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索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肺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在Pubmed、Embase、万方、维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筛选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肺癌之间关系的文献,提取数据并利用Meta分析进行定量综合分析,计算合并比值比及其95%可信区间(95%CI)。所有统计操作由Stata12.0软件进行。结果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8篇文献,共2153例研究对象,包括病例组1061例,对照组1092例。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Meta分析显示合并比值比为1.15(95%CI:1.01~1.31),P=0.03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肺癌密切相关,可能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
宋燧 《浙江医学》1998,20(5):320-320,F003
自Marshall与Warren1983年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成功地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HP与胃部疾病的关系研究颇多。本文就HP与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关系的有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胃MAIT淋巴瘤)是较少见的恶性肿瘤,但在结外淋巴瘤中属最多。近几年内,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发病率增加了1倍。目前已证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及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近几年来研究发现,HP与胃原发性淋巴瘤的关系较胃癌更加密切,且胃淋巴瘤多来源于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IT)。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亚洲人群酒渣鼻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用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等数据库,纳入关于亚洲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酒渣鼻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运用Stata11.0软件对文献实验数据进行Meta分析,计算比值比(OR),同时进行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和Meta回归分析评估异质性来源,Begg's Test和Egger's Test评价发表偏倚。结果亚洲人群中酒渣鼻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77.7%)明显高于健康人群(40.0%),OR=5.82,95%CI为(3.71~9.15),P=0.000。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在酒渣鼻的发病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胃MALT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MALT淋巴瘤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a来48例原发性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情况。结果术前胃镜确诊48.8%(21/43),消化道造影确诊22.6%(7/31),术后组织标本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率45.2%(19/42);全组手术切除率87.5%(42/48);5a生存率62.7%,IE期单一切除生存率60.4%,术后加用化疗和/或放疗者达87.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原发性胃MAIT淋巴瘤存在关联。原发性胃MALT淋巴瘤与胃癌相比临床上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应结合消化道造影,胃镜及反复活检综合判断。外科手术切除原发灶,联合术后化疗和/或放疗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郭巍 《中国乡村医生》2004,20(22):17-17
国内外的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幽门螵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淋巴瘤的发病密切相关,尤其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淋巴瘤患者中Hp的感染率高达90%,远高于其他胃都疾病。胃MALT淋巴瘤是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胃全部恶性肿瘤的3%,具有低恶性、临床少见、术前误诊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Meta 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确定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 ,为探讨胃癌的病因和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计算机辅以手工检索原始文献 ,用Meta -分析方法中的随机效应模型 (D -L法 )对检索到的国内 2 3篇病例对照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 ,求得综合比值比 (OR) ,并对该综合分析结果及可能出现的偏倚进行讨论。结果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明显的联系 (OR =2 .5 9,95 %CI:1.82~ 3 .6 8) ;其中与胃非贲门部癌、腺癌的联系具有统计学意义 ,其合并OR(95 %CI)依次为 3.35 (1.30~ 8.5 9)、3 .94(2 .41~ 6 .42 ) ;与胃贲门部癌及非腺癌的联系无统计学意义 (OR =1.38,95 %CI :0 .91~ 2 .0 8;OR =1.5 5 ,95 %CI :0 .99~ 2 .44 )。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尤其是非贲门部癌、腺癌确实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家庭聚集的Meta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综合分析并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家庭聚集情况。方法: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H.pylori流行病学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父母均阳性,子女H.pylori感染率较父母均阴性为高(综合差值的95%CI:0.3378-0.5042)。结论:H.pylori感染率的差别支持人与人经密切接触的传播途径,呈现家庭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评价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唾液测定幽门螺杆菌抗原技术(HPS)与^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同时测试的方法,选取有上消化道症状来消化科门诊初诊的患者、经证实有胃Hp感染且根除治疗后4周复查的患者及无任何消化道症状的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检测。结果:上述三组入选对象均有较高HPS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8.57%、79.83%和76.74%,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P〉0.05),^14C—UBT阳性检出率,三组患者分别为51.79%、34.45%、23.26%,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诊患者高于抗Hp治疗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8_32,X2=9.18,P〈0.05);在^14C—UBT阳性患者中HPS阳性检出率,三组患者分别为82.76%、90.24%、90.00%,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腔中有较高的Hp检出率,胃Hp感染患者中大多存在13腔Hp感染。Hp根除治疗对杀灭胃内Hp有一定疗效,对口腔Hp感染几乎无效。  相似文献   

10.
探讨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临床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对1731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进行胃镜活检HP检查。方法:采用尿素酶,氧化酶和涂片显微镜检测胃粘膜标本中的HP。结果;十二指肠溃疡HP检出率最高,胆汁反流性胃炎最代,胃癌检出率达46%,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抗幽门螺杆菌临床治疗效果中文文献的Meta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药物的疗效情况.方法:选取有关H.pylorj的临床治疗的献资料,对其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三联疗法和二联疗法抗H.pylori感染的临床疗效无显差异(95%可信限包含“0”,P>0.05).结论:在我国现状下,三联疗法比二联疗法抗H.pylori感染的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胃癌组织细胞周期调节因子p27蛋白表达的关联性,了解H.pylori感染引起胃癌的发病机制。 方法选取胃癌切除术的胃癌组织标本62例和癌旁组织标本42例。采用14C-尿素酶呼吸试验法检测癌组织标本H.pylori感染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快捷法检测组织中p27蛋白表达水平。分析H.pylori感染与胃癌患者p27表达的关联性。 结果62例胃癌患者中H.pylori感染者40例(64.52%)。高、中分化胃癌患者p27蛋白表达率高于低分化胃癌患者(P<0.01);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胃癌患者p27蛋白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pylori感染与胃癌癌组织中p27蛋白表达呈负性相关(P<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是胃癌组织p27蛋白阳性表达的危险因素(P<0.01)。p2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 结论H.pylori感染与胃癌患者p27蛋白表达水平存在关联性,H.pylori感染可能通过降低p27 蛋白表达水平引起胃黏膜癌变,p27蛋白可作为临床诊断胃癌及是否合并H.pylori感染的辅助指标,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疾病后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及胃黏膜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消化性溃疡共16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同时观察组47例胃癌患者胃镜分型按照Borrmann分类为Ⅰ、Ⅱ、Ⅲ、Ⅳ型,组织学按照Lauren分为肠型和弥漫型,按照位置分为贲门型和非贲门型,观察不同部位和分类中的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的Hp感染阳性率最低,胃溃疡Hp感染阳性率最高,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阳性率第二,四组病人经统计学分析,χ2=6.988,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胃癌Hp感染中非贲门与贲门感染相比较差异显著(72.7%vs 42.8%)。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发生与Hp感染有一定的关联,非贲门位置的胃癌的发生率要显著高于贲门位置。  相似文献   

14.
胃癌作为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其中H.pylori毒力相关因子A(CagA)成为胃癌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本文用新的视角总结了CagA参与的病理活动和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同时对CagA及其亚型多样性与胃病程度的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林煜光  李曦  吴子刚 《海南医学》2014,(13):1906-1908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的临床特征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8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胃镜、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患者胃镜下肿瘤好发于胃窦及胃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oma)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主要病理类型,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5%、76.1%和69.8%。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LDH)、B症状、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症状、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PGL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B症状、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在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rimary gastricmalignant lymphoma,PGML)的临床及内镜表现特征,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总结17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表现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以上腹部不适及黑便、腹胀、贫血为主。病变多见于远端胃部,表现为溃疡型、肿块型及小结节或息肉型。3例为大B细胞淋巴瘤,13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瘤,检出1例套细胞淋巴瘤。13例(76.5%)幽门螺杆菌(H pylori)阳性。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下病变形态多样、范围广。内镜下多点、深凿取材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必要时及时复查、多次活检可提高内镜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99年1月~2009年3月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并分析其生存情况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共有4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符合诊断标准,①男女比例为1.93:1.00,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7.12±16.23)岁.该病主要症状为上腹不适和上腹痛,占82.93%,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率为41.38%,MALT淋巴瘤和混合型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MALT淋巴瘤成分)患者的Hp感染率高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P<0.05).②病变主要累及胃体和胃窦( 33/40,82.50%),初次胃镜下活检确诊率为82.50%,多次反复胃镜活检确诊率为87.50%.③该组患者病理诊断:40例患者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1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来源,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1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9例,混合型淋巴瘤7例,2例病理分型不明.④治疗及随访结果:该组患者主要治疗方案为手术+化疗和单纯化疗,全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62.28±8.58)个月,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67.00%和59.00%,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72.42±9.98)个月,单纯化疗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60.38±13.74)个月,二者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在该组患者中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为患者就诊时的白蛋白水平(P<0.05).结论 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发病年龄主要为50岁以上,男性患者多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较为困难.影像学检查对于发现病灶和确定临床分期有一定帮助,该病确诊尚需行内镜下活检病理诊断或手术病理诊断.多次内镜下活检及多部位活检可提高该病确诊率.多因素分析中,仅就诊时白蛋白水平为预后相关因素(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