关(r=-0.129,P=0.018),CD68表达和HER2(r=0.211,P=0.011)、Ki-67(r=0.195,P=0.013)以及肿瘤直径(r=0.315,P=0.007)呈明显正相关,而CD68和患者的年龄、绝经状况以及淋巴结是否出现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ER阴性组pCR率(25.95%)明显高于阳性组(7.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高表达组pCR率(32.39%)明显高于低表达组(9.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68高表达组pCR率(24.11%)明显高于低表达组(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化疗后,有131例患者(72.16%)CD68表达下降,下降组pCR率为24.43%(32/131),未下降组(无变化或者出现上升)患者的pCR率为2.44%(1/41),提示化疗后CD68变化与化疗疗效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分子亚型和绝经状况、化疗前肿瘤直径、疗效以及化疗前CD68表达明显相关(P0.05),而与年龄、淋巴结转移不相关(P0.05);化疗前,CD68低表达组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时间(disease-free survival,DFS)均优于CD68高表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CD68下降组OS和DFS均较未下降组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前Ki-67、CD68、化疗后CD68变化是影响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D68高表达者对化疗更为敏感,但预后差,化疗前Ki-67、CD68、化疗后CD68变化是影响DFS的独立危险因素,Ki-67,ER,HGR2以及CD68分子亚型可以作为NCT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TGFβ1及VEGF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8例AML患者,分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后,采用RT-PCR实验检测样本TGFβ1及VEGF基因水平,并分析TGFβ1及VEGF基因表达与AML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评估患者的OS及EFS;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结果:AML患者TGFβ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为0.32±0.04,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VEGF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为2.65±0.1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GFβ1及VEGF基因水平与AML患者的白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外周血幼稚细胞呈显著相关性(r=0.83)。完全缓解的AML患者的TGFβ1水平均高于部分缓解及未缓解的患者(P0.05)。部分缓解的AML患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未缓解患者(P0.05)。完全缓解的AML患者的VEGF水平均低于部分缓解及未缓解患者(P0.05)。部分缓解的AML患者VEGF水平显著低于未缓解患者(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TGFβ1高表达的AML患者OS和DFS均优于TGFβ1低表达的患者(P0.05),VEGF低表达的AML患者OS和DFS均优于VEGF高表达的患者(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血小板、TGFβ1及VEGF基因是OS独立影响因素(P0.05),白细胞、TGFβ1及VEGF基因是DFS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AML患者TGFβ1表达水平下降,VEGF基因水平上升,并与AML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为AML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