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身肺癌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il,DC)的体外免疫效应。方法体外原代培养肺癌细胞,并制备冻融抗原,冲击DCs,致敏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MTT法检测DCs瘤苗体外联合抗肺腺癌细胞效应。结果采用效靶比为30:1和20:1的比例,30:1和20:1的CTL杀伤率为(18.21±2.89)和(24.69±3.51);30:1和20:1的CTIL杀伤率为(25.46±3.02)和(27.52±2.68),CTIL比CTL杀伤率高(P〈0.05)。结论负载自身肺癌抗原的DCs致敏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比外周血T淋巴细胞杀伤率高,为肺癌的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以及CIK(cytokine induced cells)细胞对结肠癌细胞SW1116的体外杀伤作用,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方法 用IL-4、GM-CSF、TNFα等细胞因子诱导培养DC细胞,并用抗原进行负载;用CD3Ab、IFNγ、IL -2、IL-1α等诱导培养CIK细胞,分别用抗原负载的DC、CIK细胞对人结肠癌细胞SW1116进行体外杀伤活性实验,比较两者对SW1116的杀伤效果.结果 抗原负载的DC和CIK对SW1116均有较强的杀伤效果,分别达到64.10%和67.70%.结论 抗原负载的DC及CIK对人结肠癌细胞SW1116在体外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对舌鳞癌的特异性免疫治疗作用。方法培养舌鳞癌细(Tca8113),43℃热后提取抗原并与树突状细胞(DC)共同培养,检测其对舌鳞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果负载抗原的DC对舌鳞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未负载抗原的DC。结论DC负载抗原后可明显提高其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化诱导剂黄芪(Astragalus)在体外对人肺腺癌SPC-A-1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黄芪分别处理肺腺癌SPC-A-1细胞后,镜下观察癌细胞的生长情况;测定软琼脂克隆形成率;MTT(噻唑蓝)法测定生长抑制率。结果:不同浓度黄芪处理后细胞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细胞生长抑制率随黄芪的浓度增加而增加。结论:黄芪对肺腺癌SPC-A-1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红景天对体外培养肺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红景天(Rhodiola)对体外培养肺腺癌SPC-A-1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液体培养法、克隆形成法、3H-TdR掺入法与MTT比色法分别检测给药后肺腺癌细胞的增殖情况、克隆形成率、DNA合成抑制率及生存率来探讨红景天的抑瘤效应。结果与红景天共育24小时的细胞伸展不良,胞体回缩,贴附型细胞不贴壁,胞质粗糙,有大量颗粒状物堆积,而且药物浓度越大,形态学改变越明显。给药组肿瘤细胞增殖缓慢甚至停滞,出现细胞脱落、胞浆内颗粒状物堆积等形态学改变,克隆形成数明显少于对照组,3H-TdR掺入率减少,生存率下降。结论红景天对体外培养肺腺癌细胞均具有直接杀伤作用。红景天可能通过干扰细胞代谢、改变细胞外衣的性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负载卵巢癌冻融抗原对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反复冻融法获得卵巢癌细胞株SKOV3细胞抗原,联合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体外诱导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为成熟DCs并负载卵巢癌肿瘤抗原;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中分泌IL-12p70、IFN-γ和IL-10含量,评价非成熟DCs和成熟DCs以及肿瘤抗原负载DCs和未负载肿瘤抗原DCs激活的CTL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结果联合应用重组人的GM-CSF、IL-4和TNF-α可在体外诱导出成熟DCs;经ELISA方法检测,不同状态下的DCs分泌IL-12p70、IFN-γ的量不同,成熟DCs较非成熟DCs有更强的分泌IL-12p70、IFN-γ的能力(P〈0.05),负载抗原DCs激活的CTL较未负载抗原DCs激活的CTL有更强的分泌IL-12p70[(182.89±4.57)pg/ml和(99.76±5.42)pg/ml,P〈0.01]和IFN-γ的能力[(102.11±5.95)pg/ml和(68.29±5.04)pg/ml,P〈0.01]。而成熟DCs分泌IL-10的能力与非成熟DC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载抗原后DCs激活的CTL与未负载抗原DCs激活CTL上清液中IL-10的浓度相比,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因子的分泌量受DCs的成熟状态及某些刺激信号的影响,卵巢癌冻融抗原是其刺激信号之一。  相似文献   

7.
藤黄酸诱导SPC-A-1肺腺癌细胞凋亡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藤黄酸(GA)对SPC-A-1肺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应用改良的MTT法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GA对SPC-A-1的生长抑制作用及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并通过Western-blotting检测不同浓度的GA作用SPC-A-1细胞后Caspase9、Caspase10及p5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GA对SPC-A-1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GA对其有显著的促凋亡作用。Caspase9、Caspase10及p53都参与了GA诱导的肺腺癌细胞凋亡,且随着GA浓度的增大,Caspase9、Caspase10及p53蛋白的表达均上调。结论GA对SPC-A-1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具有显著的促SPC-A-1肺腺癌细胞凋亡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与上调凋亡起始酶Caspase9、Caspase10及促凋亡蛋白p5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肿瘤的治疗除了手术、放疗、化疗外,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疗法就是免疫治疗,近年来它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实验通过在体外用脐带血诱导树突状细胞(DC),并用由肝癌细胞SMMC-7721提取的热休克蛋白70-肿瘤肽复合物(HSP70-PC)负载DC,检测其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证明此活化DC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肝癌HSP70-肽复合物激活的T淋巴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探讨其用于临床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取肝癌手术标本,用凝胶梯度洗脱法从手术切取肝癌组织中提取HSP70-肽复合物,并激活T淋巴细胞,观察激活T淋巴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结果 未经肝癌HSP70-肽复合物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明显低于HSP70-肽复合物激活T淋巴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P<0.01).结论 肝癌组织中或细胞中提取的HSP70-肽复合物作用于T淋巴细胞在体外对肝癌细胞能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杀伤作用,在肿瘤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粉防己碱诱导人肺腺癌细胞SPC-A-1凋亡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对人肺腺癌细胞SPC-A-1凋亡的影响机制.方法:培养人肺腺癌细胞SPC-A-1,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改变,流式细胞仪观察Tet对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blot测定p53、p21及Bax的表达.结果:Hoechst 33258染色、流式细胞仪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均显示Tet明显诱导细胞凋亡,引起G0/G1期阻滞,Western-blot显示Tet明显提高p53、p21及Bax表达.结论:Tet可诱导人肺腺癌细胞SPC-A-1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53、p21及Bax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白介素21对树突状细胞诱导的CTL抗白血病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白介素21(IL-21)对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CTL抗白血病的体外作用。以不同细胞因子诱导培养急性白血病(AL)患者缓解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DC,自体AL细胞RNA作为抗原负载DC,与自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诱导白血病特异性CTL产生;用LDH释放法检测CTL杀伤自体AL细胞的作用,并检测CTL产生IFN-γ和TNF-α的变化。实验共分2组:实验组,在DC—CTL共培养过程中加用IL-21(200ng/ml);对照组,不加IL-21。同时对IL-21单独作用培养后成熟DC,检测其表面抗原表达变化以及诱导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力。结果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CTL产生率分别为:(56.73±10.21)%,(73.43±18.01)%(P〈0.01);培养上清中IFN-γ和TNF-α分别为:(154.91±67.20)ng/L,(310.62±141.15)ng/L(p〈0.01)和(8.77±5.09)μg/L,(15.25±6.56)μg/L(p〈0.01)。在效靶比为20:1时,两组对自体AL细胞的杀伤作用分别为(50.22±5.07)%,(75.38±9.47)%(P〈0.01);IL-21作用后的成熟DC的CD1a、CD83、CD86、CD80和HLA—DR表达没有明显变化;诱导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力亦没有明显不同。结论:IL-21可促进DC诱导的CTL增殖、增加IFN--γ和TNF—α产生从而增强其抗白血病作用;IL-21对成熟DC表面抗原表达及其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提示IL-21在白血病免疫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恶性胸腔积液获取成熟树突状细胞(DC),探讨恶性胸腔积液来源的DC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对CIK细胞的作用及两者共培养后联合奥沙利铂(L-OHP)对肺腺癌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 收集2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胸腔积液,每例收集800~1 000 ml,双层聚蔗糖(Ficoll)密度梯度离心获得DC前体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收获成熟DC;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培养获得CIK细胞;DC与CIK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仪鉴定表型;MTT法检测对肺腺癌的体外杀伤作用.结果 ①恶性胸腔积液中存在DC前体细胞,经体外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后可获得成熟的DC,培养9天的DC表面标志物CD80、CD83、CD86及MHC-Ⅱ类分子HLA-DR与第0天比较明显增高,分别为(56.61±7.01) % vs (14.38±5.16)%,(58.85±7.05)% vs (18.49±9.43)%、(60.27±13.94)% vs (20.39±6.67)%、(70.97±8.96)% vs (41.36±8.57)%(均P<0.01).②培养14天后,DC与CIK细胞共培养较单独CIK培养中CD3+/CD56+、CD3+、CD4+、CD8+细胞明显增多(均P<0.01);对肺腺癌细胞杀伤作用明显增强(P<0.01).③DC与CIK细胞共培养联合L-OHP治疗对肺腺癌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单独治疗(P<0.01).结论 胸腔积液来源的DC前体细胞在体外诱导培养可获得功能正常的成熟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促进CIK细胞增殖、增强其杀伤作用;两者共培养后联合L-OHP具有协同作用,对肺腺癌在体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肺癌综合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丙二醛(MDA)在成人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重度OSAHS患者50例[诊断后均行正压通气治疗(CPAP)+改良悬雍垂软腭成形术(HUPPP)术治疗]为试验组,同时...  相似文献   

14.
李亮亮  柴晔  张连生  曾鹏云  吴重阳  易良才  陈红鹰  白俊 《临床荟萃》2011,26(15):1299-1302,F0002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体外诱导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s)表达树突状细胞趋化因子1(DC-CK1)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初诊20例C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μg/L、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100μg/L培养5天,然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加入TNF-α50μg/L,对照组只加培养基,第7天收获细胞。通过细胞形态学(倒置显微镜、Wright染色)及免疫表型对培养的DCs进行鉴定;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DCs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DC-CK1的表达水平。结果培养后实验组细胞的树枝样突起更明显,而且实验组DCs表面分子的表达比对照组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经FISH证实了DCs的白血病来源;最后ELISA检测显示实验组DCs培养上清中DC-CK1的含量为(175.094±52.487)ng/L(n=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8.926±84.105)ng/L(n=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F-α抑制CML源树突状细胞表达DC-CK1。  相似文献   

15.
背景:树突状细胞因其强大的抗原提呈能力而在机体抗肿瘤作用的中心地位逐渐受到重视,但如何能有效获得足够数量有功能的树突状细胞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尤其是有关低毒免疫调节剂的报道较少。目的:观察草分支杆菌F.U.36(乌体林斯,Utilins)对人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方法:应用Ficoll-Hypaque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别用乌体林斯,细胞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细胞因子联合乌体林斯进行干预,并以RPMI-1640培养液诱导培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组,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并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情况及形态。培养第9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人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表型CD1a及MHC-Ⅱ分子HLA-DR的变化,并将细胞涂片行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油镜下观察摄片。结果与结论:除对照组外,实验各组均得到高表达CD1a及HLA-DR的典型树突状细胞。乌体林斯组CD1a及HLA-DR阳性细胞比例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低于细胞因子组(P〈0.05),联合组HLA-DR阳性细胞比例高于细胞因子组(P〈0.05)。结果提示,草分支杆菌F.U.36(乌体林斯)不仅能促进脐血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还能协同细胞因子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癫痫的不同发作级别所造成的神经元损伤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戊四氮致癫痫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按癫痫发作级别又分为Ⅰ、Ⅲ、Ⅴ级组。采用常规病理学染色观察各组海马区神经元的受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级别癫痫发作海马内HSP70表达的变化。结果:Ⅲ、Ⅴ级组与对照组和Ⅰ级组相比,海马结构内存在受损异常神经元,Ⅴ级组更明显(P〈0.05)。同时Ⅲ级组、Ⅴ级组海马各区的HSP70阳性细胞数亦逐渐增多(P〈0.05)。结论:戊四氮致癫痫模型中,随着发作级别的增加,海马结构内神经元损伤逐渐加重,HSP70的表达亦逐渐增加,提示海马结构HSP70的表达与癫痫发作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Notch配体Delta—likel(Dil1)对小鼠骨髓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分化及其抗原呈递功能的影响。在GM—CSF和IL4存在条件下,用OP9-Dil1和OPt).GFP细胞分别与小鼠骨髓细胞共培养8天,经肿瘤抗原刺激成熟。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MHCII、CD80和CD86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肿瘤抗原刺激后DC培养上清细胞因子IL-12和IL110的水平,通过混合T淋巴细胞反应观察DC对T细胞的促增殖能力。结果表明:与GFP组相比,Dll1组的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明显增多(P〈0.05)。肿瘤抗原刺激后,Dll1组DC表面MHCII、CD80和CD86表达量更高。DC分泌的IL-1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IL-10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Dll1组DC具有更强的促T细胞增殖活性。结论:OP9-Dll1促进小鼠骨髓细胞向DC分化并增强其抗原呈递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探讨胞壁酰二肽(muramyl dipeptide,MDP)对急性白血病儿童骨髓树突状细胞(DC)体外扩增及成熟的影响。采用Ficoll—Hypaque法分离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DC以含10%FCS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实验1组:DC单独应用胞壁酰二肽;培养实验2组:DC用rhGM—CSF+rhIL-4+rhTNF—α培养;实验3组:DC用rhGM—CSF+mIL-4+rhTNF-α+MDP培养,分别诱导培养DC。每日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细胞形态,培养8天后,计数各组细胞数量,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免疫表型。结果表明:①实验各组均得到一定数量典型的DC,对照组DC数(0.85±0.23)×10^5/L,而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DC数分别为(2.31±0.24)、(3.26±0.37)及(4.16±0.34)×10^5/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实验1组DC数低于2组及3组(P均〈0.01);实验3组DC数明显高于2组(P〈0.01)。②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及实验3组的札A—DR细胞比例分别为19.98±3.74、37.24±4.32、58.81±2.08、77.48±5.57,实验1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低于实验2组、实验3组(p均〈0.01);实验3组明显高于2组(P〈0.01)。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及实验3组的CD1a细胞比例分别为11.46±2.43、28.71±6.64、46.92±4.78、57.03±3.07,实验1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低于实验2组、实验3组(P均〈0.01);实验3组明显高于2组(t=3.98,P〈0.01)。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及实验3组的CD83细胞比例分别为(13.05±5.70)%、(36.32±5.61)%、(54.95±7.83)%、(75.70±6.67)%,实验1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低于实验2组、实验3组(P均〈0.01);实验3组明显高于2组(P〈0.01)。结论:MDP不仅对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DC有扩增作用,而且能促进其成熟,并能协同细胞因子促进DC增殖和成熟,但MDP促进DC增殖的能力弱于其与细胞因子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七氟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脑组织热休克蛋白(HSP)70和27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脑保护的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七氟烷组(S组),每组10只。大鼠脑缺血60min,然后进行再灌注。S组在脑缺血前30min吸入氧气+2.4%七氟烷60rain。Sham组和I-R组吸入氧气。缺血60min,再灌注24h后处死大鼠,取缺血侧顶叶皮层脑组织,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HSP_70和HSP-2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HSP-70和HSP-27蛋白的表达增加(P〈o.01),应用七氟烷预处理能显著地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HSP-70和HSP-27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七氟炕能上调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HSP70和HsPL27的表达,这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的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探讨大黄素(emodin)对人红白血病细胞株HEL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诱导凋亡的机制.应用MTT比色法检测大黄素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AO/EB荧光染色法观察大黄素作用后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黄素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大黄素能有效抑制HEL细胞的增殖,且呈浓度依赖性(r=0.995),作用48小时的IC50约为4.19 μmol/L.AO/EB荧光染色法发现,大黄素作用后24小时HEL细胞发生凋亡,胞核呈致密浓染或碎片并发出黄绿色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大黄素作用后24和48小时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27.35±1.68)%和(58.49±1.5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大黄素作用后G0/G1期细胞比例增多,S期细胞比例减少(p <0.01);Akt蛋白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0.05),P-Akt、P-GSK3B和HSP70蛋白的表达下调(p<0.05).结论:大黄素能显著抑制HEL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P-Akt、P-GSK3β和HSP70蛋白的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