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精予 《中原医刊》1998,25(4):31-3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DIC指标观察陈精予郑州铁路中心医院(45005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一种类型,易并发DIL,是APL的主要致死原因。我们对15例初治的APL病人进行DIC指标观察,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  相似文献   

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以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着为特征的临床出血综合征,其病情复杂,发展迅猛,预后凶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缓解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病为DIC,由此而引起的重要脏器出血,成为APL的早期主要死亡原因。我们采用小剂量肝素治疗APL并发DIC 3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其来势凶猛,易出血、感染及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死率相对较高。APL患者合并DIC时,临床出现多项出凝血指标异常,患者出血较重,如不及时治疗和护理,可危及患者生命。2010年1月-2012年5月,笔者对本院血液科APL合并DIC 15例患者进行护理,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DIC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NLL-M3)常伴凝血功能障碍,极易并发DIC而危及患者生命[1].我院自1998~2000年收治ANLL-M3并发DIC患者3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亚砷酸治疗白血病并发DIC 12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亚砷酸对急性旱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DIC的治疗和恢复有何影响及其临床特征和高危因素.方法收集我院近4年168例应用亚砷酸治疗的APL患者,其中合并DIC的120例,分初治组和复发组.高白期加羟基脲或暂停亚砷酸以治疗DIC为主.应用SAS软件分析APL合并DIC的高危因素并归纳出DIC的类型.结果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著.DIC发生率初治组与复发组分别为72.22%和69.05%;DIC治愈率分别为89.91%与75.86%;死亡率分别为12.08%和24.14%.高危因素与WBC、PLT、LDH值,脏器出血及栓塞有关.结论 亚砷酸治疗APL无直接诱发DIC的作用,未发现其促纤溶作用.DIC治疗以输注血小板、纤维蛋白原、血浆等加肝素为主,早期高白,血小板≤10×10/L,尤其是LDH增高预示高危,死亡率极高.  相似文献   

6.
急性白血病(AL)未经化疗或化疗后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尤其是中度和重度DIC时,触发因素一时难以去除,故高凝期的治疗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很多研究表明小剂量肝素,尤其是小剂量肝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DIC疗效显著L‘」,现将40例疗效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IIk床资料40例均为经骨髓细胞学。兔疫学及细胞遗传学确诊的AL并同时合并DIC患者,其中M;8例,M324例,M54例,混合性白血病4例(粒、淋混合),男叨例,女20例,平均年龄M.5岁。40例均有皮肤粘膜淤斑,其中伴有血尿8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肺部出血4例,休克4…  相似文献   

7.
产科DIC是由许多致病因素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发病急骤,病情复杂凶险,死亡率极高.为进一步探讨诊断及抢救治疗措施,现将我院2004年1月~2006年2月产科4例DIC病人诊断及抢救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分析20例初治成人急性白血病并发DIC因素中,与FAB分型、性别、血常规、DIC指标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纤溶治疗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满足入选标准的21例APL合并DIC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均给予全反式维A酸(ATRA)诱导分化治疗,同时给予0.9%NS 250ml+止血芳酸3.0g ivgtt抗纤溶治疗,观察抗纤溶治疗1周对患者肝功、肾功、呼吸频率的影响。结果:抗纤溶治疗前后,满足入选标准的APL合并DIC患者的ALT、总胆红素、血肌酐和呼吸频率经配对t检验比较P值均>0.2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抗纤溶治疗对这类患者肝肾功能和呼吸频率影响没有差异。结论:APL合并DIC患者,在存在明显纤溶亢进的条件下,抗纤溶治疗对这类患者脏器功能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张巧秀 《当代医学》2010,16(21):98-99
目的探讨产科DIC的临床发展过程及治疗、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院5例产科DIC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产科DIC病人经抢救治愈或者死亡。结论早发现、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抢救、加强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合理用药、严密观察病情是降低产科DIC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改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模型。方法采用凝血酶(100U/kg×1h)和氨基己酸(50mg/kg×1h)静脉滴注造成家兔急性DIC模型,以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3P)试验以及肺、肾微血栓形成为观察指标。结果模型组PT进行性延长、PLT进行性下降、FIB进行性降低、3P试验由阴性转为阳性,且肺、肾病理切片有微血栓形成。结论采用凝血酶和氨基己酸静脉滴注能够成功地诱发DIC。  相似文献   

12.
陈宏  余元龙 《广州医药》2000,31(2):74-76
目的:探讨消化道癌术后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消化系癌术后继发DIC患者23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DIC中高凝血期9例,消耗性低凝血期9例,消耗性低凝血期12例,继发性纤溶亢进期2例。治愈6例,死亡17例。结论:消化系统癌继发DIC死亡率高,术后预防和早期(高凝期)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早期及时的诊断及正确的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减少误诊及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统计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近3年来各科疾病合并DIC100例的一般状况及其基础疾病、诊断和治疗、转归情况。[结果]内科系统疾病DIC发生率最高,占82%,其中以血液系统疾病,尤其是M3型白血病最易合并DIC,占22%;其次为实体瘤,占7%;再次为外科系统疾病,占6%;最后是神经系统疾病和妇科病,分别占4%和1%。常规治疗效果总治愈率为67%,死亡率为33.0%,脑出血是其主要死因。[结论]DIC的诊断除了目前应用的标准外,还要结合凝血因子和血液凝固调节蛋白的活性测定及血栓止血标志物来诊断。DIC一经确诊就要尽早治疗,早期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治疗关键是祛除原发病,肝素化治疗。晚期以纤溶为主、有严重出血倾向,方可抗纤溶治疗。  相似文献   

1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发生于许多严重疾病复杂病理过程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近年来有关DIC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其中采用基因重组水蛭素治疗DIC是一个方向。水蛭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凝血酶特效抑制剂,其作用不依赖于抗凝血酶Ⅲ,抗原性弱,少有过敏反应,在治疗DIC方面具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产妇急性DIC的发生和死亡原因及其治疗。方法 对我院1997年至2002年间收治的产妇急性DIC3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DIC中,3例孕产妇出现3个以上器官衰竭,均死亡,病死率为7.9%;其余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为92.1%。结论 DIC主要诱发因素为妊高征、产后出血以及胎盘因素,占84.2%。DIC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小剂量肝素的应用、预防全身重要器官功能损害是减少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因、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10年8月发生的18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诱发产科DIC的病因主要有:羊水栓塞、胎盘早剥、HELLP综合征、子痫和先兆子痫、妊娠合并重症肝炎、产后出血、子宫破裂、产科重症感染、过期流产、死胎。18例患者中,抢救成功15例,成功率83.3%。剖宫产9例,子宫切除4例。结论:早期诊断,快速去除病因,及时终止妊娠或切除子宫,大量补充凝血因子,合理使用小剂量肝素是抢救产科DIC成功的关键,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血浆-D二聚体及FDP检测在DIC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胡波  王珂 《重庆医学》2004,33(11):1666-1668
目的探讨分子标志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检测DIC患者18例(DIC组)、DIC疑诊组10例(DIC疑诊者)和正常人2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结果以上三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 (2 199.12±1 872.90)ng/ml、(89.80±173.58)ng/ml、(182.57±45.76)ng/ml.血浆FDP阳性率分别为0.20%,94.4%.DIC组血浆FDP和D-二聚体显著高于DIC疑诊组和正常对照组,而DIC疑诊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动态观察发现,血浆D-二聚体和FDP升高的5例DIC疑诊者有3例随后转变成DIC.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DP是DIC时敏感指标,监测2指标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产科急性DI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15例产科急性DI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14例,治愈率为93.3%,死亡1例.结论 早期正确诊断、去除病因、选择合理使用肝素阻断促凝物质继续进入母血循环、积极对症处理、尽快结束分娩,是抢救产科急性DIC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多种临床和实验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评分标准相继被提出,不同评分标准的诊断性能各不相同。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STH)非显性标准的诊断特性是四种标准中最佳者。ISTH显性标准、日本卫生福利部及日本危重病协会三种诊断标准的同特点是针对典型DIC的判断。将针对凝血功能紊乱和器官功能衰竭的分子标志物应用于DIC诊断,在考虑DIC发生基础疾病的前提下,可能不失为早期诊断DIC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0.
产科、妊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作为一种综合征 ,是潜在疾病发展恶化的中间机制 ,尚不作为独立的临床实体。作者重点对羊水栓塞和溶血肝酶升高和低血小板 (HELLP)综合征的起因和病理生理学、产科DIC的临床和实验诊断标准以及治疗原则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