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导致睾丸氧化损伤与睾酮合成途径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24只健康4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玉米油)及DBP低、中、高剂量组(80、200和500 mg/kg),每组6只,经灌胃染毒每日1次、连续染毒4周。染毒结束后称量动物体重及睾丸和附睾的重量,用生化方法检测睾丸匀浆中丙二醛(MDA)和活性氧自由基(ROS)的含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的活性变化,类固醇合成酶3β-HSD1、17β-HSD3的活性,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外周血中睾酮、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和睾丸内的睾酮(T)、雄烯二酮(ASD)的水平,用real timeq PCR方法检测St AR、P450scc、3β-HSD1、17β-HSD3、CYP17a1 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体重、睾丸重量明显减少(P<0.05);循环血LH、FSH增高(P<0.05),循环血及睾丸内睾酮、睾丸内ASD均降低(P<0.05);MDA和ROS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SOD、CAT、GPx-1的活性及3β-HSD1的酶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St AR、P450scc、3β-HSD1、CYP17a1 mRNA降低,17β-HSD3 mRNA升高(P<0.05)。中剂量组循环血LH、FSH增高(P<0.05),睾丸内T和ASD降低(P<0.05);ROS升高(P<0.05),GPx-1的活性降低(P<0.05);3β-HSD1酶活性减少(P<0.05);St AR、P450scc、CYP17a1 mRNA降低(P<0.05)。低剂量组所有指标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结论 DBP暴露干扰了大鼠睾丸氧化/抗氧化平衡,降低了GPx-1活性,抑制CYP17a1基因的表达,降低睾丸ASD水平,最终抑制间质细胞内睾酮合成。CYP17a1降低是DBP干扰睾酮合成的毒性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对类固醇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 AR)基因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用不同剂量DEHP(0.05~0.80 mmol/L)对MCF-7细胞染毒24、48 h,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St AR基因表达水平,观察DEHP染毒的剂量-效应关系;用单一剂量DEHP 0.80 mmol/L染毒细胞3、6、12、24、48 h,荧光定量PCR检测St AR基因表达水平,观察DEHP染毒的时间-效应关系;DEHP(0.10~0.80)mmol/L染毒24 h,western blot检测St AR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 DEHP染毒24 h,(0.10~0.80)mmol/L剂量组St AR基因表达水平都显著高于对照组50%~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EHP染毒48 h,(0.05~0.80)mmol/L剂量组St AR基因表达水平比对照组升高30%~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DEHP 0.8 mmol/L染毒3 h后St AR基因表达比对照组升高35%(P0.05),染毒6 h后St AR基因表达升高65%(P0.01),染毒12 h升高130%(P0.01),染毒24 h升高145%(P0.01),染毒48 h升高260%(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EHP 0.10 mmol/L组St AR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0.20 mmol/L组St AR蛋白表达比对照组明显升高35%(P0.05),0.40 mmol/L组St AR蛋白表达升高55%(P0.01),0.80 mmol/L组St AR蛋白表达升高70%(P0.01)。结论 DEHP可引起St AR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推测DEHP可能通过影响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中St AR表达水平变化,从而产生生殖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已建立的小鼠睾丸体外培养系统,研究四种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对男性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方法 将新生小鼠的睾丸组织在体外环境中培养24h,而后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浓度为0.1μM, 1μM, 10μM and 100μM的四种(DEHP、MEHP、NP、p, p’-DDE)内分泌干扰物并培养72h,同时设置对照组;培养结束后进行组织学观察,测定冻存培养基中睾酮和抑制素βB (INH-βB)的分泌水平,同时测定细胞色素P450侧链裂解酶(P450Scc)、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SD)、细胞色素P45017α-羟化酶(P450C17)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基因表达情况。 结果 所有剂量组中睾酮的分泌水平均发生改变;P450Scc、3β-HSD、P450C17和INH-βB蛋白质的表达及mRNA水平均受到四种内分泌干扰物的影响(P<0.05);DEHP和MEHP降低了波形蛋白的mRNA水平(P<0.05),而NP和p, p’-DDE对波形蛋白没有显著影响(P>0.05)。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体外培养新生小鼠睾丸模型中,所选的四种已知EDCs改变了两种睾丸激素水平,三种类固醇合成酶以及与支持细胞功能相关的波形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孕期双酚A(BPA)暴露对子代雌性大鼠卵巢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影响。方法选择SPF级3月龄的健康成年SD大鼠,按雌雄比为2∶1同笼配种。取妊娠大鼠20只,随机分成4组,于妊娠第5天~第20天,分别按0,10,50,250mg/(kg·d)BPA进行灌胃染毒。母鼠正常分娩,观察雌性仔鼠生长发育变化至10周龄,确定发情间期后处死动物。ELISA法测定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孕酮(P4)、雌二醇(E2)及睾酮(T)水平;实时PCR测定卵巢中类固醇激素急性调节蛋白(StAR)、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3β羟类固醇脱氢酶(3β-HSD)、细胞色素P450-17α羟化酶(P450-17α)、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7β-HSD)、芳香化酶(P450arom)mRNA的基因表达。结果出生28~36d期间,50和250mg/kg组体质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T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和250mg/kg组与对照组相比,LH、FSH、E2水平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卵巢中17β-HSD mRNA的基因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和250mg/kg组P450arom mRNA的基因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期暴露BPA对子代雌性大鼠卵巢中类固醇激素合成酶的基因表达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影响类固醇激素合成,进而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调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E2)暴露对雄性大鼠的生殖内分泌毒性,探讨其调控精子发生的机制。方法 E2经口灌胃染毒Wistar大鼠8周,剂量为1.00、0.50、0.10和0.01mg.kg-1.d-1,对照组为玉米油。观察一般状况,检测精子参数,利用放免方法检测血清激素T、E2、LH和FSH的水平,原子吸收法检测金属Zn和Ca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睾丸中类固醇急性调节蛋白(StAR)、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和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SD)转录水平,免疫印迹检测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和雄激素受体(AR)的蛋白水平。结果染毒8周后睾丸重量及系数显著减轻(P<0.01);血清T在各剂量组出现剂量相关的下降,E2出现剂量相关的增加,各剂量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H和FSH也有不同程度降低。血清中Zn的水平降低,在0.50和1.00mg/kg剂量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附睾尾精子计数明显减少,精子存活度下降。RT-PCR结果表明睾丸内StAR、P450scc mRNA水平下降。ERα蛋白表达显著增加,AR蛋白表达显著减少,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青春期E2暴露可影响睾丸发育,包括睾酮合成和精子发生,其机制可能是循环雌激素的增加干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A)间接作用于睾丸间质细胞,还可能通过ERα途径直接抑制了睾酮合成酶。金属Zn可能参与了生殖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洁  徐华  高志斌  李敏  朱彦锋  李云 《卫生研究》2013,42(4):543-549
目的探讨睾丸体外培养模型下双酚A(BPA)暴露对小鼠睾丸睾酮合成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睾丸器官体外培养方法,将睾丸随机分为DMSO溶剂对照组和4个BPA剂量染毒组(终浓度为10-7、10-6、10-5和10-4mol/L)。分别培养24、48和72h,每24h通气一次。HE染色光镜下观察睾丸组织形态学变化,放射免疫法检测培养液睾酮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睾丸组织相关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睾丸组织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10-4mol/L剂量组支持细胞数目减少,部分间质细胞核固缩或呈絮状改变;随着时间的延长睾酮分泌逐渐减少,与DMSO对照组相比,10-5mol/L剂量组在48h时睾酮合成增加(P<0.05),其余各剂量组睾酮分泌降低,以10-4mol/L剂量组较明显(P<0.01);睾酮合成相关酶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SD)、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细胞色素P45017a羟化酶(P450c17)及波形蛋白(Vimentin)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结论 BPA能通过抑制3βHSD、P450scc、P450c17及Vimentin等相关酶的表达,干扰间质细胞睾酮的合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尼古丁抑制小鼠睾丸间质细胞株(TM3)睾酮生成中对线粒体的损伤作用。方法尼古丁染毒处理TM3细胞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ELISA检测培养液睾酮水平,NAO探针染色检测线粒体质量,荧光酶标仪检测ATP水平,QPCR方法检测线粒体DNA拷贝数,western blot分析线粒体相关蛋白及睾酮合成关键酶蛋白的表达。结果 TM3细胞活性随尼古丁染毒剂量增加而降低;与对照组细胞相比,尼古丁在1~10μM剂量范围内对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影响,但诱导细胞睾酮水平显著降低(P=0.022,P=0.009和P=0.007);同时细胞线粒体质量(P=0.038,P=0.008和P=0.007)、线粒体DNA拷贝数(P=0.045,P=0.032和P=0.008)以及细胞ATP水平(P=0.037,P=0.007和P=0.005)也随尼古丁染毒浓度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蛋白PGC1-α(P=0.007、P=0.003和P=0.002)、SIRT1(P=0.043,P=0.009和P=0.004)、COX I(P=0.036和P=0.008)以及线粒体睾酮合成酶蛋白St AR(P=0.009,P=0.007和P=0.005)和CYP11A1(P=0.007和P=0.006和P=0.001)的表达均随染毒剂量的升高而降低。结论尼古丁可抑制睾丸间质细胞TM3的睾酮生成,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线粒体损伤及线粒体睾酮合成酶的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i-(2-ethylhexyl) phthalate,DEHP)对MCF-7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3β-羟类固醇脱氢酶(3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3β-HSD)基因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用浓度为0.00~0.40 mmol/L的DEHP分别染毒MCF-7细胞、3β-HSD沉默细胞和3β-HSD高表达细胞24 h,检测细胞中iNOS/PKC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应用信号通路抑制剂处理后再进行DEHP染毒,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MCF-7细胞中iNOS/PKC相关基因和凋亡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DEHP染毒MCF-7细胞,iNOS、PKCα在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与同一染毒剂量的MCF-7细胞比较,3β-HSD沉默细胞中iNOS、PKCα mRNA表达水平降低;而3β-HSD高表达细胞中iNOS、PKCα mRNA表达水平升高。应用iNOS 抑制剂(NG-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50 μmol/L处理后,DEHP染毒组iNOS、Bax、Caspase-3、Caspase-8表达下调;PKCα抑制剂(chelerythrine chloride,CHE) 0.20 μmol/L处理后,DEHP染毒组PKCα表达下调;而各抑制剂处理组中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降低的基因,其变化趋势与未加抑制剂处理的染毒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DEHP引起的毒性作用可能与iNOS/PKC信号通路有关,3β-HSD对iNOS/PKC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键生长期宫内2,3,7,8-四氯二苯并二英(TCDD)暴露对子代生长发育和胎盘类固醇合成关键基因的影响。方法孕SD大鼠随机分为TCDD染毒组(100,500 ng/kg)和对照组(纯玉米油),记录GD 19 d妊娠结局并测定胎鼠生长发育指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雄胎鼠胎盘类固醇生成关键基因(P450scc、P450c17、3β-HSD)的表达水平。结果 (1)孕鼠剖宫日当天各组的肝脏重量和脏器系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500ng/kg组孕鼠肝脏质量小于对照组;(2)对照组与染毒组不良妊娠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染毒组的雄胎鼠体重均低于对照组,胎盘重量均高于对照组;(4)染毒组雄胎鼠的一般生长发育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但仅100ng/kg组雄性胎鼠尾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5)染毒组雄鼠胎盘P450scc、P450c17、3β-HSD mRNA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胎盘P450scc、P450c17、3β-HSD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0 ng/kg组和500ng/kg组的1.63、1.42、1.49倍和1.63、1.14、1.41倍。结论性别性腺决定期宫内TCDD暴露可对雄胎鼠一般生长指标产生影响,并可影响其胎盘类固醇生成关键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长时间模拟微重力作用下,大鼠血液睾酮的变化及血液睾酮合成相关酶表达的变化,探讨微重力对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合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6只分成6组,每组6只:尾吊7 d组(S1),尾吊14d组(S2),尾吊21 d周组(S3),每组分别设对照组,即对照7 d组(C1),对照14 d组(C2),对照21 d组(C3)。采用酶联免疫竞争(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睾酮的含量;RT-PCR法检测睾丸组织中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3β-羟甾脱氢酶(3β-HSD)的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尾吊组大鼠睾丸湿重及血清睾酮的含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尾吊7 d组StAR、P450scc和3β-HSD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尾吊14 d和21 d组StAR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450scc和3β-HSD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长时间微重力作用下,大鼠睾丸中的P450scc和3β-HSD两种睾酮合成关键酶的表达下降,造成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合成分泌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睾酮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睾酮合成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0,250,500和1 000 mg/(kg.d)4组,每组8只,灌胃给予DBP。放免法测定黄体生成素(LH)、17β雌二醇(17βE2)、睾酮(T)。RT-PCR法测定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mRNA和3β类固醇脱氢酶(3βHSD)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血清17βE2浓度在DBP250和1 000 mg/(kg.d)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和匀浆T浓度500和1 000 mg/(kg.d)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450scc mRNA和3βHSDmRNA表达水平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下降趋势明显。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RNA(Y)表达水平与染毒剂量(对数,X)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P450scc mRNA:r=0.78,Y=0.54-0.10X(P<0.01);3βHSD mRNA:r=0.79,Y=0.79-0.13X(P<0.01)。结论间质细胞是DBP的主要靶细胞之一。DBP导致T合成减少的可能机制包括T合成相关酶mRNA表达水平的下调和17βE2水平的上升干扰了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生理平衡。  相似文献   

12.
镉(Cadmium)是有毒重金属,其对肝、肾、肺、骨骼、生殖系统及血液系统均有毒性,雄性生殖系统对镉的毒性更加敏感。镉进入机体后抑制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eroidogenic acute regulatory protein,StAR)、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3β-羟类固醇脱氢酶(3β-HSD)以及17β-HSD等睾酮合成关键酶活性,使睾酮合成受到抑制,血浆睾酮水平下降。镉可诱导生殖细胞凋亡,引起睾丸细胞和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变化,最终损害雄性生殖系统的功能。内分泌紊乱、氧化应激失衡和凋亡通路的激活在镉毒性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某些抗氧化剂和抗凋亡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拮抗镉的生殖毒性。综述镉对雄(男)性生殖能力的影响和毒性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对铅致小鼠睾丸支持(TM4)细胞毒性的拮抗作用。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TM4细胞和慢病毒干扰技术构建稳定的PGC-1α过表达小鼠睾丸支持[PGC-1α(+)TM4]细胞株分别暴露于0(对照)、20、40、80、160μmol/L乙酸铅溶液染毒2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并测定细胞内Caspase-9、Caspase-3的活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乙酸铅染毒组TM4细胞和PGC-1α(+)TM4细胞的凋亡率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乙酸铅浓度升高,TM4细胞和PGC-1α(+)TM4细胞的凋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与相同浓度TM4细胞比较,各浓度乙酸铅染毒组PGC-1α(+)TM4细胞的凋亡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乙酸铅染毒组TM4细胞和PGC-1α(+)TM4细胞内Caspase-9和Caspase-3的活力均升高,除20μmol/L乙酸铅染毒组TM4细胞内Caspase-3活力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乙酸铅染毒浓度的升高,TM4细胞和PGC-1α(+)TM4细胞内Caspase-9和Caspase-3的活力均呈上升趋势。与相同浓度TM4细胞比较,各浓度乙酸铅染毒组PGC-1α(+)TM4细胞内Caspase-9和Caspase-3的活力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C-1α可能通过下调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Caspase-3的活力,来拮抗铅诱导的小鼠睾丸支持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期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染毒对雌性子代大鼠生殖发育的影响。方法将50只健康SPF级SD妊娠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100、250、500、1 000 mg/kg DBP染毒组,每组10只。采用灌胃方式进行染毒,每天1次,从妊娠第12日至哺乳期第21日(postnatal day 21,PND21)结束。仔鼠出生4 d后,调整每窝仔鼠数量基本一致(12~13只),记录平均窝重,仔鼠出生存活率、仔鼠外观畸形率。断乳后,随机从每笼中抽取2只雌性仔鼠继续饲养至成年(PND63)。检测血清中孕酮和雌二醇的浓度及其合成相关酶[类固醇合成酶基因St AR(Star)、卵巢P450芳香化酶P450arom(Cyp19)、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 scc(Cyp11a1)、3β羟甾脱氢酶3βHSD1(Hsd3b1)、17β羟甾脱氢酶17βHSD1(Hsd17b1)、11β羟甾脱氢酶11βHSD1(Hsd11b1)]的m RNA表达水平。结果 1 000 mg/kg DBP染毒组仔鼠出生后不久变得苍白无力,很快便出现死亡现象,仔鼠出生当日存活率为50%(59/117),2 d内全部死亡。其余3个剂量DBP染毒组仔鼠未出现任何中毒症状和死亡现象。与对照相比较,250、500 mg/kg DBP染毒组仔鼠血清中孕酮和雌二醇的浓度较低,而100 mg/kg DBP染毒组仔鼠血清中雌二醇的浓度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DBP染毒组雌性仔鼠卵巢中star、cyp19、cyp11α、Hsd3b1、Hsd11b1 m RNA的表达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sd17b1 m RNA的表达水平均无明显改变。结论妊娠期DBP染毒对雌性仔鼠成年后的生殖系统有影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雌激素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哺乳期母鼠接触氯氰菊酯对雄性仔鼠断乳期及成年性激素合成的影响。方法将140只刚出生ICR小鼠随机分为氯氰菊酯染毒组和溶剂对照组,从分娩后第一天,染毒组每天给予母鼠25mg/kg氯氰菊酯灌胃染毒,直至分娩后第21天仔鼠断奶,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玉米油灌胃。分别于出生后21天及70天时,每组取15只雄性仔鼠,放免法检测血清和睾丸组织睾酮(T)和雌二醇(E2)水平,用RT-PCR方法检测睾丸中StAR和睾酮合成酶mRNA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检测睾丸中StAR和睾酮合成酶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染毒组断乳期雄性仔鼠血清睾酮显著降低(P<0.01)及睾丸睾酮水平降低(P<0.05),对雌激素水平没有影响(P>0.05),且哺乳期氯氰菊酯暴露组雄性仔鼠睾丸中P450scc的mRNA水平与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1),StAR、17β-HSD和P450 17α的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有一定降低(P<0.05),但其蛋白表达水平几乎未受影响。哺乳期母鼠氯氰菊酯暴露对成年雄性仔鼠的血清睾酮、睾丸睾酮水平及睾丸中StAR和睾酮合成酶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几乎没有影响(P>0.05)。结论哺乳期氯氰菊酯暴露可能主要通过下调睾丸中P450scc的mRNA与蛋白表达而影响21天雄性仔鼠睾丸中睾酮的合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氯乙烯对雄性大鼠睾酮水平的影响和可能的机理。方法每组6只,4组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染毒28d,剂量分别为0、10、100和1000mg/kg.d。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清和睾丸组织中睾酮(testosterone,T)的水平,用荧光定量PCR测定睾丸组织中睾酮合成的限速酶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cholesterol side-chain cleavage enzyme,P450scc)和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eroidogenetic acute regulatory protein,StAR)的mRNA水平。结果染毒28d后,相比对照组,100和1000mg/kg.d剂量组血清和睾丸中的睾酮水平明显下降,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两者StAR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1000mg/kg.d剂量组的P450scc mRNA表达水平亦明显下降。结论氯乙烯对雄性大鼠血清和睾丸中的睾酮水平有影响,睾丸中StAR和P450scc mRNA水平的下调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单丁酯(MBP)、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酯(MEHP)联合染毒对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睾酮合成的影响。方法将TM-3细胞分为对照(完全培养基)组、MBP(LC50,500μmol/L)单独染毒组、MEHP(LC50,450μmol/L)单独染毒组和MBP(500μmol/L)+MEHP(450μmol/L)联合染毒组,培养24 h后,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上清液中的睾酮水平。结果 MBP、MEHP单独染毒及联合染毒均可引起线粒体结构损伤。与对照组相比,MBP、MEHP单独染毒组和MBP+MEHP联合染毒组TM-3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上清液中睾酮的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BP+MEHP联合染毒组相比,MBP、MEHP单独染毒组TM-3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上清液中睾酮的水平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BP和MEHP联合染毒对TM-3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上清液中睾酮的水平的交互作用均表现为拮抗作用。结论 MBP、MEHP联合染毒对睾酮合成水平的下降呈拮抗作用,可能与线粒体损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及乙烯雌酚(DES)致青春前期SD大鼠隐睾机制的研究. 方法 48只8~9同龄孕期SD大鼠随机分成6组,空白对照组(饲料)、玉米油组(1 ml/d)、DEHP低剂量组[DEHP 100 mg/(kg ·d)+玉米油1 ml/d]、DEHP中剂量组[DEHP 500 mg/(kg·d)+玉米油1ml/d]、DEHP高剂量组[DEHP 750 mg/(kg·d)+玉米油1ml/d]、DES组[DES 100 mg/(kg·d)+玉米油1 ml/d].在母鼠孕期第12天开始按上述方案给予处理直至产后第3天.待F1代仔鼠生后30 d,统计各组雄性子代鼠的隐睾发生率,病理切片观察睾丸发育情况,化学发光法测定子代鼠睾酮量(T),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睾丸中关键合成酶P450scc、Star和3β-HSD mRNA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 (1)胚胎性发育关键期一定剂量DEHP和DES的暴露均会导致青春前期SD大鼠隐睾;(2) DEHP中、高剂量组和DES组SD大鼠Leydig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3)DEHP中、高剂量组和DES组睾酮量(T)均减少,且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 DEHP和DES均会影响SD大鼠的雄激素形成通路中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DEHP低、中、高剂量组P450 scc和3β-HSD mRNA表达水平均减少,Star mRNA表达量增加,DES剂量组P450scc、3β-HSD和Star mRNA表达水平减少. 结论 一定暴露量的DEHP和DES均会直接对幼年SD大鼠的睾酮生成场所的Leydig细胞造成损伤,致睾酮的生成减少,并通过影响SD大鼠睾酮产生过程中相关酶基因的表达,致睾酮的分泌减少.DES和DEHP对大鼠雄激素生成相关酶影响的结果稍有不同,或提示二者的作用机理有差异,还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3β-HSD高表达细胞株,研究3β-HSD高表达对塑化剂DEHP致凋亡的影响。方法根据GenBank上3β-HSD基因cDNA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该基因并将其克隆到慢病毒载体pLVX-CMV-ZSgreen-PGK-Puro,然后转染至MCF-7细胞中,对细胞株进行鉴定。用不同剂量DEHP对3β-HSD高表达细胞和MCF-7细胞染毒24h,在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上检测Bax、Caspase-3、Caspase-8的变化。结果基因测序验证本文构建的3β-HSD基因高表达载体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序列一致,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3β-HSD基因表达水平升高105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3β-HSD蛋白表达水平升高80%。DEHP染毒MCF-7细胞后,Bax、Caspase-3、Caspase-8基因表达水平比对照组分别升高28%~54%、13%~49%、21%~70%,BAX、CASPASE-3、CASPASE-8蛋白表达水平比对照组分别升高28%~61%、40%~48%、31%~84%。DEHP染毒3β-HSD高表达细胞后,Bax、Caspase-3、Caspase-8基因表达水平比对照组分别升高39%~75%、22%~30%、32%~45%,BAX、CASPASE-3、CASPASE-8蛋白表达水平比对照组分别升高8%~33%、19%~32%、10%~21%。结论本文成功构建3β-HSD基因高表达细胞株;DEHP可引起MCF-7细胞和3β-HSD高表达细胞凋亡基因及蛋白发生改变,本文结果提示3β-HSD基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DEHP的致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探讨睾丸体外培养模型下大豆异黄酮调节新生小鼠睾丸类固醇生成酶和蛋白表达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乳鼠睾丸组织。实验分为对照组、染料木黄酮(Gen)组、Gen+雌激素受体阻断剂ICI 182,780(ICI)组、大豆苷元(Dai)组、Dai+ICI组。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病理学变化,Real-time PCR测定类固醇生成酶和蛋白StAR、P450scc、3β-HSD、P450C17α 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P450scc和3β-HSD蛋白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Gen组及Gen+ICI组部分睾丸出现病理改变。Real-time PCR显示,StAR mRNA表达在Gen组增加(P<0.05),在Gen+ICI组降低(P<0.05);Gen+ICI组与Gen组相比StAR mRNA表达降低(P<0.05)。P450scc mRNA仅在Dai+ICI组表达下降(P<0.05)。3β-HSD mRNA在Gen组、Gen+ICI组及Dai+ICI组表达降低(P<0.05)。P450C17α mRNA在Dai组和Dai+ICI组表达下降(P<0.05)。免疫组化显示,各处理组P450scc和3β-HSD蛋白表达均显著减弱(P<0.05)。结论 大豆异黄酮可能通过非雌激素受体途径调节小鼠睾丸类固醇生成酶和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