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研究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已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按应用口服抗凝药物的不同分为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酯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房颤类型、凝血及肝肾功能等基本指标。所有患者符合入选及排除标准,均于射频消融术后应用达比加群酯或华法林行抗凝治疗。对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以血栓性终点与安全性终点为研究终点,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出血风险。结果华法林组133例,达比加群酯组98例。两组间性别、年龄、房颤类型、伴随疾病及吸烟史等无差异。与华法林组比较,达比加群酯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无差异(4.08%vs 4.51%,P0.05)。严重出血事件更低(1.02%vs 6.77%,P0.05)。达比加群酯组及华法林组均有少量出血事件发生,两组发生率无差异(31.63%vs 33.08,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效果与华法林相当,但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在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轻中度慢性肾损害患者的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及住院的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轻中度慢性肾损害患者120例(肌酐清除率30~70 ml/min),随机分为达比加群酯组60例,华法林组60例。所有患者治疗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栓塞和出血事件,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血生化指标变化,以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达比加群酯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他血栓栓塞事件合计5例(8.3%),华法林组8例(1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酯组总出血事件和一般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组(6.7%vs 20.0%,5.0%vs 13.3%,P0.05)。达比加群酯组与华法林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肌酐、空腹血糖、丙氨酸转氨酶、胆红素和T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酯组与华法林组在消化不良、腹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头痛头晕和失眠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酯组皮疹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vs 13.3%,P0.05)。结论对于高龄合并轻中度慢性肾损害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抗凝治疗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且达比加群酯出血事件低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效果。[方法]收集心内科接收的12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服用单一抗凝药物,分为华法林组(40例)、利伐沙班组(40例)和达比加群酯组(40例),接受药物治疗6个月,比较治疗期间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指标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组(P<0.05),而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患者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肝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谷丙转氨酶、血尿素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6个月后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血栓弹力图指标R值、K值、MA值均明显高于华法林组(P<0.05),但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相比华法林具有更优的抗凝效果,降低栓塞事件的发生,且对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无明显影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在冠心病PCI合并心房颤动高出血风险患者抗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选择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合并心房颤动高出血风险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达比加群酯组和对照组。两组PCI开始至术后4周,均给予三联抗血栓药物治疗,术后4周~12月给予双联抗血栓药物治疗。其中达比加群酯组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PCI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同时观察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事件。结果两组血小板计数、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肝功能、肾功能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达比加群酯组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升高;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且维持在达标水平(2.0~3.0)(P0.05)。与对照组比较,达比加群酯组患者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PCI合并心房颤动高出血风险患者抗栓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与华法林比较,能更有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同时显著降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84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达比加群酯组和华法林组,分别予以抗凝治疗。随访观察1年,对比3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栓塞、肺栓塞、脑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等终点事件,比较3组临床疗效;观察患者服药后相关凝血功能指标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联合用药组TIA、脑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组(P<0.05),但稍高于达比加群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脑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达比加群酯组患者TIA、脑栓塞、脑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华法林组(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不同程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肝肾损害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栓塞的风险,但疗效并无优于达比加群酯单药治疗,且出血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新型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与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及病房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60例,患者均未服抗凝药,根据患者服药意愿分别纳入利伐沙班组80例(拜瑞妥,20mg,1次/d)和达比加群酯组80例(泰毕全,110mg,2次/d),选择本院同期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80例为华法林组,所有患者服药≥3个月,3组在年龄、性别、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及房颤射频消融术方面相匹配。随访3个月,比较3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性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华法林组(11.3%和13.8%vs 28.8%,P=0.008),利伐他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亦较华法林组低(10.0%和7.5%vs 21.3%,P=0.022)。华法林组皮疹发生率较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组高(11.3%vs 0%和2.5%,P=0.002)。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效果优于或等同于华法林,安全性亦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较华法林具有许多药代学优点,多项大型临床试验也得出疗效不劣于华法林的结论。本文对达比加群酯进行临床评价,对剂量选择和特殊人群用药、与出血有关的不良反应、解毒剂进展及出血的解决办法等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围手术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本科行房颤导管消融手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与达比加群酯组,每组30例。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评估栓塞和出血风险。两组患者分别参照指南给予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抗凝治疗。观察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出血和栓塞事件、不良反应和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伴随疾病及栓塞危险评分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与血栓栓塞事件。华法林组的围手术期出血事件明显多于达比加群酯组[13.3%(4/30)vs 3.3%(1/30),P0.05],大出血1例,发生于华法林组,为穿刺部位血肿导致输血。术后住院时间华法林组明显长于达比加群酯组[(4.1±1.7)d vs(2.1±0.3)d,P0.05]。达比加群酯组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腹痛,有5例(16.7%)出现,仅1例不能耐受而改服华法林。结论房颤导管消融围手术期应用达比加群酯,可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出血事件,较多见的不良反应是轻微的胃肠道症状。  相似文献   

9.
抗凝药物是预防房颤病人血栓形成和栓塞最重要的手段,传统的抗凝药华法林受VKORC1、CYP2C9等基因型影响较大,导致不同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异很大,不利于个体化治疗。现就达比加群酯、华法林的基因多态性个体化应用及注意事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用于持续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循环科就诊的持续房颤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56例)和达比加群组(56例),分别给予华法林和达比加群酯用于抗凝治疗,治疗目标为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比两组患者的出血与血栓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个月后,华法林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INR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时间(TT)变化不明显(P0.05);达比加群组患者APTT和INR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 INR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3个月后,达比加群组患者的APTT和TT水平显著高于华法林组(P0.05),而PT、INR显著低于华法林组(P0.05)。华法林组患者随访期间发生血栓事件5例(8.93%),达比加群组发生1例血栓事件,Log rank检验显示,两组血栓事件发生风险无统计学差异(HR=0.133,95%CI:0.014~1.278,P=0.081)。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5.36%和1.79%,Log rank检验显示,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无统计学差异(HR=0.329,95%CI:0.046~2.335,P=0.311)。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组患者随访期间分别发生出血事件5例(12.50%)和2例(3.5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0,P=0.43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致命性出血事件;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79%和19.6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1,P=0.371)。结论在持续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中应用达比加群酯的抗凝效果明显优于华法林,两种药物的血栓与出血事件发生风险相似,安全性也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将60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达比加群酯组(30例)和华法林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安全性。结果达比加群酯组及华法林组均无血栓栓塞及大出血并发症发生,而少量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华法林相似,两组在血栓栓塞及出血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华法林组比较,达比加群酯组的D-二聚体水平减低[(0.25±0.16)mg/L vs(0.45±0.25)mg/L,P0.05],术后住院时间减少[(3.05±0.32)d vs(7.27±0.25)d,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应用达比加群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具有潜在复发风险的一类高危疾病,其主要治疗方式为抗凝治疗。传统口服抗凝药物是以华法林为代表的维生素K拮抗剂,但华法林应用具有局限性。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艾多沙班(依度沙班)在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方面不劣于华法林,真实世界研究也表明其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率、主要出血事件及与临床相关的非主要出血事件较华法林相当或优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影响华法林代谢及作用的多个相关基因进行测定,探讨其对中国人群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稳定剂量的影响程度.方法 共纳入170名拟采取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对其与华法林代谢及作用相关的3个基因CYP2C9(rs1057910)、VKORC1(rs9923231)、CYP4F2 (rs2108622)位点的基因多态性(SNP)进行检测,随后给予华法林治疗,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8-2.5,观察90天,同时记录患者的临床因素、INR值及华法林稳定剂量,分别判断临床及基因因素对华法林稳定剂量水平的影响作用.结果 CYP2C9、VKORC1、CYP4F2的5个SNP位点的SNP对华法林稳定剂量存在显著影响(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年龄、体表面积、抗凝第4天INR值以及CYP2C9、VKORC1、CYP4F2 的SNP是华法林抗凝稳定剂量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SNP可以独立解释18.6%的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差异.结论 在目标强度为INR1.8-2.5的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中,CYP2C9(rs1057910)、VKORC1(rs9923231)、CYP4F2 (rs2108622)多态性对稳定剂量存在显著影响,可在临床工作中对上述3个SNP位点进行检测,对抗凝初期华法林的剂量进行预先调整.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华法林是抗凝治疗的一线药物,然而,由于其治疗窗窄,患者需长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且有较高的出血风险,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和临床应用。新型口服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在减少血栓栓塞和大出血方面具有优势,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该文对达比加群酯在临床应用中的适应证、与华法林的换药衔接、不良反应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CHADS2评分≥1分的140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达比加群酯治疗)和对照组64例(华法林治疗),观察1年中脑栓塞、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他部位动脉栓塞及各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缺血性卒中1例,对照组发生缺血性卒中和TIA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比3.13%,P=0.46);观察组各种出血的发生率低于较对照组,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1.32%比6.25%,P=0.12)。结论达比加群酯预防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效果不劣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治疗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CVT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用药情况分为达比加群酯组和华法林组。主要转归指标为治疗后6个月时的功能转归良好,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次要转归指标包括受累静脉窦再通率以及出血发生率。结果共纳入152例CVT患者,其中达比加群酯组34例,华法林组118例。两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时,达比加群酯组和华法林组功能转归良好率(94.1%对93.2%;χ^2=0.043,P=0.836)以及受累静脉窦再通率(94.1%对93.2%;χ^2=0.043,P=0.836)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达比加群酯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华法林组(8.8%对27.1%;χ^2=4.985,P=0.026),两组轻微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对16.1%;χ^2=0.618,P=0.432),但达比加群酯组严重出血发生率有显著低于华法林组的趋势(0%对11.0%;Fisher精确检验P=0.074)。达比加群酯组无死亡病例,华法林组死亡2例,其中1例妊娠期女性患者在治疗4个月时死于CVT复发,1例男性患者在治疗2个月时死于急性心肌梗死。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对1.7%;Fisher精确检验P=1.000)。结论达比加群酯治疗CVT的有效性不逊于华法林,且出血并发症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服用不同抗凝药物前后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选取正在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100例,按照医生判断和患者意愿,其中45例患者口服华法林转换为口服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根据所服用抗凝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华法林组(53例)和达比加群酯组(45例),于治疗之初及转换抗凝药物治疗6个月后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g Scale,SDS)和SF-36健康调查表,并进行药物转换前后的比较。结果:基线时两组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以及SAS、SDS、躯体健康总分(PCS)、精神健康总分(MC)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凝治疗6个月后,达比加群酯抗凝组SAS评分(42.78±2.91∶46.0±2.20)与SDS评分(37.92±10.06∶46.07±4.77)均低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活质量PCS评分(44.21±3.66∶41.42±3.06)与MCS评分(44.07±3.83∶41.07±3.49)均高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血栓,达比加群酯是新一代口服抗凝药物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TIs),用于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和全身性栓塞。但达比加群酯的活性代谢物血药浓度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就基因多态性决定达比加群血药浓度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过程中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54例住院及门诊随诊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华法林组31例中发生脑栓塞2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轻微出血5例。达比加群酯组23例中发生脑栓塞1例,轻微出血1例。结论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可有效进行抗凝治疗,并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对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入选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RFCA的持续性房颤病人140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7例)和非老年组(73例)。比较2组病人的临床特点、RFCA术后房颤复发率和围手术期出血发生率。比较老年组病人中,使用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出血发生率。结果老年组病人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心功能分级及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风险(CHA2DS2-Vasc)评分均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RFCA术后房颤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病人中,达比加群酯在围术期抗凝治疗的安全性高于华法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CA是针对老年持续性房颤病人治疗的有效方法。达比加群酯在围术期抗凝治疗的安全性高于华法林,可作为老年持续性房颤RFCA围手术期的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